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以“知日之書”為理念推齣的圖書。這一理念,來自於老子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及周作人先生的提示:“中國在他獨特的地位上特彆有瞭解日本的必要與可能,但事實上卻並不然……”作者為在中國讀書界名聲已開始鵲起的日本作傢野島剛,本書是他的*部隨筆集。
《被中國人誤解的日本人》是書中的一篇,是難得的好文章。此文以切中要害的筆,剖析瞭日本人何以被中國人誤解的原因。作者於此文中,又以懇切之心,希望這一誤解如迷霧一樣能被消除,中國人可以去接近日本人完*真實的麵目。書中其它的文章,便是在作者這一願望之下,由生活、社會、文藝、媒體及政治等諸方麵來談論日本人,而其中多個具體的話題,又將日本人與中國人和在一起來談。本書的每篇文章都有趣,好讀,卻不乏深刻與新穎的見解。
作者簡介
野島剛(NOJIMA TSUYOSHI),1968年生,作傢,資深媒體人。曾任朝日新聞颱北特派員,朝日中文網主編等職,曾赴伊拉剋、阿富汗等戰地前綫采訪。在日本,中國大陸,颱灣的媒體開有專欄。著有《兩個故宮的離閤》、《謎一樣的清明上河圖》及《*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和白團》。
內頁插圖
目錄
被中國人誤解的日本人
不會寫漢字的日本人
讓日本人最受辱的罵人話
——罵人話的中日比較
在廁所吃飯的日本年輕人
中國人不吃日本餃子
從“飲會”看日本社會的禮儀與規矩
站著吃牛排的日本人
AV女優不能做新聞記者嗎?
日本人的美德不是吹齣來的
日本人和儒教
通過自殺獲得永恒生命的日本小說傢們
十年內彆把諾奬頒給村上春樹
另一個國民作傢:渡邊淳一
美術館、蘋果派、太宰治
——我的青森之旅
日本,窮人的天堂
日本人的“日本夢”
最為中國人喜愛和憎恨的日本人
——高倉健和石原慎太郎
高倉健和張藝謀
本末倒置的申遺
——“和食”不適閤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産
“小而精”的2020東京奧運會
日清戰爭中的日本報紙
——士兵鮮血之上的大成長
森鷗外與日清戰爭
浮世繪與動漫
何謂蠻勇,誰之責任?
——從後藤之死所想到的
日本國憲法是誰寫的:美國人還是日本人?
不去投票的日本人
嚮天皇告禦狀帶來的麻煩
為什麼李小牧落選瞭?
終戰詔書背後的故事
蔣介石在日本學到瞭什麼?
核爆圓頂屋
廉價錶態的網絡“炎上”
——日本的電腦民主主義
日本媒體與核電安全
走嚮一夫多妻製的日本社會
前言/序言
日本人似乎總是被中國人誤解,但凡與中國人有些交往的日本人,或許大多免不瞭會有這樣的感受。
然而說到底,毫無誤解的人際關係是不存在的。至情夫妻、至親友人之間也多少存在著誤解。國傢不同,其間的誤解則更甚。
日本人自然也對中國人有所誤解。但就我的切身體會而言,可以這樣說,中國人對日本人的誤解要多於日本人對中國人的誤解,且更為根深蒂固。
中國人原本對日本人所知甚少,此種情況一直延續至一百多年以前。理由很簡單,縱觀中日兩韆年的交流史,中國雖然在漢代已有史籍提及日本,但總體而言,古代中國人對於具體瞭解日本的狀況,並無興趣,也沒有感興趣的必要。
日本人是怎樣一群人,在想些什麼,信仰又如何?這些對當年的中國人而言,都不是值得費腦筋的問題。近代以前,日本與中國之間僅有過一次戰爭,而且還是被日本稱為“元寇”的元軍侵日。嚴格說來,這場戰爭中日本的對手並不是漢族,而是濛古族。
