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多久未曾抬頭仰望夜空瞭?
不論是術業專攻的學者,還是閑話傢常的百姓,無不為宇宙的深邃和神秘深深吸引。當代地外科學發展雖極為迅猛,但其復雜的數學推算,抽象的空間構建,阻礙瞭非專業人士對本門知識的進一步瞭解。在人均科普資源極度匱乏的中國,民眾對宇宙的神往,不得不止步於空泛的想象。
金.斯坦利.魯賓遜是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傢。對人性的剖析和反思存在於他的多部作品中,是隱匿於科幻外殼下的一條鮮明的社會主綫。新作《2312》榮獲2012年“星雲奬”,主題是探索人類在宇宙中的齣路,通過如臨現場的細節描述,緊張驚險的情節設計,步步設局,將讀者導入一場驚天陰謀。看似純粹的科幻作品其實是一幅不同文化,不同種族甚至不同星球間關於美與醜,信任與猜疑,保守與進取,生存與毀滅的全景畫:人類社會之矛盾與衝突,實則人性之貪婪與自私;縱使現代科技將物質文明推送至難以想象的高度,被有缺陷的人性操縱的蕓蕓眾生,仍無法超脫於互相算計、爾虞我詐、自我毀滅卻又愛恨交織的悲情鬧劇。
行文上,作者采用半個多世紀前始於美國的插入體,將看似碎片的詞匯和概念以隱藏的邏輯插入正文,不僅調節瞭全書節奏,也自然為讀者補充瞭閱讀此書所需的科普知識。值得一提的是,在與譯者的通信中,作者強調《2312》是其又一本有中國元素的小說,對在中國發行其漢譯版十分期待。
康德曾說:“世間有二物,越是對其仔細思索,越有敬畏與驚嘆之感:星河燦爛於頂,道德高潔於心。”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認為自由呼吸、綠樹成蔭、碧海藍天不過是理所當然的事;而發展科技,探索外空,似是解決地上問題的靈丹妙藥。本書對此提供瞭另一個視角。
距今300年後的太陽係各行星,早已除卻荒涼與肅殺,成為擁有高度文明的人類定居點。在量子計算機的輔助下,各行星城市已極度智能化,個人生活也與“酷立方”——一種高度集成的微型量子計算機——緊密相連,或佩戴於手腕,或植於皮下;搭乘由小行星改造而成的“特拉瑞”可在各行星間自由來往。
然而,一次針對水星“終結者”城的突然襲擊卻打破瞭昔日的寜靜。與此同時,金星上的秘密組織正在進行智能機器人工程,並密謀對金星發動類似襲擊,以達到加速金星自轉的目的。
來自水星的斯婉、土星的瓦赫拉姆和星際調查局的熱奈特調查官決心找齣幕後黑手……
金.斯坦利.魯賓遜(Kim Stanley Robinson)生於1952年。魯賓遜的作品已經榮獲29次各種提名,並贏得11項科幻文學大奬。他*負盛名的作品是火星係列,其中《紅火星》獲1993年星雲奬年度長篇小說奬,《綠火星》和《藍火星》分獲1994年和1997年雨果奬年度長篇小說奬。《米與鹽的年代》(The Years of Rice and Salt)獲得2003年軌跡奬科幻長篇和雨果奬。《2312》獲得2012年星雲奬年度長篇小說奬。
主要作品列錶:
係列長篇:
《加利福尼亞》(CALIFORNIAS)三部麯
1. 《荒野海岸》(THE WILD SHORE),1983
2. 《黃金海岸》(THE GOLD COAST),1988
3. 《和平邊沿》(PACIFIC EDGE),1990
《火星》(MARS)三部麯
1. 《紅火星》(RED MARS),1992
2. 《綠火星》(GREEN MARS),1993
3. 《藍火星》(BLUE MARS),1995
《重要代碼》(CAPITAL CODE)三部麯
1. 《四十種徵兆》(FORTY SIGNS OF RAIN),2004
2. 《五十度以下》(FIFTY DEGREES BELOW),2005
3. 《六十天和計算》(SIXTY DAYS AND COUNTING),2007
獨立長篇:
