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聚焦于读者耳熟能详的《伊利亚特》《奥德赛》等经典文本,对其中涉及的人物性格、场景设定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描绘与分析,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宏伟的史诗画卷,为对荷马史诗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阅读指引与参考。
内容简介
《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是一部关于荷马史诗的精彩专题研究。作者从史诗文本出发,从生存与死亡这一永恒主题切入荷马史诗的解读,对荷马史诗中的场景描绘、人物刻画等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史诗中有关神明和命运的重要问题。作者通过平易、细致的讨论,引导读者进入荷马所勾勒的世界。同时,作者也回应了一些荷马史诗批评中的重要问题,不仅适用于热爱荷马史诗的普通读者,也能为史诗不同阶段的研究者带来启发和思考。
作者简介
作者加斯帕·格里芬(Jasper Griffin),英国古典学者,牛津大学古典文学教授,曾多年在贝利奥尔学院(Balliol College)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译者刘淳,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教师。
校者张巍,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目录
目 录
“西方古典学研究”总序…i
前言…i
缩略表说明…ii
引言…iii
第一章 象征性场景和意味深长的物件…1
第二章 性格刻画…49
第三章 死亡与神样的英雄…80
第四章 死亡、怜悯与客观性…102
第五章 男女诸神…145
第六章 旁观的诸神与《伊利亚特》的宗教…179
译名对照表…205
参考书目…223
全书索引…229
荷马史诗索引…234
译者说明…237
精彩书摘
引言
任何一位讨论荷马的作者,都不曾读完从古至今所有关于其诗作的著述。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觉得,前辈的著述,有些更有启发、更有帮助,有些则稍差。本书有个特点,或许值得一提:它甚少谈及荷马史诗创作中的“程式化用语”理论(formulaic theory)。最近四十年中,由米尔曼·帕里(Milman Parry)的工作开始,这一理论日益主导了英语世界的讨论。这一领域的大量工作,在其自身的技术层面固然令人印象深刻,但我想,也许会有人和我一样,因它给诗作本身带来的启示之少而感到失望。我想,已经证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很可能代表了口头诗歌传统的终结。这个论断有一定的重要性:它提供了一种方法,用以解释荷马史诗的某些特征——重复的诗行、固定而反复出现的特性形容修饰语(epithets)、典型场景。从另一个方面讲,它排除了某些19世纪分析的可能性:那些分析对词语的重复和些微的不雅穷究不休,从而将史诗割裂成碎片;它也应令我们慎重对待基于此类重复所做出的其他论断。也就是说,它的作用在于阻止了主观的研究途径,却并没有、也不能在原则上完全排除这样的可能。
即使荷马史诗代表了口头诗歌传统的终结,这也并不能告诉我们,现有的史诗当时是如何产生的。已经有人宣称,“在极深的层面上,帕里—洛德假说(Parry-Lord hypothesis)定然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关于荷马史诗的文学批评”;〔1〕甚至说,我们要研究这些史诗,就必须先有一个新的“口头诗学”,否则就是无稽之谈。〔2〕然而,事实证明,创造一个新的“诗学”并非易事,而关于程式表达的一些新近的研究,对审美理解的贡献,亦未能达到我们的期望。已故的亚当·帕里(Adam Parry)为其父的论文合集写下了难能可贵的导言,其中谈到:“对于志趣在文学的学者,或是普通文学学生和文学爱好者,全部论证都可能显得狭隘地技术化,以至于未能触及根本的问题——荷马的诗歌……”〔3〕过度专注于这些问题,已使一些学者无视另一传统下所做的宝贵工作。