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80後青年詩人、畫傢鼕子,4000元租下終南山小院20年使用權,花費幾韆元將老宅改造,實現“詩意棲居”。
★“藉山而居”,微信轉發上百萬次,引發韆萬網友熱議狂潮,數百傢媒體報道,上億次瀏覽閱讀。引發隱居終南山熱潮。
★作者在終南山所發生的趣事+作者幽默風趣文筆。種菜,養鵝,養狗,養雞,為你呈現與都市成活相反的悠閑生活。
★終南山精美插圖+詩歌與散文相結閤的全新創作方式,給你身與心的完美享受。
內容簡介
《藉山而居》是80後詩人鼕子的全新散文集,共收錄其在終南山上創作的精華作品八十多篇。內容始終圍繞在終南山發生的趣事,“有叫作鳳霞的雞”“有叫作幼婷的鵝”“有叫作鄭佳的狗”“有自己的小菜園”“有自己的詩歌與畫的王國”。除此之外,還有他在山上,對生活的反思和感悟,對愛情與親情的見解,對隱居這一選擇的全麵闡述。
作者簡介
鼕子,原名張二鼕,畫傢,詩人。1987年生,2009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油畫係,現居西安。2014年,花4000元租下一處終南山的老宅,使用期20年,又花瞭幾韆元將老宅改造成民居,一萬元實現“詩意棲居”。山居所需的水是自己擔的,食材自己下山買。自己蒸饅頭,種菜,養鵝,挖地基、鋪地……樂在其中。
相對於平庸的一生,我更渴望迷戀那種生命的多樣性,世界如此廣博美好,我野心很大,都要體驗。——鼕子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小屋火瞭,很多人都想上山看看,但我們覺得不要打擾鼕子的清靜,纔是對他更好的尊重,“這個時代就如安迪·沃霍說的那樣,每人都能齣名五分鍾,對於鼕子來說,畫畫和寫詩纔是重要的。”
——光明網
★總起來看,“藉山而居”這一話題的走紅,正說明人們活得有點纍。雖然對於鼕子本人來說,其隱居與畫傢、詩人的身份相契閤,也是一種積纍和修煉,並非消極避世。這不是哪一個人的問題,而是一種社會群體精神的體現。畢竟,在睏瞭纍瞭的時候,我們的心靈還需要多一點精神的雨露來滋養。
——人民網
★鼕子的帖子被如此火熱地刷屏,和他配圖裏的輕鬆智慧的文字也有很大關係,描寫山居生活的美圖加美文構成瞭一個獨特的鼕子。就像鼕子說的,每一種生活都不可復製,因為他是他,所以他的生活是他。
——鳳凰網
目錄
第一章 若有“隱”之心,處處皆是終南山藉山而居 2續藉山居 12續藉山居續 20留言闆 23迴留言 25逃離的快感 32床底下,門後麵 39神秘主義的小把戲 44儀式的能量 49山居速寫 51叫鳳霞的雞 56叫幼婷的鵝 64叫土豆的狗 70叫鄭佳的狗 75貓,這種動物 80山花爛漫 86嘉陵,我的摩托車 94小菜園記 99今日有雪 104不過如此 108立此存照 113第二章 在我的世界裏,我是我自己的王露個富 118迴傢 121終敢鬥膽提及“隱居” 125安全感 131存在的真相 136對死亡的想象 138上可上,下可下 143抽煙 147挖樹根 151一夢百年 154意義 156閱微知著:論“不讀書” 160催眠術 169父與子 174鞦生 178父母是要“騙”的 184舊美學 187第三章 最好的愛是一生隻愛一個人氣場與磁場 194愛的質感 197愛情的嫁接技術指南 199你的身上有妖氣 202打針 207打架的愛情 209吵架 212男權女權217美女病 221那隻是一種情懷,我知道她不存在 224自律讓美好噴薄 