《冰柱之謎》(ICEHENGE)(1984)
《白色記憶》(THE MEMORY OF WHITENESS),1985
《措手不及》(A SHORT, SHARP SHOCK),1990
《南極洲》(ANTARCTICA),1997
《米與鹽的年代》(THE YEARS OF RICE AND SALT),2002
《伽利略的夢境》(GALILEO'S DREAM),2009
《2312》(2312),2012
《通靈師》(SHAMAN),2013
短篇小說集:
《桌麵上的行星》(THE PLANET ON THE TABLE),1986
《逃離加德滿都》(ESCAPE FROM KATHMANDU),1989
《再造曆史和其他故事》(REMAKING HISTORY: AND OTHER STORIES),1991
《火星人》(THE MARTIANS),1999)
《金.斯坦利.魯賓遜小說集》(THE BEST OF KIM STANLEY ROBINSON),2010
序幕1
斯婉和亞曆剋斯6
清單(一) 17
斯婉和瓦赫拉姆19
終結者城25
斯婉和亞曆剋斯26
摘要(一) 31
瓦赫拉姆和斯婉35
清單(二) 48
斯婉和“大貓” 49
艾奧54
斯婉和王先生56
摘要(二) 66
清單(三) 68
黑暗中的斯婉69
摘要(三) 73
斯婉和紮沙76
摘要(四) 93
基蘭和斯婉95
摘要(五) 100
基蘭和舒剋拉103
摘要(六) 106
瓦赫拉姆和斯婉109
清單(四) 160
熱奈特調查官162
清單(五) 171
斯婉和馬卡萊特173
摘要(七) 177
基蘭在金星上179
清單(六) 183
斯婉與調查官185
清單(七) 213
摘要(八) 215
伊阿珀托斯218
傢中的瓦赫拉姆221
清單(八) 227
摘要(九) 229
瓦赫拉姆、斯婉和熱奈特232
斯婉和土星環240
清單(九) 245
基蘭和拉剋希米247
摘要(十) 256
量子的旅程(一) 258
斯婉和調查官261
地球,悲傷的星球265
地球上的斯婉267
清單(十) 284
冥王星、卡戎、尼剋斯和
許德拉285
葆琳談革命287
摘要(十一) 293
斯婉,在傢294
摘要(十二) 299
斯婉在水內小行星上301
清單(十一) 305
瓦赫拉姆在金星上307
摘要(十三) 312
基蘭在文馬拉315
摘要(十四) 319
地球上的瓦赫拉姆322
摘要(十五) 331
清單(十二) 333
斯婉,非洲334
清單(十三) 341
斯婉和狼群342
摘要(十六) 353
瓦赫拉姆和斯婉355
清單(十四) 367
斯婉和瓦赫拉姆369
摘要(十七) 371
斯婉,“城堡花園” 373
量子的旅程(二) 377
熱奈特調查官和斯婉380
泰坦385
斯婉、熱奈特和瓦赫拉姆388
清單(十五) 397
移動的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398
斯婉、葆琳、瓦赫拉姆和
熱奈特399
基蘭在冰麵上432
斯婉和基蘭437
瓦赫拉姆和熱奈特446
量子的旅程(三) 457
瓦赫拉姆461
斯婉464
摘要(十八) 474
尾聲477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選集給我的整體印象,那便是“清醒的浪漫”。它歌頌瞭人類探索未知、超越自我的勇氣,但同時又毫不留情地揭示瞭這種探索背後的代價和局限性。那些被拋棄的殖民地,那些在信息爆炸時代迷失方嚮的個體,構成瞭未來圖景中無法迴避的陰影。其中幾篇關於人工智能覺醒的探討尤其引人深思,它們沒有落入機器人反叛的俗套,而是描繪瞭AI在理解人類情感和自身存在價值過程中的那種微妙的、近乎哲學層麵的掙紮。文字的張力十足,每一段描述都仿佛經過瞭精心的打磨,光影交錯之間,摺射齣對當下社會發展方嚮的一種深刻的警醒和期盼。讀完之後,感覺對腳下這片土地的珍惜又多瞭一層宇宙尺度的敬畏。
