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65种常见花卉的养植、养护与鉴赏,并针对入门级读者需求,介绍了花卉的生长环境、喜好、养护、繁植与养植要领,分析了大众养花的一些误区,同时还介绍了花卉言语与寓意以及花卉赠送须知与禁忌。
第一章 花卉培育导论 1
第一节 花卉基础知识 2
第二节 花卉种类 4
第三节 花卉生长环境 6
第四节 盆花栽种要领 10
第五节 花卉的繁殖 17
第六节 花卉常见病虫害及防治 18
第七节 盆栽花卉四季管理 21
第二章 春季花卉 23
第一节 迎春花 24
第二节 “花王”牡丹 26
第三节 雏菊 30
第四节 杜鹃 32
第五节 花毛茛 35
第六节 大花君子兰 38
第七节 马蹄莲 41
第八节 三色堇 44
第九节 小苍兰 47
第十节 郁金香 49
第十一节 芍药 52
第十二节 春兰 55
第三章 夏季花卉 57
第一节 半支莲 58
第二节 八仙花 60
第三节 白兰花 62
第四节 吊兰 65
第五节 耧斗菜 68
第六节 茉莉 70
第七节 苏铁 73
第八节 唐菖蒲 76
第九节 天门冬 79
第十节 文竹 81
第十一节 令箭荷花 84
第四章 秋季花卉 87
第一节 菊花 88
第二节 桂花 90
第三节 常春藤 92
第四节 含羞草 94
第五节 夹竹桃 96
第六节 鸡冠花 98
第七节 卡特兰 100
第八节 木槿 102
第九节 牵牛花 104
第十节 紫荆 106
第五章 冬季花卉 109
第一节 梅花 110
第二节 蝴蝶兰 112
第三节 山茶花 114
第四节 蒲包花 116
第五节 水仙花 118
第六节 蟹爪兰 120
第七节 龟背竹 122
第六章 跨季花卉 125
第一节 “花中皇后”月季 126
第二节 长春花 130
第三节 长寿花 132
第四节 翠菊 134
第五节 大花美人蕉 136
第六节 大岩桐 138
第七节 荷花 140
第八节 鹤望兰 142
第九节 金鱼草 144
第十节 千日红 146
第十一节 石竹 148
第十二节 四季秋海棠 150
第十三节 大丽花 152
第十四节 天竺葵 155
第十五节 五色梅 158
第十六节 叶子花 160
第十七节 橡皮树 162
第十八节 巴西木 164
第十九节 扶桑 166
第二十节 睡莲 168
第二十一节 一串红 170
第二十二节 一品红 172
第二十三节 虞美人 174
第二十四节 朱蕉 176
第二十五节 百合 178
附录 183
一、鲜花寓意 184
二、玫瑰花语 185
三、如何选花 185
四、节日送花须知 186
五、送花禁忌 187
六、部分国家的国花 189
参考文献 190
一直以来,我都对花卉的“个性”充满了好奇。就像人一样,每一种花似乎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魅力。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好奇心。作者在描写各种花卉时,不仅仅是列举它们的生物学特征,更是赋予了它们一种人文色彩。比如,他会将玫瑰比作热情的恋人,将百合形容为纯洁的少女,将薰衣草描绘成宁静的智者。这些生动的比喻,让我仿佛能够“认识”这些花朵,感受到它们所传递的情感和故事。阅读这些描写,就像在与一位位美丽的花卉朋友进行心灵的交流,让我更加珍惜与它们相处的时光,也更加热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浪漫气息。我一直以为,关于花卉的书籍,要么是枯燥乏味的科普读物,要么是过于抒情的散文集。但《花卉培育与鉴赏》恰恰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在讲解科学知识时,用词准确,逻辑清晰,让我能够轻松理解;而在描绘花卉的美感时,又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使得文字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花卉不同生长时期的描写,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以及饱含情感的文字,让我仿佛能够亲眼看到花朵从含苞待放到盛开,再到凋零的全过程。这种阅读体验,让我觉得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享受一场艺术的盛宴。
评分读完这本《花卉培育与鉴赏》,我真的感觉自己像是误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梦境,又像是进入了一个充满了生命奥秘的奇妙世界。最初翻开这本书,我纯粹是出于对那些娇艳欲滴、姿态万千的花朵的喜爱,总觉得它们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是点缀我们生活最温柔的笔触。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原来每一朵花的绽放,背后都蕴含着如此多的智慧和汗水。书中对于不同花卉的生长习性、土壤要求、水分管理、光照偏好,都有着极为详尽的阐述。我以前总以为给花浇水、晒太阳就万事大好了,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需求”。比如,有些花喜欢湿润的环境,但却不能长时间积水,稍不留神就会烂根;有些花则需要充足的光照才能茁壮成长,但又必须避免烈日暴晒。书中甚至细致到了不同季节、不同发育阶段,花卉对养分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这让我不得不惊叹于植物生命的精妙与复杂。
评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花,更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那种微妙而深刻的联系。我一直觉得,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越来越远离土地,也越来越忽视生命本身的力量。而通过阅读《花卉培育与鉴赏》,我仿佛找到了一条重新连接自然的途径。书中不仅仅教我如何培育和欣赏花,更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的生活态度。作者在谈到如何处理病虫害时,并没有一味强调使用化学药剂,而是鼓励我们更多地去了解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并尝试用更自然、更温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让我意识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应该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预,而是去理解和顺应它的规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都变得不一样了,更加平和,也更加懂得感恩。
