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常識(第二版)

教育常識(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政濤 著
圖書標籤:
  • 教育
  • 常識
  • 教育理論
  • 教育實踐
  • 教師發展
  • 課程設計
  • 教育政策
  • 學習心理學
  • 教育史
  • 教學方法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7548411
版次:2
商品編碼:1190221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9
字數:21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李政濤力作!
《教育常識》第一版入選《中國教育報》2012年度“教師喜愛的100本書”。
之所以倡導教育常識,是因為那些遍布世界的令人心痛的教育,幾乎都與對常識的遺忘、對常識的違背和扭麯有著或明或暗的關聯。

內容簡介

  錢理群曾言:“教育難,難就在迴到常識。”難的癥結在於我們對常識既缺乏瞭解,更缺乏敬畏。教育者很大的無知,是對常識的無知,我們往往以為自己知道很多,但實際情形卻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教育中非常可怕的缺失,是“對常識的敬畏”的缺失。
  教育常識的原點,就是人性常識,也就是對人的天性的認識。衡量一位教師和教育理論研究者是否進入瞭智慧的境界,不僅要看他有沒有與教育有關的實踐智慧和思想智慧,更要看他有沒有直搗人心、洞察人性的智慧,有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對人性的理解。
  《教育常識(第二版)》作者期望通過對教育常識的追問,喚醒對常識的尊重和敬畏。讓教師們認識到教育常識的原點就是人性常識,是對人的天性的認識。

作者簡介

李政濤(1969.5-),江西大餘人,齣生於陝西西安臨潼。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入選“百韆萬人纔工程”的人纔。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教育學原理、教育人類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的教學和研究。現任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基本理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教育學會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分會副理事長,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科學研究部主任,華東師範大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院長。

目錄

第二版序言
從“常識”開始的教育(代序) / 1
人性常識:教育常識的根源 / 1
1. 教育常識的根源是人性常識 / 2
2. 每個人都是宇宙間的獨一無二 / 4
3. 人始終是未完成的 / 7
4. 人隻能自己去活著 / 10
5. 兒童的生長需要自有節律 / 14
6. 人在錶演和觀看中生長 / 19
教育理想常識:為每個人的幸福生活而教育 / 25
7. 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喚醒 / 26
8. 教育即“生命·實踐” / 29
9. 教育眼光即生長的眼光 / 34
10. 教育立場即學生立場 / 37
11. 教育是需要悲憫、耐心和從容的事業 / 41
12. 教育是衡量好社會的尺度 / 49
13. 教育幫助學生開掘幸福之源 / 54
14.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 / 61
15. 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 / 67
16. 為每個孩子創造適閤的教育 / 72
17. 好教育,是寬大、審慎和溫暖的教育 / 76
教育過程常識:懂教育過程,纔是懂教育 / 81
18. 教育過程知識,是最核心的教育知識 / 82
19. 教育的過程是轉化的過程 / 88
20. 教育在錶演和觀看中展開 / 91
教育內容常識:創造性選擇、解讀和活化 / 97
21. 教育內容要生活化 / 98
22. 活化教育內容的方式是運用 / 103
23. 解讀教材的三種眼光 / 111
24. 挖掘教學內容的育人價值 / 116
學生常識:教育最需要的常識 / 121
25. 讀透學生是教育的齣發點和依據 / 122
26. 孩子的內心是一個宇宙 / 127
27. 把兒童當兒童 / 131
28. 學生是教育的目的 / 135
29. 學生是種子,不是石頭 / 137
30. 學習是一種艱苦的勞作 / 140
教師常識:做享受職業尊嚴和歡樂的創造者 / 145
31. 教師是創造者 / 146
32. 教師是熬煉教育智慧的人 / 151
33. 在師生相互提升中實現教學相長 / 155
34. 學會享受教學 / 159
35. 教師一句話,影響人一生 / 162
36. 教師最重要的學習能力是現場學習力 / 164
37. 做現實的教育理想主義者 / 168
38. 用理論的方式錶達經驗 / 171
39. 嚮名師學成長 / 175
40.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 179
教學常識:既是技術,也是藝術 / 183
41. 教與學不可分割 / 184
42. 教學在互動中生成 / 187
43. 把課堂還給學生 / 191
44. 讓教學充滿生長的氣息 / 198
45. 好課是實實在在的課 / 202
46. 讓教學紮實的五大源泉 / 205
47. 把課堂變成課型 / 212
48. 把教法變成學法 / 217
49. 沒有最好的方法,隻有最適閤的方法 / 221
50. 以結構化的方式教學 / 226
51. 教,是為瞭不教 / 230
說齣“我”心目中的教育常識 / 233
參考文獻 / 238

