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在茨威格所有小说中,他的“链条小说”影响很大,其小说代表作几乎都出自“链条小说”,而这些“链条小说”又充分体现了茨威格的艺术特色,即运用心理分析,巧妙地揭示人的心灵这一“黑暗大陆”,将读者带入一个陌生而吸引人的情感世界。
本书收录链条小说中经典的3篇《火烧火燎的秘密》《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分别从儿童、成年女人、老年女人的视角观察人的情欲,构成人生的链条。
2013年,著名话剧导演孟京辉将《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成了话剧,至今观众超过100000人次。孟京辉先生为本书写了导读,相信可以让更多读者理解并爱上陌生女人。
内容简介
《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著名的代表作,曾被徐静蕾拍过电影,被孟京辉改编为话剧,反响热烈。作家R在41岁生日那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这封信来自一个将死的女人,讲述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作家R对此一无所知。这是一个女人的“悲剧”,却成了全人类的“童话”。
同时,本书还收录了茨威格的另外两个经典名篇:《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讲述了一个四十岁的女人出于对一个赌徒儿子般的爱,试图挽救赌徒,最终却失身于赌徒。激情和救赎,妙在无关爱情。《火烧火燎的秘密》是一个母亲出轨的故事,不同的是通过12岁的男孩来观察这个孩子尚不理解的“火烧火燎的秘密”。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
(StefanZweig,1881—1942)
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
被誉为“历史上zui好的传记作家”“世界上zui了解女人的作家”,作品涉及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等体裁,尤以中短篇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
代表作有小说《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火烧火燎的秘密》《象棋的故事》、传记《三大师》《人类群星闪耀时》《巴尔扎克》、回忆录《昨日的世界》等。
译者
沈锡良
1965年12月出生,上海市崇明县人。1988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从事当代德语文学翻译工作二十余年,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副译审。
迄今已在两岸三地出版包括诺内尔奖得主作品在内的译著三十余部,计三百余万字。代表性译著有《精神疗法》《托特瑙山》《大赌局》《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爱情谎言》《公鸡已死》《情人的骨灰》等。
精彩书评
茨威格的文学荣誉直达地球上的最后一个角落……也许自埃拉斯谟以来,没有一个作家像茨威格这样著名。
——托马斯·曼
读着这篇短篇小说我高兴地笑了起来——您写得真好!由于对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然毫不羞耻地哭了起来。
——高尔基评《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位矢志守贞的寡妇想方设法保护自己不受其他男人的勾引。但是她作为母亲,也把情欲倾注在儿子身上,这种情欲也会煽动起来,这点她并不知道。命运就可以在这个毫无防备的地方把她攫住。这在小说里是表现得绝对无懈可击的。
——弗洛伊德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目录
导读:与故事无关的一种幸福(孟京辉)
Ⅰ·陌生女人的来信
Ⅱ·火烧火燎的秘密
