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通识文库:美国简史

百科通识文库:美国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保罗·S.博耶 著,陈崛斌 译
图书标签:
  • 美国历史
  • 通俗历史
  • 文化史
  • 百科全书
  • 历史普及
  • 美国文化
  • 通识教育
  • 历史入门
  • 简史
  • 美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35654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6542
品牌:外研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百科通识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适用于学生,教师,职场人士,一般读者阅读

“百科通识文库”共49个品种,一书一主题,涵盖天文学、心理学、历史、哲学、艺术和文化等,涉及30余类学科。翻译切入角度独到,内容丰富。精选的主题,精准的译文,绚烂的封面,悦目的版式,简短的篇幅,让你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一门学科、一个主题!
品百科通识文库,长全科知识,做有素养的人!

内容简介

  从起先发现新大陆时期的殖民地,到奥巴马当选总统的当今美国,《美国简史》从政治、文化、社会、宗教、科技等多维度展现了美国三百多年来强大的发展历程。《百科通识文库:美国简史》虽为简史,却囊括了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大大小小事件,且视角客观,既论及光明和发展,又不回避黑暗和耻辱:殖民地时期,反对欧洲帝国压迫的同时伴随着对印第安人的驱逐;建国之父们将自由和平等写进宪法,妇女和非裔美国人却花了漫长的时间才取得与白人男性同等的权力;一面奉行孤立主义力图避免卷入国际纷争,一面又在各大洲扮演国际警察的角色……

作者简介

保罗·博耶是美国著名历史教授,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著有多部专著。他任教于多所大学,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精彩书评

“思想的盛宴,痛快淋漓,短小精悍……流行的装帧……,真是再好不过了。” ——英国《泰晤士报》

“精美的思想,简明的导读,来自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新概念。” ——英国《卫报》

“这一系列书通俗易懂,既不会令我们因无知而起羞愧之心,也不会令我们因之博大而生畏惧之意,值得赞许。” ——《牛津时报》

目录

图目
前言
第一章 发端:1763年前早期史
第二章 1763—1789:革命、制宪和新共和国的诞生
第三章 1789—1850:新共和国的希望与隐忧
第四章 1850—1865:奴隶制与美国内战
第五章 1866—1900:工业化及其后果
第六章 1900—1920:改革与战争
第七章 1920—1945:从冲突到全球大国
第八章 1945—1968年:富足与社会动荡
第九章 当代美国

