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曆史學是什麼》:暢銷10年,風靡中國,銷量突破100萬冊!心血之作,名傢智慧,深入淺齣。聽名師之言,再論人生所嚮!
內容簡介
曆史不僅是指過去的事實本身,更是指人們對過去事實的有意識、有選擇的記錄。而對於曆史的專門性研究,就是曆史學,它不僅包括曆史本身,還應該包括在曆史事實的基礎上研究和總結曆史發展的規律,以及總結研究曆史的方法和理論。《曆史學是什麼》一書作者圍繞“曆史”“曆史學”“中國曆史”等核心詞匯高屋建瓴,結閤普通讀者熟悉的多個案例深入淺齣地呈現瞭一個學科的精彩麵貌。
作者簡介
葛劍雄,曆史學博士,復旦大學資深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曆史學部委員,從事曆史地理、中國史、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環境史等方麵研究,著有《中國人口史》(主編,第一捲作者)、《中國人口發展史》《中國移民史》(主編,第一、二捲作者)、《統一與分裂:中國曆史的啓示》《中國曆代疆域的變遷》《未來生存空間·自然空間》《中國古代的地圖測繪》《悠悠長水:譚其驤傳》《劍橋劄記》《走非洲》《走近太陽:阿裏考察記》《韆年之交在天地之極:葛劍雄南極日記》等。
目錄
曆史學是什麼
目錄
目 錄
CONTENTS
閱讀說明
序一 林建華
讓人文情懷和科學精神滋潤心田
序二 許智宏
重視人文學科 高揚人文價值
人文素質在哪裏?
--推介"人文社會科學是什麼"叢書 樂黛雲
引言
一
曆史的來曆
1 "曆"和"史"
2 從口耳相傳到結繩記事
3 圖畫與曆史
4 文字與曆史
5 遺跡遺物與曆史
6 神話與曆史
7 民間故事與曆史
8 曆史還是新聞
9 曆史信息
10 未來的曆史
11 曆史學是什麼
二曆史的類型
1 時間係列
2 空間係列
3 內容係列
4 人物係列
5 另類曆史
三
為什麼要瞭解曆史
1 董狐的力量
2 《春鞦》筆法
3 太史公的地位
4 《資治通鑒》:曆史的"資治"作用
5 古為今用
6 影射史學及其遺風
7 走齣廬山
8 曆史的智慧
9 從曆史看未來
四怎樣學習和研究曆史
1 有沒有真實的曆史
2 要不要真實的曆史
3 能不能獲得真實的曆史
4 瞭解曆史
5 復原曆史
6 認識和把握曆史
閱讀書目
後記
編輯說明
精彩書摘
曆史的來曆
說到曆史,似乎是一個盡人皆知,誰都會用的概念。比如我們會提到世界曆史、中國曆史、城市曆史,以至一個傢庭或個人的曆史;比如我們會說“自己的曆史要靠自己書寫”;或者說“寫下瞭曆史的新篇章”“這已經成為曆史”等等。大概不會有人刨根問底:“曆史
是什麼意思?”好像大傢都知道“曆史”的含義。
不過,要是我們深入地想一下,問題就沒有那麼簡單瞭。究竟什麼是曆史?要找齣一個確切的、完整的答案,可能會難倒大多數人。在中國那麼多的文字中,為什麼我們偏要選擇用“曆”和“史”這兩個字來錶達這樣一種廣泛而抽象的事物?
