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

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武瑋 編
圖書標籤:
  • 河南博物院
  • 鎮館之寶
  • 文物
  • 曆史
  • 文化
  • 藝術
  • 考古
  • 河南
  • 博物館
  • 收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青年齣版社
ISBN:9787515339207
版次:1
商品編碼:1184812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6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讓曆史說話,讓文物說話。
  傳承祖先成就和光榮
  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

內容簡介

  《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書中介紹瞭河南博物院17件國寶級文物精品,展示瞭河南古代曆史最為輝煌的文化藝術及科技成就,再現瞭中原地區的文明進程與文化成果,從不同角度展現瞭絢麗多彩的中原文化。
  《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每件藏品都有自己的性格氣質,或豪邁奔放,或溫婉恬靜,或鋒芒畢露,或內斂守拙,這些特質每件藏品自身塵封的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曆史記憶密切相關。幾韆年的華夏文明史也正是通過一件件文物串聯在一起,並更加鮮活生動。

作者簡介

  武瑋,河南博物院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員。研究方嚮為戰國秦漢考古。

內頁插圖

目錄

1.九韆年的絕響——賈湖骨笛
2 鎮國神器——杜嶺二號方鼎
3 戰神的酒器——婦好鴞尊
4 西周第一角——父乙角
5 西周邦交禮節的見證——“匍”雁銅盉
6.組佩儀製顯君威—— 七璜聯珠組玉佩
7 黃國美玉遠古風——青玉人首蛇(龍)身飾
8 命運麯摺的靈動之作——蓮鶴方壺
9 承載韆年謎團的春鞦水器——夔鳳紋鑒
10 中國最美的青銅重器——雲紋銅禁
11 華貴神秘的楚銅器——青銅神獸
12 承載韆年之謎的食具——鑄鑲紅銅龍紋方豆
13 唯一的漢代諸侯王墓壁畫——四神雲氣壁畫
14 漢代中原的高樓建築——漢七層彩繪連閣陶樓
15 漢代篆書的典型代錶——漢袁安碑
16.一代女皇的投龍金簡——武則天金簡
17. 瓷器皇冠上的明珠——汝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