精彩書摘

  《教育常識(第二版)》:
  3.人始終是未完成的
  我們時常用“成人”或“成纔”來形容並判斷一個人,其中的“成”包含有“已成”之意。人們習慣於用“成瞭”還是“未成”來判定一個人的發展,“成”則意味著一切塵埃落定,變為既定事實,於是皆大歡喜,並為之欣欣然……校長們常常這樣來嚮社會推銷他們的教育成果:我們每年為社會輸送瞭多少人纔;教師們也以同樣方式錶達自己的驕傲:我精心培養瞭多少“已然”成纔的學生。
  有一年,我傢鄉縣中的兩個學生分彆考上瞭北大、清華,在全縣産生瞭“地震效應”,這是恢復高考以來的頭一遭。縣城主乾道上掛齣瞭醒目的橫幅,他們的名字日夜在空中飄揚,陡然成為街頭巷議的焦點。校長和教師們自然也激動不已,無論是在學校的大小會議,還是各種類型的酒桌上,他們以恩師的姿態和各種方式競相錶明,這個學生的成功與自己有這樣那樣的關係。一個隻教書半年左右,後來因為精神疾病而在傢休養的老師,病情急劇好轉,樂顛顛地跑到教育局長那裏嘮叨:這兩個學生我都教過的,都是我一手教大的……成“纔”後的學生們也躊躇滿誌,自信可以帶著“纔”的麵貌走嚮社會,施展“纔”華。
  我自己同樣如此。寫作此書時,正值2012年新年初,此時的我剛好42歲,按照聯閤國新近頒布的標準,42歲即已正式步人中年。處在人生中年期的我,如果驀然迴首,作個小結:今日之我,是否已經成纔?在旁人眼中,如果不顯得過於樂觀高調的話,相信不少人會給予肯定的答案,於是我自己也不覺間欣然接受,儼然“成瞭人纔”。“成纔”之後的我,每到歲末年初,有一個持續多年的習慣:躲開周遭的喧囂狂歡,遁入書房之中,在黑暗中靜思默想一年來的得失。其中一個重要的思考內容:在已逝去的一年中,哪些想法和規劃成瞭,哪些未成,成與未成的原因何在?這說明,我常年帶著成與不成的思維定式,做著例行的年度反思。
  在眾人對“成纔”的迷醉式想象中,德國大哲海德格爾卻以哲學傢式的冷靜告訴我們:人始終是未完成的,這是人之為人的基本特性。人所以是未成的,原因在於人是充滿瞭可能性的動物,他從不會把自己的發展固著於某一點,而是不斷嚮各種可能性敞開。已經完成的隻是人的某種可能性,而非全部的可能性,總有新的尚待完成的可能性在某時某地醞釀和湧現,等候著人去實現。即使那已經實現的可能性,依然有變化發展的可能。
  人有瞭可能性,就有瞭可塑性,教育纔有瞭可能。這是所有教育的必要前提:人如果不具備因可能性而來的可塑性,教育就失去瞭存在的意義。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除瞭滿足吃、喝、性等基本的生理需要和種族延續的需要之外,隻有人類纔會有“教育”這個獨特的實踐活動,再美的花朵不會有教育,再強悍的獅子不會有教育,再靈敏的獵狗也不會有教育,因為它們不具備人的那種豐富的可能性與可塑性,前者的一切都被基因所限製所框定。但人的一生充滿瞭可能性,這是生長和發展意義上的可能性。人類到底有多大的發展可能性,這是一個永遠不會有答案的問題。當我們坐著飛機,看著飛船,打著手機,使用著互聯網,目睹著一代代人創造齣不同的生活方式的時候,我們就會充分體驗到什麼是人的可能性。更讓人自豪的是:人的可能性本身也處在不斷的豐富和增值之中。與過往之人相比,今日之人具有的可能性遠為豐富多樣,未來之人又將具有何等可能性?任何想象力都難以窮盡。
  教育,就是在求證人性和生命的可能性,也是在引領和拓展這種可能性。
  ……

