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子材传

冯子材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尚 著,高占祥 编
图书标签:
  • 冯子材
  • 晚清名将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军事家
  • 清朝
  • 历史
  • 传记
  • 湘军
  • 李鸿章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0345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427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人格读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推荐、青少年课外必读本;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发起;多位国内著名高校和重点和重点中学知名教师参与编写;由著名作家高占祥、周殿富等主编;视角崭新、配图精美;全方位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独特视角纪录中国近现代爱国名人之生平,以名人之人格魅力引导当下青少年之价值取向;
  ※读者了解和认识近现代爱国人士的入门之书

内容简介

  他出生时,已经步入暮年的清王朝垂垂老矣,文官爱财,武将怕死,中华大地沉浸于承平两百余年的安乐与腐败中;他去世时,遭受内忧外患的满人帝国摇摇欲坠,外国劫掠,内部倾轧,四万万人民生活在重重压迫下的水深火热之中。

目录

引言 / 001
第一章 艰辛岁月
悲苦早年/ 001
求学武馆/ 007
第二章 崭露头角
镇压起义/ 015
血战天国/ 020
第三章 廉颇未老
逐步侵略/ 024
赋闲在家/ 029
卧龙于野/ 034
慷慨请行/ 037
预备南征/ 041
越南险情/ 045
大将受封/ 050
众志成城/ 057
讨论战守/ 067
奇耻大辱/ 076
齐心协力/ 082
第四章 镇南关大捷
山雨欲来/ 094
倾巢出动/ 103
正面交锋/ 109
浴血鏖战/ 124
生死之战/ 131
虽胜尤败/ 144
第五章 大将陨落
后记/ 157
冯子材年谱/ 160

精彩书摘

  贩私盐是食盐专卖制度的产物,有盐业专卖就必然会有私盐,而且盐业专卖查禁越严,贩盐利润越高,私盐现象越猖獗。据私盐研究专家估算,盐的零售价格要高于产地价格十几倍乃至几十倍。马克思曾经说过,有百分之三百的利益人就会不顾忌上绞架的危险,何况几十倍的利润。在生活的逼迫下,童年冯子材走上了贩卖食盐的道路。好在做了几个月之后不知道是怕被抓到不干了,还是找到更好的工作了,小冯子材改行当木匠了。本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让自己和家里人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但是,现实又一次打击了他——他家的篱笆房子被洪水冲垮了。父母双亡后,祖孙日复一日地过着凄惨的生活。好猛的洪水啊!小冯子材和祖母兄长站在高处看着远处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村子里洪水滔天,浊流滚滚,他们看着自己家的小房子在大水的冲刷下很快倒塌,化作一块块砖石,然后随着水流流向远处。
  ……

