“百科通识文库”共49个品种,一书一主题,涵盖天文学、心理学、历史、哲学、艺术和文化等,涉及30余类学科。翻译切入角度独到,内容丰富。精选的主题,精准的译文,绚烂的封面,悦目的版式,简短的篇幅,让你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一门学科、一个主题!
品百科通识文库,长全科知识,做有素养的人!
保罗·博耶是美国著名历史教授,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著有多部专著。他任教于多所大学,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思想的盛宴,痛快淋漓,短小精悍……流行的装帧……,真是再好不过了。” ——英国《泰晤士报》
“精美的思想,简明的导读,来自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新概念。” ——英国《卫报》
“这一系列书通俗易懂,既不会令我们因无知而起羞愧之心,也不会令我们因之博大而生畏惧之意,值得赞许。” ——《牛津时报》
最后关于战后至今的历史,作者显然采用了更为凝练和侧重于全球角色的视角。冷战的阴影、民权运动的深入发展、以及文化领域的颠覆性变革,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展现出一个在内外交困中不断重塑自我形象的超级大国。我尤其赞赏对越南战争后美国自信心受挫这一段落的分析,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军事失败上,而是探讨了这场冲突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逻辑及其在国内民众中留下的深刻创伤。此外,对后工业化时代信息技术革命对社会结构和政治极化的影响的探讨,虽然篇幅有限,但其洞察力非常敏锐,似乎在预示着新的挑战正在酝酿。整体而言,这本书在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究“这意味着什么”,提供了一种极具启发性的、关于现代性与民族构建的深刻思考。
评分阅读到关于西进运动的部分时,我体验到了一种强烈的“史诗感”,但这种史诗感是建立在巨大的道德代价之上的。作者对“昭昭天命”这一信念的剖析极为到位,它不仅是扩张的口号,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心理机制,合理化了对土地、资源乃至对不同文明的征服。书中对铁路修建、淘金热的描写,虽然描绘了美国工业力量的崛起和个人财富的积累,但笔锋也毫不留情地指向了对原住民社区的系统性破坏和对环境的不可逆转的改变。与前面对定居者困境的同情不同,这里展现的是一种以国家意志为名的、近乎残酷的现实操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南北战争之前的奴隶制问题时所展现的复杂性。它不仅是经济制度的冲突,更是对人性尊严与国家合法性的终极拷问。书中对于不同地区在奴隶制问题上的辩论细节的呈现,那种步步紧逼、无可挽回的氛围,让人感到压抑而沉重,仿佛历史的车轮正滚滚向前,无人能真正将其停下。
评分进入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叙事节奏明显加快,反映了美国社会本身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态势。这一部分对“镀金时代”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它精准地捕捉了财富爆炸性增长与社会阶层固化之间的巨大反差。那些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工业巨头,他们的商业策略和对政治的渗透力,在书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充满了现代商业史的冷峻感。然而,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对社会改良运动的关注。从工会组织的兴起到进步主义时代的改革浪潮,作者展现了社会内部自我纠错的强大动力。不同于单纯的技术进步论,这里强调的是公民社会的主动干预,是媒体、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对不公现象的持续“喊叫”。这种对权力制衡的动态过程的描绘,赋予了这段历史一种持续的生命力,让人看到“美国实验”并非一成不变的成功范本,而是一个充满张力和斗争的过程。文风在这里变得更加新闻化和直接,充满了对时代弊病的批判锋芒。
评分接下来的章节,转入了那个充满矛盾和激情的年代,然而作者的处理方式却出乎意料地克制与深刻。它没有简单地将独立战争描绘成一场正义对邪恶的清算,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这场革命的经济利益纠葛、启蒙思想的内在张力,以及殖民地内部精英阶层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身份认同危机。最吸引我的是对《独立宣言》背后哲学思辨的剖析。它不是将“人人生而平等”视为理所当然的真理,而是探讨了这句话在当时语境下的激进性、它的历史局限性,以及它如何成为一个不断被后世挑战和重新诠释的承诺。这种对文本和思想源头的审慎考察,使得整个叙事避开了传统史学的颂歌腔调,转而呈现出一种批判性的反思。特别是关于邦联条例下的治理困境的描述,那种中央权力虚弱带来的混乱与低效,读起来让人对后来的宪法制定过程中的妥协与智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那种在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之间摇摆的紧张感,贯穿始终,令人难以忘怀。
评分这本厚重的历史著作,以一种近乎田园牧歌式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美利坚。开篇的叙述,仿佛带着一股新英格兰清晨的微凉,细腻地描绘了早期定居者们面对蛮荒之地的挣扎与希望。作者并没有急于展示那些宏大的政治宣言或激烈的战争场面,反而将笔墨聚焦于那些平凡人的日常:他们如何克服艰苦的自然环境,如何建立起最初的社区结构,以及在信仰与实用主义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特别是关于原住民与欧洲移民之间早期互动的那几章,读来令人深思。它避开了过度简化的“善与恶”二元对立,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充满误解和意外后果的接触历史。那种对细节的执着,例如对早期农业技术和工具制造的描述,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日期和事件的堆砌,而是充满了泥土的芬芳和劳动的汗水。这本书成功地将“美国”这个概念,从一个抽象的符号,还原为一群具体的人在特定地理环境中做出的艰难选择的总和。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于波士顿港口那初建的简陋木屋旁,感受着初创者的筚路蓝缕。
评分还不错
评分还可以,简单印刷版,物流配送快!
评分真的味道不错 不错不错 不错不错
评分拿在手里不错的小册子,补充知识必备
评分good good good
评分很好看的书,活动价格很划算!不错!
评分很实惠,当故事看,看看美国这见鬼的国家是怎么一步步成现在这德行的!
评分买来还没看。。先买了再说。。
评分还没看完,平易近人的文笔,可以持续看下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