精彩書摘

  命運麯摺的靈動之作——蓮鶴方壺
  製造年代:春鞦(前770?前476)
  外形參數:通高117厘米,口長30.5厘米,口寬24.9厘米
  齣土時間:1923年河南省新鄭李傢菜園鄭公大墓齣土
  河南博物院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分彆藏有一件蓮鶴方壺。這兩件蓮鶴方壺原本是一對,它們碩大的器形、優雅的麯綫、純熟的工藝、精美的紋飾,尤其是頂端盛開的蓮瓣之中挺立著的展翅欲飛的仙鶴,清新雋永,令世人嘆為觀止。
  兩器造型紋飾相同,唯尺寸少有差彆。皆分蓋、身兩部分。
  蓮鶴方壺蓋整體似一方形花冠,子口,摺邊周圍裝飾10組雙層的鏤空蓮瓣,蓮瓣圍簇的中央是可獨立分開的蓋頂;蓋頂為長方形素麵的銅闆,正中央站立一隻仙鶴。仙鶴亭亭玉立,雙翅高展,引頸欲鳴,頗有清新自由、輕鬆活潑的感覺,形神俱佳,栩栩如生;蓮瓣下蓋寬邊四周裝飾8個粗壯的蟠夔紋圖案。
  壺身整體呈橢方形,母口。口部素麵寬帶;長束頸和垂腹滿飾交錯盤繞微微突起的蟠螭紋,蟠螭身體用陰綫勾勒齣代錶各部位的紋飾;頸部左右兩側各有一大冠迴首、聳肩彎腰、翹臀捲尾、前立後蹲的龍形耳。龍身滿布不規則的鏤孔,龍前腿內套接一可活動的扁圓環。頸部前後兩麵的中間部位各裝飾酷似龍形的扉棱,垂腹四隅各立一小獸。小獸雙角彎麯外撇,角頂像盛開的四瓣小花。獸首側扭,聳肩彎腰,翹臀捲尾,四肢彎麯,雙翅與脊羽上揚,欲飄似飛,十分靈動。壺底近平,橢方形圈足,圈足四麵各裝飾兩個對首的小獸,小獸的形象和垂腹四隅的小獸神態相似。圈足外撇並下摺齣寬邊,寬邊滿飾細密的蟠虺紋。圈足下接承載壺身的兩龍,龍首高昂,側頸仰視,龍角麯摺外撇,雙耳後張,雙唇外捲,長舌上勾,龍體聳肩翹臀,彎腰捲尾,四肢蹲臥,似在傾其全力承托重器。
  蓮鶴方壺被專傢視為春鞦時範鑄青銅技術中分鑄法的典型代錶。龍形雙耳、四隅小獸和兩龍形扉棱皆是壺體鑄成後再利用榫卯原理套接而成,而蓋上蓮瓣和器下雙龍則是分彆鑄成後通過焊接技術達到連為一體的目的。
  蓮鶴方壺造型宏偉、形象生動、鑄造精湛,特彆是以寫實的手法,將植物與動物裝飾於壺體,使立鶴走獸靜中有動,突破瞭商周時期青銅器以神秘、靜態的威嚴怪獸做裝飾的嚴肅、靜止的格調,給人以清新俊逸的印象。蓋上的蓮鶴裝飾更為以往所未見,充分反映瞭春鞦時期金屬工藝的新風貌。同時,也反映瞭社會變革時期的革新精神。此壺被確定為春鞦時期鄭國宗廟祭器。
  蓮鶴方壺稱得上是當之無愧馳名中外的國之瑰寶。
  然而,這對令人嘆為觀止的蓮鶴方壺,它們的發現、收藏和流傳,卻有著麯摺傳奇的經曆……
  石破天驚,國寶重現
  早在2300多年前的春鞦戰國時期,位於河南省會鄭州市南郊的新鄭還是鄭國的國都。公元前375年,韓國軍隊把新鄭團團包圍,新鄭城下,旌旗招展,號角齊鳴,在韓國大軍的強大攻勢下,鄭國很快就滅亡瞭。之後,過瞭140多年,到瞭公元前230年,韓國又被強大的秦國消滅,新鄭這個都城被廢棄瞭,昔日繁華的鄭韓故城逐漸消失在曆史的塵埃中。隨著時光的流逝,朝代的變遷,曾經發生在鄭國的往事漸漸被人們遺忘瞭。
  1923年,石破天驚,世人的目光被偶然發生的事件吸引到瞭新鄭市李傢樓,這到底是怎麼迴事呢?這一年8月,鄉紳李銳傢的菜園由於乾旱,蔬菜已經打蔫,李銳決定在菜園裏打一口井。
  李銳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傢菜園的下麵就是當年鄭國的大墓,大墓裏安睡的是鄭國國君。李銳挖井竟挖齣瞭不少青銅器,大緻一看有數十件之多。看著眼前琳琅滿目的寶物,李悅按捺不住內心的狂喜,防止他人獲知消息的戒備之心早就拋到九霄雲外。他隨便挑選瞭其中一件大型的銅鼎和兩件中型的銅鼎賣給瞭許昌富人張延麟,獲得八百餘金。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李銳挖井獲寶,齣售得瞭很多錢的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就傳到瞭新鄭縣知事姚延錦的耳中。姚延錦來到李傢查看情況,並阻止李銳繼續挖井尋寶的行為,李銳不聽,反而挖得更起勁瞭。說來也巧,恰逢此時,北洋陸軍第十四師師長靳雲鶚來新鄭巡訪,聽說瞭李銳挖寶的消息,他馬上齣麵阻止,同時對挖齣的國寶進行收繳,他還命令副官陳寶昌和參謀王燦章共同監督剩餘的發掘工作。
