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14-2015)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14-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武翠英,张晓明,任乌晶,惠鸣,李民 ... 编
图书标签:
  • 少数民族
  • 文化
  • 发展
  • 报告
  • 中国
  • 社会学
  • 民族学
  • 2014-2015
  • 文化研究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11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670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化蓝皮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页数:396
字数:4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总报告”聚焦“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战略机遇;“年度专稿”展现国内专家学者关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政策与理论重大问题的洞见;“年度主题”和“年度聚焦”集中讨论了“边境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产业与民族地区文化发展”问题;“专家论坛”、“区域报告”、“田野调查”等模块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国内专家 学者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问题的深入研究。

作者简介

  武翠英,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哲学学士,高级经济师。现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曾在吉林省团委、财政部、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国家民委等单位工作。先后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室主任、规划财务司司长、机关服务局代理局长、办公厅主任等职务。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等。
张晓明,男,1954年6月生,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研究员。《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先进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主持人;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文化发展纲要》起草小组专家组成员;国家法改委和世界银行中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市法改委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课题组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政策、文化产业理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文化哲学、社会哲学、经济伦理学等。
任乌晶,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副巡视员。
惠鸣,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特聘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文化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文化产业、文化政策、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和文化哲学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执行主持人。

目录

Ⅰ 总报告
1 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 开创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新局面
  【总课题组 李 河 张晓明 张春霞 执笔】/001
  一 “一带一路”是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主线,将全面提升我国少
    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水平/003
  二 因应“一带一路”战略,民族地区需要更新观念和区域发展思路/011
  三 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民族地区要高度关注文化发展尤其是特
    色文化产业发展新机遇/015
  四 简短的结论/022

Ⅱ 年度专稿
2 在相互尊重中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武翠英】/023
3 族群分层、文化区隔与语言应用模式【马 戎】/028
4 全球化时期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李 炎】/046

Ⅲ 年度主题:边境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战略
5 抓住主要矛盾转变政策思路建设西南边境地区文化纽带【李 河 执笔】/051
6 发展问题,还是安全问题?
  ——滇桂边境民族地区“国家文化安全”形势调研报告【章建刚 执笔】/065
7 东北及内蒙古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对外文化交流状况调研报告
  【张晓明 章建刚 贾旭东 李 河 执笔】/085

Ⅳ 年度聚焦:文化产业与民族地区文化发展
8 民族手工艺产业发展传承需要市场政策扶持【章建刚】/108
9 民族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大理-丽江地区和黔东南州调研报告【惠 鸣 执笔】/119
10 培育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 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李 佳 李 炎】/137
11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民族地区乡村的产业转型【王 佳】/150
12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云南路径【陈 曦】/161
13 赤峰文化产业的“西部模式”与赤峰特色【意 娜 王岸柳】/173

Ⅴ 专家论坛
14 民族特色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影响与调适——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赵明龙】/184
15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应从继承文化基因举步
  ——浅谈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政策【严 庆 龙晔生】/201
16 改变民族地区发展政绩考核方式推动文化产业真正成为支柱引擎【意 娜】/210
17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与新课程改革关系辨析【马岳勇 董新强】/214
18 民族文化在时尚产业领域的发展潜力【蒋彦婴】/223

Ⅵ 区域报告
19 在改革创新中实现跨越发展——广西新闻出版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周三胜】/231
20 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尼玛次仁】/246
21 西藏《格萨尔》史诗保护工作探索与实践【次仁平措】/253
22 青海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康海民】/261
23 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问题思考【青 措】/269
24 恩施州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徐铜柱 司马俊莲 辛 江】/280

Ⅶ 田野调查与案例研究
25 贫困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调研——以贵州省为例【贵州省委宣传部】/293
26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民族文化资源转化文化产品研究
  ——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个案【马东平】/306
27 丝路回乡特色文化产业带构建
  ——基于对宁夏城镇的调研分析【许立勇 王瑞雪 牛 茜】/318
28 文化创新与民族出版——广西人民出版社探索数字化转型发展之路【白竹林】/327
29 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提供现状的比较研究【盛新娣】/335

Ⅷ 大事记
30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大事记(2011~2013年)【中国民族图书馆 赫 歆 等整理】/349