226相遇的概率 228也寫愛情 230接受 234第四章 幻想的熱情,掙脫的魄力靈感 240神秘而新鮮的陌生感 244悲觀與希望 246孤獨 249精神,病的界限 251鏡子 253靠窗的位置 256科學癥患者 258流感小記 260奇怪的會是現在 262林青霞西安簽名售書會小記 264美味的城市 266明亮的孤獨感 268謙卑的自負 271人間好熱 274自拍 277時間的沙礫 279我宅 282子非魚 284語境的重要性 287含蓄內斂的民族優越感 291自我的戰爭與認同 297
精彩書摘
續藉山居
昨晚,我在自己的賬號發瞭篇小結,和以前發篇文字沒什麼區彆,無心插柳,卻讓很多朋友發來信息說自己的朋友圈被那篇帖子刷屏瞭。然後我就著這個話題梳理下。
子彈還在飛,這不是偶然。
我朋友圈隻有兩百多個人,大概十二三個人轉著玩,其中我想蠢瘋老師和閻洲兄弟的朋友圈好友可能比較多一些,但是轉的這十幾個人有一個共性,就是自己的朋友質量都挺高,都是和藝術有關的。
圈子,這可能是個潛在的因素之一。
然後這十幾個轉發,昨天從早上到晚上十二點,點擊過五萬。一天的時間從十二三個人到五萬,像個炸彈一樣,無數個韆足蟲疾走如飛革命一樣的速度蔓延。我的公號從五十五個人一天升到一韆二百四十六個人。並且這個數據還在以更快的速度瘋長,我發這篇文字的時候已過十萬,我的沐暄堂筆記奔四韆。
於是你發現,這個時代對於閑適淡泊的日子,是有多麼飢渴。
飢餓感,這當是潛在的因素之二。
(但從傳播的角度來看,這是讓人害怕的,和發水、地震、失火一樣讓人生畏,所以有“輿論如洪水猛獸”。)
但是每天也有各種自己蓋小院的新聞,改造山洞的都有,也沒有如此這般,所以這還不是深層因素。
然後我想梳理的就是這如此飢渴而被刷屏的深層因素。這個挺有意思。
何老師帶過來一個朋友,黃哥,並沒聊多少,但幾句話就知道,黃哥段位很高。
黃哥說,隻有在你這喝茶的時候纔是喝茶,在其他地方喝茶都被喝成裝逼瞭。另一句是說,這些木頭好看,就是這種,不知道像什麼,又覺得像什麼。其實當你開始下定義說這根木頭像什麼的時候,就低一級瞭。更低級的就是那種像盤龍、像臥虎、像羅漢。
就說喝茶被喝成裝逼這件事。
從國學熱開始,傳統就成瞭一種高逼格的流行瞭,哪個工作室要是不整點兒茶道、擺張古琴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當代藝術傢。審美疲勞,這大概是黃哥說大多人喝茶把茶喝成裝逼的原因。
當然總會熱點什麼,群體社會要沒有個逼格食物鏈就沒存在感瞭。所以傳統熱必然是比小資熱好,小資還是太單薄,傳統是隻大老虎。
這就說到審美疲勞,“隱居”這個詞被提及得太多瞭,像養生、成功學、心靈雞湯一樣頻繁,甚至都有點兒審美疲勞瞭,而“隱居”沒有被如此飢餓地刷屏,原因是大多數隱居淪為氣功玄學、禪修班、養生,或者走火入魔的返璞歸真,類似清華、北大的博士畢業後住進瞭山裏,不用電、不用手機等……這一聽就走火入魔瞭。傳統做飯的方法是燒火,儲存食物的方法是挖地窖,現在有人鬧迴歸,要把電斷瞭,冰箱賣瞭,去燒柴,挖地窖。美食不正是因時代變遷、材料的更新和豐富變得更好吃瞭嗎?那麼同樣都是迴歸傳統,該斷哪個不該斷哪個,怎麼選擇呢?標準就是,哪個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就接受哪個;哪個讓你的生活變得焦慮瞭,就斷哪個。我討厭電視,就不裝電視。但我不討厭電和手機啊,為什麼不用電、不用手機?嵇康活到現在肯定也會和阮籍、山濤互相關注。
@嵇康:鼕弟說得對!
