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新读·随园食单

古典新读·随园食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袁枚,林梦洁 著
图书标签:
  • 饮食文化
  • 清代文学
  • 随园食单
  • 袁枚
  • 美食
  • 传统美食
  • 文学
  • 历史
  • 文化
  • 烹饪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黄山书社
ISBN:97875461517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073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蕨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菜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袁枚编*的《随园食单》记载了当时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茶酒等,从选料、做法到味道都有所叙及。其中有关饮食卫生、饮食方式以及菜品搭配等观点,即使今天看来,依然见解独到。

内容简介

  《随园食单》是一部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关于饮食文化和烹饪方法的专著。作者袁枚(1716—1797),是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随园是袁枚的居所,又用以命名本书。《随园食单》记载了当时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茶酒等,从选料、做法到味道都有所叙及。其中有关饮食卫生、饮食方式以及菜品搭配等观点,即使今天看来,依然见解独到。

目录


须知单
戒单
海鲜单
江鲜单
特牲单
杂牲单
羽蕨单
水族有鳞单
水族无鳞单
杂素菜单
小菜单
点心单
饭粥单
茶酒单

精彩书摘

  《诗经》中用“盛满食品的食器,行列整齐地摆放在桌上”做比,赞扬周公治国有方,而用“让别人吃粗粮,自己反而吃细粮”来指责凡伯没有德行。这正反两个例子足以说明古人对饮食的重视,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这个意思。文中用了诸多典籍和圣贤之人的话来说明饮食中自有大道理。饮食之道看似微末,却蕴含着诸多人世哲理,圣人对唱歌这样的微小技艺都能虚心好学,一丝不苟,饮食也当如是。
  袁枚为自己爱吃、会吃找到了理论依据。吃亦有道,也引得读者对他的好吃心得产生了浓厚兴趣。文中还提到了古代一些饮食知识,如以鼎煮食。鼎是商周时期用来烹煮和盛贮肉类的器具,多为圊形或方形,下有三足或四足,后来发展为一种祭祀的礼器,乃至国家、政权的象征,“问鼎中原”就是这个意思。“盐”,古作“童”,本意是在器皿中煮卤。汉代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宇》中记述: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据推断,中国人大约在神农氏(炎帝)与黄帝之间的时期开始煮盐,最早的盐是用海水煮出来的。至于梅子调出的味应是酸味,《尚书·说命》云:“著作和羹,尔惟盐梅。”商周时期人们还没有学会酿醋,所以酸味的调味只能用梅子来实现。
  同时,袁枚认为美食之道是非常高深的,正如曹丕《典论》中所说“一代尊贵者,只知道建造舒适的居处.三代尊贵者,才能真正掌握饮食之道。”比如,古时规定,用鱼和牲畜的肺作为祭品进献时,鱼脊要朝向享用者、割肺要连带着心等等。可见饮食之道有着严谨的规矩,不可马虎了事。
  【注释】①雅:极,甚之意。旨:旨意,精神。
  ②灶觚(g口):灶口平地突出之处,这里指厨房。
  ③景行:崇高的德行。亦作仰慕之情。文中指后者。
  ④故纸:旧纸,指古1日书籍。
  ⑤率:遵循沿用。
  ⑥治具:准备器具,置办酒席。
  【解读】袁枚不但对前人在饮食上细微严谨的精神十分敬慕,而且他在谁家中吃到美食,就会让自家的厨师去学习。就这样,四十年来,他搜集了众家的烹饪技法,并且仔细研讨、细心记录,其中不少菜肴已经基本能够掌握,一些只是略懂皮毛,也有一部分只是略有耳闻。然而,就算是略有耳闻的菜色,他也会记下出自某家某莱,以表达他的仰慕之情。可见,作为一个美食家,袁枚无疑做得非常到位。
  在这里,袁枚的思想是很开通的.他认为饮食既不能墨守成规,又不能脱离前人的经验,只有在有章可循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才能做出美昧佳肴来。
  【注释】①执柯以伐柯:出自《诗经·豳风伐柯》。伐,砍伐;柯,斧柄c②推己及物:把自己的喜好传给别人。
  ③忠恕:儒家伦理思想。“忠”要求积极为人,“恕”要求推己及人。
  ④《说郛(fd)》:元末明初的学者陶宗仪所编的一部丛书,汇集秦汉至宋元名家作品,包括经史传记、百氏杂书、考古博物、山川风土、虫鱼草木、诗词评论、古文奇字、奇闻怪事、问h星象等内容。是历代私家编集大型从书中较重要的一种,其中饮食方面的笔记有三十余处。
  ⑤眉公、笠翁:眉公,明代文学家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著有《眉公全集》。笠翁,即清代著名剧作家李渔,字笠鸿,号笠翁,著有《阔情偶寄》十六卷,其中也记述了饮食方面的事。
  ⑥阏(6)于鼻而蜇于口:(不好的气味)阻塞了鼻子,(难吃的味道)像蜜蜂一样蛰了人的口。意思是食物十分难闻、难吃。
  【解读】在饮食的好恶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所谓众口难调。而袁枚则认为,只要按照正确的原则去做,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虽然无法强求众人的口味与自己一致,但也不妨碍把自己的想法向人推荐。在这方面,他自认为贯彻了儒家的“忠恕之道”,便没有什么遗憾了。
  对于前人的“经验之谈”,袁枚曾亲自进行验证。比如,明人陶宗仪所编的大型类书《说郛》中,关于饮食方面的笔记有三十余处,明代陈继儒的《眉公全集》和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饮馔部》里也记述了诸多饮食方面的事。然而袁枚根据这些书所载的烹饪方法进行试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些菜肴闻之刺鼻,难以下Ⅱ因。由此可知,那些记载大都是一些无聊文人的牵强附会,不会收录在《随园食单》中。
  ……