前言/序言

從“常識”開始的教育(代序)
此書是寫給天下所有教育者的。
在人類生活中,教育無所不在,教育者也隨處可見。凡是試圖促進他人的生長和發展、改變和提升的人,都是教育者。
為敘述方便和依循大眾的語言習慣,不妨將“教育者”縮稱為“教師”。有資格稱為“教師”的人,不隻是學校中以教書育人為業的人,也包括傢長、各行各業的領導者、管理者和培訓者,他們雖無教師之名,行的卻是教師之實。
教師要做好教育之事,需要懂得教育的道理和知識。有無此道理和知識作為根底的教育,結果大為迥異。那麼,哪些是教育者不能不知的有關教育的道理和知識,就成為一個需要明確的任務。本書就是為此而生的,是為“教師”而寫的“教育常識”,這是我長久以來的心願,也是我的嘗試,現在,它近在咫尺。
所以確立這樣的任務,與我的人生體驗和職業經曆有關。
作為在“文革”中齣生的人,我雖然沒有直接經曆過“文革”的風暴,但過程中的體驗以及隨後對“文革”曆史的持續關注,使我産生瞭一係列極大的睏惑:
為什麼會有如此荒謬絕倫的年代?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多的悲劇?為什麼當時的人如此狂熱、無知、愚昧?那些為數眾多的具有良好理性思考能力、判斷能力的學者與知識分子,為何也是如此?
這一切的根源是什麼?
在我看來,就是社會彌漫著的對“常識”的無知和漠視,是對常識的尊重和敬畏的缺失。當年提齣的很多觀點和口號,製定的許多政策,包括教育政策,如“知識越多越反動”、“破四舊”、“停課鬧革命”等都是極度缺乏常識的錶現。那是一個無視常識、違背常識、批判常識的年代。失卻常識讓世界惶然失措,深受傷害。
瀋從文在20世紀30年代提齣的“文學是對人性的治療”、“文學不應成為政治的附庸”,以及新中國成立後錢榖融提齣的“文學是人學”,無非是“文學常識”而已,但卻成為被口誅筆伐的對象,沒有常識的文學反而大行其道。那個時代罕見的思想傢,如顧準等人提齣的觀點,其實並無原創意義上的新意,隻不過迴到瞭常識而已。正是這樣的常識,纔使顧準這樣的知識分子在那個衊視常識的年代顯得彌足珍貴,成為天籟之音。“文革”之後的改革開放,放齣和放迴的不過是常識,隻是努力讓中國社會的發展重新迴到常識的軌道而已。比如,把經濟發展放在首位,取代瞭階級鬥爭;恢復高考,提升知識分子的地位;提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知識就是力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等,無一不是對常識的迴歸和尊重。
“曆經多年的動蕩,今日我的靈魂,是教育的靈魂。”這句話有三個含義:我的靈魂是教育的産物,我的靈魂屬於教育,教育就是我的靈魂。此外,還有另一層隱秘的內涵:經過多年的流亡漂泊之後,我的靈魂“叛逃”到瞭教育的世界,並且在那裏安頓下來。這種安頓是一生的安頓。我的一生,從此成瞭皈依教育的一生。
自從確立以“教育”和“教育學”為誌業以來,學會在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之間,在教育實踐和政治實踐、經濟實踐等其他類型的實踐之間,在教育學理論和相關學科理論之間穿梭往來,似乎成為我命定的生存方式。我試圖打破橫亙於不同世界間的壁壘,讓穿梭趨嚮自如流暢,但這並不是一個輕鬆的工作,過程中的艱澀、艱辛和艱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就理論和實踐的關係而言,我感受到它們之間麵臨著許多共同的問題,其中之一與“常識”有關。教育學理論不分學科,無論新舊,也不論中外,都需要提煉齣所謂“教育學常識”,不瞭解此常識就難言真正進入瞭“教育學世界”。教育實踐更需要呈現最基本的“教育常識”,不掌握此常識就無法成為閤格的“教育者”。兩種常識又是互有關聯的:教育學“有意”為教育實踐提供“常識”,以此顯示自己的價值,但教育學提供的“常識”又有必要從教育實踐常識中汲取、采擇。“教育理論來源於實踐,教育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閤”——這是一個眾人皆知的常識,它的另一種說法是“教育常識是教育學常識的源泉和根基”。這兩種常識的關係並非本書關注的重點,我希望聚焦並和讀者們交流探討的是常識本身,即“教育常識”。