“曆”和“史”
我們要想確切地瞭解“曆史”的真實含義,就必須分彆從“曆”和“史”這兩個字的意思談起。
“曆”的繁體作“歷”,其下部的“止”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隻腳,錶示人穿過一片樹林。漢代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裏便說:“曆,過也,傳也。”“過”是指空間上的移動,“傳”則錶示時間上的移動。
古人在長期觀察中發現,天象並非恒定不變,而是以某一時間為周期做循環運動,某一
天象與農時、氣象可以相對應。《禮記·月令》中就記載瞭日月星辰的位置以及此時對應的
物候現象,比如“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昏參中,旦尾中。……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
冰,獺祭魚,鴻雁來。……是月也,天上的氣下降,地下的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夏曆的孟春正月,太陽的位置在營室。黃昏時參星在南方天中,黎明時尾星在南方天中。……東風使江河土地解凍,鼕眠的蟄蟲開始活動。水底的魚遊近水麵的薄冰,獺捕魚,鴻雁由南而來。……這個月,天上的氣下降,地下的氣上升,天地二氣融閤,草木開始萌發)。正因為有這種規律性的對應關係,日月星辰的移動(“過也”)就可以用來確定年月、確定季節,“曆”(歷)由原來的動詞又衍生齣名詞的含義,即曆法。《大戴禮記·曾子天圓》說:“聖人慎守日月之數,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時之順逆,謂之曆。”(聖人很注意根據日和月
的規律,來考察星辰的運行軌道,用來排列一年四季的順序,就稱之為曆。)在中國古代以農業為主的社會,曆法對於播種、收獲等農時具有無比的重要性,所以曆法的含義從“歷”中逐漸分化齣來,另外創造齣一個從日的“曆”。據《尚書·堯典》,帝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於是命令羲氏與和氏,恭敬地遵循天道,推算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嚴肅謹慎地嚮百姓發布節氣時令)。還派遣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
分彆前往指定的東、西、南、北各個地點觀測各種天象,以便為百姓製定曆法。《堯典》雖係後人所作,具體內容未必可信,但這條記載至少說明,中國在很早以前就有專職的天文官員瞭。
“史”字最早齣現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不但有“史”字,還有“大史”“卸(禦)史”“公史”“西史”等詞語,都是錶示一種特殊身份的人,或一種特殊的職位。由於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記錄極為不便,所以用字必定非常儉約,能少一個字就少一個字,甲骨文中有不同類型的“史”,說明早在殷商時代“史”就已有瞭明確的分工。既然在“史”之外還有各種名稱的史官,就可以肯定他們的職權和地位是與“史”不同的。《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即保持中正的態度用右手記事。但據王國維《釋史》(《觀堂集林》捲六)一文中的考證,“中”字在甲骨文、金文中的原始意義為盛放簡策之器,後引申為簿書之意,史的字形,即手持簿書之人,則“史之職,專以藏書、讀書、作書為事”。比較而言,王國維的說法顯然更有說服力。殷商時期的官名,如卿事(士)、禦史、三事(司)、吏等,都是由史字分化而來,可見當時“史”地位的尊崇。至於甲骨文中不同史官記事的範圍,我們現在還沒有找到十分明確的證據,但可以肯定並不限於天象,而是包括各個方麵,甲骨文留下的記載應該就是各種“史”的一部分成果。
盡管早期史料缺乏,我們還是能從晚齣的《周禮》來推測當時史官的一點情況。學術界比較一緻的意見,認為《周禮》一書絕非如古代經學傢所言,齣自西周初年的周公之手,也不完全是西周時期的産物,而應成書於戰國時期。但這並不意味著《周禮》不包含戰國以前的內容,古代的典籍大多不是成於一人一時,從後世齣土的西周金文中所見官製與《周禮》的記載基本相符這一點可以斷定,該書所反映的禮儀製度,雖然有不少是齣於作者的想象,其中相當一部分還是西周製度的實錄,而且可能是西周沿用的殷商製度,所以可以用作我們推測早期史官情況時的參考。《周禮·春官》中有“大史”“小史”“內史”“外史”“禦史”等官職,並明確記載瞭他們的職權範圍和人員設置。大史的職責是掌管建立邦國的六典,保管邦國之間盟約的副本,參與曆法和祭祀日期的確定;小史則掌管王國和畿內侯國的曆史記載,在祭祀、喪禮、會晤中協助大史的工作;內史主要保管國傢的法典和政令的副本,考核邦國、官府、都鄙的政事和年終統計;外史則負責書寫天子下達給畿外諸臣的命令,保管四方諸侯的曆史記載。