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唐風建築營造(第二版)》作者李百進對“唐代建築”(營造於隋朝和唐代——581~907年)和“唐時代建築”(漢朝以後,南北朝轉型期開始到元代末年——420~1368年,依唐風為體的營造方法來營建的建築——唐風建築)進行瞭大量的調查研究,收集瞭較多的唐風建築遺構調研和唐宮復原研究設計資料,從壁畫的啓示、遺構調研、東瀛唐樣、復原研究、構架探微、鬥栱解析、細部構造、設計要點、設計實例、裝飾紋樣十個方麵進行瞭深入細緻的分析研究,並配有大量的圖樣。
《唐風建築營造(第二版)》具有較強的學術性和實用性,且直觀,易懂,能幫助設計人員較好地掌握唐風建築的構造原理和方法,並在建築設計中參考運用;《唐風建築營造(第二版)》為相關的科研工作者、大專院校師生進一步探討唐風建築提供瞭較多的信息,可供學習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壁畫的啓示
1-1 甘肅敦煌莫高窟
1-2 其他寺廟壁畫與名畫中的建築
1-3 隋唐國都長安城
1-4 唐長安離宮
1-5 唐東都洛陽
1-6 唐代苑林
第二章 遺構調研
2-1 山西五颱山南禪寺大殿(唐)
2-2 山西五颱山佛光寺東大殿(唐)
2-3 山西芮城廣仁王廟(唐)
2-4 山西平順天颱庵大殿(唐)
2-5 河北正定開元寺鍾樓(唐)
2-6 甘肅敦煌莫高窟第1 96窟晚唐窟簷
2-7 甘肅敦煌莫高窟北宋窟簷建築
2-8 山西高平崇明寺中佛殿(北宋)
2-9 遼寜義縣奉國寺大殿(遼)
2-10 河北淶源閣院寺文殊殿(遼)
2-11 天津薊縣獨樂寺山門(遼)
2-12 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遼)
2-13 陝西長武縣昭仁寺大殿(唐)
2-14 山西榆次永壽寺雨花宮(北宋)
2-15 浙江寜波保國寺大殿(北宋)
2-16 福建福州華林寺大殿(北宋)
2-17 山西太原晉祠聖母廟獻殿(金)
2-18 山西太原晉祠聖母廟大殿(遼、金)
2-19 天津寶坻廣濟寺三大士殿(遼)
2-20 山西朔州崇福寺彌陀殿(金)
2-21 山西朔州崇福寺觀音閣(金)
2-22 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北宋)
2-23 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遼)
2-24 山西大同善化寺三聖殿(金)
2-25 山西大同善化寺普賢閣(遼)
2-26 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寶殿(遼)
2-27 山西大同善化寺山門(金)
2-28 山西大同華嚴寺海會殿(北宋)
2-29 山西大同華嚴寺大殿(遼)
2-30 江蘇蘇州虎丘雲岩寺二山門(北宋)
2-31 山西五颱山佛光寺文殊殿(金)
2-32 山西平遙鎮國寺萬佛殿(後漢)
2-33 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北宋)
2-34 河北正定隆興寺轉輪藏殿(北宋)
2-35 河北正定隆興寺慈氏閣(北宋)
2-36 山西大同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和殿內天宮壁藏(遼)
2-37 山西應縣淨土寺大殿藻井(金)
2-38 陝西戶縣源遠宮佛道帳(明)
2-39 甘肅安西榆林窟第21窟前壁彩繪窟簷(北宋)
2-40 山西定襄北關關王廟(金)
2-41 山西沁縣普照寺大殿(金)
2-42 山西太原不二寺大殿(金)
2-43 山西平順龍門寺觀音堂(後唐)
2-44 山西平順龍門寺大殿(北宋)
2-45 山西高平開化寺大殿(北宋)
……
第三章 東瀛唐樣
第四章 復原研究
第五章 構架探微
第六章 鬥栱解析
第七章 細部構造
第八章 設計要點
第九章 設計實例
第十章 裝飾紋樣
第一版後記
第二版後記
前言/序言
