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传

郑和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兴勇 著
图书标签:
  • 郑和
  • 航海
  • 历史
  • 传记
  • 明朝
  • 探险
  • 中国历史
  • 航海家
  • 文化交流
  • 地理发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0063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263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航海家列传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0
字数:16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郑和传》以传记的形式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郑和的丰功伟绩,跟随着郑和的海上航线,记录他所到之处的繁华与败落,遗迹与影响。既是郑和生平的传记,也是沿途经过国家的风情介绍。《郑和传》适合喜爱历史的朋友以及正在学习历史的青少年朋友阅读。

作者简介

  吴兴勇,男,1938年11月生,湖南省邵阳市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炎黄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已出版的著作和译著有《炎黄源流图说》《卡耐基》《南丁格尔》《海伦·凯勒》《战神韩信》《司马迁》《东亚风云》三部、《铁血中华》《论死生》《马可波罗发现中国》《邓姓史话》《魏姓史话》《谢姓史话》《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次爱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家之妻》《形形色色的巫术》《暴发户秘史》《阿·托尔斯泰童话集》《复活》《母亲》《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报刊楚史题录》《美国史译丛》《帝王春秋》《帝王大全》《汉族的历史与发展》《湖南社会科学年鉴》《周敦颐的著作及研究》(后五本与人合作)等。此外,发表论文、译文160多篇,重要论文有:《拉卡托斯对波普尔科学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匈奴西迁的自然地理原因》等。

目录

第一章 祖先在西域
第二章 少年郑和崭露头角
第三章 惠帝失踪,成祖疑惑
第四章 航海原因细究
第五章 15世纪的最大舰队
第六章 周密组织与精英汇集
第七章 航行目的地鸟瞰
第八章 首航占城与平定安南
第九章 永乐帝宽恕爪哇杀使之罪
第十章 郑和时代的爪哇风俗
第十一章 建立满刺加基地
第十二章 古里立碑
第十三章 旧港生擒海盗头目
第十四章 促成渤泥国王来华访问
第十五章 锡兰山寺院布施
第十六章 开发暹罗
第十七章 在暹罗的遗迹
第十八章 大战锡兰山国
第十九章 支持满刺加独立发展
第二十章 九州山上采集香料
第二十一章 在苏门答腊国诛除伪王
第二十二章 麻林国进贡“麒麟”
第二十三章 树南京天妃宫碑
第二十四章 加封柯枝王
第二十五章 征集珍奇
第二十六章 开展贸易增进友谊
第二十七章 出使旧港支持华侨领袖
……

