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是剧场(新版)

人间是剧场(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图书标签:
  • 人生哲理
  • 戏剧人生
  • 社会观察
  • 人性洞察
  • 散文
  • 随笔
  • 名家散文
  • 经典
  • 思考人生
  • 人间百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19386
版次:2
商品编码:11891944
品牌:新经典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好读图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雅致纸
页数:320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普通读者

唯明白人生即是剧场的真理,方能看清人间实相,持有正见。

★当今世界深具创造力的藏传佛教导师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富有启发性的佛学经典,2016年全新修订、布面精装典藏版。

★一位让你彻底解决内在困惑的佛教导师,你可以不认识或者不和他说话,但若没看过他的书,将是一种无法估量的可惜!

★《人间是剧场》以简单透彻的语言,阐述佛教核心的正知灼见,为你揭开佛教徒保持内心喜悦自在的秘密!

★修行的真正目的,是学会控制自心,使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控。

★《人间是剧场》让你更清楚地见识到佛法的深邃,了悟无常,解脱万千烦恼,成就证悟,提升对生命的信心。

★王菲、孙俪、李连杰、张德芬、赵薇、胡因梦、梁文道、陈坤、杨幂、安意如、苏有朋等联袂推介。

海报:


内容简介


在生命的大电影里,很少人拥有出离的勇气。

唯有明白人生即是剧场的真理,方能看清人间实相,持有正见。

《人间是剧场》以简单透彻的语言,阐述佛教核心的正知灼见,为你揭开佛教徒保持内心喜悦自在的秘密,让你更清楚地见识到佛法的深邃,了悟无常,解脱万千烦恼,成就证悟,提升对生命的信心。

作者简介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1961年生于不丹,为堪布阿贝仁波切的弟子,第三世钦哲传承的主要持有人,秉承藏传佛教优良的传承和教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深具创造力的藏传佛教导师。

青年时期,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便已开始在全世界从事弘法利生事业。三十余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全球各地,在印度、不丹、澳洲、北美洲及台湾等地区成立佛学中心,并负责照顾及教育分布在亚洲六所寺院与机构的一千六百余名僧众。

作为宗萨寺及宗萨学院的主持人,多年来,上师一直以浅显易懂、简单轻快的语言,向广大信众阐述佛教核心深邃的见地,阐明无常、痛苦、空性与解脱诸要,引导众生脱离困苦人生,回顾自身,探索本心,成就证悟,提升对生命的信心,受到全世界信众的广泛欢迎和热爱。

目录

自序
萨迦法王谈钦哲仁波切
一日常生活中的佛法
二世间八法
三基本的不安全感
四智慧与慈悲
五奢摩他禅修
六十二缘起法
七生命之轮
八见地、禅修、行为
九《金刚经》开示(一)
十《金刚经》开示(二)
十一如何寻找上师与做个弟子
十二佛法的智慧
十三内观禅修——毗婆舍那
十四临终与死亡的忠告
——中阴教法(一)
十五临终与死亡的忠告
——中阴教法(二)
十六如何积聚福德
十七如何同时成为修行者与生意人?
十八四法印(一)
十九四法印(二)
后记

精彩书摘


自 序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经文中提到,末法时期,追随佛陀最重要的功课是听闻佛的教法,并帮助他人听闻佛的教法。我虽不敢自称在教授时都怀着这种动机,但我渴望自己与他人能一直拥有这样的动机。

大师们传授教法时,教授的起承转合都很好。他们在不同时候,面对不同听众选用的词汇、譬喻、象征或引文都很适当。我必须承认自己没那种能力。这么说并非出于谦虚,而是因为我真的没有那种能力。

大师们的教授并非以道理为出发点,而是基于慈悲;他们并不想用知识获取钦佩,而是要分享佛法的智慧。我必须说,我自己的情况恰恰相反,不过在末法时期,即便如此也有其价值。这倒不是声称我有丰富的佛学知识,只是我有幸受教于许多大师的严格教导。我回忆他们的教诲,并尝试学习他们的教学态度。