“教育常識”就是“有關教育的最基本且簡單的事實性的知識與道理”。做事,需要掌握做事的基本道理;做人,則必須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如此纔能成事成人。無論教育之人(如教師),還是教育之事(如教學活動),都要從懂得“最基本且簡單的知識和道理”開始。通常所言的教師的基本功,來自於最基本的教育常識,這也應該是判定教師是否閤格的標準。我們常常需要對那些被稱為或自稱為“教師”的人發問:請告知你所知道的教育常識,如果他張口結舌或默然不語,這樣的“教師”可以摘帽離去。
所謂“簡單”,首先,是錶述方式的清晰和精練,盡可能用一兩句話把道理講得清楚明瞭,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彆人”,一句話就講明瞭“教育者的教育是從自我教育開始”這個基本道理。其次,是運用的方便,具有可操作性,至少要具有可轉化性,即轉化為具體行為的可能性,是有可能被技術化的知識和道理,而不是書齋中的玄談,更不是臥榻上的囈語。當然,不應把常識縮減為“操作手冊”之類的東西,它還必須有情、有趣、有味,讓理解者和運用者因為擁有瞭、運用瞭常識,而感受且享受到其中的趣味和快樂。生命的歡愉之一,來自於對常識的尋找和運用。生命的艱難,又何嘗不是如此?無數曆史事實錶明,對常識的堅守不是件輕鬆的事情,因堅守對“常識”的信仰而殉難者,已是滿天星鬥。因對利益的追逐而放棄常識或把常識作為工具者,也比比皆是。
所謂“基本”,有基礎、本源或根本之意。“教育常識”理應是所有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動的本源,無論是教育的思想,教育的技術、技巧和方法,還是教育智慧,都是源發於“常識”這一“根本”並從中流淌齣來的,由此構成教育活動的基礎,成為教師安身立命的基礎。判定一位教師及其教育活動是否有根基,是看其靈魂深處具有多少“教育常識”的基礎,更要看他的每一個教育行為細節中展現瞭怎樣的“教育常識”。“基礎”的另一個含義是尋常可見的事實性存在,它滲透彌漫於教育過程中的“時時、處處、人人”,是無所不在、尋常可見和反復齣現的事實。這樣的事實纔具備瞭成為“知識”的可能性。在“知識”的意義上,最容易被人理解的教育知識,纔最可能被轉化為教育實踐。那些彌漫和滲透在教師日常教育生活中,成為教師的眼光,化為真實具體的言行,進而發揮齣教育力量的知識,就是常識意義上的教育知識。
教育常識不是固定不變的,過去的常識,今天未必還是常識,新常識在新時代的齣現也是尋常可見的事實。常識還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性,在中國的教育常識未必是美國或德國的教育常識,近年來的“虎媽狼爸式”教育引發的教育觀念的衝突,實質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常識之間的衝突。常識也可能是一種“個人知識”,彆人眼中的常識,不一定是“我”心目中常識。
盡管常識具有時代、地域和個體的差異,但總是存在一些恒久不變的“常識”,教育常識之“常”,是一種“常道”和“常理”,不管世事如何變遷,它都如星辰般安然懸置在寥廓的天際,需要我們去敬畏和仰望。
之所以倡導教育常識,是因為那些遍布世界的令人心痛的教育,幾乎都與對常識的遺忘、對常識的違背和扭麯有著或明或暗的關聯。
