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十五年禁毒研究基础上,从法哲学、法教义学、法社会学三个维度对禁毒法治的价值、规范、事实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本书立足中国禁毒法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分析当代中国禁毒立法的历史渊源、立法体系、转型和定型,剖析吸毒非犯罪化、吸毒者权利保障两大核心原则,解构吸毒犯罪化论,梳理中国现行戒毒制度存在的问题。从宪法学角度,分析限制吸毒者人身自由、限制劳动与社会保障权以及“毒驾”、艾滋病等其他相关法律问题。
作者认为,应以现有禁毒法规范为中心,重视并化解法律规范中存在的毒品管制与人权保障之间的紧张关系,不仅要有法可依,而且要良法之治,关注立法和相关制度的合宪性与正当性。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当代中国禁毒立法的历史渊源”,第三章“当代中国禁毒立法体系及其转型”,第四章“当代中国禁毒立法的完善和基本原则”,第五章“中国现行戒毒制度及其问题”,第六章“惩罚吸毒的理由”,第七章“限制吸毒者人身自由的法律问题”,第八章“限制吸毒者劳动与社会保障权的法律问题”,第九章“吸毒者权利相关法律问题”,第十章“西北禁毒实践的历史片断”,第十一章“陕西社区戒毒(康复)实证研究”。
全书综合运用法哲学、法教义学、法社会学方法,分别从价值、法律、现实三个纬度切入禁毒问题,突破过去对禁毒问题主要从刑法(犯罪学)角度研究的思维定势,站在法理高度,从宪法学、人权法学角度深入研究禁毒问题,具有很强的学术及现实意义。
褚宸舸,1977年生,法学博士,现为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宪法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北政法大学禁毒法律与政策研究所所长,法治陕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兼任全国青联委员、陕西省青联常委、西安市法学会禁毒法学研究会会长、陕西省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秘书长、西南政法大学人权教育与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理事等。学术研究方向为禁毒法学、中国宪法学、法理学。
◎ 第一章 导 论
一、禁毒研究的多元化格局
二、当代中国禁毒法学研究的轨迹
三、禁毒法学研究新的“增长点”
◎ 第二章 当代中国禁毒立法的历史渊源
一、当代禁毒立法的直接渊源和间接渊源
二、当代禁毒立法的初创(1949—1978年)
◎ 第三章 当代中国禁毒立法体系及其转型
一、当代禁毒立法体系的建立(1979—1998年)
二、当代禁毒政策和立法的转型(1999—2008年)
◎ 第四章 当代中国禁毒立法的完善和基本原则
一、当代禁毒政策和立法的完善(2009年至今)
二、吸毒非犯罪化原则
三、吸毒者权利保障原则
◎ 第五章 中国现行戒毒制度及其问题
一、戒毒的主要法律规范
二、强制隔离戒毒制度
三、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制度
四、自愿戒毒制度
五、药物维持治疗制度
……
◎ 附录一 我国关于禁毒的立法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目录汇编
◎ 附录二 1995—214年我国被曝光的吸毒艺人统计
◎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和《戒毒条例》
◎ 附录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审议过程立法文件
◎ 附录五 作者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文/ 褚宸舸
本书是我十五年禁毒研究的集腋成裘、书边馀墨,反映了我从法哲学、法教义学、法社会学三个维度对禁毒法治的价值、规范、事实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一
我能走上禁毒研究的道路,有赖于恩师西北政法学院王宝来教授的引导。1997年年初,为了查找一篇学年论文中古文献的出处,我冒昧地叩响了王老师的家门。他翻箱倒柜找了几十分钟,虽然没寻到我要的答案,但有此机缘,师生便彼此认识了。我旁听过他的一节选修课。那天上课前,他站在教室门口,面带笑容向每位进来的学生颔首致意。那个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作为学生,我更多的是去他家里请教。他总是热情接待、诚挚交谈。时间长了,聊得投机,彼此就成了忘年交。
他是“老三届”,“文革”期间在陕甘修铁路十年,之后“只争朝夕”抢时间做学问,操劳过度,不到五十岁就两鬓斑白。但是,他的心态是蓬勃的,乐于向学生学习新知识,倾听学生颇幼稚甚至离经叛道的新观点。他经常说:“即使你在某个专业领域中作出了很大的成绩,但在专业之外永远是无知者。因为你掌握的知识比起你未掌握的或根本不知道的只是九牛一毛。”
他待学生宽厚,总是热心地“雪中送炭”。他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硬气”和对事业认真、执着的优秀品质。
他是中国法学界较早研究青少年淫秽犯罪问题的专家。从1988年开始他就不间断地发表和性法律问题有关的论文,涉及性权利、卖淫嫖娼、防治艾滋病等前沿问题。1993年,他在为同名选修课编订的《中国古代刑法史专论》讲义中,就专章讲授中国古代的同性恋和对性的法律规制。他的阅读和关注早已超出法律。在1990年代中后期,性社会学研究在我国逐渐兴起,福柯、霭理士、潘光旦、李银河、刘达临、潘绥铭的书他都读了,并在聊天时向我介绍推荐。1997年左右,他开始反思“性犯罪”这个提法本身给“性”带来的污名化问题,主张用“淫秽犯罪”这个语词取代“性犯罪”。他强调不能将“性”描述成丑恶的东西,性违法犯罪的可宥性可作为刑事立法和司法中考量的因素之一。这个观点切中肯綮,很有创见。此后,他开始构思一部名为《淫秽犯罪论》的专著,并申请到了校级科研立项的资助。