随着现代中国在经济和物质方面快速而稳定的发展,很高兴看到许多人并未忘却灵性之道的价值;因为从物质的观点来看,灵性面向似乎毫无价值。

每当我教授时,常会因为在场听众和自己的心情,以及现场的状况而忘其所以。事后听到或读到自己的所言,我几乎受不了!尽管如此,却有一些怀抱热忱的朋友,想要把我多年的教授结集成册。不管怎么说,如果这些文字能带领众人更接近佛法,总是件令人高兴和随喜的事。但这其中一定还有一些错误和矛盾。佛陀曾提醒我们——“依法不依人”,希望读者不要因为我低估佛法,这些错误与矛盾全属我个人的过失。









一 日常生活中的佛法







我们现在要谈什么呢?生活中的佛法。分两个方面来讨论,理论的和实际的,这两方面同样重要。一方面,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理论,就不晓得如何实修;另一方面,在理论上学了很多却不实修,也不会有成果。

由于这是个萨迦中心,今天将以萨迦派的理论来谈。虽然蒋扬钦哲这个传承,并非属于萨迦、宁玛等派,不过我也算是在萨迦派学过一些东西。萨迦派说:“如果不懂佛法理论,就去修行、禅定,就好比去爬山而没有手。”所以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佛法理论。



佛陀成道



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出生,当时被称为悉达多王子。他看到人间的老、病、死种种痛苦而厌恶轮回,于是离开他的宫殿去求道。一开始他碰到印度教的老师,学了一些印度教的东西,并据此苦修六年。六年之后,他忽然领悟到苦修并非开悟的唯一法门,于是放弃了这个方法,并接受了尼连禅河边牧羊女难陀波罗的供养。然后他来到摩揭陀国,买了些草放在菩提树下,坐在草堆上发愿:“若不成正觉,终不起座!”过了些日子,有一天,当第一道晨光出现,当地国王到临,鼓声响起,林间鸟鸣,众人从睡梦中醒来,这时他得到了最后的证悟。此时大地震动,各种神、阿修罗等纷纷来到他面前顶礼。许多魔听到这个消息都受到惊吓,他们问释迦牟尼佛:“你用什么证明,你在前世累积了如此多的善业?”释迦牟尼佛以手触地,大地再次震动,地神从大地里现身,并说道:“我就是证人。身为大地,从释迦牟尼佛自三大无量劫修行菩萨道以来,我都在这里陪着。”于是释迦牟尼佛的证悟得到了最后的确认。他曾遭受魔的打击、干扰,但并未受到影响。

起先释迦牟尼佛认为,教导众人并无意义,因为众人无法理解这些真理。但梵天等众天神来到释迦牟尼佛面前并请法,于是他来到瓦拉纳西(波罗奈国)开始第一次传法。其后,佛陀多次在不同的地方教导不同的人。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佛陀——我们所皈依的对象。他在摩揭陀得证悟,在拘尸那迦涅。身为佛教徒,首先要知道佛陀是谁,我认为这点非常重要。



寻求佛法



此时此刻,在座的都会说自己是佛教徒,其实我们只是身为佛教徒,却并非是真正的修行者。就算有人想了解佛教,也只是想知道而已。他们只想知道什么是证悟、什么是空性,因为它们听起来不错,富有逻辑,有时似乎又充满幻想。尤其是金刚乘——想想自己能多两只手,或许可以做事更快,似乎很不错。但我认为,这些人是在学习佛法,而非求证佛法。当然,学习佛法是重要的,但我们必须求证佛法,这点更重要。

另外,我们有个毛病,认为要当个佛教徒,就必须改变生活的特定部分,比如剃发,吃素,换上法衣,特别布置一间佛堂,还有每天花几小时喃喃念咒——其实念咒并不怎么美妙。或者大家会这么认为,我是个生意人,这辈子没法得到证悟;我是个出租车司机,这辈子不能真的成为菩萨。