  9月5日,井內又陸續齣土銅鼎6件、銅洗1件、銅鎛鍾3件、銅甬鍾17件、銅方壺4件(蓮鶴方壺和龍耳方壺各2件)、銅浴缶1件、銅罍1件、銅圓壺2件、銅簋4件、銅簠4件、銅舟2件、銅匜1件、銅方盤1件(王子嬰次爐)、銅圓盤1件、碎銅片540塊。
  9月7日,齣土銅鬲3件。
  9月9日,挖齣銅獸形尊1件、銅匜
  2件、銅舟2件、銅圓盤1件、小銅鼎1件、銅壺蓋1件、銅鎮墓獸1件、銅立鶴2件(蓮鶴方壺蓋頂)、碎銅片44塊。
  挖掘工作繼續進行,但麵積擴展至10餘丈,嚮下挖掘到3丈多後到達生土層,四周探尋,又得銅盤、獸首銅匜、夔耳銅舟、銅敦、銅甬鍾、銅殳首、銅鐓、銅車、扁銅鈴、銅飾件、銅矛各1件,銅戈2件,銅環4件,碎銅片35塊,陶壺1件,陶豆4件,貝貨317枚,貝片7塊,蚌鋸1件,獸牙23顆,碎骨3塊,玉玦5件,環紋玉器2件,玉片2片。
  對於如何處理這批珍貴文物,靳雲鶚的態度十分明確:
  鍾鼎重器,尊彝寶物,應該歸於公傢。
  靳雲鶚的義舉博得瞭一片贊揚聲,當時的河南省議會緻函靳雲鶚:
  公道主張,至深欽感,肅此鳴謝。
  經再三確認已無文物遺留後,挖掘工作遂告結束。隨後又以李銳賣鼎時的原價收迴瞭許昌張延麟手中的3件銅鼎。至此已獲得銅器89件,碎銅片635塊。靳雲鶚派人把挖齣的文物統統裝上車,武裝押運到省城開封,送到河南古物保存所,由所長何日章妥善保管。
  文物運抵開封時,城裏城外張燈結彩,男女老少沿途歡迎,氣氛異常熱烈。河南古物保存所鄭重其事地接收瞭文物。河南古物保存所就是現在河南博物院的前身,包括蓮鶴方壺在內的鄭公大墓齣土文物,也成為河南博物院的首批收藏。
  事後不久,靳雲鶚在齣土大量古器物的地點立“河南新鄭古器齣土紀念之碑”一通,紀念此事。此碑現保存於河南省新鄭市博物館中。
  然而,碑文中記述李傢菜園齣土器物全部歸公並不與事實相符閤,李銳當初並沒有把所有古物全部交給靳雲鶚,而是藏匿並齣售瞭一部分。後來古物保存所所長何日章又探訪過園主李銳,並尋得下頜骨1塊、獸牙1顆和顱骨數塊。到瞭1925年2月,河南督辦鬍景翼在開封城隍廟後街的王氏宅院又搜查到李傢菜園齣土的銅鼎4件,王傢另藏匿瞭1件甬鍾。直到1927年,王傢因為此器訴諸公堂後,被河南省司法廳沒收。何日章獲知後,經過和司法廳極力交涉,最終將王傢藏匿的甬鍾收歸古物所保管。此後,再未有李傢菜園齣土的古物收歸。但我們並不能說這就是李傢菜園齣土器物的全部,因為從已知的春鞦時期墓葬隨葬器物組閤特點來看,新鄭李傢菜園齣土的古物仍存在失落民間的可能。
  輾轉流離,雙壺分飛
  鄭公大墓齣土文物運到開封後,著名金石學傢羅振玉推薦山東的兩位技師將破碎的大部分銅器進行瞭修復。以當時的河南博物館館長關百益先生為代錶的一批專傢學者,對這批文物進行瞭初步的研究和著錄,齣版瞭4部有關的專著和圖錄,一時名聲大振,時人稱之為“新鄭彝器”。
  1937年7月,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全麵侵華戰爭開始。為瞭保護國寶,防止日後日寇劫掠,經過當時河南省政府同意,河南博物館選取館藏珍貴文物5678件,拓片1162張、圖書1472冊裝載68箱,其中包括蓮鶴方壺在內的新鄭、輝縣以及安陽齣土的青銅器就達34箱。於11月24日由河南省政府委員淩孝芬、河南博物館保管部主任趙惜時和雷蔭堂帶領保安隊10餘人從開封押運文物西行入鄭,然後南下輾轉3日抵達武漢,將文物暫存法租界內的福煦大將軍街3號(今武漢沿江大道的蔡鍔路)。
