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士兵突击丛书.勒热夫绞肉机:一个红军士兵的战争1942-1945
作 者: (俄罗斯)戈尔巴乔夫斯基 著,赵国星 译
I S B N:9787229068110
出 版 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4月01日
印刷时间:2015年04月01日
字 数:462000字
页 数:413页
开 本:16开
包 装:平装
定价:58元
编辑
二战历者的口述,被遗忘的战役!
首度披露苏联国防部军事档案馆绝密材料!
在勒热夫城下,我死于一次猛烈的空袭,就在五连的左翼,在那无名的沼泽地……直到我活到世界末日,我没有任何事迹可以流芳后世,我的肩章上没有横杠,胸前也没有勋章。
——苏联诗人,亚历山大·特里丰诺维奇·特瓦尔多夫斯基,《我死在勒热夫城下》
我的故事
从懵懂无知的军校学员到初上战场的普通士兵,从冒矢石的连排长到负责思想工作的政工干部,从后方到前线,从战壕到指挥部,戈尔巴乔夫斯基经历了被遗忘的勒热夫战役,血腥的白俄罗斯战役,残酷的东普鲁士战役。
这不是一本歌颂苏联辉煌战果的作品,它是一部纪录二战苏联士兵真实战争生活的著作,一份数不清的千百万苏军战士的遗言。
戈尔巴乔夫斯基还记叙了列宁格勒平民所经历的饥饿折磨,谎报军情的苏军侦察兵遭到的严酷惩处,欢迎苏军却被打死的无辜德国平民,以及营火边四个苏军士兵关于他们蹂躏德国妇女的谈话。书中详细描述了苏军生活细节,坦率披露了苏联红军中的不少问题:政工军官的影响,顽固不化的上层指挥员,逃兵造成的减员,以及占领德国*初几个月犯下的。
目录
前言
编译者的话
作者序
致谢
*一部分 我初的军事教育:1942年1—5月
第1章 学员和指挥员:1942年1—3月
第2章 毕业:1942年4—5月
第3章 奔赴前线之路:1942年5月
第二部分 勒热夫绞肉机:1942年6月—1943年3月
第4章 露营:1942年6月
第5章 寻找真相及其缘由:1942年6—7月
第6章 在步兵连:1942年7—8月
第7章 *一战:1942年8月24日
第8章 第359卫生营:1942年8—9月
第9章 多雨的秋季:1942年10—11月
第10章 变节者:1942年11—12月
第11章 新的任命:1942年12月30—31日
第12章 我成了团里的共青团书记:1943年1月
第13章 “”行动:1943年2月
第三部分 从勒热夫到国境线:1943年3月—1944年7月
第14章 紧随敌后:1943年3月
第15章 莫斯科:1943年4月
第16章 解放斯摩棱斯克:1943年4—9月
第17章 奥尔沙之战:1943年10月—1944年5月
第18章 向西方——前进:1944年6—7月
第四部分 在波兰和东普鲁士:1944年7月—1945年4月
第19章 “不能碰的人”:1944年7—12月
第20章 在波兰:1945年1月
第21章 在东普鲁士:1945年1—2月
第22章 到波罗的海岸:1945年3—4月
第23章 胜利前的后几步:1945年4月
第24章 战争的后几天:1945年5月
第25章 被征服的德国:1945年5—8月
跋:反思勒热夫之战
注释
内容简介
勒热夫战役的悲壮被同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所掩盖,但其对整个东线具有重要意义,整个勒热夫突出部牵制了德军大量兵力,间接导致了德第6集团军的覆灭。这场战役苏德两军都损失惨重,苏军阵亡及受伤者超过150万人,而德军亦遭受了重创,此后不得不主动放弃勒热夫突出部。
《勒热夫绞肉机:一个红军士兵的战争1942—1945》是二战苏联红军士兵鲍里斯戈尔巴乔夫斯基的回忆录。本书记述了作者的三年战争生涯,被遗忘的勒热夫战役,血腥的白俄罗斯战役,以及后的东普鲁士战役。从步兵学校的学习,从前线到后方机关,以及他在战时莫斯科的闪电恋爱,戈尔巴乔夫斯基向我们全景式展现了他的经历。他的回忆让我们仿佛听到了喀秋莎火箭炮发射时的嘶吼和斯图卡轰炸机俯冲时的啸叫。
《勒热夫绞肉机:一个红军士兵的战争1942—1945》由4部分25章组成:*一部分,我初的军事教育(1942年1—5月),记述了作者参加军校,接受军事训练到初上战场的场景。第二部分,勒热夫绞肉机(1942年6月—1943年3月),记述了作者参加的残酷的勒热夫战役,包括其执行的侦察任务,突击任务和后勤工作。第三部分,从勒热夫到国境线(1943年3月—1944年7月),记述了勒热夫战斗后期苏军的行动计划,解放斯摩棱斯克,并继续向西方挺进的战斗场景。第四部分,在波兰和东普鲁士(1944年7月—1945年4月),记述了在解放波兰和东普鲁士战役中苏联军队的表现,反思了苏联军队在反攻德国的途中犯下的战争罪行。
《勒热夫绞肉机:一个红军士兵的战争1942—1945》不是一本歌颂苏联辉煌战果的作品,它是一部纪录二战苏联士兵真实战争生活的著作,一份千百万苏军战士的遗言。
作者简介
《勒热夫绞肉机:一个红军士兵的战争1942—1945》作者,戈尔巴乔夫斯基 ,俄罗斯人,18岁进入苏联秋明战斗步兵学校学习,1942年秋尚未毕业,即随军校学员集体奉命进入第30集团军,投入勒热夫战役。他先后在苏联红军第30集团军第215步兵师、第31集团军第220步兵师、第352、第331步兵师服役。历任普通士兵、排长、连长、团部和师部负责共青团工作的干事。战争结束后戈尔巴乔夫斯基退役,先后做过教师、记者和作家,1994年移居美国。