各位都接受过灌顶,对吧?各位曾想过自己就是一位菩萨吗?我确信大家未曾这样想过,因为各位不敢认为自己是菩萨。你认为菩萨高高在上,具有黄金、玉石等颜色,我们犯了很多这样的错误,把自己和菩萨划清界限,如此一来,我们认为自己永远无法成为菩萨。认为菩萨是高境界,而自己是低境界,这是错误的想法。当你接受灌顶的时候,你就是菩萨。你受了菩萨戒,这代表什么?并非代表你于佛教中得到升级,而是代表你有责任帮助别人证悟,这才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情,也是我今天选择这个讲座主题的原因。

很多人受过喜金刚的灌顶,自观为喜金刚也有一段时间,却心生同样的问题,因为你们把喜金刚和自己加以分别。同样,各位接受了文殊菩萨的灌顶,并做修持,却又把文殊菩萨跟自己分开来。文殊菩萨从不跟着你走,你只是把他留在家里,因为你认为文殊菩萨只是那尊佛像,文殊菩萨并没有成为你的内在。或许你每天早上都做一个小时的观想,但你把那个观想留在你的佛堂里,没有带在身边。谁是文殊菩萨?那尊佛像拿着一把剑,什么剑?切菜的剑吗?拿着一本书,什么书?讲故事的书吗?你们都知道,我们也创造某种引导的光,放光迎请,你的上师自己就会来这里。你摆了佛像在佛桌上,在他前面放些水呀、花呀、香呀。但你做得不太对,以至于这变成你生活中的一种负担。对这个佛桌上的文殊菩萨,你早上忘了燃香,就有罪恶感。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就把自己跟菩萨分开来了。

身为一位金刚乘行者,把文殊菩萨等本尊的概念融入每天的生活,非常重要。我向来跟朋友说,观想后的时段(座下瑜伽)比观想中的时段(座上瑜伽)更为重要。我们每天一小时的禅修,是为了改变非禅修时的状态。在佛堂修法时,会生起一些慈悲、一些虔诚,应该让这些心境随处出现。



小乘、大乘、金刚乘



且让我简单说明。我认为各位的生活无须做任何改变,不需要佛堂,不需要任何这类东西。我们该做的,是不去伤害别人,不去伤害众生,也不累积害人的因。做这些事并不需要佛堂,也不需要禅修持咒,你自己就做得来。如果你能做到,那你就不仅是个普通人,同时也是纯粹的小乘行者。只要你不伤害别人,也不累积害人的因,就已经足够,无论你有没有佛教徒的名,都不重要。

如果你更勇敢些,想做更多的事情,那么除了不伤害别人,你还要尝试去帮助别人,并累积助人的因。帮助别人并不需要改变你的生活状态,你就做你自己,同时能够改变别人,帮助别人。如果你有能力也有意愿来帮助别人,那你就不仅是个普通人,同时也是大乘行者。要做个大乘行者并不难,只要你有意愿帮助别人,也确实去帮助别人。

现在我们是什么呢?我们似乎被称为最高阶的金刚乘行者,但身为金刚乘行者,我们甚至没有修持“不害人”的小乘法则。我们是多么经常地有意伤害别人,又是多么经常地无意伤人。再这样下去,几乎不可能成为一个纯粹的金刚乘行者。金刚乘应该真有其特殊之处,既然如此,它应该有些快捷的法门。如何同时是普通人又是金刚乘行者呢?你必须要有“净观”,视众生为清净,视轮回、涅为同样清净,至少应该这样对待你的上师。



生命是什么?



再回到理论的方面。有个问题已经被人们有意、无意地问过很多次了,就是:“生命是什么?”我们做工作以谋生,但谋的什么“生”呢?我们到底是为工作而生活,还是为生活而工作?这个生命的背后是否另有一些东西呢?这个生命到底是如何开始的?