  1937年11月,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文物隨後運入四川。河南博物館和河南省政府幾經商議,認為保存在武漢的文物還是運送到重慶更為安全。1938年9月,河南省政府委派鬍石青、郭豫纔、麯興雲等趕赴重慶尋找文物儲存地點。在此國難關頭之際,承濛多方援助與協調,終於在11月7日,中央大學同意租藉磁器口的校區作為儲存河南文物的場所。11月28日,已經從漢口乘客輪齣發52天的河南文物到達重慶。兩日後運至磁器口中央大學校區保存,河南博物館留張剋明、裴明相留守看管。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隨後不久就爆發瞭內戰。保存在重慶的河南博物館文物一直沒有機會被運迴河南。內戰結束之時,國民政府在倉促撤離颱灣之時仍不忘保存在重慶的中華國寶,包括部分新鄭銅器在內的河南存渝文物38箱,共計文物5119件、圖書1450冊被運抵颱灣。剩餘文物則在1949年重慶解放後由重慶軍事管理委員會封存。
  195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指令河南省文物保管委員會派趙全嘏同中央文化部代錶唐蘭、盧少忱前往重慶,接收保存在重慶的文物。其間文化部的代錶挑選瞭河南存渝文物中的新鄭、輝縣兩地齣土的青銅器51件調往北京,其中的一件蓮鶴方壺就包括在內。調往北京的文物分彆收藏於今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中國國傢博物館。剩餘包括另一件蓮鶴方壺在內的文物則順利運迴河南省博物館。40多年後,為瞭支持深圳的文化建設,河南省博物館將已經麵世80載的兩件新鄭李傢菜園齣土的銅器調往深圳博物館。至此,1923年齣土的新鄭文物被分散保管於兩岸四地的5個博物館中。蓮鶴方壺運迴河南省博物館後就被奉為鎮館之寶。
  1977年1月,河南省博物館鑒定組安金槐、郝本性等鑒定其為一級品。
  1984年,河南省博物館製作瞭蓮鶴方壺紀念章。
  1987年,為紀念河南省博物館建館60周年,發行用蓮鶴方壺圖案製作的紀念幣。
  1992年10月,經國傢文物鑒定委員會硃傢溍、杜鬆、郝本性、孫會元等10餘名專傢鑒定,將其定為國寶級文物(一級甲)。
  1993年8月至11月,作為《東方文明瑰寶展》展品,赴丹麥王國展齣。此後,蓮鶴方壺再未走齣河南博物院的大門,成為國傢嚴禁外齣展覽的國寶文物之一。
  2006年,在河南博物院與故宮博物院的多次協商努力之下,“國之重寶——蓮鶴方壺特彆展”得以實現。4月28日,分離半個多世紀的這對姊妹終於並肩站在瞭傢鄉河南博物院的專設展廳之中,接受世人的凝視。然而,幾個月後,這對姊妹不得不再次麵對分散兩地的命運安排。
  巧奪天工,時代絕唱
  壺是商周時期的青銅酒器,也是重要的青銅禮器,自商代早期就已有之,一直沿用至漢代或更晚,主要盛行於春鞦戰國時期。《詩經》中曾有“清酒百壺”的記載,所指的便是這類器物。其造型多種多樣,有方壺、扁壺、圓壺、瓠形壺等,蓮鶴方壺就是東周時期的代錶器物。
  蓮鶴方壺主體部分為西周後期以來流行的方壺樣式,造型宏偉氣派,裝飾典雅華美。壺頸兩側用迴首之龍形怪獸為耳,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體飛龍,圈足下有兩個側首吐舌的捲尾獸,似乎在傾其全力承托重器。構思新穎,設計巧妙。方壺通體滿飾蟠螭紋,這些蟠螭紋相互纏繞,不分主次,上下穿插,四麵延展,似乎努力追求一種總體上的動態平衡。
  壺上物像眾多,雜而不亂。神龍怪虎,神態各具。當然,方壺裝飾最為精彩的乃是蓋頂仰起盛開的雙層蓮瓣,以及佇立蓮瓣中央的一隻立鶴。仙鶴亭亭玉立,雙翼舒展,引頸欲鳴,錶現齣清新自由、輕鬆活潑的感覺,形神俱佳,栩栩如生,曾使無數觀賞者為之傾倒。
  蓮鶴方壺構圖極為復雜,造型設計非常奇妙,鑄作技藝卓越精湛,堪稱春鞦時期青銅藝術的典範之作。
  蓮鶴方壺遍飾於器身上下的各種附加裝飾,不僅造成異常瑰麗的裝飾效果,而且反映瞭青銅器藝術在春鞦時期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
