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安阳墓志选编》影印并介绍的是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1986年成立以来新出土发现的墓志112方,加之安阳博物馆及内黄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等收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墓志总计151方。墓志时代从后赵至明清时期,时代延续长,出土地点确切,内容丰富,一些墓志还由同时期名家撰写和画丹,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也为研究安阳的人文地理、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名人故事、家族分布舆迁徙、城市沿革舆变迁等提供新的资料。
《安阳墓志选编》适合从事历史学、书法史、文学史的研究者及大专院校相关事业的师生参考、阅读。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凡例
一 後趙魯潛墓誌
二 魏故寧遠將軍太常博士領鼓吹丞博陵太守赵府君明度墓誌銘(并蓋)
三 大齊故黎陽郡功曹東黎頓丘二縣令王謨墓誌
四 口哀世子之墓誌
五 齊尉氏故元夫人墓銘(并蓋)
六 齊翊軍將軍豫州别駕薛君妻叔孫夫人墓誌銘(并蓋)
七 齊故車騎大將軍雕陽王郎中令賈府君墓誌銘(并蓋)
八 齊故開府儀同劉公銘(并蓋)
九 齊故車騎大將軍鄭州扶溝縣令賈君墓誌銘(并蓋)
一○ 齊故冠軍將軍長樂王郎中劉君墓誌銘(并蓋)
一一 齊故鄭州刺史陸君李夫人墓誌銘(并蓋)
二一 齊故銀青光錄劉君銘(并蓋)
二二 (隋》孫君墓銘(并蓋)
一四 隋故郡功曹劉君墓銘
一五 隋故齊記室參軍徐君墓誌銘(并蓋)
二八 口陳君墓銘(并蓋)
一七 隋故長兼行參軍張君李夫人合墓誌銘
一八 隋故京兆郡華原縣令周君墓誌銘(并蓋)
一九 (隋》魏郡安陽縣積善鄉任清奴墓誌
二○ 隋故逸民藺君墓誌銘(并蓋);
二一 唐故席君墓誌銘并序(并蓋);
二二 唐故劉公墓誌銘并序(并蓋)
三二 隋故任司馬墓誌銘(并蓋)
二四 唐故仇府君李夫人墓誌銘并序(并蓋)
二五 唐故任府君墓誌銘并序(并蓋)
二六 (唐》故人元公墓誌銘并序
二七 大唐故种府君墓誌銘并序(并蓋)
二八 唐故上護軍家林道赤牒果毅蔺府君墓銘并序(并蓋)
二九 唐故處士游君墓誌銘
三○ 大唐故衛君墓誌銘并序(并蓋)
三一 大周故處士張君墓誌銘并序(并蓋)
三二 大周故朝請郎護軍行海州沭陽縣尉范府君之墓銘并序(并蓋)
三三 大唐故范府君夫人蒋氏之墓銘并序
三四 大周故蒋處士墓誌銘并序(并蓋)
三五 大周故張君墓誌銘并序
三六 大周故張君誌銘并序(并蓋)
三七 大唐故處士尹君夫人任氏墓誌銘并序(并蓋)
三八 大唐故處士李君墓誌之銘并序(并蓋)
三九 大唐故何君墓誌銘(并蓋)
四○ 大唐故解夫人墓誌銘并序(并蓋)
四一 大唐赵氏妻故張夫人墓誌銘并序(并蓋)
四二 大唐故陳君墓誌銘并序
四三 大唐故蔣君墓誌銘并序(并蓋)
四四 唐故辛君墓誌銘并序
四五 大唐故彭城劉夫人墓誌銘并序
四六 故李夫人墓誌銘并序
四七 大唐故將陵縣承崔公神道銘(并蓋)
四八 大唐故馬夫人墓誌銘并序(并蓋)
四九 唐故上騎都尉王府君及夫人郭氏墓誌銘并序(并蓋)
五○ 唐河南府折衝清河郡故路公夫人彭城劉氏墓誌銘并序(并蓋)
五一 唐故太原郡郝公夫人墓誌銘并序(并蓋)
五二 唐故赵府君墓誌銘并序(并蓋)
五三 唐故彭城劉府君夫人高平范氏合拊墓銘并序(并蓋)
五四 唐故清河路府君墓誌(并蓋)
五五 大唐王氏夫人墓誌銘并序
五六 大唐故文林郎相州鄴縣令何誌銘并序公墓銘并序(并蓋)
五七 唐故赵府君墓誌銘并序(并蓋)
五八 大周宋府君墓誌銘并序(并蓋)
五九 《唐》實君公墓誌銘
六○ 大唐故吴郡夫君墓誌序
六一 宋故司徒兼侍中贈尚書令魏國忠獻韓公墓誌銘(并蓋)
六二 宋故安國夫人崔氏墓誌銘并序(并蓋)
六三 宋故普安郡太君崔夫人墓誌銘(并蓋)
六四 宋故令人孫氏墓誌銘(并蓋)
六五 宋故龍圖閣學士韓粹彥墓誌銘
六六 宋故中大夫文安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户致仕韓公墓誌銘并序(并蓋)
六七 宋故平陽郡君文氏墓誌銘(并蓋)
六八 韓粹彥之子星奴墓誌
六九 宋故淑人陳氏墓誌銘
七○ 大宋清河郡張公誌銘并序
七一 宋故燕君墓誌銘(并蓋)
七二 宋太子中舍知澤州胡君墓銘(并蓋)
七三 大宋故赵浚明墓誌銘(并蓋)
七四 宋故守宣教郎致仕赵公墓誌銘
七五 (元》善人樊君墓銘
七六 明故義官李時澤墓誌銘
七七 洛川王二鎮國將軍壙誌文(并蓋)
七八 明故亞中大夫宗人府儀賓張公墓誌銘(并蓋)
七九 明故淑人石氏墓誌銘
八○ 故亞中大夫李公合葬銘(并蓋)
八一 明洛川王府教授登仕佐郎蔡公合葬墓志銘(并蓋)