中式傳統建築的發展,主要以木結構為主,自新石器時代起就已經開始形成不同的體係。如陝西半坡遺址的大房子木結構、長江以南的穿鬥式木構架,以及浙江餘姚遺址的乾闌式等多種木構架的結構體係。並在木結構的構件接頭部位,已開始使用卯榫。居住形式已形成瞭以部落酋長的房捨和原始宗教的建築為核心的聚落。到瞭殷周時期,房屋已形成瞭颱基、牆柱和屋蓋三段式的構造定式。屋麵已開始使用瞭陶瓦。在木結構的節點上開始使用青銅製造的金釭加固套件,內牆用空心磚裝飾,地麵用長lOOcm,寬30cm,厚5cm的闆磚鋪裝,至此以宮室為中心的都城建設規劃業已形成。到瞭秦漢,屋蓋形式發展為四阿、廈兩頭、不廈兩頭、鬥尖以及組閤屋麵和多層樓房。這時的屋麵和簷口平直而不麯凹,和歐風建築的屋麵形式幾乎一樣,而柱頭也有同歐風柱式相類似的結構。從遺留下來的一些漢代的圖飾中,可清楚地看到它們之間的相似性(圖0-1)。這時期,由於大型宮室和祭祀建築的興建以及大規模有規劃的都城營造,使中式建築蓬勃發展。木結構構造技術已齣現瞭用短木疊壘齣挑的鬥栱來承托屋簷的構造係統,以及利用蜀柱或叉手支撐的屋架係統。到南北朝時期,構架齣現瞭舉摺,由漢代階梯形屋麵進化到凹麯形屋麵。而鬥栱也形成瞭由櫨鬥、棋、散鬥、皿闆、柱、叉手等構件組成的雲栱、叉手棋、柱栱、一櫨三節(一鬥三升)和一櫨二節等多種組閤的鬥栱層。屋角也開始齣現瞭起翹的做法。到瞭隋唐,由於貫通南北大運河的開通,將南、北各地的營造技術匯集融閤,使房屋結構技術有瞭進一步的發展。抬梁、穿鬥等結構方法的融會使用,構架式樣和建築形式有瞭新的創造。昂的使用使鬥棋體係更加完善。城市規模已發展為有百萬人口之眾,84km2之大。大體量的宮室建築和城池營造,將“唐風建築”發展推嚮瞭我國木結構營造技術。
由於唐代大規模的營建活動的需要,唐風建築技術得到瞭高度的發展,到瞭唐朝晚期,木結構建築為適應發展,已由構架多樣化,結構組閤自由,嚮規範化方嚮發展的趨勢。由於唐末宋初重臣商賈在營造中不按朝廷規定的等級規格建造,淫巧成風,加送防工料無定製,廣計工料事多發,緻使朝廷財政受損,衝擊瞭封建的等級秩序。因此到瞭北宋後期將晚唐傳下來的工程做法經過篩選,以法律的形式將營造技術規範化。1125年欽定發行瞭宋《營造法式》,使建築營造發展到規範化階段。但應該注意到,宋《營造法式》是在唐代結構體係和營造技術的基礎上,經過篩選法定而欽定。實際上是將唐代的營造技術規範化後,冠以《營造法式》之名。因此宋《營造法式》實質上也應是唐風建築體係的一個支係,隻是按照定式營造而已。
在宋《營造法式》欽定時,中國國內實際上是處於北宋、遼、西夏、迴鶻、於闐、吐蕃、大理分治的局麵。因此在北宋轄地的主流建築是執行宋《營造法式》,但其他不屬於宋管轄的地區則不執行北宋政令,仍以唐代建築營造方法繼續發展。實際在北宋控製的邊遠地區也仍采用唐風營造,如敦煌石窟北宋第431、427、437、444窟窟簷建築,雖為北宋營建,但仍沿用唐風。還有一些非主流建築仍以前朝形式營建,如廣東肇慶梅庵大殿、福建福州華林寺大殿雖為宋營建,但風格上卻保留瞭唐及唐以前的許多工程做法。這說明傳統本身並不依改朝換代就立即消失,而是隨時間的推移在逐漸地發展過渡。宋代的中國就是由兩個建築體係並列發展,一個是以宋《營造法式》為製的規範化建築發展體係,另一個則仍然以“唐風”為體的非規範化建築發展體係。後一個體係包括瞭北宋以外的各邦,如遼、西夏、迴鶻、吐蕃、於闐等,當然也包括北宋轄區的一些非主流建築。而這個體係隨著各邦之間的兼並,流傳到金,直到元朝。
元朝的建築,由於遊牧民族生活的習慣,多使用大內額結構來增大室內空間。然而這種大額的做法,在漢代齣土的明器和南北朝窟簷中已有錶現(圖0-2),隋唐時仍然在非主流建築中流傳。在宋((營造法式》捲五大木作中,也有“簷額,兩頭並齣柱口,其廣二材一栔至三材,如殿閣即廣三材一栔或加至三材三栔”的大尺度額的記載。這種利用大額結構的方法,在遊牧民族的宮室廟宇中得到瞭發展。而唐風建築的構造特點就是建房的構件是依建築的功能和結構需要來設置的,構架簡練樸實,不設與結構無關的裝飾構件。鬥模也由構架的結構需要來組閤,結構尺度和構造方式沒有嚴格的法定,多種技術兼容,多種結構形式自由結閤。因此“唐風建築”是一種發展型的營建技術,可由藝匠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創造技能,而不像宋代隻按《營造法式》的法定條例韆篇照套。從遺存至今的一些元代遺構,也可發現它們並沒有按宋製,而更多的是受唐代的影響(圖0-3)。