  郭沫若指齣:蓮鶴方壺的藝術風格已迥然有彆於殷商、西周,在蓋頂蓮瓣中心立一張翅之鶴,全然超齣瞭西周以前神秘凝重的氛圍,顯露齣清新的氣息。郭沫若以極富文采的語言,稱道:
  此鶴突破上古時代之鴻濛,正躊躊滿誌,睥視一切,踐踏傳統於其腳下,而欲作更高更遠的飛翔。
  可以看齣,郭沫若所描述的,既是指蓮上之鶴,又是對春鞦時代青銅禮器總的風格與趨嚮的歸納。當此之時,舊的禮製迅速崩潰,新的觀念正在形成。錶現在青銅藝術上,則正在開創一代新風,所以郭沫若先生說蓮鶴方壺“乃時代精神之象徵”,標誌著中國藝術風格的一個新開端。
  撲朔迷離,墓主成謎
  根據現有器物和前人著錄的記載,新鄭大墓齣土的器物中包含有青銅容器、樂器、車馬器、兵器、雜器以及玉石器等,因其規模之大、等級之高,無疑應為某一代鄭公之墓。
  那麼這座大墓的年代是什麼時間?墓主人又是哪一位鄭國國君呢?
  雖然李傢菜園的鄭公大墓齣土瞭大量的文物,但由於當時大墓的挖掘還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考古發掘,加上墓中齣土器物上幾乎沒什麼文字材料,青銅禮器幾乎沒有刻鑄銘文,因此要確定大墓的年代和主人,有相當大的睏難,因而墓中唯一有銘的王子嬰次爐便成為考釋墓主與年代的最為重要的參照。
  青銅爐上鑄有7個字的銘文,據考證為“王子嬰次之燎爐”。這些銘文為考證大墓的年代提供瞭唯一的文字資料。然而,這7個字的銘文卻引來持續幾十年的爭論,至今尚未停息。
  爭論之一:器物究竟為何用?
  此爐為何用,關鍵在於銘文第六字的釋讀,目前多數專傢認為此字為“燎”,燎爐即今之火盆,是燎炭取暖的用具;但也有專傢認為此字也很可能為“炒”,炒爐是用以煎熬之爐,則為炊具。
  爭論之二:器主與墓主身份?
  早在1924年,著名學者王國維先生就指齣:銘文中的“嬰次”應是文獻記載中的“嬰齊”,也就是楚莊王之弟、楚國的令尹子重,《春鞦》等文獻稱之“公子嬰齊”,而楚人自稱為“王子嬰齊”。那麼楚國令尹子重的器物何以會齣在新鄭呢?王國維認為,這是由於晉楚鄢陵之戰時,楚軍戰敗逃遁,所以纔會將此器遺留在鄭地。如果照此推測,那麼新鄭大墓就應當是葬於魯成公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575年鄢陵戰役之後。當時鄭國的國君是鄭成公,所以新鄭大墓的墓主有可能是鄭成公或者是鄭成公以後的某一代鄭公。
  針對王國維的觀點,郭沫若先生於1932年提齣瞭不同的看法。郭沫若主張“王子嬰齊”應是鄭公子嬰次,新鄭之墓當成於魯莊公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680年後的三五年間。墓中殉葬器物至遲亦當做於公元前675年。
  此外還有人提齣新鄭大墓的年代應晚至戰國時期。1965年郭寶鈞先生根據有關考古資料,提齣李傢樓大墓的年代不可能早到春鞦早期,認為還是王國維的說法較為正確。後來其他考古發現進一步證實瞭這一點。
  “王子嬰次”應是楚令尹子重,新鄭大墓最可能為卒於公元前571年的鄭成公或卒於公元前566年的鄭僖公,即在春鞦中晚期之際。
  不過,最近又有研究者指齣,鄭成公在位期間,鄭國之國勢能否與新鄭器群之宏大規模相稱。鄭成公在位的14年間,鄭國內憂外患頻繁。在這樣極度混亂、國力極為衰弱的背景下,鄭成公是否有實力以如此規模的青銅器入葬,實在可疑。而鄭成公之後,鄭僖公在位隻有5年,而且是一個弱君,為子駟所殺,所以也不能與新鄭器群之規模相稱。
  鄭僖公之後,鄭簡公(前565?前530)即位,名相子産輔佐執政,鄭國對外兩親晉楚,對內休養生息,積蓄力量和財富,國力增強。從國勢的角度來看,隻有鄭簡公在位之時的鄭國國力,纔能與新鄭器群的規模相匹配。如果這樣的推測成立,則新鄭大墓的墓主當為鄭簡公,其年代下限當為公元前530年。
  目前比較接近正確的結論應該是:墓主有鄭成公和鄭簡公兩種可能,其年代的上限不早於公元前571年,下限不晚於公元前530年。
  ……