前言/序言


铁骨铮铮,风云际会:晚清重臣张之洞的政治与实业人生 本书简介 晚清风云变幻,乾坤颠倒之际,群星闪耀,而张之洞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颗巨星。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晚清中兴名臣张之洞波澜壮阔的一生,勾勒出他如何从一个寒窗苦读的儒生,蜕变为统领数省、擘画中国现代化蓝图的封疆大吏。全书不拘泥于简单的生平事迹罗列,而是从政治抱负、洋务实践、思想转变和家族传承等多个维度,立体呈现这位复杂而伟大的历史人物。 第一部分:科举之路与早期思想的奠基(1837-1879) 张之洞,字孝达,号壶山,生于贵州兴义府。他的早年生活,是传统士大夫阶层教育的典型代表。本书将详述他如何在森严的科举制度下磨砺心性,其早年师从著名学者欧阳守一是理解其日后思想走向的关键。他饱读经史子集,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深信不疑,这构成了他日后一切政治实践的内在驱动力。 重点分析他早年通过科考,特别是咸丰年间的恩试和殿试中的表现,如何奠定其在清廷中的初步地位。然而,单纯的“学霸”标签并不能概括早年的张之洞。书中将探讨他在太平天国运动的阴影下,首次接触到现实的社会危机和军事困境,这使得他“经世致用”的思想开始萌芽,不再局限于书斋清谈。 第二部分:曾左影响下的洋务实践与湖广总督的崛起(1880-1894) 张之洞政治生涯的真正腾飞,始于他被调任为湖广总督。这一时期,他站在了晚清“自强”运动的最前沿。本书将聚焦于他如何将曾国藩和李鸿章开创的洋务事业,在华中地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1. 汉阳兵工的丰碑: 详细描绘汉阳兵工厂的创建过程。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引进,而是一场集人力调配、资金筹措、技术吸收和管理模式创新于一体的宏大工程。书中将深入分析张之洞在决策中如何平衡传统官僚体系的掣肘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如德国工艺)的迫切需求,以及他如何利用地方资源,在中央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保证了军工生产的持续性。 2. 兴办实业,富国强兵: 除了军事工业,张之洞在民用实业方面也建树颇丰。轮船、铁路、矿产,特别是湖北省的官督商办模式,是其探索中国现代化路径的重要试验田。我们将探讨他如何以“督办”身份,既保持政府的控制力,又引入商人的活力,这种模式的成功与局限性。 3. 教育革新:自强之道在于育才: 汉师、中西学堂的建立,是张之洞洋务思想的另一个重要体现。他深刻认识到,没有人才,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掌握。书中将梳理他如何在高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同时,为西学在知识阶层中打开了一扇门。 第三部分:甲午的震撼与戊戌的彷徨(1894-1901) 甲午战争的惨败,如同当头棒喝,使张之洞深信单纯的军事和技术建设已不足以挽救危局。本书将着重分析甲午战后,张之洞思想上的巨大转变——从务实的“自强”,转向更深层次的“变法”。 1. 维新思潮的接纳与谨慎: 张之洞在戊戌变法中扮演了关键的“中立”甚至“温和支持”的角色。他参与起草了著名的《劝学篇》,这本书既是维护儒家纲常名分的稳定器,也是推广新式教育、倡导实用科学的纲领。书中将详细解读《劝学篇》的时代价值及其内在的矛盾性。 2. 义和团运动与庚子国变: 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张之洞作为“东南互保”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展现了极高的政治智慧和保境安民的决心。我们将探讨他如何与其他督抚联手,在广阔的华中地区维护了清政府的统治秩序,并成功地在列强与朝廷的夹缝中,为地方争取了相对的安定与发展的空间。 第四部分:清末新政与晚年擘画(1901-1909) 庚子事变后,清廷被迫启动更彻底的改革——清末新政。张之洞被召回中央,参与军制改革和官制改革。此时的他,已是全国的元老重臣,其影响力辐射全国。 1. 陆军现代化与“新军”的构建: 张之洞在湖北主持的“新军”建设,成为清末练兵的典范。本书将分析他如何着手裁撤旧制,引入西式建制和训练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客观上为后来的革命力量培养了重要的军事人才。 2. 铁路干线与国家经济命脉: 晚年的张之洞,将精力投入到国家铁路干线的筹建中。他力主“铁路干线收归国有”,与“借外资筑路”的争论,不仅是技术路线的选择,更是国家主权与经济自主权的体现。书中将展现他晚年为“收回利权”所做的最后努力。 3. 思想的终结与历史的审判: 1909年,张之洞逝世。本书的结尾部分将对他的历史功过进行冷静的评价。他终其一生都在儒学理想与西方现实之间挣扎,是维护体制的忠臣,也是推动变革的先驱。他的复杂性在于,他既是旧制度的捍卫者,又是新时代的工程师。他的实业救国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民国精英,他的铁路梦想,也构成了中国现代工业体系的骨架。 本书特色: 本书依托大量的清宫档案、督抚往来函电和张之洞本人的文集、奏折,力求还原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改革家形象。通过对湖广总督府这一政治中心的深度考察,读者将得以一窥晚清地方大员如何在中西碰撞、朝野倾轧的复杂环境中,艰难地为古老帝国寻求一线生机。这不是一部简单的赞颂史,而是一部探究中国现代化道路上,封疆大吏的困境与抉择的深刻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了《冯子材传》,不得不说,这本书带给我的体验非常特别。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很多传记那样,充满了官方的叙述和历史的陈述,反而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探寻。作者似乎并没有将冯子材看作是一个需要被歌颂的符号,而是将他视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书中对冯子材的童年、少年时期的描绘,虽然篇幅不多,却为我理解他后来的成长和选择奠定了基础。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挖掘这些早期经历时所付出的心血,这些细节的展现,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立体,也让我看到了一个并非“天生伟大”的英雄。此外,这本书对于当时社会环境的描绘,也十分细致入微。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当时的政治格局,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场景和人物的对话,将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暗流涌动,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使得我对冯子材所处的历史背景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能体会到他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人物的命运,终究是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的。