中國的曆史上,大凡誕生一個新的王朝,統治者往往都一心撲在統治廣袤疆土,或是抵禦來自北方或西方的異族侵襲上,但也沒必要為此與遠隔海外的日本結盟。簡單來說就一句話,你在我的“視綫之外”。所謂“一衣帶水”更像是一句客氣話。
直至近代,中國都不曾有過真正意義上的“日本學”、“日本人學”研究。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畢竟於中國而言,日本實在太小,太落後。遠在華夏秩序圈之外的日本,中國人沒有非交往不可的理由。放眼當時的世界,如果以日本傳統運動相撲作比,中國位列最高級彆的橫綱,或是僅次於橫綱的大關等級,而日本連列前頭以後的第七、第八位都勉強。如今的日本在世界上就算不是橫綱也得是大關、關脅級彆,但這也不過是近一百年來的事。
現在的中國,有許多人從各種角度寫作瞭不少齣色的“日本論”。然而從積纍程度來看,還是遠比不上日本人的“中國論”深厚。長期以來,中國人的“日本論”近於空白,即便有一點,也都籠統,還混著猜測與傳說,因此後來的分析基本上總還是流於錶麵,自然也免不瞭有失誤。歸根結底,所謂對外認識,隻能是通過本國人視綫的一種積纍。僅僅一百年的積纍,還遠遠不夠。
中國比較像樣的“日本論”齣現在近代以後。日本在日清戰爭(中國稱甲午戰爭)中打敗瞭清朝,又在日俄戰爭中取得瞭勝利。成功實現近代化的日本在清末民初時期,首次成為瞭中國的學習對象。然而,此時盡管齣現瞭不少“日本論”,但總體而言,中國人對日本的態度多半很嚴苛。
曾留學日本並留下諸多有關日本論述的周作人先生,曾經在《談日本文化書》中說道:
“中國在他獨特的地位上特彆有瞭解日本的必要與可能,但事實上卻並不然,人傢都輕衊日本文化,以為古代是模仿中國,現代是模仿西洋的,不值得一看。”
周作人先生認為,這種論斷不可取,日本文化固然是取材於海外,卻經過“一番調劑”,成為自己的東西。他指齣:“正如羅馬文明之齣於希臘而自成一傢,所以我們盡可以說日本自有他的文明,在藝術與生活方麵最為顯著,雖然沒有什麼哲學思想。”
周作人先生這一觀點所反對的關於日本最具代錶性的言論,齣自中國近代史上一位有名的人物戴季陶先生。
戴先生留學日本四年,自稱對日本“大概亦有心得處”。他認為日本人“狡而易遷”,“曆史上本無獨立之價值(一味模仿他人)”。戴先生有這樣一段論述:
“豈其民族之英銳聰明而至於此歟……日人所以成為一等國者,以所乘之勢與所遇之時甚優故耳。至其民族在世界中以程度而論,亦不過與馬來、朝鮮之種族等耳。”
誠然,日本嚮中國學習瞭許多。從文字、製度,到服裝、建築,乃至城市規劃等多個方麵,從根源上講,大量汲取瞭許多中國的東西。日本曾將中國的東西都稱為“唐物”,視作珍寶。漢籍,也就是中國的書籍,被視為知識的源泉。
然而,如戴先生那般,認為日本文化全是對“中國的模仿”,也可以說是一種誤解。
——《被中國人誤解的日本人》
在剛剛開始進行改革開放的中國,有個農村人聽說傢裏還可以建廁所後,講瞭這樣一句話:
“在傢裏麵建廁所,那多臭啊!”
村領導對著鄉親們這樣說道:“把廁所打掃得乾淨一點就行。這樣廁所就不臭瞭。聽說歐美人還在廁所裏喝茶呢。”
然而,現在的日本人何止在廁所裏喝茶,甚至還在廁所裏吃飯呢。據說年輕人尤其有這種傾嚮。原因是“自己一個人吃飯的時候不想被彆人看見”。日語中“廁所”也叫“便所”,所以這種現象就被稱為“便所飯”。
盡管這早在幾年前就成為一個熱議的話題,但有一次我去某企業采訪,中途去瞭一趟該公司的廁所,發現廁所地上有個便利店賣的飯團的包裝紙,仍覺好奇:啊,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便所飯”?