有些聪明人曾想过这个问题,并试着去解答。不只是佛教徒,许多其他宗教人士亦然,比如基督教徒或印度教徒,他们也尝试回答这个问题。他们认为,生命是上帝的创造,我们的人生目的就是侍奉上帝。如果你违背上帝的意旨,你就是罪人;如果遵从上帝的意旨,你就被允许进入天堂。但你不能成为上帝,上帝永远高人一等。有意思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认为一切都是上帝的创造,但佛教徒并不相信这一点。在印度,佛教有四种教派,“说一切有部”“经量部”两者属于小乘,另外还有“唯识”和“中观”理论。我们应该属于中观派,但事实上我们连佛教最基本的理论——“说一切有部”都还不了解。



“说一切有部”与“经量部”的理论



研究“说一切有部”十分有趣。近年来在西方,比如芝加哥大学、波士顿大学,一些人对最基层的教派非常有兴趣,认为“说一切有部”这种最基层的教派是非常科学的,他们甚至还跟印度教有过许多辩论。他们不相信上帝创造了一切。谁是上帝呢?人们说的“上帝”是什么意思?上帝至少要有三种特质。他必须有无所不知的智慧,如果没有这个的话,他不就跟我们一样;他必须对众生有平等的慈悲,不管对敌对友,都要有同样的慈悲;他必须有帮助别人的能力。拥有这三种特质,才能被称为上帝。

“说一切有部”却说,如果上帝创造了我们,难道他不晓得我们在受苦吗?他若有智慧,就应该知道。如果他知道,难道对我们没有慈悲吗?他有能力呀,他若有创造我们的能力,也应该有能力停止我们的痛苦,把我们带上天堂。那为什么他不这么做呢?难道他喜欢看到我们在这里受苦?像这一类的辩论有许多。

佛教徒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所以我们会这么问:我们不相信有上帝,那么是谁创造了所有这些生命呢?谁创造出山川、河流,这种种的一切?对此,“说一切有部”给出两个答案。他们说创造者有两个,其中一个是很小很小的原子,由它创造出各种物体的形状、颜色等。各位看,这是非常科学的讲法。原子是这么小,无法再被分裂,而在特定因缘之下,原子聚集起来,就形成一个大东西,这是客观的创造者。科学家相信这一点,他们相信我们的心也是由非常小且数量无限的原子所创造,他们相信这样的理论。

今天是以概论来谈佛教,所以就不多说“经量部”这一派,因为他们讲的与“说一切有部”几乎完全一样。



唯识宗的理论



“唯识宗”认为这两个基层教派讲得都不够好。他们觉得,不相信上帝是创造者,这说得不错,但这两派也犯了错误。唯识宗根本不相信有个最小的原子,那是幻想,因为形状大小之分是个幻想。当只有两个东西时,自然可以说一个较大、一个较小;可是当有更小的东西出现时,原本较小的就变成较大的了。因此大小并非绝对,而是随情况改变。唯识宗并不相信有最小的原子,却相信一切唯心造。这是很高级的哲学,“唯识”是佛教最伟大的派别之一。

如果我们明白这些,就能了解一些佛法。我们可以接着问,为什么一切唯心造?唯识宗给出一个答案,他们说,一切物体和现象都可分为两种,一者客体,一者主体;一切客体和主体都是同时出现,所以一切唯心造。这有点儿难理解,我做个比喻来说明。

在座各位有些人以前没见过我,甚至十年前都没听过我的名字。我这个人,我的逻辑,我的哲学,那时并不存在于你的世界里,直到你看到这个人,听到这个人,这个人的外表和声音才在你心中留下印记。不过这时你可以想,他二十年前就已经存在了,因为你可以将现在投射到过去,猜想二十年前他一定还是个婴儿;你也可以将现在投射到未来,他就成了老人。

再举一例,比如说他吧,对他的父亲来说,他是个可爱的儿子;对他的太太来说,他是个唠叨的丈夫;对他的女朋友来说,他是个帅哥;对他的儿子来说,他是个慈爱的爸爸;对他女儿来说,他是个严格的父亲。你看,一个人可以有很多身份——儿子、丈夫、爸爸。怎么会这样呢?因为不同人的不同投射产生了这些变化。由此来看,一切由心造。

还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他吧,一定会有些人喜欢他,对这些人来说,他长相不错,是个好人;但对那些不喜欢他的人来说,他的外表、发型、走路的样子,以及他所做的一切,都令他们生气,即使他一动不动也一样。这就表示,不仅大小、形状、颜色是唯心所造,世界上的美丑、好坏,也都是我们的心所造。因此“唯识宗”相信:一切唯心造,心是唯一真正而究竟存在的东西。