還有禦史,保管治理諸侯國、地方以及百姓的法令。簡而言之,大史的地位最高,職責最重,小史協助他的工作,內史掌管宮廷內部事務,外史則掌管對外事務。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周禮》一書所記職官體係,大多數職能部門均設“史”,少則一二人,多則十餘人,應當是記錄、保管部門內部公文、檔案資料的人員,相當於現在大多數單位裏都有的檔案館、檔案室等。這說明那時已有保存整理檔案材料,以備撰寫曆史之需的觀念。當然實際情況可能沒有製度規定的那麼完善,例如在周天子的地位不穩,權威下降,納貢製度名存實亡,直接轄地狹小的形勢下,史官的編製可能會不完整、不滿員,不同等級或類型的史官間的分工也會不明確,一部分職能甚至會喪失,各諸侯國也會因地位和實力的差異,或者因為受到等級製度的限製,不可能建立起完整的史官製度。從這一意義上說,《周禮》所反映的,的確隻是一種理想,而未必是已經存在的普遍情況。
“曆”和“史”原本應該是兩個係統,分彆負責不同的職責。但曆官(或負責曆事的人員)要將推算或觀察的結果記錄下來,這些記錄成為曆法、曆書或天象錶,相當於英語中的calendar。這些記錄必定要有確切的時間,形成一個嚴格的時間序列,否則就會毫無意義。史官的職責雖然是記事,但記錄過去已經發生過的事必定也需要有具體的時間,因而自然地形成原始的編年記載。事實上,早在甲骨文中,在其記事文字前就采用乾支記日瞭,說明時間與事件密不可分。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大部分早期史書,如《竹書紀年》《春鞦》《左傳》等,都是編年體著作。在時間的特點上,“曆”和“史”有著很密切的關係。
但就專業分工而言,曆官無疑要比史官更專門,對專業知識和技術的要求更高。而史官隻需要利用曆官所提供的時間係列,或具體的曆書,就能進行各方麵事實的記錄。但是曆官所負責的範圍隻限於天象,或者與天象有直接關係的人事,而史官涉及的範圍則廣泛得多。盡管分屬兩種不同的職責,但開始時,記天象的曆官和記事的史官在人員上並沒有嚴格的分工,往往就是同一個人。而且在通常情況下,隻有同一個人纔有資格,因為一般人不可能掌握曆法。曆法的製定和使用掌握在極少數人的手中,而記事者又必須要記載事件發生的確切時間,所以史官除記事外,還兼有觀測天象、解釋災異、製定曆法的職責。如《左傳》哀公六年(前489)就記載該年“有雲如眾赤鳥,夾日而飛,三日,楚子使問諸周太史”(天上的雲彩像一群紅色的鳥,在太陽兩邊飛翔瞭三天,楚國的國君〈子爵〉派人去問周天子屬下的太史)。一直到漢代依然如此,像司馬遷就參與過《太初曆》的製定。
盡管“曆”和“史”關係如此密切,但直到19世紀末,在中國的學術分類中,並沒有“曆史”這麼一門。今天所說的曆史一般隻要用一個“史”字來錶示就可以瞭,如史籍、史書、史錶、史傢、史學、史法、史纔、史識、史德等。如果用現代漢語來錶達,這裏的“史”都可以用“曆史”二字來代替。《四庫全書》的分類也是經、史、子、集四部,史部當然就是曆史部。將“曆”和“史”兩字連用,古籍中反而不多。現在發現最早的例子,是《三國誌·吳主傳》裴鬆之注引《吳書》,吳使趙谘嚮曹操稱頌孫權時說:“吳王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誌存經略,雖有餘閑,博覽書傳、曆史,籍采奇異,不效書生,尋章摘句而已”(吳王在江上擁有萬艘戰船,武裝的士兵有百萬,任用賢人,發揮能人的作用,他的誌嚮在於進取,雖然是空閑時間,也廣泛閱讀重要文獻和有關的注釋、以往曆代的史書,目的在於尋找罕見的事例和策略,不像一般的讀書人那樣,隻是為瞭搜集或摘錄一些片斷或詞句)。但這裏“曆史”一詞的含義,僅僅是指對過去事實的記載,“曆”是已經過去的意思,引申為以往的各階段、各國、各朝、曆代,加在“史”字前作為定語,是一個偏正結構的名詞詞組,而不是今天意義上作為術語的“曆史”。
就像中國大多數現代人文社會科學的名詞都是藉鑒於日語一樣,“曆史”這個名詞也是來自日語,盡管這兩個字本來都是中文,並且已在中國用瞭至少3000年。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大量引入西方的科學概念,首先用“曆史”來譯西方概念的history,然後被早期遊曆日本的中國人介紹迴來。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梁啓超在《變法通議·論女學》中介紹:“日本之女學,約分十三科,……,五曆史……”(《飲冰室閤集》第一冊,中華書局1988年)其後不久黃遵憲的《日本雜事詩》也說:“(日本)有小學校,有學科曰讀書,曰習字,曰算術,曰地理,曰曆史。”(《日本雜事詩廣注》,湖南人民齣版社1981年)此後,“曆史”作為一個固定的詞匯開始使用,1901年,梁啓超主持的《清議報》上便有“曆史學傢米魯由苛被捕”的句子。實際上日語是藉用瞭漢語古籍中已有的固定搭配,這種現象在語言學上稱為“藉詞”。日本人翻譯history時確定用“曆史”一詞,可能未必來源於《三國誌》等古籍。明代有署名李廷機和袁黃(袁瞭凡)編纂的《曆史大方綱鑒》和《曆史大方綱鑒補》,這兩本書都是托名當時的名流,其實除標題有所改動外,內容完全一樣,是一部介紹曆史的通俗讀物。尤其後者,在日本頗為流行,早在江戶時代的寬文三年(1663)就有瞭和刻本,僅比該書的萬曆三十八年(1610)刊本晚瞭52年。估計日本人將“曆史”作為history的對應詞,很可能是來源於這類流行書的書名。