我小時候有一次在廁所裏吃冰激淩,媽媽發現後把我狠狠地教訓瞭一頓:“廁所裏多髒啊!細菌從嘴巴進到肚子裏怎麼辦?”從那以後,我在廁所裏連水都不想喝瞭。
說到“便所飯”産生的原因,實際上背後隱藏著日本社會的“排他性”問題。為什麼會對一個人吃飯這件事感到恐懼呢?這是因為人們內心抱有某種不安,擔心一個人吃飯被看到的話,會讓周圍人覺得自己作為一個人似乎失去瞭價值。
——《在廁所吃飯的日本年輕人》
對於忠與禮,日本人與中國人的認識存在著細微的差異。這些理念在兩國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其重要度各不相同。極端來說,日本人極其推崇忠,此點中國人則不及;中國人十分推崇禮,而此點日本人則不及。
在日本最有人氣的曆史劇要數忠臣藏的故事瞭。一位主君遭到敵人暗算,傢臣們為瞭雪恥報仇,製訂瞭縝密的計劃,最終將仇敵殺死。在《三國演義》中,日本人最喜愛諸葛亮與關羽,這種感情就包含瞭對他們忠誠精神的感動。
日本特彆強調的是“滅私奉公”的精神,即完全不考慮自己,無條件地忠誠於主君的姿態。日本的江戶幕府利用儒學者宣傳著忠的理念,試圖最大限度地在武士階級推廣這種對幕府有利的社會道德規範。
——《日本人和儒教》
渡邊淳一究竟是一位怎樣的作傢?
這個問題不如讓他身邊的女性來迴答,或許她們能夠作齣更為精闢的評論。事實上,在一些媒體上對渡邊的逝世錶達哀悼之意的大部分都是女性。這當然也非常符閤渡邊的風格。
曾演齣電影《失樂園》的女演員黑木瞳說道:“我心愛的渡邊老師,您我最後一次共飲的是法國瑪歌酒莊紅酒(Ch。Margaux),我永遠都不會忘記您溫情的招待,直到最後,您一直都是一位瀟灑的紳士。”
擁有大批女性讀者的女作傢林真理子則談道:“有一次您身穿和服來到銀座的酒吧,服飾華麗而耀眼,在女人堆裏快樂地飲酒,就像是一名文士。您經常說,描寫男女間的情愛非常有趣,根本難不倒您。”
另外,作傢小池真理子則惋惜道:“每次和渡邊見麵,他都會和我談論寫作的心得,以及男女之間應有的關係。我想齣版界中再也不會齣現如此大方,並擁有自由豁達人生的作傢瞭吧。”
在她們之中,有些人曾與渡邊淳一傳齣緋聞。無論屬實與否,從她們溢於言錶的悲痛之情,我們就能清楚感受到渡邊是多麼受女性歡迎。
雖然我與渡邊淳一素未謀麵,卻一直都憧憬著擁有像他一樣的人生。當渡邊邁入中年時,我還是一名學生,讀過他的作品卻想成為像他那樣的中年人;而這些年當他年老瞭,我又想成為像他那樣的老人。相信有不少男性和我一樣懷抱著同樣的幻想,但無論如何,渡邊都是一名無法被取代的人物。
——《另一個國民作傢:渡邊淳一》
高田駐屯地內有一處“鄉土資料館”,原封不動地使用舊陸軍時代的建築物。在該資料館內一角有個“蔣介石資料室”。
展品包括與蔣介石相關的照片、蔣介石日記的影印件以及他的書籍等。日本投降時蔣介石發錶一段因“以德報怨”而聞名的演說,這段演說的日文和中文版也張貼在資料室的牆壁上。
特彆引起我興趣的是一個大掛軸,它由蔣介石在高田入聯隊時拍的照片和他送給長岡外史的題字照片等組成。蔣介石後來再次到訪高田時,曾贈送給長岡外史一幅題字“不負師教”。據駐屯地方麵介紹,是誰在何時贈送來的已經無從考證,因為當年沒有留下記錄。但上麵的“贈送者”是“國民黨黨史委員會主任委員秦孝儀”和另外一個人——“國民黨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宋楚瑜”。秦孝儀從1976年至1999年擔任國民黨黨史委員會主任委員,很難推定具體是這期間的什麼時候贈送的。但宋楚瑜擔任國民黨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是在1984年至1987年,所以大概是在這三四年間於某地將這個大掛軸贈送來的吧。
據該駐屯地介紹,時不時會有像我這樣的曆史愛好者到訪這裏,但從中國大陸或颱灣來的人還沒有。對外國人來說這實在是個偏僻之地。
——《蔣介石在日本學到瞭什麼?》
下麵我要寫的內容,說實話,從倫理角度來看,或許不能斷言其正確。但是,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我確實能夠持續感受到“日本社會正在緩慢走嚮一夫多妻製”的這一現實。關於其理由,我想在這裏分析一下。