中观派的理论



最后我们要谈的是中观派。中观派认为,甚至连心都不存在,一切都是空性。在究竟上,一切是空;而在相对上,一切都能呈现,但并非以某种方式呈现,就表示以那种方式存在。

比如说一杯水,对我们来说是一杯水,但如果你放一条小鱼在里面,然后问它:“这是什么?”你想它会怎么回答?我不认为它会说这是水,因为这必然是它的家,在里面可以游泳、睡觉,所以它必定有不同的想法。我们人类认为这是水,但对鱼来说这应该是它的家。那么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存在?家还是水?人类是很自私的,我们向来都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依我们来看一定是水,鱼才是错的。这是我们的想法,但也正是我们的错误所在。我们没有理由,甚至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这并非鱼的家。我们不能证明水就是水,我们只是这样相信,对吧?如果真有一场人与鱼的争论,一方说这是水,一方说这是家,那么孰是孰非很难断定。用投票的方式分胜负吗?那么我们一定会输,因为鱼比人多。

所以最好的说法是,在实相上,杯中的东西既不是水也不是家。那它是什么?是空。就是无物存在,什么都没有。但在相对上,它可以是任何东西,而且因为它可以是任何东西,金刚乘就能把它当成灌顶的所依之物,当作甘露。对金刚乘的人来说,这是甘露;对鱼来说,这是家。是心在做断定。



灌顶



我们来讲一些灌顶的事情。灌顶的梵文是Abhisheka,意思是“丢掷”或“倒入”。一般来说,灌顶几乎相当于加持,但若以我们刚刚的逻辑来谈,灌顶便有更为奇妙的作用,它超越加持,是一种引介。

好比你不认识某个人,你的朋友介绍你们认识,你就多了一个认识的人。就像这样,你对许多事不太了解,比如说你不了解水,你被自己所定义的水限制住了,而水是很灵活的。因此为了将水的灵活性引介给你,金刚乘把水用作灌顶的所依物。灌顶传达给你什么?它将生命经验的真实自性引介给你。它告诉你,从无始劫以来,我们即有无明,从无明产生五种情绪——贪、嗔、痴、慢、疑。当这五种情绪增长、成熟时,它就成了五蕴。接着我们便有贪欲,对自身非常执着,认为自己的身体是如此珍贵。

我们不仅对自己的身体执着,有时对别人的身体也执着,即使身体充斥着粪便与血脓。如果我们把身体解剖开来,其实没什么可执着的。我们执着身体的哪一部分呢?这个身体本来就不漂亮,如果你不管它,它还会变脏、变臭、变得恶心。然而我们真的有很多执着,我们成为身体的奴隶。当它冷了,我们会找东西来盖;当它饿了,我们会去吃点东西;如果有人敲你一下,你就生气。特别是,如果有人敲你,你就期待那个敲你的人说抱歉;如果他没说,你就会很生气。只要那个人向你道歉,即使他把你打得很重,几个字的抱歉也可以把你刚才所有的痛苦带走。我们的心就像小婴孩的心。你以为那个人敲了你,并期待他说抱歉,但事实也许是,他并不知道自己打到了你,或者他说了抱歉,可是你没听到,甚至也许他认为是你该说抱歉。所有这些情况使生活变得非常非常复杂,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有执着。

再举个例子。如果你的头撞到墙,你通常会怪罪哪一方呢?我们通常会责备这个墙怎么这么硬、怎么不会动,我们从来不责备自己,也不会骂自己的头怎么这么软。如果没有这个头,就不会撞到墙,也就不会痛了,所以你要负部分责任,因为你有这个头。而我们从来不这么想,我们都是责备别的东西,然后感到生气。这对墙来说不算什么,但如果是对生命体,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我们刚刚提到五蕴,以上所说即为色蕴。讲这些会令人想睡觉,所以我不打算通通都讲。