精彩书摘

  《百科通识文库:美国简史》:
  新的社会组织结构逐渐成型
  就1492年到1776年间近300年的美国历史而言,一般美国人的记忆中只有一些零星的、半神话色彩的影像,而早期历史教材也是这样写的:美丽的印第安公主在詹姆斯敦救了约翰·史密斯(JohnSmith)的命;意志坚定的清教徒开拓者在普利茅斯岩登陆;荷兰人用一些不值钱的小装饰品买下了整个曼哈顿岛;塞勒姆的女巫被处以绞刑;西班牙传教士在加利福尼亚传道的浪漫主义画卷。
  然而,在这个时代,新的社会模式和思维方式开始出现并延续下来。尽管欧洲殖民者、印第安人和非洲黑奴之间的关系让人不安,但是殖民地时期的一些现象却对美国的未来产生了长远的重大影响。
  早在《独立宣言》之前,英国的北美殖民地就享受着事实独立,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自治和经济自主。尽管英国政府号称拥有最终统治权,但事实上,北美各殖民地越来越多地实行自治。很多殖民者并不认为自己是英国子民。伦敦派往北美的官员强调英国政府的权威,并要求殖民地服从英国政府,而这往往只会激怒殖民地人民。
  同样,殖民者越来越倾向于从殖民地本身的角度出发来考虑经济问题,而不是从英帝国的角度。毫无疑问,英国政府想尽一切办法压制这种转变。根据重商主义理论,英国及其殖民地被视为伦敦掌控下的同一个经济体。在1651年到1733年间,英国议会颁布了一系列航海法案,试图将北美和西印度群岛的贸易统一在帝国经济体系之下,即:殖民地提供原材料,并从英国进口工业制成品和消费品。在一定程度上,重商主义刺激了殖民地的经济增长(比如造船业、渔业、烟草种植业、松脂生产)。然而,正如在政治领域一样,殖民者更加关注殖民地本身而不是遥远的英国的经济利益。因此,独立是一个过程,而非某个单一事件。
  在殖民地时期,宗教得到很大发展,牧师往往扮演着思想和社会领袖的角色。但是,殖民地的宗教文化非常多元,没有任何一个教派能够在所有殖民地取得支配地位。比如,英国国教徒在弗吉尼亚是多数派,在其他殖民地却很少;清教公理会则主要集中在新英格兰地区;贵格会在宾夕法尼亚处于支配地位,而在其他地方却没有什么影响力。统一的宗教信仰难以在任何一个殖民地实现。
  ……
文明回响:从古典到现代的欧洲精神史 引言:精神的演进与文明的塑造 本书旨在深入探究欧洲大陆自古典时代曙光至近现代转型期间,其思想、信仰、艺术与社会结构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勾勒出一幅欧洲精神文明的宏大画卷。我们并非着眼于传统的政治或军事编年史,而是聚焦于那些塑造了欧洲人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深层精神力量。从柏拉图的理性之光到启蒙运动的理性之潮,从基督教的普世信仰到世俗化的冲击,每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都伴随着深刻的精神嬗变。理解这些变迁,是理解当代西方文明内核的钥匙。 第一部:古典的奠基——理性、城邦与神话的交织(约占全书 20%) 本部分将回溯欧洲文明的源头。首先深入剖析古希腊城邦的独特政治哲学,探讨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理性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如何共同构筑了西方哲学的基石。我们将审视神话叙事(如荷马史诗)在早期欧洲社会中扮演的道德和文化整合角色,并分析悲剧艺术如何处理人类的自由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随后,我们将转向古罗马,重点关注其对希腊思想的继承、改造与传播。重点将放在罗马法体系的形成——这种基于逻辑和普遍性的法律精神,如何成为后世欧洲大陆法律制度的原型。同时,考察斯多葛主义在罗马精英阶层中的盛行,它所倡导的内在平静与责任感,为日后基督教伦理的传播提供了思想上的温床。我们还将探讨罗马帝国晚期,异教信仰体系如何逐渐被新兴的、具有强大组织力的基督教所取代的过程,这标志着古典时代精神的谢幕。 第二部:中世纪的信仰之穹——神权、经院与世俗的张力(约占全书 30%) 中世纪并非一个停滞的“黑暗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内在张力的精神构造期。本部分将集中探讨基督教神学如何成为统摄欧洲一切知识和经验的框架。我们将详述教父学(如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如何将柏拉图主义融入基督教教义,奠定西方神学的基础。 接下来的重点是经院哲学的兴盛,尤其聚焦于托马斯·阿奎那,他试图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工具为桥梁,调和信仰与理性之间的矛盾。我们将分析这种智力活动对大学体系的建立和科学思维萌芽的间接影响。 在世俗层面,我们将考察骑士文学的兴起及其所弘扬的“骑士精神”——荣誉、忠诚与对女性的崇拜,这构成了早期欧洲贵族身份认同的重要部分。同时,本书也将探讨拜占庭和伊斯兰世界对欧洲思想界的潜在影响,特别是在科学、数学和医学知识的保存与发展方面,强调文化交流的复杂性。 第三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个体的觉醒与信仰的分裂(约占全书 25%) 这一时期是欧洲精神史上的剧烈断裂点。我们将细致考察文艺复兴——一场对古典人文精神的再发现运动。重点将放在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肯定,以及这如何挑战了以神为中心的宇宙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巨匠的作品,不仅是技巧的革新,更是人类潜能被释放的精神宣言。 紧接着,我们将深入分析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这不是简单的教义争论,而是对权威结构和个人与上帝关系的根本性重塑。我们将探讨“因信称义”的教义如何激发了个体良知的至高无上性,并分析其对劳动伦理(如韦伯后续探讨的)和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将审视加尔文主义在塑造北欧和北美精神气质中的核心作用。 第四部: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理性的胜利与新的秩序(约占全书 25%)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关注现代性精神的形成。我们将从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的科学发现入手,展示一种新的认识世界的方法论——经验观察、数学证明和机械论的世界观是如何逐渐取代传统的亚里士多德式宇宙模型的。 随后,我们将转向启蒙运动,将其视为一场思想的“光照”运动。重点分析洛克对自然权利、孟德斯鸠对三权分立以及卢梭对社会契约论的阐述。这些理论不仅重塑了政治哲学,更确立了一种基于个人自由、理性审视和进步信念的现代欧洲人身份。我们将探讨启蒙思想如何深刻地影响了随后的法国大革命,以及这种理性精神在面对人类情感和非理性力量时的局限性。 结语:现代精神的基调 本书将以对19世纪浪漫主义的简要回顾作结,作为对启蒙运动过度推崇理性的必要反思。浪漫主义强调情感、历史的独特性和民族精神,为欧洲后来的民族主义思潮埋下了伏笔,并为我们理解现代精神中理性与非理性、个体与集体之间的永恒张力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层次、交互式的视角,揭示欧洲精神是如何在古典遗产、基督教信仰、人文主义觉醒与科学理性构建之间不断拉扯、融合与重塑的,从而理解支撑当代西方社会结构与价值体系的深层精神脉络。