尤其提及最多的“終南山隱士”,得讓你失望瞭,終南山是沒有隱士的,修行的很多,大多是修行的僧人或者道士,因為終南山是佛道聖地,但修行的齣傢人,是不能稱之為隱士的(充其量算修士)。這概念的誤區其實應該歸罪於比爾波特,麯解瞭隱士的概念。
“隱士”是隱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反現實的讀書人,“隱”是就“士”而言的,否則就無所謂隱。隱者,是哲學層麵的,不進而退,以退為進。一個農民過簡樸的生活就不能是隱,那是無路可進。無意識的和有意識的意義不一樣,在此就不重復瞭。一般的“士”隱居也不足稱為“隱士”,須是有名的“士”,即“賢者”,《易》曰:“天地閉,賢人隱。”又曰:“遁世無悶。”又曰:“高尚其事。”
“士”和“賢”,如果按真正傳統觀念裏“隱士”的概念來劃一個門檻,當世基本沒人能夠劃進來。退而避之或退而靜之,前提都得是哲學的、情懷的。狹隘的知識分子,就是我們說的那種不用電的清華、北大的博士瞭。
還有一種也有審美疲勞,老外的隱居。其實隱居換成老外的理解就是理想主義瞭,隻是他們沒有隱居的傳統,所以理想主義就走瞭極端,比如好《荒野生存》那種,中國人很聰明,早就把理想主義茅棚蓋好瞭,還有漂亮的小院呢。
這大概潛在的深層因素,就是說,深層潛意識的吸引應該是符閤瞭閱讀者自身都沒察覺到的標準上:在那麼多心靈雞湯隱居新聞層齣不窮的時代,柴米油鹽實實在在過日子的詩人被飢餓地刷屏。
所以,第一個層次:我的朋友圈高逼格的朋友是從深層因素+對理想主義的飢餓而轉發;第二個層次:清心恬淡生活踐行者;第三個層次:清心恬淡生活嚮往者(最餓的群體);第四個層次:就是問四韆元院子在哪找的人,把這定位屌絲逆襲勵誌故事者;第五個層次:問“牛逼啊!小夥子,你吃什麼?收入呢?”的人;第六個層次:最低級的陰謀論者就不提瞭,放狗咬之即可。
被問過最多的問題:
你一個人?
心慌不?
晚上害怕嗎?
你吃什麼?
總得花錢吧?
收入來源呢?
結婚怎麼辦?
總得在山下買個房子吧?
有網嗎?
哦,對,要雞湯嗎?土雞噢,
嘗嘗?
每個人都有桃花源的想象,換成西方的概念就是理想主義,但理想主義是有代價的。有句話說:“上帝給你一樣東西必先奪取你一樣東西。”所以,山上最美的時候是剛下過雨,但人一般聽到要下雨,就會躲在屋子裏,更不用說上山。最有存在感的瞬間一定是獨處,但獨處卻麵臨著無人共享這天地之大美的孤獨。大雪天的終南山最美,魔獸世界裏的磅礴,童話裏的夢幻,穿越的恍惚,但要一步一滑蹣跚攀爬與零下十幾度。
所以桃花源隻是你看見的白天,而聊齋纔是夜晚。
可是管他鬼怪蟲蛇陰雨天,對我來說人群纔是最讓人畏懼的東西。
所以區彆就在於——我不能沒有桃花源。
生命簡直太短,一年一年地翻頁和翻書一樣快,我都二十七歲瞭呢。我希望在知瞭能叫的一個夏天,這一生,每一天都是實實在在的一天。
所以,隻要不是死亡和疾病,疲憊與勞纍我都是不畏付齣的,隻為這絢麗的感動。
相對於平庸的一生,我更渴望迷戀那種生命的多樣性,世界如此廣博美好,我野心很大,都要體驗。
可還是土雞湯更好喝?更香更濃。
其實每一本心靈雞湯都是一本武功秘籍,隻要你把其中一篇練會並且身體力行,起碼也是半個賢人瞭,但讀瞭那麼多,你的生活不還是你的生活。雞湯之所以被討厭並不是沒給勺子,而是喝完你不洗碗。所以喝飽後又如何?真相和秘籍,一直就在那裏。對於人或生活,“藥”隻能作用一時,隻有改變纔能改變。這是看得見的經驗,也是我的悲觀。
每個人都有桃花源的想象,但各有各的問題。所以每一種生活都是個案,不可復製,有唯一性,因為他是他,所以他的生活是他。
叫鄭佳的狗
1.“鄭佳”是去年同學送來的狗,同學叫鄭佳,所以就叫它“鄭佳”瞭。其實本來叫牛牛,但陝西話裏,牛牛是男性生殖器的意思。我整天“牛牛”“牛牛”地喊,太淫蕩瞭,當地人聽瞭,不得把全村婆娘和女兒都藏起來。
這很有意思,對名詞含義的認識不同會産生不同的圖像。所以即便我覺得牛牛很好聽,挺卡哇伊的,也得考慮入鄉隨俗。
2.城裏養大狗有很多不便,遛狗都是個麻煩。大狗在人群中,會對路人造成害怕的心理壓力,即便是主人強調說不咬人,但人還是會有很不適的緊張感。所以就隻能關屋裏,據說鄭佳來之前,天天在地下室關著,長到兩歲,連奔跑都沒試過,快精神分裂瞭。所以剛來的時候,這隻可憐的狗,眉頭緊鎖,一臉焦慮。不過,在山上撒歡跑瞭一個禮拜之後,眉頭就慢慢舒展開瞭。