古典新读·随园食单 一份穿越时空的味蕾邀请,一场关于生活美学的深度探索。 《古典新读·随园食单》并非一部简单的食谱,它是一本融合了古典韵味与现代审美的生活哲学读本,邀请您一同走进袁枚先生“随园”的诗意世界,重新认识食物的真味,品味生活的雅趣。本书旨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解读这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瑰宝,使其在当下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连接古今、启发生活的桥梁。 穿越回“随园”,聆听袁枚的烹饪心语。 袁枚,这位乾隆年间的文坛巨匠,不仅以诗文名世,更以其独特的饮食之道留名千古。《随园食单》便是他一生饮食经验与思考的结晶。本书并非对原文的简单复述,而是通过深入的文本解读,让读者得以窥见袁枚先生的心境与智慧。在“随园”这片充满烟火气的理想之地,他如何看待食材的本味,如何讲究烹饪的火候,如何品鉴食物的色香味俱全?本书将带领您穿越回那个风雅的年代,感受袁枚先生对食物的敬畏之心,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他那“非名山名水,则不出;非名花名草,则不采”的严谨与挑剔,而这种挑剔背后,是对生命最本质的尊重。 不仅仅是菜谱,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古典新读·随园食单》将《随园食单》的精华,以更贴近现代人生活的方式呈现。我们不仅仅关注“怎么做”,更深入探讨“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样做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美学与哲学”。书中将精选《随园食单》中的经典篇目,如“豆腐”、“鸡”、“鱼”、“菜”等,结合现代的食材、烹饪工具和营养学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 食材的本真与时令之味: 袁枚先生强调“凡物皆有味,一调之,而味愈出”。本书将着重阐释如何识别和发挥食材的天然风味,如何顺应自然,品味不同季节的馈赠。我们将引导读者去探寻本地当季的食材,理解“不时不食”的深层含义,从而回归最朴素、最健康的饮食方式。例如,在解读“山菌”时,我们不仅会介绍古籍中描述的山珍,也会推荐当下市场上易得且品质优良的菌菇,并详细分析它们的口感、营养价值以及最能衬托其风味的烹饪方法。 火候的艺术与烹饪的哲学: “火候二字,能颠倒镬中之物。” 袁枚先生对火候的运用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本书将深入剖析火候对于不同食材的关键作用,如何通过精准的控制,让食材达到最完美的熟度与口感。我们将不再局限于“大火”、“中火”、“小火”的简单描述,而是结合现代烹饪技巧,如蒸汽、慢炖、低温烹饪等,来阐释“火候”在不同烹饪方式中的应用,以及它所蕴含的耐心与专注。 味觉的层次与调味的智慧: 袁枚先生的调味,并非是简单的“加盐加糖”,而是一种精妙的平衡与融合。《随园食单》中对于调味料的运用,如“酱”、“醋”、“酒”、“盐”、“糖”等,都有着细致入微的描述。本书将带领读者,重新审视这些日常调味品,理解它们在不同菜肴中的角色,如何通过巧妙的搭配,激发出食材的深层美味,创造出层次丰富、回味无穷的口感。我们也会探讨,在现代饮食中,如何借鉴古人的智慧,减少过度调味,回归食物本身的风味。 器皿与环境的和谐: 袁枚先生认为,饮食之道,不仅在于食物本身,还在于用餐的环境与器皿。《随园食单》中屡屡提及对器皿的要求,以及对用餐环境的布置。《古典新读·随园食单》将延续这份雅致,引导读者关注用餐的仪式感。从选择合适的餐具,到布置一个舒适宜人的用餐空间,都将成为本书探讨的内容。我们相信,一个美好的用餐环境,能够提升用餐的愉悦感,让品尝食物成为一种全身心的享受。 重拾餐桌上的诗意与雅趣。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忽略了餐桌上的美好。《古典新读·随园食单》希望唤醒您对美食的热情,重拾对生活的热爱。本书中的解读,将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会穿插生动的案例、精美的插画,以及一些适合现代家庭实践的食谱建议。 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出美学”。 本书将引导读者,从满足生理需求,到追求味蕾的愉悦,再到升华到一种生活的艺术。我们会鼓励读者,在烹饪中发挥创意,尝试新的组合,用心地去制作每一道菜肴,让厨房成为创造的乐园,餐桌成为分享的舞台。 “烹饪”与“生活”的无缝对接。 我们深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古代大不相同。因此,本书在解读《随园食单》的同时,也会充分考虑现代人的需求和限制。例如,对于一些古代难以获取的食材,我们会提供替代方案;对于一些耗时较长的烹饪方法,我们会提供更快捷的技巧。最终的目标是,让《随园食单》的智慧,能够真正融入到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提升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 “知味”的延伸,感悟生活之“道”。 饮食,从来不只是满足口腹之欲,它更是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重要纽带。通过对《随园食单》的品读,我们希望引导读者,从食物的味道,延伸到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书中将融入一些关于“节制”、“感恩”、“分享”等与饮食文化息息相关的哲学思考,鼓励读者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品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现平凡中的不平凡。 《古典新读·随园食单》,是一场味觉与心灵的双重旅行。 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烹饪一道菜,更是关于如何用心生活,如何在一蔬一饭中,品味出人生的真味,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活出属于自己的雅致与从容。 本书适合: 所有热爱美食,渴望探索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读者。 对中国古典文学、历史以及生活美学感兴趣的人群。 希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一份宁静与雅致的都市人。 有志于提升烹饪技艺,并将之融入生活美学的家庭爱好者。 寻求一种更健康、更具仪式感的饮食方式的实践者。 翻开《古典新读·随园食单》,让舌尖上的古韵,点亮您对生活的热情,开启一段与众不同的味蕾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插画风格也值得称赞。我拿在手上,首先感受到的是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触感非常舒服,油墨的印刷质量极高,即便是那些细节丰富的插图,也清晰可见,毫无廉价感。这种对实体书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难得。每一幅插画都巧妙地呼应着文字内容,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意境的烘托。我甚至会时不时地拿出这本书,只是为了翻阅那些精美的图画,让眼睛得到片刻的放松。它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极具品味的装饰品,让人赏心悦目。