前言/序言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14-2015)》 导言 本报告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2014年至2015年间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状况,为理解当下中国民族文化多元格局下的发展脉络提供一份详实的研究成果。报告聚焦于近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在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以及与现代社会融合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旨在为相关政策制定者、研究学者、文化工作者以及对中国民族文化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一个系统而有价值的参考。 第一章: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与挑战 本章将详细探讨2014-2015年间,中国各少数民族在语言文字、传统艺术(如歌舞、戏剧、民间工艺)、宗教信仰、习俗仪式等方面的传承现状。我们将考察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和社会层面的开展情况,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实施效果,并深入研究在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的潜在威胁,例如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下降、传统技艺后继乏人、以及外部文化元素的侵蚀等问题。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展现不同民族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所采取的策略和付出的努力。 第二章:少数民族文化创新与发展的新趋势 在本章中,我们将重点关注2014-2015年间,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在创新与发展方面呈现出的新趋势。这包括: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探讨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平台等新媒体手段,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保存、传播和活化。例如,民族音乐的数字专辑发行、民族服饰的设计与线上推广、传统手工艺的网络销售等。 文化产业的发展: 分析少数民族文化如何融入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通过旅游、影视、出版、文创产品开发等多种形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我们将审视相关政策对民族文化产业的扶持作用,以及市场在推动文化创新中的角色。 民族民间艺术的当代转化: 考察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在当代审美语境下的演变,包括传统艺术形式的改良、与现代艺术的跨界融合、以及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新应用。例如,将传统音乐元素融入现代流行音乐,将民族图案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等。 跨区域与国际文化交流: 关注少数民族文化在与其他民族文化以及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互动,分析其在吸收外来文化养分的同时,如何保持自身特色并展现独特的魅力。 第三章:政策法规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支持与影响 本章将对2014-2015年间,中国中央及地方政府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方面所出台的各项政策法规进行梳理和评估。我们将分析这些政策在文化保护、传承人才培养、文化产业扶持、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并探讨这些政策在实践中产生的实际效果,包括其在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提升少数民族人民文化自觉方面的作用,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或需要改进之处。 第四章: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的社会参与与公众意识 本章将深入研究2014-2015年间,社会各界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这包括: 社会组织与非政府机构的作用: 考察各类社会组织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播和教育方面的贡献,例如民族文化研究机构、民间艺术团体、文化传承志愿者等。 媒体的传播与引导: 分析媒体在报道、展示和推广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媒体提升公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度和尊重感。 公众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探讨少数民族自身群体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以及社会大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与支持程度。我们将关注年轻一代的文化观念变化,以及他们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定义和传承民族文化。 第五章:典型案例分析:不同民族的文化发展实践 本章将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通过深入的案例分析,展现其在2014-2015年间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具体实践。案例将涵盖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特征的民族,例如,可能涉及某个民族在保护濒危语言方面的努力,某个民族在利用传统节庆发展文化旅游方面的经验,或者某个民族在将传统技艺转化为文创产品方面的创新尝试。通过这些具体的、生动的故事,读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第六章:挑战与展望 在报告的最后,本章将对2014-2015年间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挑战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我们将提出一些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包括如何更好地平衡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有效应对文化同质化趋势、如何充分发挥科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报告将力求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方向。 结论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14-2015)》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客观的立场,对特定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报告不仅记录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承中面临的挑战,更展现了其在创新中迸发出的勃勃生机。通过本报告,我们希望能够增进社会各界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城乡发展差异的爱好者,深知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14-2015)》无疑触及了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的领域。少数民族,作为一个在中国社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又常常被边缘化的群体,他们的文化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整体的和谐与进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详实数据,例如人均收入、就业率、基础设施建设等,并深入分析这些经济因素如何影响了当地的文化生态。同时,我也非常好奇,在2014-2015年间,有哪些新的文化保护与传承项目得以实施?这些项目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取得了哪些成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一种辩证的视角,既肯定少数民族文化在历史传承中的价值,又不回避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可能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我想看到的是一种务实的研究,能够为理解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历史和地缘政治的读者,我对中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有着浓厚的兴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14-2015)》对我来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理解这些复杂议题的重要参考。2014-2015年,这个时期在中国内部和国际上都可能发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事件,它们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少数民族与国家政策之间的互动分析,例如,国家在文化保护、经济扶持、宗教信仰自由等方面的政策是如何在实践中被解读和执行的?同时,我也想了解,在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内部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是否发生了一些变化?是否存在一些新的民族主义思潮或文化复兴运动?这本书应该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知框架,去理解中国这片土地上,不同民族之间复杂而又动态的关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沉静而富有底蕴的配色,以及那既具象又抽象的民族图腾,瞬间便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故事的世界。我一直对中国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抱有浓厚兴趣,总觉得那里藏着无数未被发掘的瑰宝,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智慧和独特的生活哲学。收到这本书时,我怀着一种期待的心情,希望能通过它,更深入地了解那些散落在神州大地上的少数民族,感受他们独特的风土人情,理解他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传承发展。翻开书页,触感温润,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这总是能给阅读体验加分不少。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寻那些关于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故事,去认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坚守、创新发展的群体。我想知道,在2014-2015年这个特殊的时期,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究竟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是怎样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又是怎样的努力与成就?这些问题的答案,我相信都隐藏在这本厚重的报告之中,等待我去一一解读。我期待的是一种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能够让我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当下,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评分