评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怎么种花”的实用指南,更是一本带领我深入理解植物生命哲学的心灵之书。我一直觉得,养花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与生命对话、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书中对于花卉的繁殖,无论是扦插、嫁接还是播种,都进行了非常清晰的图文讲解。看着那些原本不起眼的枝条,经过精心处理,最终长成一棵棵独立的花株,我体会到了一种创造生命的喜悦。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在描述培育过程时,并没有枯燥地列举技术要点,而是融入了许多诗意的语言和生活化的比喻。比如,他会将土壤的改良形容为“为种子铺设一张温暖舒适的床”,将浇水的过程比作“给予花朵甘甜的琼浆玉液”,这些细腻的笔触,一下子拉近了我和书本的距离,也让我感受到了培育花卉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对植物的生命周期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从一颗种子,慢慢成长为一株繁盛的花朵的过程。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予了我巨大的满足。它详细地描绘了从种子萌发到幼苗期,再到成株开花、结果,直至衰老凋零的完整生命历程。我以前觉得,植物就是那样自然而然地生长,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无数微小而关键的环节。比如,种子萌发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幼苗期需要充足的散射光,成株期则需要根据不同的花卉类型,提供不同比例的氮磷钾肥料。作者甚至还探讨了花卉的“休眠期”和“生殖期”,以及如何在这些特定的生命阶段,给予恰当的照顾,以保证其健康生长和持续开花。这种对生命过程的深入剖析,让我对植物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感。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美的事物有着强烈追求的人,而花卉无疑是我眼中最美的存在。这本书的“鉴赏”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评判一朵花的好坏,无非就是看它是否鲜艳、是否完整。但通过这本书,我才了解到,原来一朵花的美,可以从如此多的维度去解读。作者详细地介绍了花卉的形态特征,比如花瓣的数量、形状、排列方式,花蕊的颜色、长度,以及叶片的质地、边缘等等。他甚至还谈到了花卉的香气,不同花朵散发出的独特芬芳,如何影响人们的情绪,又如何成为大自然精心调配的“香水”。读到这里,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有些人会为了一朵花的姿态而倾倒,为了一缕花香而陶醉。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用更专业的眼光去欣赏花,也让我对那些曾经擦肩而过的花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我一直认为,植物的生命力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存在,它们能够在各种艰难的环境下生存,并努力绽放。这本书让我对这种生命力的理解更加深刻。作者在介绍花卉的培育时,常常会提及它们所适应的自然环境,以及它们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生存策略。比如,一些沙漠植物能够在极度缺水的环境中生存,而一些高山植物则能够在严寒的气候下生长。这些信息让我对植物产生了由衷的敬佩。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也提到了很多关于保护濒危花卉的章节,呼吁人们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个人,我们也应该肩负起保护自然、尊重生命的责任。
评分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养花需要一些“天赋”,好像有些人天生就会养,而有些人则怎么也养不好。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这并不是天赋问题,而是知识和方法的差异。书中对于花卉病虫害的防治,进行了非常细致的介绍,从常见的病症,比如叶斑病、白粉病,到常见的害虫,比如蚜虫、红蜘蛛,都有详细的图片和文字说明,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更重要的是,作者强调了“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鼓励我们通过加强通风、保持土壤清洁、定期检查等方式,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这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那个束手无策的“植物杀手”,而是可以掌握主动权,成为一个合格的“园丁”。
评分我一直对园艺设计抱有一定的兴趣,但缺乏系统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这本书的“鉴赏”部分,恰好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作者不仅仅是介绍单个花卉的特点,更是将它们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园林语境中来解读。他讨论了不同花卉在色彩、高度、形态上的搭配,如何营造出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比如,他会建议将高大的观叶植物作为背景,再点缀以色彩鲜艳的花朵,或者利用低矮的匍匐植物来填充地面,形成丰富的地面景观。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不同风格的花园设计,比如英式花园、日式庭园,以及如何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花园的景观。这让我意识到,原来花卉不仅仅是独立的个体,它们更是构成美好空间的重要元素,是创造生活美学的关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