Ⅲ·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茨威格年表
精彩书摘
我的孩子昨天死了——为了挽救这条幼小柔弱的生命,我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我在他的床边坐了整整四十个小时,他得了流感,发着高烧,可怜的身子烧得滚烫。我用冷毛巾敷在他烧得灼热的额头上,不分白天黑夜地握住他那双不时抽搐的小手。第三天晚上,我也崩溃了。我的眼睛越来越沉,不知不觉眼皮合上了。我在一张硬椅子上睡着了三四个小时,就在这期间,死神夺走了他。
此刻,这个温柔可怜的孩子,他躺在那儿,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就跟他死去的时候一模一样;只是他的眼睛,他那聪明的黑眼睛刚刚被合上了,双手也合拢着搁在白衬衫上。床的四个角上高高地燃着四支蜡烛。我不敢朝床上望一眼,也不敢动一下身子,因为烛光一晃动,阴影就会从他的脸上和紧闭的嘴上掠过,于是看上去,仿佛他的面颊在动,我就会以为他还没有死,还会醒来,用他清脆的嗓音对我说些天真无邪的话语。可我知道,他已经死了,我不愿意再往那边看,以免自己再一次充满希望,又再一次失望。我知道,我知道,我的孩子昨天已经死了。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你,只有你了,可你却对我一无所知。此刻,你还完全蒙在鼓里,正在寻欢作乐,或者游戏人生。我现在只有你,你却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而我始终爱着你。
我拿了第五支蜡烛放在这里的桌子上,就在这张桌子上给你写信。我怎能孤零零一个人守着我那死去的孩子,而不向人倾诉我的衷肠呢?在这可怕的时刻,不对你说,又叫我去对谁说呢?你过去是我的一切,现在也是我的一切啊!也许我无法完全跟你解释清楚,也许你不明白我的意思——我现在头晕目眩,太阳穴抽搐不停,像有把槌子在敲打,浑身上下都在疼。我想我是发烧了,很可能也得了流感。现在流感正在挨家挨户地蔓延。果真是这样,那倒好了,我就可以跟我的孩子一起去了,也不用自己来了结我的残生了。有时我两眼发黑,也许这封信我都无法写完了,但是为了向你诉说一次,只诉说这么一次,我愿意聚集起全部的力量。你啊,我亲爱的,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
我要和你单独谈谈,第一次把一切都告诉你;我要让你知道我整个的一生,我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你却对此始终一无所知。可是,只有当我死了——此刻,我的四肢正忽冷忽热地颤抖不止,生命即将走向终结——你再也不必回答我的问题了,我才会让你知道我的秘密。要是我还得继续活下去,我会马上把这封信撕掉,并将一如既往地继续沉默下去。可是如果你手里拿着这封信,那你就知道,是个已死的女人在这里向你诉说她的人生,从她有意识的那一刻开始,一直到最后一刻为止,她的生命始终是属于你的。你不必为我的话感到害怕,一个死人已经别无所求,她不需要爱情、同情抑或安慰。我只需要你答应我一件事:请你相信我说的一切,那是一颗为你悲伤的心在向你倾诉衷肠。请你相信我说的一切,我只请求你答应我这一件事:一个人是不会在自己的独生子死去的时刻撒谎的。
我要向你倾诉我的一生,我的一生其实是从我认识你的那一天才真正开始的。在此之前,我的生活杂乱无章,充满悲观和失望,我的记忆从来不会抵达那段岁月。这段人生就如一个堆满尘封已久的人和物、结满蛛网、散发着霉味的地窖,我的心早已对此漠然处之。你出现的时候,我十三岁,就住在你现在住的那幢房子里,此刻你就在这幢房子里,手里拿着这封信——我生命的最后一丝气息。我和你住在同一层楼,正好门对着门。你肯定再也想不起我们,想不起那个清贫的寡妇(她总是穿着孝服,丈夫生前在财政部门担任公职)和她那个尚未发育完全的瘦弱女儿。我们沉默寡言,很少与人交往,仿佛沉浸在我们小市民的穷酸潦倒之中。你可能从没有听说过我们的姓名,因为我们的门上没有挂姓名牌,没有人来看望我们,也没有人来打听我们。再说事情也已经过去很久了,都有十五六年了,你肯定什么也不知道,我亲爱的。可是我呢,哦,我至今都清楚地记得关于你的每一个细节,第一次听别人说起你,第一次看到你的那一天,不,那一瞬间,依然记忆犹新。我怎么可能忘记呢?那个时候才是我人生的开始啊。耐心点,亲爱的,我要把一切向你娓娓道来,我求你,听我谈自己一刻钟,别厌倦,我爱了你一辈子也没有厌倦啊!