另一方面,认为口头诗歌从本质上与笔头诗歌大相径庭的观念,现在也越发显得站不住脚。在《口头诗歌》(Oral Poetry)(剑桥,1977)一书中,露丝·芬尼根(Ruth Finnegan)揭示了实际文本的研究如何消弭了二者的截然分别(而对新诗学的吁求恰是以此分别为据的):“在‘口头’和‘书写’文学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p. 2),“我认为,要对马苟恩(Magoun)、帕里等人所设想的口传文体的本质做出精确的概括,这种希望定然破灭”(p. 130)。我想,我们将不得不继续那些并未在根本上鼎新革故的、审美的方法。我们要保持审慎,避免那些已被作品的口头来源排除掉的论断;同时,我们处理这些史诗的方式,并不迥异于古希腊人自己曾经对待它们的方式。
其实,较之现代南斯拉夫,古代世界提供的启示更为丰富。首先,大量关于荷马的希腊评注中,虽然也有不少无价值的材料,但确实包含了许多敏锐而又有建设性的意见;而我对这些材料的利用,比大多数近年的著者都更为全面。除了它们的本身的价值,这些评注对检验我们自己的观点也有一定的价值:如果我们在古代评注作品中找到了对这些观点的支持,这往往表明,这些观点至少在古代晚期说得通,在此范围内不算年代误植。
其次,近东的古代文学有类似的作品。显然,荷马和赫西俄德都受到东方源头的影响〔4〕:这种影响在“黑暗时代”之前和之后都曾引起注意,而近年的研究倾向认为,“黑暗时代”之孤立于黎凡特(Levant),是一个更短暂的间隔,并非像人们从前认为的那么久。〔5〕在神话的层面,诗人们所熟知的乌拉诺斯、克罗诺斯和宙斯的故事,是由胡里安(Hurrian)和赫梯(Hittite)源头演化而来的;诸神群会于奥林波斯山的观念,在荷马史诗中至关重要,却在后来的希腊宗教中不见踪迹,这观念则类似我们在美索不达米亚和乌加里特(Ugarit)文学作品中找到的情景。《旧约》虽看似寻常,其实却是更有价值的比较文献来源。说起来简直有点荒谬:J. R. 普里查德(J. R. Pritchard)编辑(1969年第三版)的《旧约相关古代近东文本》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s related to the Old Testament),是个大部头,价值很高,使用方便;而这部书的存在,令古希腊学者往往从中引述,以至忽略了《旧约》本身。《旧约》作为受其他近东文化影响的作品集〔6〕,其相关程度不逊于其他作品;何况它所包含的一些篇章,更具文学特质和文学意义。在关于荷马中宗教之真实性和严肃性的问题上,《旧约》似乎尤其值得关注。
日耳曼和爱尔兰文学中也有一定数量的类似作品。和处理东方的材料一样,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和对照,揭示出荷马的独有特质。相关文学和毗邻文明之文学中习见的主题和观念,必须经历特质上的转变,才可适用于荷马史诗的独有风格。通过这种比较,我们确有可能深入理解荷马的风格。
最后,我得以在近些年德文作者的荷马研究作品中,找到很多观点契合又有所助益的内容。有迹象表明,在德国,口头理论终于流行了起来;但我认为,我们往往忽略了大量能令我们受益良多的作品。
在这个领域里,作者和源起的问题是如此经常地主导着讨论,甚至到了凌驾于史诗本身之上的地步,那么,我多次提及“诗人”甚至“荷马”,也许会显得几近挑衅。在一定程度上,这是种简略的提法:我想要讨论荷马史诗,但不想每一次都把有关史诗创作的观点表述一遍。这样的提法,也反映了我希望借此书解释并论证的观点:《伊利亚特》是一个整体,尽管大家有时也承认这点,但我认为其整体性体现在更深的意义上,在于它清晰而独特地展示了关于世界、关于英勇、关于生死的观念。如果我们同意这点,那么这种观念本质上应该属于同一个人,很难想象除此之外别的情况;而且,我们或许会感到,这部最伟大的希腊史诗,与那个被古代世界奉为最伟大的史诗诗人的名字,二者无法割裂。同样,《奥德赛》也有其自身特有的风格,我已努力将其与《伊利亚特》对比阐释;尽管《奥德赛》的后半部会带来些困扰,把这部史诗也看作是一个统一而伟大的创造力的产物,应该是合乎情理的。
前言/序言