精彩书摘

  《郑和传》:
  第六章 周密组织与精英汇集
  郑和船队宏大的规模,还表现在这支船队的人数上。郑和七下西洋,每次人数不尽相同,但大约都不少于27000人。据记载,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统领官兵27800余人,第三次下西洋是27000余人,第七次下西洋是27550人。
  郑和统率的规模如此宏大的船队,是由哪些人员组成的呢?这些船员和乘客可分为五大部分。
  (1)使节及其随员。包括正使太监、副使太监以及他们的部下,如少监、内监、舍人、鸿胪寺序班等。这是全船队的指挥中枢,他们掌握着外交、贸易、航行和战争的决策权。
  正使太监除郑和外,还有王景弘,又称王三保。在下西洋的30年中,王景弘始终与郑和并列为正使太监(也有人认为,王景弘开始是副使,后来才成为正使的),成为船队中仅次于郑和的航海家。他生长于造船与航海事业都比较发达的闽南地区,熟悉福建的造船业,有能力随时征用泉州的海船。郑和于宣德八年(1433年)在第七次下西洋归国途中病逝于古里,王景弘接替郑和的主帅职务,率领船队安全返国。宣德九年(1434年),他曾单独出使苏门答腊国。王景弘下西洋途中曾到过台湾,他教会当地人民栽种药草、用药材洗澡、疗治百病的故事,至今在我国台湾地区传说不绝。作为航海家,王景弘懂得根据海鸟的飞行指示航向。他著有《下西洋水程》-书,当时的航海者都将之珍藏,视为秘本,称这本书为“洋更”。
  在船队指挥中,地位可与正使太监并列的还有侯显、王贵通等。侯显在永乐五年(1407年)和永乐七年(1409年)参加了郑和第二、三次下西洋。他是一个卓越的陆路旅行家、外交家。永乐元年(1403年),侯显从陆路出使乌斯藏(今西藏地区),行程数万里,永乐四年(1406年)才回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侯显又奉命出使尼八刺(今尼泊尔)、地涌塔两国;永乐十三年(1415年),侯显由海路访问印度半岛的榜葛刺国(今孟加拉),随行有费信等人;永乐十八年(1420年),侯显由海路出使榜葛刺国以西的沼纳朴儿国(今印度北部的贝拿勒斯西北的江普尔),调解该国和榜葛刺国的冲突;宣德二年(1427年),侯显又率领500人的使团,遍历西域诸国。《明史》记载,侯显有才学.能言善辩,坚强有魄力,敢于担任困难任务,曾五次单独领队出使极远的国家,其功劳和事迹可与郑和媲美。王贵通也有领导才干,他曾代表明成祖赏赐占城王,因为该王曾出兵帮助平定安南。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在锡兰山立石碑纪事,碑文中王贵通的名字列在郑和之后,足见他在船队中的重要地位。
  ……
瀚海孤帆:一位航海家的史诗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例如:林海川]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东方文汇] 出版年份: [虚构年份,例如:2023年] 字数: 约1500字 --- 图书简介: 《瀚海孤帆》并非一部聚焦于宏大帝国朝贡或官方史册的著作,它将目光投向了波涛汹涌的大海本身,以及那些在历史的边缘挣扎求存的个体灵魂。本书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全球航海贸易格局剧烈变动的时代为背景,描绘了在蒸汽轮机开始取代风帆、传统航路遭受挑战之际,一批出身卑微却怀揣着对远方无限渴望的航海者的群像。 这部鸿篇巨制,以主人公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沃尔科夫的视角徐徐展开。阿列克谢,一个出生于波罗的海寒冷港口的小渔民之子,他的童年记忆里充满了咸涩的海风和破碎的渔网。他从未接受过正规的航海教育,他的知识来源于祖辈口口相传的航海谚语,以及在破旧商船上做杂役时偷偷研读的、被水渍晕染的航海日志碎片。 本书并非一部技术手册,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勇气、宿命与驯服自然的哲学探讨。作者没有回避航海的残酷面——船只在暴风雨中解体的恐怖,对物资短缺的绝望,以及长期漂泊带来的精神异化。然而,正是这些严酷的考验,磨砺出了一代航海家的独特品格。 第一部分:风暴之子的觉醒 故事开篇,阿列克谢搭乘着一艘名为“白鲸”的俄国三桅帆船,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远东航线。这一部分着重刻画了帆船时代的精髓:帆索的收放、风向的判断、星象的校准。作者对船只的构造、索具的布置以及水手之间的等级制度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其详实程度,足以让内行读者感到亲切,也足以让局外人领略到驾驭巨型木制船只的复杂与美感。 “白鲸”号上汇集了来自不同国度的灵魂:经验丰富却酗酒的英国舵手,恪守古老信仰的挪威水手,以及渴望通过航海改变命运的年轻水手。阿列克谢在这里学会了辨认不同海域的海水颜色所预示的危险,以及如何利用微小的气压变化预测飓风的来临。 然而,平静的航行很快被打破。在穿越印度洋时,“白鲸”号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季风,船只严重受损,船长阵亡。在无助和绝望中,是阿列克谢凭借着一股近乎本能的求生欲望和对海图的快速学习能力,带领幸存者抵达了锡兰(今斯里兰卡)的一个偏僻港口。这次灾难成为他个人航海生涯的真正起点,也让他开始质疑:航海的目的是为了财富,还是为了征服内心的恐惧? 第二部分:机械时代的阴影与抗争 随着故事推进,时间跨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蒸汽动力的崛起,对传统帆船构成了致命威胁。阿列克谢辗转进入了一批“混合动力”的货轮工作,这些船只仍保留着帆,但主要依靠锅炉驱动。他对新技术抱持着一种矛盾的情感:它带来了速度和效率,却也消除了航行中的“诗意”——风不再是伙伴,而仅仅是辅助动力。 在这一部分,作者深刻探讨了“技术进步对传统技艺的冲击”这一主题。阿列克谢在船上的地位开始动摇,因为年轻的工程师们用仪表盘取代了经验判断。他与一位受过理工科教育的年轻大副产生了激烈的思想碰撞。大副认为,航海的未来在于精确计算和标准化流程;而阿列克谢坚信,真正的航海家必须具备“与海洋对话”的能力,那种无法被公式量化的直觉。 本书的高潮发生在一场被现代导航系统严重误判的北太平洋深海迷航中。电子设备失灵,浓雾笼罩,所有人都依赖现代仪器,却陷入了致命的循环。最终,是阿列克谢凭借着对洋流的细微感受和对早期水手绘制星图的理解,带领船只脱困。这次经历,是对机械万能论的一次沉重反击。 第三部分:远方的召唤与最后的航程 晚年的阿列克谢,不再为商业利益航行,他开始追寻那些被历史遗忘的航路。他不再掌舵巨型货轮,而是修复了一艘他年轻时梦想拥有的,但因技术落后而被淘汰的巴克帆船——“海燕”号。 本书的最后部分,笔触变得更为内省和抒情。阿列克谢与一小批忠诚的追随者,驾驶着“海燕”号,试图重现早期探险家们穿越未知的路线。他们航行到地图上标注着“此处有巨型漩涡”的禁区,探访了许多现代航线避开的孤岛文明。 《瀚海孤帆》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阿列克谢最终没有“赢”过蒸汽时代,他的帆船终究会被时代淘汰。但他的“失败”,却是对人类探索精神的最高礼赞。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真正的航海家,其价值不在于他航行的速度或载货的重量,而在于他面对未知时,那种坚韧不拔、对广阔世界永不餍足的敬畏之心。 本书特色: 沉浸式细节描绘: 对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航海技术、船只结构和水手文化的考据极为严谨,读来如临其境。 深刻的时代命题: 探讨了传统技艺在工业化浪潮中的消亡与传承,以及人与技术的复杂关系。 人物群像丰满: 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充满矛盾和挣扎的航海人物,他们的命运与海洋的变迁紧密相连。 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向往远方、心怀敬畏的灵魂的史诗,它让你在合上书页后,依然能听到海浪拍打船舷的声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郑和传》,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人物绝非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个体。《郑和传》非常巧妙地避开了那种“神化”的写法,而是从一个更为人性化的角度去审视郑和。我能感受到他作为一名宦官,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宫廷中,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又如何在机遇来临时抓住它。书中对于他早年的经历,以及后来如何被选中承担如此重任的描写,都充满了张力。我仿佛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挣扎、决心,以及面对无数质疑和风险时的那份沉着。书中描绘的那些政治博弈、宫廷斗争,也为郑和这位航海家的故事增添了几分现实的厚重感。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意志紧密相连的时代,郑和是如何在忠诚、责任与个人抱负之间找到平衡的?他并非天生的海神,也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他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凭借着非凡的才能和坚定的信念,最终成就了伟业的凡人。这样的郑和,才更让我感到亲近,也更能激发我的思考。