……
前言/序言
与故事无关的一种幸福
文/孟京辉
斯蒂芬?茨威格《陌生女人的来信》,很多人在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时感到荒诞,因为它看起来是那么的不可信:一个女人一生暗恋一个男人却从未表白,男人和这个女人发生了几次关系,最后却不认识她。当女人自杀后,男人收到了她的遗书,才知道曾经发生的一切。
最初打动我的不是故事,而仅仅是这个名字《陌生女人的来信》。我并不觉得故事里的爱情与我有关。但它非常浓重地折射出来一个结论——时间的遗憾、命运的无奈,这是一种疯狂的价值、一种遗憾的美感,和道德无关,甚至说和事实无关。在时代的碾压、人的错愕中,命运充满了悖谬和遗憾。而“陌生女人”面对这样的命运没有随波逐流,而是选择“一头栽进命运”。这种带着强烈宿命意味的勇气,让人不忍看却又不能不看,这种极致的美感就是艺术的真实。并且,茨威格的语言有很强的韵律美和画面感,这种“可朗读”的文字是有很强的戏剧基因的,它更内心更适合一个人来表现,也给了导演发挥的可能。2013年,我将《陌生女人的来信》搬上了话剧舞台,由黄湘丽主演。
我们不满足于对原著简单的描摹,或者亦步亦趋的表面躯壳式的描述。刚开始我曾经想改得更加反叛,更加摇滚。比如设想过从吸毒开始,出现幻觉,像《猜火车》那样满墙爬小孩……虽然可以这么做,但是改编文学作品是一种能量的交锋,茨威格的东西很强大,他的原著精神一点点把我最初的想法磨平,回归到他架构的世界中。在排练阶段,纸书也作为一种材料,切实地参与了我们的创作。我们通过默读、勾画、做读书笔记、大声朗诵……这一系列行为,尝试着去和茨威格进行精神上的对话。
同时,我必须动用更适合我的一种美学选择,将音乐、影像和视觉元素外化,用跳跃性的、超现实的风格,让一个女人一生中各种各样的链条摆动起来。另外,我必须要依据我的出色演员的特质,跟她沟通交流,重新创造,重新铺上一层颜色,然后化成烟,笼罩在舞台上。慢慢的,舞台美术进入、多媒体进入、越来越多的新元素进入……形式上,我们似乎离小说越来越远,但精神上却离茨威格越来越近。
在这个创作过程中,美国“垮掉的一代”和他们的文学作品给了我很多灵感。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它们那种对于命运的嘲讽、自省和无力,那种精神上的荒凉和永不磨灭的跋涉、探索,让我看到了和“陌生女人”相通的东西。你可以说她的情绪是极端的,态度是偏执的,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她的行为,看到一种可以称之为“信念”和“意志”之物。我觉得情绪可以酝酿,态度可以伪装,但一个人有信念是制造不出来的。
我尊重有信念的人,有了信念,一个人才完整。强大的信念和意志可能会把人导向悲剧性结局,尼采发疯了,茨威格自杀了,但悲剧本身,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
《陌生女人的来信》小说创作于1922年,在那个时代,男性面对命运,可以选择拿起枪和子弹去反抗。但更多的时候,面对战争这样大的宿命,人们其实是没有选择可言的。对一个出身寒微的女性来说,选择更少。如果一个女性天生想要追求一种超越于琐屑庸常之上的东西,她可能会以命相搏而去保全生命中最尊贵的部分。
我们无法判定,陌生女人的形象是否源于生活,很有可能只是作者的一种想象,也或者茨威格在写作中投射了自己。这个故事在一百年之后依然被人们所喜爱,当你和悲剧进行对话的时候,你油然而生某种生命的力量,这是一种奢侈的美感。今天的人们还有感受这种美感的能力,我觉得是一种幸福。
希望你们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这种幸福。
在线试读
《陌生女人的来信》精彩试读
《浮生若梦》 简介: 在繁华都市的喧嚣背后,隐藏着无数被时光悄然遗忘的角落,以及那些在命运的洪流中漂泊不定,却又渴望抓住一丝温暖的灵魂。《浮生若梦》便是一部深入探索这些隐秘情感与生命轨迹的史诗。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也不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悬疑传奇,而是一幅细腻描摹人性的画卷,一曲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叩问。 故事的开端,并非宏大叙事,而是从一个再寻常不过的雨夜开始。主人公林薇,一个在金融行业打拼了十年的中年女性,站在自家公寓的落地窗前,望着窗外迷蒙的雨丝。她的生活看似光鲜亮丽:体面的工作,宽敞的公寓,甚至还拥有一辆令人艳羡的跑车。然而,在这层层叠叠的成功之下,是难以言喻的空虚和一种莫名的失落。她的感情生活一片空白,多年的事业奋斗也让她渐渐遗忘了曾经那个怀揣梦想的少女。在这个雨夜,一项突如其来的公司重组,将她推向了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她被告知,她所在的部门将面临裁员,而她,很有可能成为被淘汰的那一个。 这个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林薇内心深处的涟漪。她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那些曾经以为坚不可摧的堡垒,在现实的冲击下开始摇摇欲坠。她想起自己年轻时并非只满足于银行里的数字,她曾热爱写作,曾梦想用文字构建另一个世界。但为了所谓的“成功”,她放弃了那些看似不切实际的追求,将自己囚禁在名为“理性”的牢笼里。 与此同时,一个神秘的访客闯入了林薇的生活,他叫陈宇,一个在城市角落经营着一家旧书店的男人。