五蕴的另一蕴为识蕴。识蕴也很无明,所以我们必须清净它,就像洗衣服一样。当你洗衣服时,你洗的是什么?不是这些衣服,而是脏东西。衣服怎么可能被洗呢?你只是洗掉脏东西而已,你不想要这些暂时性的脏东西。就像这样,你净化识蕴,而不是清洗识蕴。你把识蕴当中的脏东西洗掉。以喜金刚的传统来说,识蕴的脏东西就是愤怒,愤怒必须被洗掉。要用哪种肥皂和水呢?答案是阿佛。不过此时你是无明的众生,你不能说:“喂,阿佛,你来帮我清洗我的愤怒吧!”

既然一切都是心造,你便创造一个阿佛的模样——蓝色,具足一切佛的功德。除此之外,你也把它转化成一个宝瓶,装有一些水,因为你认为水能清洗东西——所以金刚乘用的是这种方法。接着你把水喝下去,它会洗掉脏东西,然后会发生什么呢?当你洗衣服的时候,你把脏东西洗掉;脏东西洗掉以后,这衣服变干净了,是这样吗?不,衣服从不会变干净。因为我说过,衣服从未脏过,脏东西不是衣服,脏东西是脏东西,衣服是衣服,脏东西和衣服是分开来的。正因为脏东西和衣服是分开来的,所以才有可能把脏东西洗掉;如果脏东西是衣服,就不可能洗掉它。而既然衣服从来没有脏过,衣服怎么可能变干净呢?因此最终你领悟到,衣服就是衣服。识蕴就是阿佛,这个佛的能量就是如镜子一般的智慧(大圆镜智)。

五蕴、五方佛、五种智慧、五色、五种情绪(五毒)、五种法饰(比如莲花),所有这些五个、五个凑在一起,你就了解了什么是灌顶。不要认为这些东西是在外面,这些都在你里面。这是有关灌顶的简介。



禅定



接着简单说说禅定。禅定实质上是“觉”的连续,而非我们在禅定时的行为——身体打直,盘腿,闭眼好几个钟头。你必须专注,这是你首先要做的,如果没有专注(止),什么都做不成。现在,你们有些人似乎很专注地在听讲,所以你以为你的心并不散乱。一般来说我们的心十分松懈,当我们开始禅定时,我们遇到的干扰越来越多。比如说,现在大家都专注于我,不要散漫,就这么待上几秒钟……但你开始散漫,开始更清晰地听到噪声,为什么?我们以为静坐时才出现妄念,事实并非如此,你只是这时才知道有妄念而已。因此我向来对学生说:“你所认知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们有颗散漫游荡的心。”就是这样。

以一场简短的公开演讲来说,我实在不知要说什么。下一次也许试试六天的课程,如此你们才能真正学到一些东西。我们现在几乎像是在读索引,不过至少我希望你得到的不只是个索引,而是个功能表,那么你至少还获得某些滋养。




