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临床应用五十轮 | ||
| 定价 | 38.00 | |
| 出版社 | 学苑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05年04月(2016.8重印) | |
| 开本 | 32 | |
| 作者 | 无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262 | |
| 字数 | 185000 | |
| ISBN编码 | 9787507710304 | |
这是一本真正为临床工作者量身打造的宝典,它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著作,而是实实在在地把中医的“手艺”传授给你。我过去在学习伤寒方剂时,常常因为方证对应不起来而感到困惑,感觉自己更像是在背诵公式,而不是在行医。然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病例分析和经验总结,将“方证相应”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个案例的分析都极其细致入微,从初诊病史的采集、脉证的把握,到用药思路的转变,都有详尽的论述。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并不回避现代常见的一些复杂疾病,而是尝试用仲景的理论去切入分析,这种融会贯通的精神非常令人钦佩。它让我意识到,中医的魅力在于其强大的适应性和普适性,只要掌握了核心的辨证逻辑,任何疾病的诊治都能找到切入点。读罢此书,我感觉自己手中的药方似乎更有分量了,每一次下药都基于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更丰富的临床经验。
评分坦率地说,刚开始翻阅这本书时,我还有些担心它会过于偏重理论的阐发,毕竟“五十论”这个标题听起来有些宏大。但实际阅读下来,我发现它的叙事风格非常平实,没有故作高深的辞藻,一切都围绕着如何“治病救人”这个核心目标展开。作者行文如流水,但逻辑性极强,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穿插的一些个人感悟和行医心得,这些往往是教科书里无法提供的“软知识”。比如,关于如何与病人沟通,如何把握最佳的服药时间,这些细节的分享,极大地提升了我的临床操作的规范性。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理法方药”的内在联系,明白了理是指导,法是原则,方是具体手段,药是最终的执行者,三者缺一不可。它真正做到了将“学问”转化为“技术”,将“理论”落地为“疗效”。对于希望从中医经典中汲取实战力量的同行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增订部分,更是体现了作者精益求精的学术态度和对临床实践的深刻反思。相较于早期版本,这次的修订不仅是内容的补充,更像是一次临床智慧的迭代升级。我特别留意了作者针对一些“疑难杂症”的论述,这些往往是传统教材中语焉不详的部分。作者没有采用一概而论的处理方式,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病例背后隐藏的病机变化,并提出了富有创见的治疗思路。这种严谨求实的精神,对于我们这些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的医生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舞。它让我明白,即便是经典,也需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和临床的新变化去不断深化理解。书中关于脉象、舌象与方证关系的论述,也比我以往接触的资料更加细致,帮助我纠正了不少过去因为观察不周而导致的用药偏差。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参考书,不如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身边手把手地指导,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我收藏了不少关于《伤寒论》的注疏和应用书籍,但这本书无疑是其中最具操作性和启发性的一本。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打破了古今思维的藩篱,让张仲景的智慧在当代临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发现,很多我原本以为只有使用现代药物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书中介绍的经典方剂加减变化,竟然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良效。这种通过回归经典而获得新思路的感觉,是其他任何学习途径都难以给予的。书中对一些看似矛盾的条文的解读,更是精彩绝伦,作者往往能提供一个完美的逻辑闭环,让原本的困惑迎刃而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疾病治疗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培养一个成熟、独立的中医思维体系的书。每次遇到临床上的瓶颈期,翻开这本书,总能从中找到新的方向和动力,它就像是我中医书架上那盏永不熄灭的指路明灯。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它对我理解中医经典《伤寒论》的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一直觉得《伤寒论》的条文虽然精妙,但要真正应用到日常的诊疗中,总感觉隔着一层纱。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给这些古老的智慧加上了一把现代的钥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医圣张仲景是如何思考和处理疾病的。作者在书中对每一个论点的阐述都充满了临床的智慧,不仅仅是简单的条文解读,更是结合了现代医学的视角,让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比如,对于桂枝汤的应用场景,书中详细描述了不同体质、不同兼夹证的个体化调整,这在其他教材中是很难见到的深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辨证思维上的引导,教会我如何透过表象看本质,抓住病机的核心,而不是拘泥于文字的表面。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临床思路变得更加开阔和自信,面对复杂的病症不再感到无从下手,而是能迅速构建出清晰的辨证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