3.剛上來的時候,鄭佳沒見過雞,追得雞滿院子跳,雞毛就像一片片紙飛機,在天上飄。我揍瞭它一頓,它就不再招惹雞瞭。改去追貓,喵星人都快嚇尿瞭,爬到樹上半天不敢下來。
我又揍瞭它一頓。
4.送來時,同學囑咐說:“我傢狗狗愛喝水,記得每天喂水。”我說:“好。”同學說:“還有啊,我傢狗狗隻吃放瞭調味的麵。”我說:“好。”
一個禮拜之後,鄭佳就開始吃麩子皮瞭,乾掛麵丟一把都嚼得嘎嘣嘎嘣響。男孩子嘛,要窮養。
5.這大概是我見過的最聰明的狗瞭,我覺得它的身體裏,像是被封印瞭一個人。它會用爪子開門,用嘴把毯子鋪展開,懂得看人的臉色,眼睛會說話。更讓我意外的是,它竟然有羞恥感。山裏嘛,風景好的地方都可以是廁所,我也是隨地小便。後來我發現,每次我方便到時候,它都會把頭轉開,這讓我很尷尬啊。並且隻要我脫光瞭衝澡,它就會轉身齣去臥到很遠。
6.鄭佳三歲瞭,土豆半歲。藍藍不在以後,土豆落寞瞭很長一段時間:頭搭在門檻上,頭搭在石頭上,頭搭在鵝背上,頭搭在闆凳上……
從陰影裏走齣來之後的土豆,偶爾會想和鄭佳玩,可鄭佳覺得土豆是個小屁孩,代溝啊,每次都會一臉不快地走開。於是,土豆就隻能繼續找鵝玩,最近我買瞭兩隻小鵝,鵝姑娘有小鵝做伴瞭。所以土豆經常頭搭在門檻上,頭搭在石頭上,頭搭在鵝背上,頭搭在闆凳上……
7.剛來的時候,鄭佳每天都會站在山頂,望著長安城。現在主人來看它,它都已經不會再目送瞭。
它應該也會懂,自由比吃肉更重要吧。
……
前言/序言
《藉山而居》是一部關於生活方式的探索,它並非講述一個故事,而是邀請讀者一同踏上一段心靈的旅程。在這段旅程中,我們將審視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擁有”觀念,並嘗試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哲學——“藉山而居”。 “藉山而居”並非字麵上的物理搬遷,它更像是一種精神上的宣言,一種對物質占有欲望的超脫,以及對當下與自然的深度聯結的渴望。作者以一種溫和而堅定的筆觸,層層剖析瞭我們為何會陷入無休止的物質追逐,這種追逐又是如何悄悄地蠶食我們的自由和幸福。我們習慣於將自我價值與所擁有的物品掛鈎,認為名車、豪宅、奢侈品是成功的標誌,是幸福的基石。然而,這種認知是否真的能帶來持久的滿足?當 possessions 成為 burden,當 property 限製瞭 mobility,當“擁有”變成瞭一種被“擁有”的枷鎖,我們是否還能聽到內心的聲音,看見真正重要的事物?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深刻的反思角度,它鼓勵我們質疑那些被社會普遍接受的生活模式。作者並沒有提供一套刻闆的行動指南,而是通過細膩的觀察、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自行探索。比如,在談及“藉山而居”時,它可能觸及的是一種“使用權”而非“所有權”的思維轉變。就像山川河流,我們並非擁有它們,而是得以在其間休憩、欣賞,並遵循其規律。這種“藉”的態度,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麵麵: 它可能體現在對居住空間的理解上。我們不必執著於購買一套永久屬於自己的房子,而是可以嘗試租賃、交換、或者選擇與自然更親近的居住方式。一個可以隨時打包帶走,卻依然能感受到歸屬感的地方,可能比一座固定的、被繁瑣維護壓垮的房産更能帶來平靜。這種“藉”,意味著對流動的開放,對變化的不懼。它讓我們意識到,傢不僅僅是四麵牆,更是一種感受,一種心境。 它也可能體現在對物品的態度上。我們是不是真的需要那麼多的衣物、傢具、電子産品?“藉山而居”提倡的是一種精簡的生活,一種“必需品”而非“選擇品”的篩選。當我們不再被琳琅滿目的商品所誘惑,當我們學會欣賞“夠用就好”的智慧,我們就能從物品的束縛中解放齣來。這並非提倡苦行僧式的禁欲,而是倡導一種更具目的性的消費,一種對物品的尊重,並對其生命周期的考量。如同藉用一件心愛的物品,我們會格外珍惜,並在使用後妥善歸還,或是使其發揮最大的價值。 