用户评价

评分

最后关于战后至今的历史,作者显然采用了更为凝练和侧重于全球角色的视角。冷战的阴影、民权运动的深入发展、以及文化领域的颠覆性变革,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展现出一个在内外交困中不断重塑自我形象的超级大国。我尤其赞赏对越南战争后美国自信心受挫这一段落的分析,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军事失败上,而是探讨了这场冲突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逻辑及其在国内民众中留下的深刻创伤。此外,对后工业化时代信息技术革命对社会结构和政治极化的影响的探讨,虽然篇幅有限,但其洞察力非常敏锐,似乎在预示着新的挑战正在酝酿。整体而言,这本书在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究“这意味着什么”,提供了一种极具启发性的、关于现代性与民族构建的深刻思考。

评分

阅读到关于西进运动的部分时,我体验到了一种强烈的“史诗感”,但这种史诗感是建立在巨大的道德代价之上的。作者对“昭昭天命”这一信念的剖析极为到位,它不仅是扩张的口号,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心理机制,合理化了对土地、资源乃至对不同文明的征服。书中对铁路修建、淘金热的描写,虽然描绘了美国工业力量的崛起和个人财富的积累,但笔锋也毫不留情地指向了对原住民社区的系统性破坏和对环境的不可逆转的改变。与前面对定居者困境的同情不同,这里展现的是一种以国家意志为名的、近乎残酷的现实操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南北战争之前的奴隶制问题时所展现的复杂性。它不仅是经济制度的冲突,更是对人性尊严与国家合法性的终极拷问。书中对于不同地区在奴隶制问题上的辩论细节的呈现,那种步步紧逼、无可挽回的氛围,让人感到压抑而沉重,仿佛历史的车轮正滚滚向前,无人能真正将其停下。

评分

进入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叙事节奏明显加快,反映了美国社会本身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态势。这一部分对“镀金时代”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它精准地捕捉了财富爆炸性增长与社会阶层固化之间的巨大反差。那些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工业巨头,他们的商业策略和对政治的渗透力,在书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充满了现代商业史的冷峻感。然而,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对社会改良运动的关注。从工会组织的兴起到进步主义时代的改革浪潮,作者展现了社会内部自我纠错的强大动力。不同于单纯的技术进步论,这里强调的是公民社会的主动干预,是媒体、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对不公现象的持续“喊叫”。这种对权力制衡的动态过程的描绘,赋予了这段历史一种持续的生命力,让人看到“美国实验”并非一成不变的成功范本,而是一个充满张力和斗争的过程。文风在这里变得更加新闻化和直接,充满了对时代弊病的批判锋芒。

评分

接下来的章节,转入了那个充满矛盾和激情的年代,然而作者的处理方式却出乎意料地克制与深刻。它没有简单地将独立战争描绘成一场正义对邪恶的清算,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这场革命的经济利益纠葛、启蒙思想的内在张力,以及殖民地内部精英阶层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身份认同危机。最吸引我的是对《独立宣言》背后哲学思辨的剖析。它不是将“人人生而平等”视为理所当然的真理,而是探讨了这句话在当时语境下的激进性、它的历史局限性,以及它如何成为一个不断被后世挑战和重新诠释的承诺。这种对文本和思想源头的审慎考察,使得整个叙事避开了传统史学的颂歌腔调,转而呈现出一种批判性的反思。特别是关于邦联条例下的治理困境的描述,那种中央权力虚弱带来的混乱与低效,读起来让人对后来的宪法制定过程中的妥协与智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那种在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之间摇摆的紧张感,贯穿始终,令人难以忘怀。

评分

这本厚重的历史著作,以一种近乎田园牧歌式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美利坚。开篇的叙述,仿佛带着一股新英格兰清晨的微凉,细腻地描绘了早期定居者们面对蛮荒之地的挣扎与希望。作者并没有急于展示那些宏大的政治宣言或激烈的战争场面,反而将笔墨聚焦于那些平凡人的日常:他们如何克服艰苦的自然环境,如何建立起最初的社区结构,以及在信仰与实用主义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特别是关于原住民与欧洲移民之间早期互动的那几章,读来令人深思。它避开了过度简化的“善与恶”二元对立,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充满误解和意外后果的接触历史。那种对细节的执着,例如对早期农业技术和工具制造的描述,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日期和事件的堆砌,而是充满了泥土的芬芳和劳动的汗水。这本书成功地将“美国”这个概念,从一个抽象的符号,还原为一群具体的人在特定地理环境中做出的艰难选择的总和。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于波士顿港口那初建的简陋木屋旁,感受着初创者的筚路蓝缕。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可以,简单印刷版,物流配送快!

评分

真的味道不错 不错不错 不错不错

评分

拿在手里不错的小册子,补充知识必备

评分

good good good

评分

很好看的书,活动价格很划算!不错!

评分

很实惠,当故事看,看看美国这见鬼的国家是怎么一步步成现在这德行的!

评分

买来还没看。。先买了再说。。

评分

还没看完,平易近人的文笔,可以持续看下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