但是,当毒情肆虐,毒品犯罪成为中国最严重问题时,出于社会责任感,他暂缓了淫秽犯罪的写作,开始研究中国毒品犯罪及其对策问题,并于1997年申请到司法部课题的立项。他认为“黄赌毒”应该整体研究,但吸毒违法和性违法又有不同,性违法犯罪有较多的生理因素,初始吸毒却并非人类与生俱来的生理需求。因此,两者在刑事政策设计上应有所区别。他订阅了不少期刊、报纸,每隔十天半月还会把教研室过期报纸上的案例、信息做成剪报。那时,因为互联网尚未兴起,我国犯罪信息也不公开,公安系统以外的犯罪学研究者大都采用这种近乎考古的方式艰难地做研究。
1999年10月,他报评正教授。我住在他家里,协助他夜以继日地做专著出版前的校订工作。这个过程,我亲见他做学问的严谨和辛劳,他也看到我的勤奋和认真。师生之谊更深了。职评刚结束,他就开始着手司法部课题的结项,计划是写本三十余万字的专著。他邀我参与课题,石破天惊地提出让我担纲这本专著的副主编。那时课题组成员大都是老师和高年级硕士生。而我只是刚出校门的本科生。此举对我无疑是一种厚爱和提携,但也引起一些非议。对此,王老师当众肯定我所提出的将犯罪学实证方法和刑法学教义学方法融合,反映“西北地区”特点的写作思路,要求大家以我的提纲为基础来讨论。他还给我打气,赞扬我的能力已经超过大多数本校研究生。
这种信任,对于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学生来讲,无异于加上了飞机发动机,成为我从事科研工作的不懈动力。在他的指导下,我很快将2000年以前发表、出版的毒品犯罪论著浏览完毕,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西北地区禁毒史》(5万多字)。他还带我去陕西省公安厅、西安市公安局、户县公安局、雁塔戒毒所等地调研,并请求一些在公检法司工作的校友、学生代为收集资料,由我对这些实证性资料进行整理,从而使我对陕西毒品犯罪和禁毒工作有了感性的认识。
2000年8月,王老师调任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教授。他取得山大的硕导资格后,马上给我打电话,鼓励我考他的研究生,并相约在威海见面。但是,当年11月24日,他在海泳中遭遇不幸,永远离开了学生和刚起步的禁毒研究事业。他逝世后,师母将他犯罪学领域的许多书籍赠予我。在我早年研究中国禁毒问题时,就是怀着这种传承衣钵的使命感踏步前行的。王老师的风范浸润着我,不知不觉,十五年来我就是循着他的样子做人做事的。
2000至2002年,我陆续发表5篇禁毒论文。少作固然是青涩的,但因为用史料说话,虽历经岁月洗礼,至今看来还站得住。
为了铭记王老师扶我“上马”的恩情,我对旧文进行删节修改,精炼出至今仍有学术或实践价值的内容近3万字。本书第十章《西北禁毒实践的历史片断》就反映了这些早期的“足迹”。
……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有特色,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法律教科书,而是更像一位资深的学者,在与你进行一场充满智慧的对话。作者在引经据典的同时,又能够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让我觉得阅读过程非常轻松愉快。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描述,它们不仅仅是作为背景介绍,而是与当前的法律实践紧密相连,让我能够理解法律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塑造和完善的。书中对不同法律体系的比较也让我大开眼界,能够看到中国禁毒法律制度在国际上的位置和特点。作者在进行分析时,总是能够提出一些令人醍醐灌顶的见解,让我对一些习以为常的观念产生新的思考。而且,书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也相当有预见性,让我对接下来的禁毒工作充满了期待。总之,这是一本兼具学术深度和思想广度的优秀著作,它不仅能够增长知识,更能启迪智慧,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它没有落入传统学术著作那种过于学院派的窠臼,而是以一种更加宏大而又细腻的视角,审视了中国在禁毒领域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作者在探讨法律框架的同时,也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根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历史脉络的梳理,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禁毒法律制度是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演变和发展的,以及每一次变革都与当时所面临的社会挑战息息相关。