更深層次地,“藉山而居”是一種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山川、森林、河流,它們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傢園,但我們卻常常扮演著索取者的角色,而非守護者。本書可能鼓勵我們重新認識自然,傾聽自然的語言,尊重自然的節奏。當我們不再將自然視為可供開發的資源,而是將其視為可以“藉居”的夥伴,我們的生活方式便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這可能意味著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擁抱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將自己的行為融入自然的生態係統中,而不是破壞它。 “藉山而居”也可能是一種社區的理念。在一個原子化的社會中,我們常常感到疏離和孤獨。“藉山而居”提倡的是一種互助、共享、以及建立真實聯結的社群關係。就像一個村落,大傢共享資源,互相扶持,共同麵對生活的挑戰。這種“藉”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是情感上的,精神上的。我們“藉”他人的經驗、智慧、以及陪伴,也“藉”齣自己的力量和善意。 貫穿全書的,是一種迴歸本源的思考。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裏,我們是否忘記瞭最簡單的快樂?日齣而作,日落而息;品嘗食物的天然滋味;感受微風拂過麵頰;與親人朋友圍爐夜話。這些看似平凡的瞬間,恰恰是“藉山而居”所追求的真諦。它提醒我們,幸福並非遙不可及,也並非隻存在於物質的堆砌之中,而是隱藏在對生活最純粹的體驗裏。 本書的語言風格可能樸實而富有詩意,作者通過大量的意象和隱喻,將抽象的理念具象化。例如,將“擁有”比作沉重的行囊,將“自由”比作輕盈的飛鳥,將“自然”比作無聲的智者。這些比喻能夠深入人心,引發讀者深刻的共鳴。 《藉山而居》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拋棄一切”的書,它更像是一麵鏡子,讓我們看清自己內心的渴望,以及我們真正需要的生活。它鼓勵我們去審視那些被我們忽略的價值,去重新定義成功與幸福。它提倡的是一種積極的、富有創造力的生活方式,一種在擁抱世界的同時,不被世界所奴役的生活方式。 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可能會發現,自己曾經的許多執念,在“藉山而居”的視角下,顯得如此微不足道。那些曾經讓我們輾轉反側的煩惱,或許是因為我們一直試圖“擁有”而不得,或是因為我們“擁有”得太多而無所適從。 本書的核心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可能性,一種擺脫物欲束縛,迴歸內心平靜的可能性。它邀請我們去思考: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嗎?什麼纔是真正值得我們去“擁有”和“珍藏”的?當我們將目光從外在的物質轉嚮內在的精神,從占有轉嚮體驗,從索取轉嚮迴饋,我們或許就能在“藉山而居”的生活哲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自在。 它並非宣揚一種逃避現實的態度,而是倡導一種更具智慧和覺察力的生活方式。它讓我們明白,真正的富足,並非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體驗多少,在於內心有多麼的豐盈。它鼓勵我們去過一種更加充實、更有意義、也更加自由的生活。 《藉山而居》是一次對現代生活方式的溫柔叩問,一次對人類心靈深處渴望的誠摯迴應。它並非一個終點,而是一個起點,一個邀請我們開始探索,開始改變,開始真正“藉山而居”的邀請。在這段旅程中,我們或許會遇見更廣闊的天地,更深刻的自我,以及更簡單卻更真實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