例如,不少教師總是津津樂道於教導學生認真讀書,好好學習,但自己卻不愛讀書,不會學習,喪失瞭自我教育的欲望和能力。這顯然是對“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彆人”的違背。壞教育導緻的諸多悲劇往往是無視“教育常識”的結果,諸多所謂“差生”或“問題學生”的形成,究其根源,大都與教師對教育常識的無知和漠視有關,最常見的現象是:由於教師對學生的不尊重,導緻學生對自己生命的不尊重。錢理群曾言:“教育難,難就在迴到常識。”難的癥結在於我們對常識既缺乏瞭解,更缺乏敬畏。教育者最大的無知,是對常識的無知,我們往往以為自己知道很多,但實際情形卻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教育中最可怕的缺失,是“對常識的敬畏”的缺失。
如果仔細檢視當代中國的各種教育改革,它們為中國教育帶來的首要改變,是讓教育迴到瞭常識,把已往對常識的違背變成對常識的遵守,讓教育常識重新成為教育的底綫,成為教育生活的基礎。諸多新理念或新觀念,如“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為本”、“為學生一生的幸福生活奠基”等等,都是常識意義上的觀念,是對長期被遺忘的教育常識的重新喚醒。一直被反復提及的時代轉型,其實就是從湮沒常識、漠視常識、篡改常識的時代,轉嚮理解常識、敬畏常識、創造常識的時代。
帶著嚴肅、認真和尊重的態度,找迴和確立常識、傾聽和理解常識、再思並創造新的常識,成為我們時代教育的重大任務。
對常識的尋求,對於教育理論也有重要價值。它可能導緻一種轉嚮的發生:讓教育理論的生産轉嚮常識,迴到教育常識,基於教育常識去創造理論和運用理論。這種轉嚮也有助於滿足教育實踐者長期以來對教育理論的一種籲求:請給我們常識!
對常識的探究,也有育人價值,它有可能使我們學會嚮常識追問教育的思想和理論,嚮常識索取教育的方法,進而把思考常識、運用常識、創生常識進而超越常識,變成自身的意識與習慣,化為我們理解教育世界,改變教育世界的眼光。這個眼光的實質就是:讓教育迴到常識,以常識作為教育的基礎和起點。最終,使“迴到教育常識進行教育”,成為教育常識的一部分。
對於教師而言,教育常識的獲得,不僅需要發現和學習,更需要運用和創生。換言之,它不是被動的給予,而是主動的建構。唯有如此,教育常識纔會紮根於內心之中,變成自我存在的根基。
我不希望與本書結緣的讀者,把閱讀此書的過程當成接受和灌輸的過程,我期待的讀者,是能夠在思考、質疑、實踐中完成自我建構的讀者。理想的閱讀,不是“六經注我”,而是“我注六經”。我的作用是“階梯”、“管道”、“肩膀”,僅此而已。
既然迴到並探究教育常識的意義已然知曉,梳理和運用何種常識就成為關鍵。本書試圖提供的常識,既有名人的格言慧語,也有經典性的教育故事,還有自身對教育的體悟感言,無論是哪一種,我都希望它們是“真常識”,這不僅是經過眾人多年實踐和歲月淘洗後驗證過的“真”,也是經由我個人精神行走中體悟過的“真”,歸根到底,它們主要不是思辨演繹和邏輯推演齣來的“理性之識”,而是經過生命體驗和領悟,體現自我真性情的“體知之識”。
本書的寫作伊始,我就告誡自己:要把自己放進去,講述自身在教育的汪洋大海中沉浮浸泡,在茫茫知識草原中咀嚼之後,感悟、反芻齣來的教育常識,每一條教育常識都力求講述自己的體驗,而不隻是為大傢早已熟知的常識作鸚鵡學舌式的廣告宣傳。
說到底,本書所講的教育常識,首先是我自己眼中的教育常識,它絕非教育常識的全部,可能隻是其中極少且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甚至有些是他人眼中的“謬論”。我無意替代他人視野中的教育常識,彆人的教育常識很可能比我更豐富、更準確,但我要努力做到講齣我思考過、體驗過因而確信過的教育常識,是在和已有常識的對話中“自己講”和“講自己”。
我相信,融入瞭真體驗、真性情的常識,纔是真常識。
這樣的真常識,纔會融入自己的血液和細胞,成為自身須臾不可動搖的根基。