前言/序言


《人间是剧场》(新版)图书简介 《人间是剧场》(新版)并非一本简单的故事集,也不是一本枯燥的说教手册。它是一面折射现实的镜子,一扇洞察人心的窗户,一场关于生命、存在与意义的深刻探索。本书以一种别样的视角,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比作一个宏大而精巧的舞台,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舞台上既是演员又是观众的参与者。 一、 舞台之上,众生百态: 本书的开篇,便将读者引入这个名为“人间”的剧场。在这里,没有预设的剧本,没有既定的角色,每一个生命都是自由而无畏的创造者。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步履蹒跚的老者;从叱咤风云的伟人,到默默无闻的凡夫;从轰轰烈烈的爱情,到平淡如水的亲情;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饱经沧桑的中年……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演绎着跌宕起伏的人生。 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勾勒出舞台上形形色色的身影。有怀揣梦想、执着追寻的勇者,他们的每一次尝试,每一次跌倒,每一次爬起,都构成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有随波逐流、安于现状的旁观者,他们的平静或许是另一种形式的坚守,也或许是对现实的无奈;有在欲望与道德间挣扎的灵魂,他们的每一次抉择,都在悄然改写着剧本的走向;有在孤独与陪伴中寻觅慰藉的心灵,他们的每一次靠近,每一次分离,都编织着情感的经纬。 本书不回避生活中的阴暗面,也不吝啬描绘人性的光辉。它让我们看到,舞台之下,或许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苦痛;舞台之上,也可能闪耀着不期而遇的温暖。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在作者的笔下,都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它们如同细碎的星光,汇聚成一片璀璨的星河,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二、 剧本之外,人生几何: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的人生是被某个既定的剧本所安排,被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所驱使。然而,《人间是剧场》(新版)却告诉我们,剧本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我们每一次的选择,每一次的行动中,被不断地书写、修改和续写。我们并非被动的观众,而是积极的编剧。 本书深入探讨了“选择”的力量。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面临着无数的选择,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引领我们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是选择安逸,还是挑战?是选择妥协,还是坚持?是选择付出,还是索取?这些选择,构成了我们独特的人生轨迹,塑造了我们独特的生命故事。作者鼓励我们,要敢于做出自己的选择,即使这些选择并非完美,即使它们会带来挑战,但它们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烙印。 同时,本书也强调了“意义”的创造。在看似无序的人生剧场中,意义并非现成的奖赏,而是需要我们主动去发现、去构建。它可能隐藏在一次微小的善举中,可能闪耀在一次深刻的理解里,可能体现在一份执着的追求上。作者引导读者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才能赋予生命以色彩和温度。它不是要我们去寻找一个宏大的、普世的意义,而是鼓励我们在自己的生命剧场中,为自己的人生找到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 三、 导演的思考,观众的觉醒: 作为“导演”的作者,以一种超然的视角,观察着这个“人间剧场”的运转。他并非高高在上地评判,而是以一种悲悯和理解的态度,去体味每一个角色的喜怒哀乐。他捕捉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挖掘那些被我们遗忘的情感,将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认识自己。 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也逐渐完成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并非舞台上任人摆布的提线木偶,而是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导演。我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审视自己的内心,尝试去理解他人的困境,去体谅他人的不易。 《人间是剧场》(新版)的魅力在于,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没有强制性的观点。它提供的是一种视角,一种思考的方式。它鼓励读者带着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去解读这个剧场,去书写自己的剧本。它让我们明白,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人生的导演,都可以为自己的人生赋予最精彩的意义。 四、 新版的意义: “新版”的出现,意味着对原有的理解和表达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作者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思考,对某些主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或者加入了更贴近当下时代的生活片段和观察。这个“新版”不仅仅是对过去的重述,更是对生命理解的更新,对人生舞台的更精妙的呈现。它可能在语言上更加洗练,在结构上更加巧妙,在情感的传递上更加精准。它将带领读者以一种全新的、更具启发性的方式,重新认识“人间是剧场”这一深刻的隐喻,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总而言之,《人间是剧场》(新版)是一次关于生命、关于存在的诗意栖居。它邀请你登上这个宏大而独特的舞台,用你的眼睛去观察,用你的心去感受,用你的行动去创造,最终,成为你自己人生最精彩的导演。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新的启迪。它让你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在迷茫的时刻,看见前行的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喝了一口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或许有些辛辣和厚重,但回味起来,那种醇厚的香气和复杂的回甘却让人欲罢不能。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尤其是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简直是诗意的化身。那段关于北方雪夜的场景,我几乎能感受到那种刺骨的寒冷和万籁俱寂的空旷,配合上人物内心的孤独感,形成了一种极具张力的美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冲突时的克制,他没有采用那种夸张的戏剧化手法,而是通过细节的堆砌、对话的留白,让矛盾自然地爆发出来。这种“不着痕迹”的叙事技巧,体现了创作者极高的文学素养。整本书读下来,虽然过程需要集中精力,但它给予读者的精神满足感是毋庸置疑的,绝对是值得反复咀嚼的佳作。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点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中途几次都想放下,觉得内容太过晦涩,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梳理人物关系和那些错综复杂的事件线索。但是,一旦坚持下来,到达顶峰时看到的风景是壮阔且震撼的。作者似乎对哲学思辨有着极大的热情,书中穿插的那些关于时间、存在与虚无的探讨,虽然不是主线,却像深埋的暗流,推动着整个故事前进。我尤其喜欢那种带着强烈个人色彩的语言风格,那些偶尔冒出来的、充满智慧和嘲讽的句子,简直可以单独摘出来做成语录。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深度和广度都足够,它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文化反思。对于喜欢挑战思维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丰厚的馈赠。