荷马史诗中的生命礼赞与轮回审判 翻开《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你将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史诗之旅,深入古希腊文明最璀璨的两颗明珠——《伊利亚特》与《奥德赛》的宏大叙事。这不是对两部史诗的简单复述,更非对情节的流水账式梳理,而是一场关于生命本质、死亡意义、以及人类在神祇干预与命运摆布下所展现出的复杂情感与不屈意志的深刻剖析。本书将以一种沉浸式、探索性的方式,引领读者审视那些塑造了西方文化根基的伟大诗篇,发掘其在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中所蕴含的永恒价值。 第一部分:生之颂歌——英雄的诞生、荣耀与挣扎 生命,在荷马笔下,是神圣的,也是脆弱的。它承载着个体存在的价值,也映射着家族、城邦乃至整个民族的命运。《伊利亚特》作为描绘特洛伊战争的史诗,聚焦于那些在血与火中铸就传奇的英雄们。本书将首先深入探讨这些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生命意识”。 英雄的起源与家族荣耀: 英雄并非凭空出现,他们的诞生往往与神祇的血脉相连,或出身于显赫的王族。阿喀琉斯,这位拥有神之血统的勇士,他的生命充满了荣耀与悲剧。本书将追溯英雄的家族谱系,理解他们如何肩负家族的期待与历史的使命。这种家族荣耀感,是他们生命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驱动着他们在战场上奋不顾身。 “克莱奥斯”(Kleos)的追寻——不朽的声名: 在古希腊人的世界观中,生命的短暂与死亡的永恒形成了鲜明对比。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英雄们将生命的价值寄托于“克莱奥斯”——即不朽的声名与荣誉。本书将详细阐释“克莱奥斯”在英雄叙事中的核心地位。无论是帕特罗克洛斯的英勇牺牲,还是赫克托尔在城楼下的绝望呐喊,都旨在赢得后世的铭记。我们将分析英雄们如何通过战场上的英勇行为、智慧的策略,以及面对死亡时的尊严,来塑造自己的“克莱奥斯”。这一追求,是他们对抗死亡虚无的最有力武器,也是他们生命意义的升华。 生命中的爱恨情仇与命运的羁绊: 史诗中的生命并非只有征伐与荣耀,同样充满了复杂的人类情感。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因爱夺走斯巴达王后海伦,引发了长达十年的战争,这是个体情感与国家命运交织的典型。本书将深入挖掘英雄们之间的友情、爱情、亲情,以及由此产生的嫉妒、仇恨与背叛。阿喀琉斯与帕特罗克洛斯的深厚情谊,海伦与特洛伊王后赫卡柏之间的复杂关系,都为史诗增添了浓厚的现实色彩。同时,我们将审视命运在英雄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神祇的干预,预言的应验,使得英雄们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命运的玩偶,但他们依然在有限的选择中展现出人性的光辉与挣扎。 生命与战争的辩证关系: 《伊利亚特》以战争为背景,深刻展现了生命的宝贵与战争的残酷。本书将分析战争如何成为英雄们生命价值的试金石。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生命的脆弱被无限放大,个体的生命在集体冲突中显得微不足道,却又因为英雄的个体行为而熠熠生辉。我们将探讨史诗中对战争的描绘,不仅仅是军事行动的记录,更是对人类暴力本能、集体荣誉感以及个体牺牲精神的深刻反思。 奥德修斯——智慧与韧性的生命赞歌: 《奥德赛》则将视角转向了战后的返乡之旅,主人公奥德修斯以其超凡的智慧、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对家园与亲人的深切思念,谱写了一曲另类的生命赞歌。本书将深入分析奥德修斯在返乡途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无论是面对海怪的威胁、女巫的诱惑,还是阴险的敌人的阻挠,他都凭借智慧和勇气一一化解。他的生命,是对生命意志的顽强捍卫,是对回归的渴望的执着追求。 第二部分:死之审判——告别、遗忘与灵魂的去向 死亡,在荷马史诗中,是终结,也是一种转化。它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终结,也关乎其灵魂的归宿,以及生者世界的记忆与传承。《伊利亚特》与《奥德赛》都以不同的方式描绘了死亡的降临及其对生者世界的意义。 死亡的现实与尊严: 史诗中的死亡场景异常生动,充满了血腥与痛苦。然而,荷马笔下的英雄们,即使在临死之际,也往往展现出令人动容的尊严。赫克托尔在面对阿喀琉斯时,明知必死,却依然选择挺身而出,保护他的城邦和家人。