陈宇身上有一种与世隔辞的淡然,他仿佛是属于另一个时代的人,他的眼睛里藏着故事,他的话语里带着一种古老的智慧。林薇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朋友的推荐下,找到了这家被时光遗忘的书店,想在里面寻找慰藉,或者,只是想暂时逃离现实的压力。 陈宇的书店,是城市中难得的一片净土。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和墨香混合的味道,阳光透过布满灰尘的玻璃窗洒进来,投下斑驳的光影。这里的每一本书,都似乎拥有自己的生命,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被有缘人翻阅,等待着讲述它们的故事。林薇在这里遇到了陈宇。起初,她只是将他视为一个普通的书店老板,但随着她一次次地来到这里,听他谈论书中的内容,听他分享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她渐渐被这个男人身上散发出的独特气质所吸引。 陈宇的人生故事同样充满曲折。他曾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却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创作的灵感,最终选择了隐居在这家小小的书店,用文字来疗愈自己。他与林薇的交流,并非是简单的友情,而是一种灵魂深处的碰撞。他看到了林薇外表下的脆弱,看到了她内心深处的渴望,而林薇,也在陈宇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失去的东西——对生活的热爱,对梦想的坚持,对真挚情感的追求。 故事的推进,并非围绕着两个人的浪漫爱情展开。它更多的是通过林薇的视角,去展现她如何在一个又一个看似平凡的日子里,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如何在一个又一个看似微小的选择中,找回属于自己的力量。她开始尝试重新拾起被遗忘的爱好,她开始尝试与曾经疏远的家人朋友重新建立联系。她发现,生活并非只有工作和金钱,还有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却同样珍贵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以及那些能够滋养心灵的,点滴的快乐。 小说中还穿插了其他几条人物线索,每一条线索都代表着一种不同的生命状态,一种不同的生存困境。例如,林薇的同事李芳,一个努力维持家庭和事业平衡的单身母亲,她的每一次挣扎和妥协,都触动着林薇的神经。还有书店里的一位常客,一位年迈的独居老人,他每天都来书店,只是静静地坐着,仿佛在等待着什么,他的沉默背后,隐藏着一段被岁月尘封的往事。这些人物的出现,共同构成了一幅当代都市众生相,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生活的复杂与真实。 《浮生若梦》并非在批判现代社会的冰冷与功利,而是试图在这些冰冷与功利之下,找到人性的温度,找到情感的归宿。它探讨了“成功”的定义,究竟是堆积如山的财富,还是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满足?它叩问了“幸福”的本质,究竟是一种物质的充裕,还是一种精神的丰盈? 在情节上,小说没有设置惊天动地的冲突,更多的是一种平静的叙述,一种缓慢的渗透。读者会随着林薇的脚步,一点点地揭开自己内心的迷雾,一点点地发现生活的真谛。陈宇的角色,并非是林薇的救世主,他更像是一个引路人,他用自己的存在,提醒着林薇,也提醒着读者,在浮躁的世界里,总有那么一些宁静的角落,总有那么一些值得坚守的东西。 小说的高潮,并非是某个惊人的转折,而是一种内心状态的转变。当林薇终于鼓起勇气,在一次公司会议上,用自己曾经的文字,为一项重要的提案注入了全新的视角时,她感受到的,不是外界的掌声,而是内心深处一种久违的,由衷的喜悦。那一刻,她知道,她找回了自己。 结尾,林薇并没有选择离开现有的一切,去追求某种虚幻的理想。她依然在那个熟悉的城市,依然在那个看似忙碌的生活里。但是,她看世界的眼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开始懂得,如何在工作的压力下,为自己留出空间,去阅读,去思考,去感受。她也开始懂得,如何在人际的交往中,去付出真心,去感受温暖。她与陈宇的缘分,也没有走向世俗意义上的圆满,他们更像是两颗在茫茫人海中相遇,却又各自拥有自己航道的星辰,彼此照耀,却又各自闪耀。 《浮生若梦》就像一杯温水,不会让你瞬间沸腾,却能在饮下之后,让你的心逐渐温暖起来。它是一部关于自我发现,关于情感救赎,关于生命意义的沉思录。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段旅程,去寻找那些隐藏在生活表象之下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不灭的光芒。这本书,不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让你在阅读中,去感受,去思考,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它将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那些在现实与理想边缘挣扎的灵魂,以及他们在生命长河中,对爱,对意义,对自由的无尽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