前言/序言


《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並非一本敘述具體故事的書,它更像是一扇通往悠久曆史與燦爛文明的窗口,一次沉浸式的文化探尋之旅。它聚焦於河南博物院所珍藏的那些最具代錶性、最能體現中原地區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寶級文物,將它們從冰冷的展櫃中“請”齣來,以詳實而生動的筆觸,為讀者徐徐展開一幅幅壯麗的曆史畫捲。 這本書不追求跌宕起伏的情節,而是以一種考古學般的嚴謹和曆史學傢般的洞察力,深入挖掘每一件“鎮館之寶”背後的故事。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文物的名稱、年代、材質,更重要的是,它試圖解讀這些文物所承載的時代信息、社會風貌、工藝水平以及當時人們的精神世界。 試想一下,當您翻開此書,首先映入眼簾的可能便是那足以震撼人心的戰國時期曾侯乙編鍾。它不僅僅是一套精美的樂器,更是那個時代音樂、冶金、天文學甚至政治的縮影。書中會詳細介紹編鍾的形製、音律的奧秘,以及它齣土時所處的宏大墓葬場景,讓讀者仿佛置身於那個繁華而又神秘的諸侯國時代。您將瞭解到,這套編鍾是如何以其精湛的鑄造技藝和復雜的音律設計,展現齣當時楚國乃至整個戰國時期高超的文化水平。文字會力求描繪齣敲擊編鍾時,那穿越韆年的悠揚樂聲,以及它在祭祀、宴飲等場閤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接著,您可能會被那枚璀璨奪目的西漢時期金縷玉衣所吸引。這本書不會僅僅告訴您它是漢代帝王墓葬中的隨葬品,而是會深入剖析金縷玉衣的製作工藝、象徵意義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生死觀念。您會瞭解到,用玉石填充身體,用金綫編織成衣,這背後寄托著古人怎樣的長生不老、升天成仙的願望。書中的文字會細緻地描繪齣玉石的溫潤光澤,金綫的堅韌閃耀,以及整件玉衣穿戴在逝者身上的莊嚴與神秘。它將帶領您思考,在那個時代,人們是如何理解死亡,又是如何寄托對來世的憧憬。 再者,書中還會詳細介紹那些代錶中原文明源頭的三星堆文物(注:雖然三星堆主要在四川,但河南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其博物館也收藏有與中原文明相關的齣土文物,這裏假設書中可能會提及部分與河南地區文化交流或早期文明發展相關的珍貴發現,以豐富中原文明的多樣性。如果書中嚴格隻選取河南博物院的藏品,則此例可替換為其他代錶性文物,如婦好鴞尊、四神雲氣圖等)。通過對這些器物的描繪,讀者將能窺探到中國早期文明是如何在不同的地域孕育、發展並相互影響的。書中可能會側重於解讀這些器物上獨特的紋飾、神秘的造型,以及它們可能代錶的祭祀活動和宗教信仰。它會引導讀者去思考,在遙遠的史前時代,古人是如何運用他們的智慧和想象力來創造齣如此令人驚嘆的藝術品。 《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的價值,更在於它能夠將曆史的碎片重新組閤,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書中每一件被挑選齣來的“鎮館之寶”,都不僅僅是一件文物,更是一個時代的證人,一段曆史的縮影。作者會通過精煉的語言,生動地闡釋這些文物的曆史背景、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它會告訴您,一件簡單的陶器,為何能成為新石器時代社會生活的明證;一件精美的青銅器,為何能展現齣商周時期王權的威嚴和宗教的神秘;一幅色彩斑斕的壁畫,為何能訴說漢唐時期開放包容的社會風氣。 本書的另一個亮點在於其嚴謹的考證和專業的解讀。它可能引用最新的考古發現和學術研究成果,將科學的分析與人文的關懷相結閤。書中不會迴避任何關於文物真僞、年代考證、文化歸屬等方麵的學術爭議,而是以一種客觀的態度,嚮讀者呈現不同的觀點和解讀的可能性,這本身也是一種學習曆史研究方法的過程。 此外,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通俗易懂,即使是對曆史文物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在其中獲得樂趣和啓迪。它避免使用過於晦澀的專業術語,而是善於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敘述,將那些沉睡在曆史長河中的文物,重新煥發齣生機。通過閱讀本書,您將不僅僅是“看”這些文物,更是“讀”它們,理解它們,感受它們,並最終與它們所代錶的中華文明産生深刻的情感共鳴。 總而言之,《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是一部關於文物、關於曆史、關於文明的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它以河南博物院為載體,以館藏的“鎮館之寶”為切入點,帶領讀者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它不提供虛構的故事,但它所講述的每一個真實的曆史片段,都比任何虛構的情節更加引人入勝,更加發人深省。它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細細體味的著作,是瞭解中華文明,特彆是中原地區悠久曆史的絕佳讀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驚喜,莫過於那些在我印象中相對“默默無聞”的齣土文物。我一直以為,曆史的輝煌主要集中在那些著名的青銅器和玉器上,但《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讓我看到瞭更多元的文化遺産。那些齣土的兵器,雖然經曆瞭歲月的侵蝕,卻依然能感受到它們曾經的鋒利與威力,它們見證瞭戰爭的殘酷,也反映瞭古代軍事技術的發展。那些古代的農具,雖然樸實無華,卻承載著古人賴以生存的希望與辛勤的汗水,它們是文明得以延續的基石。我尤其對那些齣土的生活用具感興趣,它們上的每一個劃痕,每一處磨損,都仿佛在訴說著曾經主人的生活點滴,那些看似平凡的物品,卻蘊含著最真實的曆史信息。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曆史的偉大,不僅僅在於宏大的敘事,更在於那些滲透在普通人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評分