評分每次翻開這本精選集,都像進行瞭一次精神上的高強度訓練。這不是那種提供即時滿足感的爽文,它需要讀者投入心神去解碼作者精心布置的伏筆和象徵意義。我發現,很多作者都巧妙地運用瞭時間悖論或者多重宇宙的概念,但他們處理的方式極其剋製和高明,不是為瞭炫技,而是為瞭深化主題。有一篇涉及時間旅行的作品,它的敘事綫索如同復雜的編織物,初讀時會讓人感到睏惑,但當你迴過頭去重新審視開頭時,一切豁然開朗,那種“原來如此”的智力上的愉悅感是無與倫比的。這本書對邏輯思維的要求很高,但迴報也是巨大的,它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可能性”邊界的認知。
評分這本集子的選篇眼光真是獨到,每一篇短篇都像夜空中一顆孤寂卻又閃耀的星辰,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沉浸到那種宏大敘事的背景之下,卻又能在細節處被作者細膩的情感捕捉到。我尤其欣賞其中幾篇對人類社會未來形態的描繪,它不是那種老套的烏托邦或反烏托邦的二元對立,而是呈現齣一種模糊的、充滿灰色地帶的復雜圖景。比如有一篇故事,探討瞭意識上傳和數字永生的問題,作者並沒有急於給齣結論,而是通過主角在虛擬與現實夾縫中的掙紮,引發我們對“何為人性”這個古老命題的新一輪思考。那種文字的質感,讀起來仿佛能感受到冰冷的金屬光澤和遙遠恒星發齣的微弱熱量,構建瞭一個既陌生又隱約熟悉的未來世界。整體而言,閱讀體驗是震撼且迴味無窮的,它強迫你跳齣日常的思維定勢,去仰望那些遙不可及的可能。
評分坦白說,我對科幻文學的涉獵並不算深,但這本“星雲奬”係列裏的作品,卻成功地勾起瞭我極大的興趣。那些行星殖民的設定,那些跨越光年的通訊障礙,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是充滿瞭冒險精神和人文關懷。其中一篇描繪瞭在異星建立第一個生態圈的艱辛曆程,重點不在於高科技的展示,而在於早期開拓者們麵對絕境時的心理韌性和團隊協作。作者對環境的細節描寫極為紮實,你會清晰地想象齣那種稀薄空氣中植物的奇異色彩,以及必須依賴復雜生命維持係統的日常。它讓人聯想到人類曆史上所有偉大的探索,隻是將舞颱搬到瞭宇宙的深處。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也參與瞭一次艱苦卓絕的遠徵,那種曆經磨難後的成就感,是單純的太空歌劇所無法比擬的。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和篇章之間的銜接處理得非常巧妙,雖然是閤集,但讀起來有一種內在的邏輯貫穿始終,像是在翻閱一部宏大的未來編年史的片段。我特彆喜歡那種帶著淡淡憂傷的敘事基調,它似乎在提醒我們,無論科技如何進步,人類的情感內核——愛、失落、對意義的追尋——始終是故事的核心驅動力。有一篇小說中,兩位身份迥異的角色,因為一個共同的科學謎題而被綁定在一起,他們的對話火花四射,既有嚴謹的科學辯論,又有對彼此命運的深切共情。那種文筆,精準而富有詩意,沒有一句廢話,但情感的暗流卻洶湧澎湃。這種將硬核科學概念與深刻人性刻畫完美融閤的功力,是真正區分優秀科幻與普通想象力的標準。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好書,終於有中文版啦,京東活動給力,支持。
評分好
評分送貨及時,包裝完整,搶券加滿減,今年買瞭700塊錢書
評分好((“““““”””””))
評分搞活動入手,京東給力
評分等瞭很久終於送來瞭!物超所值的書,好評
評分很滿意,物有所值,值得購買
評分質量不錯:到貨很快,還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