前言/序言
《失落的文明之光:考古發現與古代社會重構》 捲首語: 曆史,並非僅僅是帝王將相的功過簿,亦非是刻闆的年代羅列。它是人類文明在時間長河中留下的無數碎片,需要我們以嚴謹的學識與敏銳的洞察力去拾取、拼接,最終還原齣那個已經消逝的鮮活世界。《失落的文明之光》正是這樣一部旨在通過堅實的物質證據——那些沉默的泥土與岩石——來重建古代社會復雜圖景的學術探索之作。 本書核心內容概述: 本書聚焦於考古學方法論的精妙應用及其在重建史前及古代社會結構、經濟模式、信仰體係和日常生活中的決定性作用。全書結構嚴謹,分為四大核心闆塊,層層遞進,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多維度的古代文明解讀框架。 --- 第一部:基石的構建——考古學原理與方法論的革新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現代考古學如何從傳統的“尋寶”式發掘,演變為一門嚴謹的、跨學科的科學。我們詳述瞭從田野調查、科學測年技術(如碳-14、熱釋光測年法)的精確運用,到地層學分析(Stratigraphy)在確定事件順序上的不可替代性。 重點章節解析: “不隻是挖掘:物證的語境學解讀”: 強調瞭文物齣土背景(Context)的重要性。一個陶罐的意義,遠超其器型本身,它與爐竈、垃圾堆、墓葬的相對位置,構成瞭解讀古代生活邏輯的關鍵綫索。 “微觀世界的宏大敘事:碎片的重構”: 探討瞭如何通過對陶片、工具殘片、動物骨骼碎屑的形態測量和化學分析(如X射綫熒光分析),來推斷古代的手工業技術水平、貿易網絡乃至飲食結構。我們詳細分析瞭近二十年來基於同位素分析的早期人類遷徙路徑重構案例。 --- 第二部:定居與權力的萌芽——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早期國傢的物質景觀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人類社會結構發生根本性轉變的關鍵時期:從遊獵采集嚮定居農業的過渡,以及由此催生的早期社會分層與權力集中現象。 案例深度分析: 美索不達米亞的“城市之光”: 以烏魯剋時期的遺址為核心,剖析瞭灌溉係統、公共建築(如神廟)的規模如何直接反映瞭早期官僚體係和資源調配能力的增強。本書特彆關注瞭泥闆文書(盡管是文字材料,但其承載物和使用場景是考古學研究的對象)與大型建築群落的互文關係。 紅山文化的玉禮器與宇宙觀: 對比分析瞭中國東北地區新石器文化中玉器(如玉琮、玉豬龍)的稀有性、精美度及其在祭祀遺址中的集中齣現,論證瞭這些高價值物品如何成為早期神權與氏族權威的物質載體。 --- 第三部:技術、貿易與全球視野——古代世界的互聯性 傳統的曆史敘事常將古代文明視為相對孤立的實體。本部分運用考古學證據,揭示瞭古代世界遠比想象中更加緊密和互聯。 跨區域交流研究: 地中海的“物流網絡”: 通過對不同産地青銅時代陶器的化學指紋分析,詳細追蹤瞭來自塞浦路斯、剋裏特島以及黎凡特地區的锡、銅、橄欖油在愛琴海區域的流通軌跡。這不再是簡單的“物物交換”,而是一套復雜的多邊貿易係統。 絲綢之路的“前夜”: 聚焦於更早期的歐亞草原通道。對西伯利亞金墓葬中發現的波斯風格飾品,以及中國早期青銅器閤金中對中亞礦源的依賴性分析,展示瞭早在文字記錄齣現之前,物質交換已深刻塑造瞭不同地域的文化麵貌。 --- 第四部:日常生活的微塵——被遺忘的沉默群體的聲音 曆史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理解“人”本身。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轉嚮瞭那些未留下宏大碑文的普通人,通過對居住遺址、工具磨損痕跡和墓葬的細緻考察,復原他們的生存狀態。 重塑日常生活場景: “泥土地上的印記”: 分析瞭古代民居的地麵結構、火塘的灰燼層成分,以及室內布局的差異,推斷齣古代傢庭內部的性彆分工和社會等級差異。例如,特定區域內發現的研磨石數量和磨損程度,直接指嚮瞭食物加工的勞動強度和分配。 “死者的訴說:疾病與死亡的考古學”: 探討瞭古病理學在考古學中的應用。通過對骨骼上病變痕跡(如骨贅、感染跡象)的識彆,我們能夠估算古代人群的平均壽命、營養不良率以及特定流行病的影響範圍,從而更全麵地理解特定文明在鼎盛期或衰落期的內在生命力。 結語: 《失落的文明之光》並非試圖取代傳統曆史學,而是提供瞭一套強有力的、基於經驗證據的補充視角。它教導讀者如何“閱讀”土地、建築和破碎的器物,從而洞察那些被宏大敘事所掩蓋的、真實而復雜的古代社會運作機製。通過這些物質的遺存,我們得以觸摸到那些真實經曆過曆史的雙手與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