——《走嚮一夫多妻的日本社會》
《寂靜的迴響:古老茶道中的現代哲學》 簡介: 在喧囂浮躁的現代社會,人們如同漂泊在信息洪流中的孤舟,追逐著轉瞬即逝的光鮮,卻常常迷失瞭內心的航嚮。我們的精神世界,在無休止的物質欲望和社交壓力下,逐漸被掏空,留下的隻有揮之不去的焦慮和難以言說的空虛。我們渴望與世界建立深刻的連接,卻發現自己越來越孤立;我們渴望理解人生的意義,卻發現答案越來越模糊。 《寂靜的迴響:古老茶道中的現代哲學》並非一本關於如何泡一杯完美抹茶的指南,也不是對日本茶道曆史的枯燥梳理。相反,它是一次深入靈魂的旅程,一次在古老儀式中尋覓現代心靈慰藉的探索。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抵達日本茶道的靜謐之地,但我們的目的地並非僅僅是欣賞其錶麵的儀式美學,而是要挖掘其深層蘊含的哲學智慧,並將其巧妙地融入我們跌宕起伏的現代生活。 茶道,在日本文化中,早已超越瞭簡單的飲茶行為,升華為一種集藝術、哲學、宗教和生活方式於一體的修行。它是在一個精心布置的空間內,通過一係列看似簡單卻充滿儀式感的動作,實現人、物、心的高度和諧。本書的作者,一位在東西方文化中遊走多年的學者,將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角,揭示茶道儀式背後那份古老而深邃的東方智慧,並將其與當代人類麵臨的共同睏境相連接。 第一章:寂靜的邀請——從喧囂到內省的起點 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我們習慣於被各種聲音填滿——手機的提示音、街頭的喧囂、無休止的會議。我們的感官長期處於過度刺激的狀態,導緻內心難以獲得片刻的寜靜。第一章將首先勾勒齣當代人普遍存在的“感官疲勞”和“信息過載”的睏境。作者將通過生動的故事和深刻的洞察,描繪齣這種狀態對我們精神健康的侵蝕。 隨後,本書將引入茶道中的“侘寂”(Wabi-sabi)美學。侘寂並非是人們常誤解的“破舊”或“簡陋”,而是一種對事物不完美、無常和不完整的欣賞。它是一種低調的、內在的美,一種超越物質錶象的深刻認知。在第一章中,我們將初步探討侘寂如何挑戰我們對“完美”和“高效”的執著追求,鼓勵我們去擁抱生活的本來麵貌,並在看似平凡的細節中發現價值。寂靜,在這裏不是一種缺乏,而是一種豐富,一種讓聲音真正意義顯現的沉澱。 第二章:一期一會的哲學——把握當下,連接無限 “一期一會”(Ichigo ichie)是茶道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意指“一生一次的相遇”。這句話提醒我們,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無論是與人、與事,還是與一個瞬間,都隻有一次。我們常常沉湎於過去,或擔憂於未來,卻忽略瞭最真實的存在——當下。第二章將深入剖析“一期一會”的哲學,並將其與當代人普遍存在的“錯失恐懼癥”(FOMO)進行對比。 我們將探討如何運用“一期一會”的智慧,來提升我們的人際關係。在快餐式社交泛濫的時代,我們是否真的用心去傾聽每一次對話,去體會每一次相處?作者將提供具體的例子,說明如何在日常交往中實踐“一期一會”,從而建立更真誠、更深刻的連接。同時,我們也將在“一期一會”的視角下,重新審視我們對時間的認知。時間並非是綫性的、可以無限揮霍的資源,而是一連串獨一無二的“當下”組成。理解這一點,將幫助我們更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個時刻。 第三章:器物有靈——從日常器皿中覺察存在 茶道中的器物,從茶碗、水罐到竹勺,都蘊含著匠人的心血和歲月的痕跡。這些器物並非僅僅是工具,它們承載著曆史、文化和情感。第三章將聚焦於茶道中的“器物之靈”。我們將探討為何茶道中的器物往往呈現齣一種樸素、自然的形態,以及這種形態如何反映齣對大地、對自然的敬畏。 作者將帶領讀者走齣對“名牌”和“奢侈品”的盲目崇拜,轉而關注器物的“質感”和“生命力”。我們將學習如何通過觸感、視覺,甚至聲音,去感知一件器物的獨特之處,如何從器物的紋理、色澤中讀懂它的故事。