这是一部以极具画面感的语言,将读者拉入战火纷飞的年代的杰作。作者的笔触如同手术刀般精准,解剖着战争的肌体,展现其病态和扭曲。我仿佛能听到炮火在耳边轰鸣,感受到严寒刺骨的空气,甚至闻到那令人窒息的血腥味。书中对战役进程的描述,逻辑严密,脉络清晰,但这一切都并非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更深刻地揭示这场人类灾难的复杂性。我对于书中关于宣传战和心理战的论述印象深刻,它说明了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兵力部署和战术技巧,更在于对人心的操控和影响。作者毫不避讳地展现了战争中的混乱、无序和道德沦丧,这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既沉重又极具启发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双方普通士兵日常生活的描绘,那些在极端环境下求生的挣扎,那些在死亡边缘的对望,都让我感到心痛。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巨轮碾过,无数个个体被碾碎,而我们作为后人,有责任去铭记和理解。
评分这本关于二战东线战场的作品,深入剖析了那段血腥而惨烈的历史。作者以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笔触,将我们带回了那个决定命运的战场。他并非简单地罗列战役的胜负,而是着重于描绘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士兵们在那场巨大绞肉机中承受的非人折磨。从最初的闪电战到苏联的顽强抵抗,再到双方付出的巨大代价,每一页都充满了历史的重量。书中对战术策略的分析鞭辟入里,让我得以理解为何那场战争会如此漫长和血腥。不仅仅是宏观的战局,作者也花了大量笔墨刻画了普通士兵的个体命运,他们的恐惧、绝望、以及偶尔闪现的勇气,都让我们感受到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读完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绞肉机”这个词的真实含义,它不仅仅是对战场效率的形容,更是对无数生命消逝的血淋淋的写照。那些关于后勤补给的细节,关于冬季作战的艰辛,关于意识形态冲突如何加剧了战争的烈度,都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它提醒我们,历史的宏大叙事背后,是无数个鲜活生命的悲剧。
评分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感。它不是一本让你轻松翻阅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你静下心来,与历史进行一场深刻对话的书。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他巧妙地将宏观的战略视角与微观的个体经历融为一体,让读者在感受战争的宏大背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战争对个体生命的深刻影响。书中对双方军队的组织结构、训练方式以及战术思想的对比分析,让我对那场战争的胜败原因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关于“绞肉机”这个隐喻的反复出现,它不仅仅是对战役烈度的简单概括,更是对战争本身非人化本质的深刻控诉。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历史,不如说是一种灵魂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战争的意义,以及和平的价值。那些关于弹药消耗、伤亡数字的冰冷统计,在作者的笔下,都化为了对生命的无声哀悼。
评分这本书的气息,仿佛是从冰冷的战壕里渗透出来的,带着泥土、硝烟和血腥味。它让我看到了战争最原始、最残酷的一面,远非那些歌颂英雄主义的史诗所能比拟。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克制,却又充满力量,他用冷静的文字描绘了非理性的暴力,用事实说话,让读者无法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战俘营的描述所震撼,那种对生命的漠视,那种系统性的残忍,让人不寒而栗。书中对于双方决策者心理的剖析,也让我看到了政治野心如何将无数生命推向深渊。它不是一本提供慰藉的书,而是一本警醒的书,它强迫你去思考战争的根源,以及为何人类总是会重蹈覆辙。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但正是这种折磨,才让我对和平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些关于技术装备的描写,虽然详尽,但始终服务于对战争本质的揭示,它们是冰冷的工具,被用来执行最血腥的任务。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仿佛蕴含着一种原始的、令人不安的力量。作者以一种近乎冷酷的视角,将那段充满血腥和牺牲的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我能感受到,他并非仅仅是在复述事件,而是在试图挖掘战争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以及它对人类文明造成的创伤。书中对阵亡将士的描写,没有过多的煽情,而是以一种近乎写实的态度,展现了生命在战争中的脆弱和渺小。我特别关注到书中关于后勤保障和医疗体系崩溃的论述,它揭示了战争并非只有正面战场上的搏杀,更包含着一系列残酷而复杂的系统性问题。读这本书,让我有机会跳出简单的善恶二元论,去理解战争的复杂性和悲剧性。它是一本能让你深刻反思的书,它提醒我们,历史的教训来之不易,我们必须永远保持警惕,去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