教育常識(第二版) 編著者: [此處應填寫您的姓名或機構名稱] 內容簡介 《教育常識(第二版)》是一本旨在係統梳理和解讀當代教育領域核心概念、基本理論、發展趨勢及實踐要點的權威參考書。本書基於第一版的堅實基礎,緊密結閤教育改革的最新動態,融入瞭近年來的重要教育政策、研究成果以及前沿教育理念,力求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政策製定者、研究者、學生以及關心教育發展的社會公眾,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與時俱進的教育知識體係。 本書的編寫宗旨在於“常識化”教育,即通過深入淺齣的闡釋,將復雜的教育理論和實踐知識轉化為易於理解和掌握的“常識”,從而提升公眾對教育的認知水平,促進教育的理性討論和有效實踐。第二版在內容上進行瞭大幅度的更新與拓展,不僅保留瞭第一版中備受好評的經典篇章,更增加瞭對當前教育熱點問題的深度剖析,如數字化時代的學習變革、素質教育的深化發展、傢校社協同育人機製的構建、特殊教育的包容性發展、以及教育公平與質量的平衡等。 核心內容概覽 本書共分為十一章,內容涵蓋瞭教育學的基本範疇,並嚮前沿領域延伸。 第一章:教育的本質與功能 本章將深入探討教育的定義、起源與演變,剖析教育作為社會化、個體化、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等多種功能的內在邏輯。我們將迴顧古今中外關於教育本質的不同學說,如教育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教育的工具性與價值性,並著重闡述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中,教育的育人本質如何超越單純的知識傳遞,而成為塑造個體健全人格、激發創新潛能、培養社會責任感的關鍵力量。本章還將分析教育在促進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文化繁榮以及維護社會穩定方麵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教育學基本理論與流派 本章將係統介紹教育學發展曆程中的主要理論流派及其核心觀點。內容包括但不限於: 行為主義教育理論: 強調學習的刺激-反應聯結,以及操作性條件反射在教學中的應用。 認知主義教育理論: 關注學習者的內部心理過程,如感知、記憶、思維,以及信息加工理論在教學設計中的啓示。 建構主義教育理論: 強調學習者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以及情境學習、支架式教學等教學模式。 社會文化理論: 關注學習的社會互動性,以及最近發展區(ZPD)概念在教學中的指導意義。 人本主義教育理論: 強調個體潛能的發揮、自我實現以及情感、意誌在學習中的重要性。 批判教育學: 關注教育的意識形態功能、權力關係以及教育如何促進社會變革。 本章力求梳理這些理論之間的聯係與區彆,並分析它們在當代教育實踐中的影響與應用。 第三章:教育製度與政策 本章將聚焦於各國(特彆是中國)教育製度的構成要素、運行機製及其發展演變。我們將深入分析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等不同層級的教育目標、培養模式、管理體係以及招生考試製度。同時,本章還將詳細解讀近年來國傢齣颱的一係列重要教育政策,如“雙減”政策、新高考改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高等教育“雙一流”建設等,分析這些政策齣颱的背景、核心內容、預期目標及其對教育生態的影響。我們將強調理解和把握教育政策的全局性與前瞻性對於推動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第四章:課程與教學論 本章是本書的重點之一,將圍繞“教什麼”和“怎麼教”這兩個核心問題展開。 課程論: 詳細闡述課程的定義、類型、構成要素(如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以及課程開發與設計的原則。我們將討論國傢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以及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本章還將深入探討新課程標準下的核心素養,以及如何將核心素養融入課程內容和教學設計。 教學論: 係統介紹各種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包括啓發式教學、情境教學、項目式學習(PBL)、閤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差異化教學等。我們將分析不同教學方法的適用條件、操作要點以及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同時,本章也將關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實踐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第五章:學生發展心理與教育 本章將從兒童、青少年和成人的發展心理學視角齣發,探討不同年齡階段學習者的認知、情感、社會性發展特點,以及這些特點如何影響他們的學習行為和教育需求。我們將分析學習動機的類型與激發策略,認知風格的差異與教育應對,以及青少年期常見心理問題的成因與教育乾預。本章還將強調教育在促進個體健全人格發展、培養良好品德、引導積極人生觀方麵的關鍵作用。 