唐風建築營造(第二版) 《唐風建築營造(第二版)》並非一本詳述唐代建築技術的實踐操作手冊,也非對唐代建築美學進行片麵解讀的圖文集。它更像是一扇窗,一扇緩緩開啓的,通往理解唐代建築所處時代、社會、文化以及其背後營造邏輯的窗戶。這本書旨在勾勒齣唐代建築文化的宏大圖景,揭示其在曆史長河中獨一無二的印記,並探討其對後世建築産生的深遠影響。 一、 時代的脈搏與建築的呼吸:唐代社會文化背景的透視 本書的起點,並非直接剖析梁架結構或鬥拱形製,而是迴溯至那個波瀾壯闊的唐代。我們深入探討那個時期政治製度的演變,經濟的繁榮,以及對外開放的胸襟,如何共同塑造瞭唐代建築的時代特徵。盛唐氣象,不僅體現在詩歌、繪畫和陶瓷上,更深刻地烙印在亭颱樓閣、宮殿寺廟的每一塊磚石、每一寸木材之中。 政治的宏圖與規劃: 唐朝高度集權的政治體製,促使都城長安的規劃宏大有序,坊市製度森嚴,宮殿建築的規模與規製彰顯著皇權至上。我們將考察不同等級的建築如何反映社會階層的劃分,以及國傢對大型工程的組織與管理能力。例如,對都城長安的規劃理念,宮殿建築的組群布局,都與當時的政治格局緊密相連。 經濟的繁榮與物質基礎: 絲綢之路的暢通,帶來瞭前所未有的物質富足。這不僅體現在建築材料的多樣化,如珍貴木材、色彩斑斕的琉璃瓦的使用,更體現在建築規模的拓展和裝飾的精美。本書將探討當時的經濟實力如何支撐起龐大的建築工程,以及材料的流通與應用對建築風格的影響。 文化的交融與精神的追求: 唐代是中國曆史上文化最開放、最包容的時期之一。佛教的興盛、道教的發展,以及來自域外文化的衝擊,共同豐富瞭唐代建築的精神內涵。寺廟、道觀的建築形製、裝飾紋樣,無不體現著多元文化的融閤與創造。我們將審視佛教寺院的典型布局,如塔、殿、僧房的組閤,以及道教建築的某些獨特之處,這些都反映瞭當時人們的精神寄托與信仰追求。 審美的趣味與藝術的錶達: 唐人尚“大”,尚“麗”,尚“色”,這種審美趣味在建築上得到瞭充分體現。雄渾的氣勢,鮮明的色彩,華麗的裝飾,構成瞭唐代建築的獨特風格。本書將分析當時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對建築裝飾的影響,以及唐人對自然美的理解如何在建築空間中得到體現。 二、 營造的智慧與技術的傳承:唐代建築的技術體係與實踐 雖然並非操作手冊,但《唐風建築營造(第二版)》深入探究瞭唐代建築的營造智慧和技術體係。我們並非直接教授建造方法,而是通過對文獻、遺跡和考古發現的梳理,勾勒齣當時工匠的技藝水平、材料處理方式、結構體係的特點,以及對營造規製的理解。 夯土技術與木構體係的精髓: 唐代建築以木構架為主,夯土牆作為圍護結構。本書將闡釋夯土技術的演進,以及其在城牆、宮殿、民居等不同建築中的應用。同時,我們將重點分析木構架的承重原理,梁、柱、枋、檁等構件的組閤方式,以及榫卯結構的巧妙運用,如何使得建築能夠承受巨大的重量,並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 鬥拱的演變與結構意義: 鬥拱是唐代木構建築中最具代錶性的構件之一。本書將詳細梳理唐代鬥拱的類型、形製及其在不同建築中的變化,探討其不僅僅是裝飾,更是承擔傳遞荷載、增加齣簷深度的重要結構部件。我們將分析唐代鬥拱相較於前代和後代的特點,如其形製碩大、齣跳柔和等,並嘗試理解這種設計背後蘊含的結構力學原理。 磚石的應用與創新: 雖然以木構為主,但唐代在磚石的應用上也取得瞭顯著成就,特彆是在陵墓、佛塔、城牆等方麵。本書將考察唐代磚石的燒製技術,磚砌工藝,以及石材的使用方式,並分析其在建築結構和裝飾方麵的作用。例如,唐代佛塔在磚石結構上的創新,以及其對後世磚石塔的影響。 測繪與尺度的規範: 盡管關於唐代營造尺度的精確記載相對有限,但通過對現有建築遺跡的測量和分析,我們可以推斷齣當時營造體係中的規律和尺度運用。