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多媒体通信绪论
1.1相关概念和定义
1.2多媒体通信的特征
1.3多媒体通信业务
1.4多媒体通信的发展
习题
第2章数据压缩的基本技术
2.1概述
2.1.1信息熵
2.1.2离散平稳信源
2.1.3信源的冗余度
2.1.4数据压缩
2.2预测编码
2.2.1脉冲编码调制
2.2.2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2.2.3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2.2.4增量调制
2.3变换编码
2.3.1离散傅里叶变换
2.3.2离散余弦变换
2.4熵编码
2.4.1变长编码
2.4.2哈夫曼编码
2.4.3算术编码
2.4.4游程编码
2.4.5字典编码
2.5子带编码
2.6小波变换
2.6.1连续小波变换
2.6.2离散小波变换
2.6.3小波重构
2.7分形编码
2.7.1分形理论
2.7.2局部迭代函数系统
2.7.3分形图像编码
2.8基于模型的编码
2.8.1基于语义编码
2.8.2基于物体编码
2.8.3基于内容编码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音频处理技术与压缩编码
3.1概述
3.2数字音频基本知识
3.2.1音频信号的特征
3.2.2音频信号的技术指标
3.2.3数字音频的原理
3.2.4数字音频的技术指标
3.3常用的音频编解码方法
3.3.1波形编译码
3.3.2音源编译码
3.3.3混合编译码
3.4音频信息压缩编码标准
3.5数字音频技术
3.5.1数字音频技术的应用
3.5.2数字音频的文件格式
3.5.3数字音频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图像处理技术基础
4.1图像的基础知识
4.1.1颜色科学与颜色模型
4.1.2图像的数据类型
4.1.3常见的图像文件格式
4.2人类的视觉特性
4.2.1亮度与颜色感觉的视觉特征
4.2.2图像对比度与对比灵敏度特性
4.2.3人类视觉的空间特性
4.2.4人类视觉的时间特性
4.3图像信号的数字化
4.3.1图像信号的表征
4.3.2采样定理
4.3.3量化编码
4.3.4采样量化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4.4视频基础
4.4.1视频信号类型
4.4.2模拟视频信号
4.4.3数字视频信号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图像与视频压缩编码标准
5.1视频压缩编码标准简述
5.1.1主要的视频压缩编码发展历程概述
5.1.2超高清晰度成像建议
5.1.3我国的AVS标准
5.2静态图像压缩编码标准
5.2.1JPEG
5.2.2JPEG2000
5.2.3JPEG-LS
5.2.4JPEG-XR
5.3视频压缩编码标准
5.3.1H.261标准
5.3.2MPEG-1标准
5.3.3MPEG-2标准
5.3.4H.263系列
5.3.5MPEG-4标准
5.3.6H.264标准
5.3.7AVS标准
5.4图像与视频编码的展望
本章小结
习题
第6章多媒体通信的流量控制与差错恢复
6.1概述
6.2视频的率失真理论概要与分析
6.3压缩视频通信的流量控制
6.3.1网络流量控制概述
6.3.2恒定速率编码与变比特率编码
6.3.3调整编码参数的速率控制
6.3.4可变量化参数的速率控制
6.3.5基于感兴趣区域编码的速率控制
6.3.6基于优先级信息丢弃的速率控制
6.3.7基于编码反馈的速率控制
6.3.8多层编码的速率控制
6.4压缩视频通信的差错恢复
6.4.1误码的影响与差错控制概述
6.4.2可逆变长编码与双向解码
6.4.3差错弹性的熵编码
6.4.4自适应INTRA帧更新技术
6.4.5前向纠错技术
6.4.6差错隐蔽技术
6.4.7基于参考图像选择的弹性机制
6.4.8联合信源信道编码技术
6.4.9组合差错弹性机制
本章小结
习题
第7章ITU-T定义的多媒体通信系统
7.1概述
7.2H.320多媒体通信系统
,7.2.1H.320多媒体通信系统简介
7.2.2H.320系统的相关协议及知识
7.2.3H.320系统组网
7.3H.324可视电话
7.3.1H.324多媒体通信系统简介
7.3.2移动通信系统的可视电话
7.4H.323多媒体通信系统
7.4.1H.323系统组成
7.4.2H.323系统的主要应用特点
7.5IP电话
7.5.1IP电话的基本特点
7.5.2构建IP电话系统
本章小结
习题
第8章流媒体及QoS技术
8.1流媒体系统的关键技术
8.1.1流媒体系统
8.1.2流媒体数据的传输方式
8.1.3流媒体的应用模式
8.1.4流媒体应用的相关协议
8.2QoS技术
8.2.1QoS的主要技术指
8.2.2QoS的服务模型
8.2.3QoS的主要技术
8.3流媒体的应用
8.3.1流媒体的主流产品
8.3.2WindowsMedia流媒体系统
本章小结
习题
第9章多媒体技术软件开发平台
9.1多媒体技术基础研究工具
9.1.1MATLAB的多媒体信息处理
9.1.2多媒体信息处理类库
9.2多媒体应用开发软件平台开发的基础
9.2.1多媒体应用开发的基础
9.2.2基于windows的Directshow多媒体开发平台
9.2.3基于Java的JMF多媒体开发平台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我一直对声音和图像是如何被数字化并传输感到好奇,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以一种相当具象化的方式,解释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多媒体内容是如何在计算机和网络中“安家落户”的。从声音的采样和量化,到图像的像素化和色彩编码,每一个环节都被剥茧抽丝般地展现出来。书中对不同音频格式(如MP3、AAC)和图像格式(如JPEG、PNG)的特点和应用场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它们在压缩比和质量之间的权衡。让我特别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了视频编码的基本原理,虽然没有过于深入的技术细节,但足以让我理解视频是如何由一系列连续的图像帧和音频流组成,以及它是如何被高效地传输和播放的。此外,作者还对网络传输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带宽、延迟和丢包率,进行了清晰的解释,并且说明了它们对多媒体通信质量的影响。