这种历史纵深感,让我对当下中国禁毒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于国际合作的论述也十分到位,展现了中国在参与全球禁毒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此外,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引用的数据和研究成果都相当扎实,充分体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虽然内容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但作者的叙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即使是对普通读者而言,也能够轻松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禁毒议题的独特视角,既有宏观的战略思考,又不乏微观的案例分析,是一部值得深入阅读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虽然我之前对这个领域了解不多,但阅读过程中,作者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以及对每一个细节的深入挖掘,都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枯燥的法律条文解释,而是通过大量生动详实的案例,将抽象的法律规定变得具体可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案例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逻辑推理,能够清晰地看到法律是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以及在面对复杂情况时,执法者是如何权衡和适用的。而且,作者并没有回避一些现实中的挑战和困境,反而坦诚地探讨了现行法律体系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思考。这种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探索解决方案的态度,让我对作者的专业性和严谨性由衷地敬佩。读完后,我不仅对相关法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对整个禁毒体系的运作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也对社会各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深的体会。它不仅仅是一本法律解读,更是一扇了解社会治理复杂性的窗口,让我看到了法律背后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评分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内容非常“有料”的书。作者在梳理中国禁毒法律体系的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相关的国际公约和国内的政策导向。书中对于不同法律渊源的考据,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都让我印象深刻。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关键性法律概念的界定,作者的解释清晰明了,并且能够结合大量的案例来加以说明,使得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容易理解。此外,书中对于禁毒法律责任的探讨,也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分析了个人在禁毒法律中的责任,也探讨了国家和社会在禁毒工作中的法律义务。这种对责任主体和责任内容的细致区分,让我对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作者在分析过程中,也适时地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报告和学术文献,为他的观点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禁毒法律体系的构成和运行有了系统而深入的了解,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学术著作。
评分读完这本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极其的“接地气”。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大量的篇幅用于探讨法律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障碍。书中对一些具体的执法环节,例如证据的收集、嫌疑人的羁押、审判程序的公正性等方面,都进行了详尽的描绘,让我得以窥见禁毒执法工作的日常运作。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案件的对比分析,这使得我们能够看到,在统一的法律框架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禁毒工作。作者并没有回避其中存在的争议和挑战,而是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呈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分析和建议。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正是学术研究应有的姿态。这本书让我对禁毒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许多基层执法人员的辛勤付出和智慧。它不仅仅是关于法律条文的解读,更是对整个禁毒工作体系的深度透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