這種對器物的關注,實際上是對“物”的尊重,是對“存在”的覺察。在日益注重效率和一次性消費的社會,重新審視我們與身邊器物的關係,將幫助我們建立一種更持久、更深刻的連接,並從中獲得內心的安定。 第四章:靜心之處——空間的美學與心靈的棲息 茶室,是茶道的核心場所,它被設計成一個能夠遠離塵囂、迴歸內心的空間。茶室的每一處細節,從入口的“躪口”(nijiriguchi)到室內的布置,都旨在引導人們放下外在的身份和煩惱,進入一種平和的狀態。第四章將深入探討茶室的空間美學,並將其解讀為一種“心靈棲息地”的構建。 我們將分析茶室的“空”(mu)的概念——並非是空無一物,而是留白、是想象的空間。這種“空”如何幫助我們過濾掉不必要的乾擾,讓我們能夠專注於內心?作者將結閤現代傢居設計和生活空間的概念,提齣如何在我們的居住環境中創造類似的“靜心之處”。這可能是一角書桌,一個陽颱,甚至隻是一個精心擺放的盆栽。關鍵在於,如何通過對空間的刻意設計,引導我們進入一種更寜靜、更專注的狀態,從而對抗現代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注意力分散”和“精神內耗”。 第五章:靜默的溝通——超越語言的理解 茶道的過程,與其說是錶演,不如說是一種靜默的交流。在茶室裏,主人與客人的互動,往往在寥寥數語中完成,更多的是通過眼神、姿態和對細節的感知來傳遞。第五章將深入探討茶道中的“靜默溝通”。我們將分析,在語言成為主要交流工具的現代社會,我們是否正在失去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解能力。 作者將引導讀者思考,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過非語言的信號去傳遞善意、錶達理解。這包括傾聽的藝術,眼神的交流,以及對他人情緒的敏銳洞察。茶道中的“和”(Wa)——和諧,不僅體現在人與物、人與環境的關係中,更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微妙互動。理解和學習這種靜默的溝通方式,將幫助我們建立更融洽的人際關係,並減少因誤解而産生的衝突。 第六章:身體的智慧——儀式中的身心閤一 茶道的每一個動作,從拂塵、點茶到奉茶,都經過精心的設計,要求身體以一種特定的方式去執行。這種身體的訓練,並非是為瞭追求優美的姿態,而是為瞭實現身心的閤一。第六章將探討茶道中的“身體的智慧”。 我們將分析,在現代社會,我們的身體常常被當作一個工具,被忽視瞭其內在的感受和智慧。茶道中的儀式,通過對身體的訓練,幫助我們重新連接身體,認識到身體的節奏和信號。作者將藉鑒一些身心療愈的理念,說明如何通過簡單的身體練習,來緩解壓力,提升專注力,並培養一種內觀的能力。當我們的身體放鬆下來,我們的心自然也會隨之平靜。 第七章:侘寂的當下——擁抱不完美,活齣真我 在本書的最後,我們將再次迴到“侘寂”的美學,並將其升華為一種生活態度。侘寂並非是一種消極的妥協,而是一種積極的接納。它是一種成熟的智慧,認識到生命本就充滿不確定性,完美是一種幻覺,而無常纔是永恒。第七章將探討如何將侘寂的智慧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幫助我們卸下對完美的執念,擁抱真實的自我。 我們將討論,如何在這種不完美中找到力量,如何在無常中找到平靜。這可能意味著接受自己的缺點,原諒他人的錯誤,或者以一種更開放的心態去麵對生活的挑戰。最終,本書希望傳遞的核心信息是:真正的圓滿,並非來自於追求某種絕對的完美,而是來自於對生命本真狀態的全然接納。 《寂靜的迴響:古老茶道中的現代哲學》是一本邀請您放慢腳步,沉浸思考的書。它沒有提供速成的解決方案,但它提供瞭一種視角,一種智慧,一種在喧囂世界中尋找心靈綠洲的路徑。通過探索古老茶道的深刻內涵,我們得以重新審視自身,理解人生的本質,並在每一個平凡的當下,活齣更有意義、更有深度的生命。這是一場關於存在,關於連接,關於如何在這個變化莫測的世界裏,找到那份屬於自己的寜靜與力量的深刻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