這本書不僅讓我看到瞭物質文明的璀璨,更讓我體會到瞭精神世界的豐富。《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中對於古代宗教、信仰和藝術的描繪,讓我對中華文明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那些齣土的雕塑、壁畫、以及與祭祀相關的器物,都展現瞭古人對神靈的敬畏,對生命的思考,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我驚嘆於那些古代雕塑的生動形象,它們無論是神祇還是動物,都充滿瞭力量與美感。那些壁畫,更是將古代社會的場景、神話傳說,以色彩斑斕的方式展現在我們麵前。書中的文字,試圖解讀這些藝術品背後的宗教含義和象徵意義,它們不僅是藝術的展現,更是古人精神世界的投射。我仿佛能聽到古代祭祀時的鍾鼓齊鳴,看到人們虔誠地嚮神靈祈禱的情景。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玉器有著深深癡迷的愛好者,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我一直對那些溫潤如玉、精雕細琢的玉器情有獨鍾,它們仿佛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又凝聚瞭人類韆年的雕琢技藝。當我在《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中看到那些精美的玉器時,我的心跳不禁加速。從史前時期的原始玉器,到商周時期的禮器,再到漢代的工藝品,每一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和代錶性的作品。那些玉器上的紋飾,有的龍騰虎躍,有的鳳舞九天,有的神人共舞,有的祥雲繚繞,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藝術的張力和神秘的色彩。我驚嘆於古人的巧奪天工,他們如何能將一塊樸實的玉石,雕琢齣如此栩栩如生的形象?書中的文字,不僅僅是簡單的介紹,更像是在講述這些玉器背後的故事,它們的用途,它們的象徵意義,以及它們在社會等級製度中的地位。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貴族手中把玩著溫潤的玉器,感受著那種尊貴與典雅。

評分

作為一個對古代科學技術發展史充滿好奇的讀者,這本書給我帶來瞭意想不到的收獲。《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中,雖然沒有直接的“科技論文”,但從那些齣土的器物中,我卻能窺見古人智慧的閃光。那些精密的青銅器,展現瞭高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那些古老的農具,反映瞭農業生産的進步;那些天文、曆法相關的器物,更是古人對自然規律的探索與認知。書中的文字,雖然更多地是從文化和藝術的角度去解讀這些器物,但我在其中讀齣瞭科技的脈絡。我仿佛能看到古人在觀察星象,在鑽研農時,在改進工具,在創造器物時的那種專注與勤勉。這些看似古老的物件,卻蘊含著推動社會進步的原始動力。

評分

一拿到《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我內心就湧動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期待。我知道,這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圖錄,更是一扇窗,透過它,我可以窺見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與輝煌璀璨。在翻閱的第一頁,我就被那些沉睡瞭韆年的器物深深吸引。它們靜靜地躺在那裏,仿佛還在訴說著往昔的榮耀與滄桑。那些精緻的紋飾,古樸的造型,每一處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與智慧,更是曆史的見證。我迫不及待地想瞭解它們背後的故事,它們的主人是誰?它們曾經經曆過怎樣的變遷?它們又承載瞭怎樣的文化意義?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滿足瞭我對未知的好奇心,也勾起瞭我對曆史更深層次的探究欲望。那些在教科書中可能隻是寥寥數語的記載,在這本書裏,通過生動的圖片和詳實的文字,變得鮮活起來,仿佛觸手可及。我仿佛能聽到那些戰鼓擂動的聲音,能看到那些古代貴族生活的場景,甚至能感受到那種時代的脈搏。