我对社会变迁和技术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保持高度关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14-2015)》在我看来,无疑是一个关于如何在数字化时代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绝佳研究案例。2014-2015年,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深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我非常好奇,这种技术革新是如何影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播和发展?是否存在一些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文化复兴的成功案例?例如,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故事、歌谣是否通过网络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同时,我也担心,这种技术进步是否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加速了传统文化被同质化的进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分析,不仅总结2014-2015年的现状,更能对未来少数民族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可能发展路径做出一些有价值的探讨。

评分

作为一个对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有着持续关注的读者,我始终认为,理解不同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发展需求,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前提。《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14-2015)》这个书名,直接点燃了我对少数民族教育和文化权益保障的关注。我非常想知道,在2014-2015年,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情况如何?双语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是否存在一些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教育困境,这本书是否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或研究成果?此外,我还对少数民族在法律、政治、经济等领域的话语权和参与度感到好奇。他们是否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并且这些诉求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回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不仅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的物质层面,更深入探讨其精神层面,例如他们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以及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如何保持文化的尊严与自信。

评分

我是一名热衷于旅行和体验不同地域风情的背包客,总是在寻找那些能够让我更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独特视角。《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14-2015)》就像是一份宝贵的旅行指南,只不过它提供的不是景点介绍,而是对当地文化发展脉络的深度剖析。我一直对那些分布在偏远地区、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传统的少数民族聚落充满向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了解,在2014-2015年,这些地区在保持其独特文化魅力方面,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例如,旅游业的发展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又是如何平衡旅游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少数民族社区在应对外部世界影响时的策略和智慧,让我能够对他们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在未来的旅行中,能够以一种更尊重、更理解的态度去与当地人交流,去感受他们独特的文化。

评分

我对历史变迁和文化演进有着天然的敏感,总是试图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不同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14-2015)》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中国这片土地上,在特定历史时期,多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的生动图景。2014-2015年,这个看似不长的时间跨度,却可能孕育了许多重要的变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在这一时期,国家政策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具体影响,无论是促进还是限制。我同样期待,能够了解到一些具体的民族,他们的语言、宗教、习俗、艺术在这一时期是如何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又是如何自我调整和创新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静态的记录,更是一种动态的分析,能够揭示出文化发展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它应该能够帮助我理解,在中国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国度里,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如何与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中国的未来。

评分

我是一名电影和文学爱好者,常常从艺术作品中汲取对社会文化的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14-2015)》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本厚重的背景资料,能够为我理解那些描绘少数民族生活的影视剧和文学作品,提供更深层次的解读。2014-2015年,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怎样的转型,这些转型又如何反映在少数民族的艺术创作和文化表达上?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探讨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例如,在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是如何被现代化所改造的?他们的音乐、舞蹈、服饰在当代语境下又呈现出怎样的新面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触及的文化元素,让我能够更容易地将书中的内容与我日常接触到的文化产品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一种更生动、更立体的感受。它应该能够帮助我理解,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的艺术创造力是如何被激发,又如何被引导,最终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

我一直认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适应和创新的能力。《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14-2015)》这个书名,让我看到了一个关于“发展”的命题,这正是吸引我的地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文化描述,而是深入探讨在2014-2015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是如何在与现代社会进行对话、碰撞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的。是否有一些少数民族群体,能够巧妙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产品?是否有一些传统的节日庆典,在保留其核心内涵的同时,又融入了新的表现形式,吸引了更广泛的参与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一种积极的力量,一种少数民族文化在时代浪潮中,依然能够保持活力、迸发创造力的生动画面。它应该能够让我看到,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遗物,而是生命力的象征,是不断生长和演变的有机体。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学和人类学略有涉猎的读者,我向来对记录社会发展变迁的报告类书籍情有独钟。《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14-2015)》这个书名本身就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堆砌,更是一种对中国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深入观察和系统梳理。我设想,在2014-2015这两个年份,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一定经历了不少值得关注的动态。或许是政策上的调整,或许是经济发展模式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又或许是新兴媒体对民族文化传播方式的革新。这本书所提供的,应该不仅仅是数据的罗列,更应是对这些现象背后深层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我尤其关注的是,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少数民族文化如何能够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又能与时俱进,融入当代社会的发展。这种张力,这种平衡,往往是文化发展中最具挑战性也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通过生动的事实来说明抽象的理论,让我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