评分

这本书的气质非常独特,它不张扬,甚至带着一丝清冷的疏离感,却又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作者对人物命运的描摹,常常带着一种宿命论的悲凉色彩,让人不禁思考,我们究竟是自由的,还是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所驱使?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人物对话中展现出的那种张力,很多时候,真正重要的信息往往隐藏在那些没有说出口的话语和停顿之中,需要读者自己去捕捉和解读。这种需要读者参与构建意义的阅读体验,是我非常推崇的。这本书就像一个迷宫,初看时令人困惑,但当你掌握了其中的一些“暗语”后,你会发现它为你展现的内部结构是多么的精妙绝伦。看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生活的角度也变得更加深邃和审慎了。

评分

这本书的节奏掌握得非常巧妙,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有低沉的大提琴独奏,也有激昂的铜管齐奏。开篇的铺陈略显缓慢,但作者似乎在用这种方式刻意地拉长读者的期待值,为后半部分的高潮蓄力。我最佩服的是作者构建世界观的能力,他笔下的那个虚构的社会体系,有着自己严密的逻辑和运行规则,每一个制度的设定、每一次社会风气的转变,都有其内在的必然性。这使得整个故事的基调非常坚实、可信。而且,这本书的视角转换非常流畅,能够在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微小的个人情感之间自如切换,不显突兀。读完后我特地去查阅了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发现作者在史实的运用上做了大量扎实的研究,这种严谨态度值得称赞。

评分

终于把手头这本厚厚的精装本啃完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有点被它的分量震住了。作者的文字功底确实没得挑,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某个古老的街角,亲眼目睹着那些时代洪流中的悲欢离合。开篇那种对历史场景的细致描摹,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他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尤其到位,那种在特定环境下,人的选择、挣扎与妥协,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主角那个复杂、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的剖析,那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不定的状态,让我这个旁观者都跟着揪心。这本书的结构很精巧,像一个多面体,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光影,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读完之后,我花了很长时间才从那种浓郁的氛围中抽离出来,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终于收到我需要的宝贝了,东西很好,价美物廉,谢谢掌柜的!说实在,这是我购物来让我最满意的一次购物。无论是掌柜的态度还是对物品,我都非常满意的。掌柜态度很专业热情,有问必答,回复也很快,我问了不少问题,他都不觉得烦,都会认真回答我,这点我向掌柜表示由衷的敬意,这样的好掌柜可不多。再说宝贝,正是我需要的,收到的时候包装完整,打开后让我惊喜的是,宝贝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不得不得竖起大拇指。下次需要的时候我还会再来的,到时候麻烦掌柜给个优惠哦!

评分

朋友推荐来买的,人到一定岁数就要看看这种书

评分

藏传佛教有些术语不是很懂,书是不错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

评分

人之所以活得累,一是因为太认真,二是因为太想要。

评分

赶上满减活动买的,看了几页,很不错

评分

粗略翻了一下,书质量不错,内容值得学习。

评分

常备囤货,618活动价钱非常好,物流一如既往的优秀,支持东哥。继续给力啊。61买了好多书,3-1.2-8非常满意。好

评分

喜歡讀書,最近買的有點多,一時半會讀不完。先存著,京東物流值得稱贊。書籍的印刷也很好!

评分

发货速度特别快,准时送达,态度还很好,大赞。正品没问题,日期新鲜,特别喜欢。发货速度特别快,准时送达,态度还很好,大赞。正品没问题,日期新鲜,特别喜欢。发货速度特别快,准时送达,态度还很好,大赞。正品没问题,日期新鲜,特别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