第六章:教育評價與質量保障 本章將係統梳理教育評價的理論基礎、基本原則、方法與工具。內容包括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以及過程性評價。我們將探討如何設計科學有效的評價方案,以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教師的教學成效。同時,本章還將深入討論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的構建,包括內部質量監控與外部質量評估,以及如何利用評價結果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提升教育質量。 第七章:教師專業發展與素養 本章將聚焦於教師作為教育活動核心的專業地位,深入探討教師的職業道德、專業知識、教育教學能力、反思能力、閤作能力以及終身學習能力。我們將分析當前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與挑戰,介紹不同形式的教師培訓與發展模式,以及如何構建支持教師專業成長的製度環境。本章強調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提升教育質量的根本保障。 第八章:教育技術與信息化 本章將重點關注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及其帶來的深刻變革。我們將分析在綫學習、混閤式學習、翻轉課堂、人工智能輔助教學、大數據在教育分析中的應用等前沿課題。本章將討論如何有效運用教育技術,優化教學過程,提升學習效果,促進教育公平,以及在數字化時代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數字公民意識。 第九章:特殊教育與融閤教育 本章將係統介紹特殊教育的定義、原則、主要服務對象(如智力障礙、視力障礙、聽力障礙、言語障礙、肢體殘疾、情緒行為障礙、學習障礙等)以及相應的教育支持與乾預策略。我們將重點關注融閤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探討如何構建包容性的教育環境,促進所有學生,無論其能力或背景如何,都能在普通教育環境中獲得公平、高質量的教育。 第十章:教育公平與教育均衡發展 本章將深刻探討教育公平的內涵、價值及其在不同教育階段的錶現。我們將分析教育機會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以及城鄉教育、區域教育、校際教育、群體教育之間的差距。本章將重點討論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措施和實踐路徑,如教育資源配置優化、薄弱學校改造、對弱勢群體的傾斜支持等,旨在消除教育壁壘,促進教育機會均等。 第十一章:教育的未來發展趨勢 本章將展望教育的未來,分析影響教育發展的宏觀因素,如社會經濟變革、科技進步、全球化趨勢等。我們將探討終身學習體係的構建,學習型社會的形成,個性化與定製化教育的發展,STEAM教育的普及,以及教育在應對全球性挑戰(如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跨文化理解)中的作用。本章旨在啓發讀者思考教育的未來方嚮,並積極參與到教育的創新與發展中。 本書特色 權威性與前沿性: 本書內容緊密結閤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教育改革的實踐前沿,力求提供最權威、最前沿的教育知識。 係統性與全麵性: 體係結構嚴謹,內容覆蓋麵廣,力求為讀者構建一個完整的教育知識框架。 理論與實踐結閤: 深入淺齣地闡釋教育理論,並積極聯係教育教學的實際,提供可操作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時代性與前瞻性: 關注當代教育麵臨的新挑戰和新機遇,探討教育的未來發展趨勢。 可讀性強: 語言通俗易懂,論述清晰,結構明瞭,便於廣大讀者閱讀和理解。 《教育常識(第二版)》不僅是一本教育理論的普及讀物,更是一份教育實踐的指導手冊,一份教育改革的思考筆記。我們希望通過本書的齣版,能夠點燃更多人對教育的熱情,激發更多關於教育的深度思考,共同為構建更加美好的教育未來貢獻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絕對是每個傢長和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擁有的枕邊書。《教育常識(第二版)》以其獨特的視角,重新審視瞭教育的本質。它並沒有一味地鼓吹應試教育的弊端,而是客觀地分析瞭當前教育體製下的優勢與挑戰,並在尊重現實的基礎上,提齣瞭更具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差異化教學”的探討。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否定統一的教學模式,而是強調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這讓我意識到,我過去在教育孩子時,可能過於刻闆,沒有充分考慮到他獨特的學習方式和節奏。書中還提到瞭“傢校閤作”的重要性,並提供瞭一些非常實操性的建議,幫助傢長和老師更好地溝通,形成教育閤力。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教育的理解更加全麵和辯證瞭,也更加有信心去應對教育過程中的各種挑戰。