这种对死亡的坦然,以及在死亡面前所展现的勇气与责任感,是史诗对死亡的一种解读。本书将仔细审视史诗中对死亡场面的描绘,分析其中蕴含的对生命终结的态度,以及英雄们如何在死亡面前维护自己的尊严。 生者世界的哀悼与遗忘: 英雄的死亡,不仅仅是个体的消失,更是生者世界的一场悲剧。战争的结束,留下了无数的牺牲者。本书将探讨史诗中对哀悼的描绘。战死者的葬礼,家人的哭泣,以及城邦的悼念,都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不舍与纪念。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英雄的英勇事迹是否会被遗忘?“克莱奥斯”的意义,也在此刻显现——它试图抵抗遗忘,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我们将分析生者世界的记忆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口头传颂、诗歌叙事等方式,来对抗死亡带来的彻底遗忘。 阴间的幻影——冥府的低语: 荷马史诗中对死后世界的描绘,充满了神秘与模糊。阿喀琉斯在冥府中的一句“宁愿做个贫贱的雇农,也不愿统治所有的死者”道出了对阴间黯淡景象的绝望。本书将深入分析荷马笔下的冥府景象。那是一个缺乏生机、幽暗寒冷的国度,逝去的灵魂如同飘渺的影子,失去了生前的荣耀与记忆。这种对冥府的描绘,并非一种宗教教义,而是古希腊人对死亡虚无、生命短暂的深沉忧虑的一种象征。我们将审视这种对阴间的描绘如何影响古希腊人的生死观,以及他们如何在生者世界中寻找生命的意义,以对抗对死后虚无的恐惧。 “娜伊萨”(Nemesis)与善恶的审判: 尽管荷马史诗中的神祇干预频繁,但“娜伊萨”(Nemesis),即命运的报应,也以一种更普遍的方式存在。史诗中,那些违背神意、作恶多端的人物,最终会受到惩罚,这可以被视为一种灵魂的审判。特洛伊人在战争中的某些行为,以及奥德修斯归来后对那些觊觎他家产的求婚者的惩罚,都体现了这种善恶有报的朴素观念。本书将探讨“娜伊萨”在史诗中的体现,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以及这种观念如何影响着人们对生与死的理解。 “奥德修斯”的回归:生存的意义与家庭的维系: 奥德修斯的返乡,不仅是个人肉体上的回归,更是对家庭、对社会秩序的重建。他所展现出的对家庭的责任感、对妻子佩涅洛佩的忠诚,以及对儿子忒勒马科斯的父爱,构成了生命最核心的价值。本书将聚焦于奥德修斯回归后的情节,分析其如何重新确立自己的权威,惩罚恶徒,恢复家庭的完整与秩序。这种回归,是对生命意义的一次肯定,是对死亡所带来的分离与混乱的一次胜利。他不仅活了下来,更重要的是,他重新找回了生存的意义,维系了家族的传承。 本书的独特视角与价值: 《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并非仅仅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而是力图透过历史的尘埃,挖掘荷马史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生与死这一永恒主题所进行的深刻探讨。本书将: 跨越文本,触及文化深层: 结合历史学、考古学、哲学等跨学科的知识,呈现荷马史诗所处的文化语境,理解古希腊人独特的生死观。 关注个体,洞察普遍: 从英雄个体的命运,映射出人类在面对生与死时共有的困惑、挣扎与追求。 语言的艺术,思想的深度: 细致解读荷马史诗中充满力量与美感的语言,揭示其背后深刻的思想内涵。 现代的回响,永恒的启示: 探讨荷马史诗中关于生命价值、死亡意义的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阅读本书,你将不仅仅是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的导读,更是在与古希腊先贤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感受他们对生命最真挚的赞美,以及对死亡最深刻的凝视。这趟旅程,将让你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理解死亡的必然,并从中汲取力量,更加珍惜当下,活出属于自己的不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