这本书就像是一位耐心的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揭示了数字世界中那些默默工作的技术奥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吸引人,那种金属质感的蓝与黑色交织,仿佛预示着数字时代的无限可能。翻开第一页,我被作者流畅且富有逻辑性的语言所吸引,尽管我对这个领域并非专业人士,但书中的一些基础概念,比如比特流的压缩原理,以及不同编码方式(例如H.264与HEVC)在效率上的权衡,都讲解得相当清晰易懂。作者没有回避技术细节,但又能巧妙地将其融入到实际应用场景的描述中,例如在视频会议和在线流媒体播放中,这些技术是如何协同工作,为用户提供流畅体验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实时通信的探讨,从早期的IP电话到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视频通话,作者勾勒出了技术演进的脉络,并且对未来一些新兴技术,如低延迟网络和边缘计算在多媒体通信中的潜在作用,也进行了前瞻性的分析。虽然这本书更多地侧重于技术层面,但其中穿插的对用户体验的关注,以及对网络带宽和处理能力不断提升的洞察,都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技术手册,更是一扇了解数字时代信息传递方式变革的窗口。我原本对这个主题了解不多,但读完后,我对数字信号如何在网络中传输、经过怎样的处理才能呈现出我们眼前生动活美的画面和声音,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非常严谨,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多媒体通信的复杂世界。从最基础的信号理论开始,逐步深入到编码、传输、处理等各个关键环节。我特别赞赏作者在讲解技术概念时,总是会引用大量的图表和实例,这使得枯燥的技术原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书中对各种通信协议(如RTP、RTCP)的介绍,以及它们在保证多媒体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方面所起的作用,都解释得相当到位。此外,作者还对当前多媒体通信领域面临的一些挑战,例如网络拥塞、安全性问题以及版权保护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如何构建稳定、高效、安全的多媒体通信系统的知识。即使在一些比较晦涩的章节,作者也能通过类比和比喻的方式,帮助读者建立起直观的认识。这本书对于想要系统性了解多媒体通信技术原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相当独特,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一些技术书籍那样,一上来就抛出大量的公式和算法。相反,它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切入,讨论了信息传播的社会影响和文化意义。作者在开篇就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获取、理解和传播信息?书中对不同多媒体形式(如图文、音频、视频)在传播效率和情感传达上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并且深入探讨了各种媒介形式在塑造公众舆论和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信息茧房”和“数字鸿沟”的章节,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生动地揭示了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以及我们如何在享受便利的同时,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书中对跨文化交流中的多媒体应用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比如在国际合作和文化传播中,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打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增进理解与共鸣。虽然这本书并非纯粹的技术论著,但它对技术背后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强调,让我觉得非常深刻,也促使我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方式。
评分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对未来通信场景的描绘,充满了想象力和前瞻性。作者没有局限于现有的技术框架,而是大胆地展望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全息通信等概念如何在不久的将来改变我们的沟通方式。书中对这些前沿技术的工作原理进行了概念性的介绍,并且着重强调了它们在沉浸式体验和人机交互方面所带来的革命性变革。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情感计算”和“共情通信”的讨论感到着迷,作者设想未来的通信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共鸣,通过捕捉和理解用户的非语言信息,让通信过程更加自然和人性化。此外,书中的一些章节还探讨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优化多媒体内容的生成、分发和个性化推荐,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和贴心的服务。虽然这些内容在当下看来可能还显得有些超前,但作者严谨的逻辑和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让我相信这些未来场景并非遥不可及。读这本书,就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往未来科技世界的大门,充满了惊喜和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