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寻求中国民主 | 作者 | (澳)冯兆基,刘悦斌 |
| 定价 | 45.00元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214078438 | 出版日期 | 2017-01-01 |
| 字数 | 345000 | 页码 | 335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99Kg |
| 内容简介 | |
| 政治民主化是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来*主要的潮流之一,也是中国自19世纪中叶以来仁人志士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以往史学界对中国追求民主的探索,多集中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民国时期的民主运动着墨不多。《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寻求中国民生》作者冯兆基认为,中国民主运动*强劲的势头出现在19291949年间,这一时期中,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和政治活动家,高举起人权和宪政的大旗,以和平的非暴力手段,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寻求中国民生》考察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民主思想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对这一时期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追求民主的历史作了引入入胜的描述,为以后对这一时期中国民主运动的研究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
| 作者简介 | |
| 冯兆基,现任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亚洲学讲座教授兼主任,原籍广东,幼年随父母移居香港,1966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历史系,1972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中国现代史,研究领域涉及军事、政治、外交和知识分子,是国际知名的中国现代史专家。 |
| 目录 | |
| 译者的话 引言 章 独裁政权 南京政府的性质 孙中山的训政观念 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孙中山的思想遗产 蒋介石的独裁 蒋介石和立宪 结论 第二章 制定反抗议程:1921-1931年的人权问题 胡适的炮 罗隆基的人权概念 人权派的核心关注点 民主和“专家政治” 结论 第三章 国难:1932-1936年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回应 国难会议 对汪精卫训政观点的评论 孙科的改良主义观点 对新式独裁的提倡 结论 第四章 捍卫民主:1933-1936年 胡适的幼儿园政治 张奚若对自由价值观的捍卫 其他的民主观点 训政框架内的民主化 民主政治和独裁政治是互相排斥的吗? 修正民主政治 结论 第五章 一次夭折的民主试验:1938-1945年的国民参政会 中日战争前夕的小党派团体 国民参政会的组成 早期国民参政会 重新推动宪政 对国民参政会的评价 第六章 抗战时期的民主思想 国民党战时民主修辞 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 少数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民主思想 对于民主的理解 结论 第七章 第三势力:中国民主同盟(1941-1945) 中国民主同盟的组成 …… 第八章 和平、民主、统一和建国:1946 第九章 中国自由主义的后立场 |
| 编辑推荐 | |
| 翔实、全面、精彩! 全景式描述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民主的抗争故事! |
| 文摘 | |
| 序言 | |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次对知识体系进行“重塑”的体验。作者在论述一些宏大的概念时,始终落脚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比如,当他谈论到“民族精神”这个话题时,并非空泛地进行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展现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是如何面对外侮、如何进行文化传承、如何在困境中保持民族认同的。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章节,作者打破了过去一些固有的成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视角,展现了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中,是如何吸收、借鉴并最终形成自身独特魅力的。书中对一些艺术、哲学和思想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的论述逻辑严谨,引经据典,同时又通俗易懂,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去思考。这本书的格局宏大,视野开阔,让我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示,在于对社会结构和阶层流动的理解。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的方式,描绘了中国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历史进程中,这些阶层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读到关于民间组织和社群力量的章节时,我深感兴奋。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历史上那些默默无闻的群体力量充满好奇,这本书则很好地填补了我的认知空白。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细致的分析,展现了这些群体在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有时是变革的推动者,有时是稳定的力量,甚至有时是矛盾的焦点。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群体描绘成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的情感、诉求以及在复杂社会环境下的生存智慧。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它是由无数个个体、无数个社群共同构成的,充满了活力与韧性。
评分这次的阅读体验可谓是跌宕起伏,充满了惊喜与反思。作者在处理国家治理方面的内容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他不仅仅罗列了各种政策和改革,更深入探讨了这些政策出台的时代背景、背后的利益博弈,以及最终对社会产生的长远影响。我特别对其中关于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印象深刻。书中对比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与当时的国际环境相适应,或者与之产生冲突。这让我对“发展”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着无数次的尝试、调整乃至牺牲。书中不乏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论述,比如作者对某个历史时期某个重大决策的解读,我之前从未从这个角度思考过,仿佛拨开了迷雾,看到了事件的本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颇具特色,时而激昂,时而沉静,引人入胜,让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与书中人物一同经历风雨。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一种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作者在探讨国家认同和集体记忆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思想觉悟。他并没有简单地去歌颂或者批判,而是试图去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形成集体记忆的逻辑,以及这些记忆如何影响了当下的社会。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历史真相”与“历史叙事”之间关系的探讨感到震撼。作者引导我们思考,我们所了解的历史,究竟是客观事实的还原,还是经过某种方式建构的叙事?这种反思让我对以往许多被认为是“既定事实”的历史事件产生了新的疑问,也促使我更加批判性地去审视各种历史解读。书中对于如何看待过去、如何汲取经验教训的论述,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这本书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著作,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过去,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当下,以及如何去塑造未来。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有了全新的视角,特别是关于王朝更迭和社会演变的部分。作者深入剖析了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这些制度如何影响了当时人民的生活。读到关于科举制度的章节时,我深感震撼。虽然这个制度为许多寒门学子提供了改变命运的途径,但其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压力和不公。作者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刻画,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制度是如何在人性的光辉与阴影中交织前行的。特别是对一些被历史尘封的普通人的生活描绘,让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历史事件的堆砌,更是对历史背后人文精神的深刻挖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一些敏感话题时所展现出的客观与理性,既没有回避争议,也没有过度渲染。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