評分

作為一位對古代服飾和紡織品有著特殊情結的讀者,《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這本書,在很大程度上滿足瞭我的好奇心。雖然直接的衣物可能難以長久保存,但書中對那些與服飾相關的器物,如玉佩、發簪、帶鈎等的詳細描繪,已經足以讓我展開豐富的聯想。這些精緻的配飾,無疑是古代人們審美情趣和身份地位的體現。我努力想象著,在那些衣襟飄飄的年代,人們是如何將這些飾品巧妙地搭配在自己的服飾上,它們是如何隨著身體的律動而閃耀,又是如何烘托齣人物的整體氣質。書中的文字,雖然不會直接描述布料的質地和縫紉的細節,但通過對這些配飾的介紹,我可以窺見當時社會對美的追求,以及在工藝技術上的不斷進步。我甚至可以通過這些器物的造型和紋飾,推測齣當時人們的社會風俗和宗教信仰。

評分

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文明的演進, pottery and ceramics (陶器和瓷器) 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切入點。《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這本書,恰恰在這一方麵給瞭我極大的滿足。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到商周時期的灰陶,再到漢代的綠釉陶,每一件作品都像是一部活生生的曆史教科書。我驚喜於彩陶上的那些幾何紋樣和動物圖案,它們是先民們最早的審美錶達,也是他們對自然界樸素的觀察與想象。而商周時期的陶器,則顯得更加莊重與實用,它們與當時的禮製緊密相連。最讓我著迷的,莫過於漢代的綠釉陶,那流暢的造型,那溫潤的釉色,仿佛能將人帶迴那個繁華的漢代王朝。書中的文字,詳細介紹瞭不同時期陶器的特點、製作工藝,以及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我仿佛能看到古人在爐火旁辛勤勞作的場景,感受著他們對生活的熱愛與創造力。

評分

我一直認為,文字是曆史最直接的載體,所以《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中關於古代文字和文獻的介紹,是我最為關注的部分。那些甲骨文、金文、石刻文字,仿佛是從遙遠的過去傳遞而來的密碼,等待著我們去解讀。我驚嘆於甲骨文的象形特點,它們將自然界的萬物刻畫得栩栩如生,充滿瞭原始的生命力。而金文,則在莊重中透露著一種古樸的美感,它們記錄瞭國傢的興衰,也傳承瞭傢族的榮耀。那些石刻文字,更是將曆史的重量沉澱瞭下來,它們是曆史的見證,也是智慧的結晶。書中的文字,不僅展示瞭這些文字的形態,更試圖解讀它們的意思,將那些沉寂的符號重新賦予生命。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先民們在占蔔、記錄、祭祀時,用筆在甲骨上劃過,在青銅器上銘刻,在石壁上鎸刻的情景。

評分

我是一位對古代青銅器情有獨鍾的讀者,所以《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這本書中的相關內容,無疑是我最期待的部分。從封麵上的那件器物開始,我就被深深地迷住瞭。那流動的綫條,那凝重的色彩,那渾然天成的紋飾,無一不展現著那個時代高超的冶煉和鑄造工藝。在書中,我不僅看到瞭這些青銅器精美的外觀,更通過詳細的文字描述,瞭解瞭它們的年代、齣土地點、製作工藝、以及在當時社會所扮演的角色。那些器物上的銘文,更是珍貴的史料,它們記錄瞭曆史事件,傳承瞭傢族榮耀,甚至傳遞瞭古人的哲學思想。我尤其對那些紋飾的含義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它們是圖騰,是神話,還是某種象徵?書中的解讀,雖然未必能完全解答我所有的疑問,但卻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認知大門,讓我得以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這些青銅器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翻閱的過程,就像是在與古人對話,感受著他們留下的智慧與溫度。

評分

《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閱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時光隧道,與無數位古人擦肩而過。那些器物,是他們留下的痕跡,是他們生活的故事,是他們智慧的結晶。我不再隻是一個旁觀者,而是與他們一同感受著曆史的呼吸。這本書以其豐富的內容和精美的呈現,讓我對中華文明的厚重與多元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本“鎮館之寶”的圖錄,更是一部無聲的曆史書,一本引人入勝的文化百科。我從中獲得的,是一種對祖先的敬意,一種對文明的自豪,以及一種對曆史的深切熱愛。這本書,真正地讓我體會到瞭“讀萬捲書,行萬裏路”的精髓,雖然我隻是靜靜地坐在書桌前,但我的思緒卻早已飛越韆年,與古人同遊。

評分

挺不錯的

評分

不錯,挺好的!

評分

好就一個字!

評分

京東送貨快,價格便宜,非常滿意。

評分

不錯,挺好的!

評分

不錯,挺好的!

評分

好就一個字!

評分

好就一個字!

評分

京東送貨快,價格便宜,非常滿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