评分

坦白说,我买这本书原本是冲着它名字里的“食单”去的,想找点新奇的菜式来挑战一下自己的厨艺。结果发现,这本书的魅力远超我的预期。它没有那些复杂到让人望而却步的西式料理步骤,而是专注于那些看似简单、实则考验功力的传统技艺。我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导做了一道家常小菜,那种味道,和我在外头餐馆里吃到的就是不一样——多了一份“家的味道”,多了一层对食材本味的尊重。书里很多关于火候、刀工的讲解,简直是点石成金,让我这个厨房新手茅塞顿开。我现在做菜的信心大增,不再是机械地照搬菜谱,而是开始理解背后的原理,这才是真正的进步。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享受,每一句话都仿佛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却又不失自然流畅。我是一个对文字要求比较高的人,很多美食类的书籍要么过于枯燥,要么矫揉造作,但这本书完美地找到了平衡点。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人的幽默感。作者在描述菜肴时,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让人在学习烹饪技巧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文化熏陶。比如,书中对某道点心的起源的考据,竟然能追溯到遥远的某个朝代,那种知识的密度和趣味性结合得恰到好处。这感觉就像是跟着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厨房里聊天,听他娓娓道来,受益匪浅,让人忍不住一页接一页地读下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细节。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美食界的“时光机”!我本来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食谱集,没想到翻开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融入了生活哲学与文化底蕴的随笔。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把那些看似寻常的食材和烹饪手法,描绘得如同艺术品一般。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季节性食材的推崇,那种顺应自然、不时不食的理念,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厨房里飘出的阵阵香气,感受到热气腾腾的烟火气。它不仅仅是教你做菜,更是教你如何用心去对待每一餐,如何从食物中品味出生活的诗意。读完后,我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吃货”,更像是一个对食材有了敬畏之心的生活家。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在古老的庭院里,为友人精心准备茶点的主人。书中叙述的场景,无论是清晨的薄雾,还是傍晚的微醺,都描绘得如在眼前。最让我动容的是作者对“分享”这件事的执着。他写的不是如何炫技,而是如何通过食物去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这种细腻的情感描绘,使得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温暖,充满了人情味。它提醒着我们,生活中的美好往往藏在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之中,只要我们愿意慢下来,用心去感受,每一餐都可以成为一场美好的仪式。看完之后,我决定邀请几位老朋友来家里小聚,亲自下厨,重温一下书中那种温馨的氛围。

评分

古典新读·随园食单古典新读·随园食单

评分

不错的书,很有意思

评分

书很好,不过内里每段后的评价太过画蛇添足。

评分

依山傍水房数间,行也安然,住也安然;

评分

书很好,不过内里每段后的评价太过画蛇添足。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看的一本书,解读也不错

评分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评分

新旧结合

评分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