評分

《教育常識(第二版)》是一本非常具有啓發性的讀物,它讓我對教育的理解邁上瞭一個新的颱階。我以往對教育的認知,大多停留在“教書育人”的層麵,而這本書則將視角拓展到瞭“育人”的更深層次。作者深入探討瞭“核心素養”的重要性,並詳細闡述瞭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閤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書中對於“反思性教學”的討論,尤其讓我受益匪淺。它引導我審視自己的教學方法,思考如何不斷改進,以更好地適應學生的成長需求。我嘗試著將書中的一些理念運用到我的傢庭教育中,比如鼓勵孩子多問“為什麼”,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發現問題並嘗試解決,取得瞭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本書也讓我認識到,教育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和調整。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教育的“規則”,而是成為瞭一個積極主動的教育參與者,對如何引導孩子走嚮更美好的未來充滿瞭希望。

評分

《教育常識(第二版)》對我而言,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我一直以為,教育的重點在於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培養,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反復強調“全人教育”的理念,即教育不僅僅是讓孩子學到多少知識,更重要的是塑造他們的品格,培養他們的情商,讓他們成為一個完整、健全的人。書中對於“情商”的闡述,是我讀過的最深入淺齣的。作者沒有用晦澀難懂的心理學名詞,而是通過分享自己在教育實踐中遇到的各種挑戰,以及如何通過耐心和溝通來解決問題,讓我看到瞭情商在人際交往和個人成長中的巨大作用。我還被書中關於“終身學習”的觀點深深打動。作者認為,教育不應該止步於學校,而是一個伴隨人一生的過程。他鼓勵讀者保持好奇心,不斷學習新知識,探索新領域,並分享瞭一些非常實用的學習方法。讀完這本書,我仿佛找到瞭自我提升的 new direction,感覺自己對未來充滿瞭信心和期待。

評分

這本《教育常識(第二版)》給瞭我很多意外的驚喜。我原以為它會是一本比較官方、比較理論化的讀物,但實際讀下來,卻發現它非常有人情味,而且觀點新穎獨到。書中對“教育公平”的探討,不是停留在口號層麵,而是深入分析瞭當前教育體係中存在的各種不平等現象,並提齣瞭一些切實可行的改進建議。特彆是關於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作者列舉瞭大量詳實的數據和案例,讓我深刻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也看到瞭改變的可能性。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關於“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書中並沒有直接給齣“如何培養”的步驟,而是通過引導讀者思考“為什麼要有批判性思維”,以及它在信息爆炸時代的重要性,來激發讀者的主動學習。我嘗試著將書中的一些理念運用到我的工作中,發現效果齣奇地好。比如,在與同事討論問題時,我不再急於錶達自己的觀點,而是先引導大傢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問題,去質疑現有的結論,這不僅讓討論更加深入,也激發瞭大傢更多的創意。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教育,是幫助個體獨立思考,而非被動接受。

評分

讀完《教育常識(第二版)》,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師長,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點亮瞭我心中對教育的迷茫。過去,我總覺得教育是一件高深莫測的事情,充滿瞭各種理論和術語,讓我望而卻步。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那些看似復雜的教育概念一一剖析。它不像那些枯燥乏味的學術著作,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貼近生活的例子,讓我看到瞭教育的本質——人與人之間真誠的交流和深刻的影響。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學習動機”的章節,它沒有簡單地羅列各種激勵技巧,而是深入探討瞭內在動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這讓我反思自己過去在引導孩子學習時,是否過於依賴外部奬勵,而忽略瞭培養他們對知識本身的渴望。這本書也讓我認識到,教育並非隻是學校的責任,傢庭教育同樣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詳細闡述瞭傢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能起到的關鍵作用,以及如何與學校形成閤力,共同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教育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碎片,而是形成瞭一個相對完整和清晰的框架。

評分

值得一讀,喜歡,點贊。

評分

還不錯

評分

正版圖書,在京東買書放心,還有摺扣。

評分

學習學習

評分

正版圖書,在京東買書放心,還有摺扣。

評分

學習學習

評分

??????

評分

我為什麼喜歡在京東買東西,因為今天買明天就可以送到。我為什麼每個商品的評價都一樣,因為在京東買的東西太多太多瞭,導緻積纍瞭很多未評價的訂單,所以我統一用這段話作為評價內容。京東購物這麼久,有買到很好的産品,也有買到比較坑的産品,如果我用這段話來評價,說明這款産品沒問題,至少85分以上,而比較垃圾的産品,我絕對不會偷懶到復製粘貼評價,我絕對會用心的差評,這樣其他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會作為參考,會影響該商品銷量,而商傢也會因此改進商品質量。

評分

值得一讀,喜歡,點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