本書將探討唐代建築設計中可能存在的比例關係和模數化原則,以及工匠在建造過程中如何遵循一定的規範和尺度。 材料的選擇與處理: 不同等級的建築,選用不同的材料。本書將分析唐代建築中常用木材、石材、磚瓦、夯土等的來源、特性以及處理方式。例如,對南方木材的遠距離運輸,以及對優質夯土和磚瓦的工藝要求,都反映瞭當時的物質文化水平。 三、 空間的意蘊與文化的映射:唐代建築的文化內涵與地域特色 《唐風建築營造(第二版)》超越瞭單純的技術層麵,將建築置於其所處的文化語境中進行解讀。我們關注唐代建築如何體現中國的宇宙觀、哲學思想,以及地域文化的多樣性。 禮製與秩序的空間構建: 唐代建築嚴格遵循禮製,不同等級的建築在選址、布局、規模、色彩等方麵都有明確的規定。本書將深入分析宮殿、官署、住宅等建築如何通過空間組織來體現等級森嚴的社會秩序和政治倫理。例如,宮殿的軸綫對稱布局,外朝與內廷的劃分,都與當時的政治權力結構息息相關。 宗教信仰的場所營造: 佛教在唐代達到鼎盛,寺廟建築成為重要的建築類型。本書將考察不同時期、不同宗派的寺廟建築布局特點,如伽藍七堂、三大寺等,以及寺廟中的佛殿、塔、經堂等空間的宗教功能和文化象徵意義。我們也會探討道教建築在空間布局上的某些獨特性。 園林藝術的詩意棲居: 唐代園林藝術蓬勃發展,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趣深深影響瞭園林設計。本書將探討唐代皇傢園林和私人園林的營造理念,如“移步換景”、“寫意山水”等,以及山水自然如何在建築空間中得到模擬和升華。 地域文化的獨特錶現: 盡管唐代經濟文化高度發達,但各地地域文化差異依然明顯,這在建築上也得到瞭體現。本書將通過對一些典型遺跡的分析,如長安、洛陽的都城建築,以及江南、嶺南等地的建築風格差異,揭示地域環境、材料以及民俗習慣如何塑造瞭不同區域的建築特色。 對外交流的痕跡: 唐代是國際交流的樞紐,其建築也吸收瞭外來文化的影響。本書將考察唐代建築中可能存在的域外風格元素,如佛教建築中的須彌座、蓮花柱礎等,以及這些元素如何與中國傳統建築相結閤,形成瞭獨特的唐風。 四、 傳承與演變:唐風建築對後世的影響 《唐風建築營造(第二版)》的最後一章,將目光投嚮曆史的縱深,審視唐代建築在中華文明史上的地位及其對後世建築産生的深遠影響。 “唐樣”的範式: 唐代建築的許多經典形製和營造技法,成為後世建築學習和模仿的典範,尤其是在日本、朝鮮等周邊國傢。本書將梳理唐代建築對這些國傢建築文化産生的具體影響,以及“唐樣”作為一種建築範式如何被傳承和發展。 技術與觀念的延續: 唐代成熟的木構體係、鬥拱結構、夯土技術等,在很大程度上為宋代及以後的建築技術奠定瞭基礎。本書將探討這些技術的演進和變化,以及唐代建築的營造理念如何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演變。 審美精神的傳遞: 唐代建築所體現的雄渾、大氣、明快的審美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瞭後世的審美取嚮。本書將嘗試解析這種審美精神的內核,以及它如何在後來的建築藝術中得以體現。 曆史的鏡鑒: 通過對唐代建築營造的研究,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古代的工程組織、技術發展、文化觀念以及社會變遷。本書旨在為當代建築師、曆史學者、文化研究者以及對中國古代建築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重新認識和理解那個輝煌的時代,以及它留給我們的寶貴建築遺産。 《唐風建築營造(第二版)》並非一本枯燥的技術圖錄,也非一本空洞的美學贊歌。它是一次跨越韆年的對話,一次對中華文明建築基因的深入探索。它期望通過對唐代建築營造的細緻解讀,讓讀者不僅僅看到建築的“形”,更能理解建築的“神”,感受那個偉大時代的脈搏,以及它所蘊含的深邃智慧與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