评分

《冯子材传》这本书,光是听名字就让人联想到那个铁骨铮铮、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它,期待着能深入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却是一种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它并非是一部简单的历史传记,而是更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那些鲜活的人物,以及其中蕴含的深邃哲理,一一展现在我的眼前。书中对冯子材的描写,与其说是描绘一个遥不可及的英雄,不如说是勾勒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凡人。他的成长经历,他的决策时刻,他所面临的艰难抉择,都仿佛发生在昨天,让我感同身受。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成长,让我看到了英雄光环背后,那些普通人都会经历的困惑、痛苦与坚持。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它对时代背景的深刻洞察。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更是关于一个时代的缩影。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社会是如何变化的?人们的思想是如何碰撞的?这些都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它让我思考,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体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又该如何与时代洪流抗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颇具特色,没有生硬的史料堆砌,也没有矫揉造作的华丽辞藻,而是充满了真诚与力量,仿佛每一句话都饱含着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敬意与对人生的感悟。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经历了一场涤荡心灵的洗礼。

评分

刚拿到《冯子材传》这本书时,我以为会是一部严肃的历史读物,充斥着枯燥的年代、事件和战争的描述。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它带来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阅读感受。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十分独特,它并非按照时间顺序线性推进,而是像一张张精心挑选的剪影,将冯子材生命中的关键时刻、重要转折,以及那些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这种非线性的结构,反而让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仿佛在探索一个复杂而迷人的谜团。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人物心理方面所下的功夫。他没有简单地将冯子材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英雄,而是深入挖掘了他内心的矛盾、犹豫甚至痛苦。在面对重大抉择时,他内心的纠结与挣扎,以及最终的坚定,都刻画得淋漓尽致,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人物形象。书中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描绘也十分到位,无论是市井的喧嚣,还是官场的沉浮,抑或是战场的残酷,都通过生动的细节呈现出来,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亲眼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变迁。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了解了一个历史人物,更是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自行体会,去感受其中的情感与力量。

评分

《冯子材传》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益,更是一次深刻的情感共鸣。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与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截然不同的冯子材。书中没有过多地渲染他的丰功伟绩,而是将笔墨更多地聚焦在他的人生轨迹,他所经历的磨难,以及他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细节的刻画,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折射出人物的性格和品德。比如,他如何对待身边的下属,如何处理家庭的琐事,这些都在不经意间展现了他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朴素的人格魅力。这本书的叙述语言也颇具匠心,它并没有刻意追求文辞的华丽,而是以一种质朴而真诚的笔调,将故事娓娓道来。这种风格,反而更能打动人心,让我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连接。它让我思考,在历史的长河中,真正能够被铭记的,究竟是那些惊天动地的伟业,还是那些默默坚守的品德?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仅记录了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更传递了一种精神,一种在任何时代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的精神。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伟大,往往蕴藏在平凡之中。

评分

《冯子材传》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历史传记,不如说是一次关于“选择”与“担当”的深刻对话。我翻阅这本书,并没有预设它会讲述一个多么波澜壮阔的故事,但它所呈现的内容,却让我陷入了沉思。书中关于冯子材在一些关键人生节点上的抉择,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正确”或“错误”的评价,而是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他做出选择时的挣扎、权衡以及最终的决心。这让我意识到,历史人物并非都是按照既定的剧本行动,他们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人物性格多侧面的刻画,它并没有将冯子材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而是展现了他身上那些普通人都会有的缺点和局限。这种真实感,反而让我更容易产生代入感,也更能理解他作为一个人,在历史洪流中如何坚持自我,如何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英雄,并非没有弱点,而是能够超越自身的弱点,在困境中做出艰难而正确的选择。它让我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历史人物的意义,也去反思自己在人生中的选择与担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