评分

《郑和传》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这种震撼,并非来自那些惊心动魄的战役或戏剧性的转折,而是源自于一种宏大叙事的沉淀和一种深刻的民族自豪感。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文明,在历史的某个节点上,展现出的那种包容、开放和自信。郑和的七下西洋,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壮举,更是那个时代无数人的智慧、汗水和勇气的结晶。书中对于船队的组织、后勤的保障、对外政策的制定,都展现出一种高度成熟的运作体系。我能感受到,那是一支承载着国家意志和民族荣耀的队伍。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对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无限敬佩,是对郑和这位杰出航海家的深深缅怀,更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的自豪。这是一种源自于文化根脉的认同,一种对自身文明强大之处的深刻体悟。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好书,能够激发读者去主动思考,去探索未知的领域。《郑和传》做到了这一点。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当时的地理学、天文学、造船技术,甚至是对当时的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的每一处细节,都仿佛是一扇门,推开它,就能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我常常会暂停阅读,去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去了解更多关于郑和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去对比当时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差异。这种主动的、探索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无法比拟的。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一本关于郑和的书,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历史、关于文明、关于人类探索精神的深度对话。这本书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中播下了求知的欲望,让我渴望去了解更多,去发现更多。

评分

《郑和传》最让我赞叹的一点,在于它不仅仅讲述了郑和个人,更是将他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时代图景之中。它让我看到了明初那个朝代的雄心壮志,以及当时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独特地位。书中对于当时中外交流的描写,那些不同地域、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人们是如何在郑和的船队带领下,进行贸易、交换技术、增进了解,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置身于那些繁忙的港口,看到了丝绸、瓷器、茶叶随着船队远销海外,也看到了香料、宝石、异域珍禽被带回中国。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贸易活动,更是一次文化与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书中的细节,比如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贸易规章,都展现了作者扎实的考证功底。它让我深刻理解到,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次军事或经济的扩张,它更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跨文化交流盛举。

评分

我一直对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那些影响深远的人物故事充满好奇,所以当我在书店的架子上瞥见《郑和传》时,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把它收入囊中了。说实话,我并非是那种对历史细节了如指掌的专家,更多的是被书中宏大的叙事和主人公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吸引。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并非冰冷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仿佛身临其境的生动描绘。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郑和每一次下西洋的航线、船只数量和贸易品类,而是着力于刻画那个时代背景下,整个航海壮举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及郑和本人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当时航海技术的描写印象深刻,那些渺小却坚韧的船只,如何在茫茫大海中依靠星辰和经验辨别方向,那种勇气和智慧,足以让任何一个现代人都感到敬畏。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那些惊涛骇浪中的船队,以及船员们在未知海域中的坚定步伐,仿佛能感受到海风的咸湿和远方的呼唤。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大发现的记录,更是一次人类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精神赞歌,而郑和,无疑是这赞歌中最嘹亮的那个音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