八二 明故中奉大夫宗人府儀賓韓公墓誌銘(并蓋)
八三 明鎮國夫人合葬誌(并蓋)
八四 亡妻劉氏壙志(并蓋)
八五 皇明赵藩襄邑鎮國將軍岩溪公墓誌銘(并蓋)
八六 明故奉議大夫南崖李公暨配宜人岳氏合葬墓誌銘(并蓋)
八七 大明誥封夫人徐氏壙誌銘(并蓋)
八八 大明誥封夫人李氏墓誌銘(并蓋)
八九 明故處士東原張公墓誌銘(并蓋)
九○ 明奉直大夫直隸晋州知州李公墓誌銘(并蓋)
九一 明誥封赵藩鎮國夫人張氏合葬墓誌銘(并蓋)
九二 大明成皋王長子鎮國將軍玄易君墓誌銘(并蓋)
九三 明赵藩襄邑王府輔國夫人張氏墓誌銘(并蓋)
九四 赵藩内相楚洲王公墓誌銘(并蓋)
九五 大明洛川王府鎮國將軍夫人楊氏誌
九六 明赵藩洛川王府鎮國將軍翊鏜墓誌
九七 明顯考鑑塘李公墓誌銘(并蓋)
九八 明歲進士徐公暨郭王一一配合葬墓誌銘(并蓋)
九九 明誥封武德將軍绍洹張公元配宜人陳氏合葬墓誌銘(并蓋)
一○○ 大明成皋昭裕王繼妃李氏合葬壙誌(并蓋)
一○一 大明江事端和王壙誌(并蓋)
一○二 明江寧端和王妃王氏合葬壙誌(并蓋)
一○三 明誥封赵藩雒川王府鎮國將軍筠墀公暨元配夫人郭氏合葬墓誌銘(并蓋)
……
前言/序言
考古发现与文化传承:中国古代墓志铭研究新探 (本书不含《安阳墓志选编》之内容,专注于更广阔的中国古代墓志铭研究范畴,涵盖时间跨度与地域分布的多元性。) 本书聚焦于中国古代墓志铭这一独特的史料载体,旨在通过对海量出土和传世墓志铭的深入解读,勾勒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制度变迁的复杂图景。不同于任何单一区域或时段的选编,本书采用宏观视野与微观剖析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展现墓志铭作为“地下史书”的丰富内涵与学术价值。 --- 第一部分:墓志铭的考古学定位与形制演变 第一章:墓志铭的起源、功能与史学地位的确立 本章追溯了中国古代书写记录死者生平习俗的源头,从早期的刻石、碑碣追溯至成熟的砖石墓志。重点探讨了墓志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核心功能:一是“垂名不朽”,满足个体及家族的功名心;二是“纪实存证”,为后世提供可靠的官职、家世、婚嫁、丧葬等信息;三是“宗教信仰载体”,寄托生者对死者灵魂安息的祝愿。书中详尽分析了墓志铭如何从陪葬性质的简略记录,逐渐演变为具备高度艺术性和政治宣传性的官方文献,以及其在正史之外,构建“民间历史”的重要性。 第二章:形制的多样性与地域性差异 本书系统梳理了历代墓志的形制变化,包括但不限于:北朝的“方石形”与“龟趺座”的流行,唐代的“长方形”与“盘龙纹饰”的成熟,宋元明清时期墓志铭在材料、边框雕刻、署名规范上的细微调整。尤其关注了不同地域的墓葬形制对墓志铭制作工艺的影响,例如,岭南地区受材料限制而产生的独特石材运用,以及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中融合了本民族特色的文字与纹饰。通过大量的图版对比,直观呈现了这种工艺美术与礼制需求的统一。 --- 第二部分:制度与社会风貌的细节重构 第三章:官僚体系的“地下档案”:官阶、授职与流转 墓志铭是研究古代官僚制度运行的活化石。本章深入分析了墓志中记录的“实授官职”、“追赠官职”与“虚衔”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士大夫阶层在政治生涯中的真实境遇和荣誉追求。重点考察了隋唐至宋元时期,官员的地域性任职轨迹及其对家族迁徙的影响。通过对大量墓志中出现的特定官职(如“节度使”、“观察使”、“提举常平事”等)的解读,还原了权力机构的层级结构及其变动对社会阶层的影响。 第四章:家族、婚姻与社会流动性的考察 不同于官方族谱的刻意修饰,墓志铭往往更坦诚地记录了复杂的婚姻关系。本章细致辨析了“前妻”、“继室”、“续弦”的排序,以及墓志中对女性出身(“陇西李氏”、“太原王氏”)的强调,反映了古代士族联姻的现实逻辑。此外,通过对墓志中记载的异姓通婚、庶出子嗣的记载,探讨了古代家族内部的权力分配与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尤其关注了中晚唐至五代时期,地方豪强和新科进士家族的崛起。 第五章:丧葬礼仪的实证研究:仪轨、时间和费用 本书利用墓志中关于“葬日”、“安葬地望”、“营造时间”的明确记载,结合当时的礼制文献,重建了古代的丧葬时间轴。探讨了“柩车”、“圹志”、“设奠”等环节的细节,分析了丧葬仪式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物质差异(如随葬品种类、墓室规模的侧面反映)。通过对少量记载了丧葬费用的材料分析,尝试评估古代高规格丧葬活动的经济成本,为研究古代的财富分配提供侧面证据。 --- 第三部分:思想、信仰与艺术的交融 第六章:宗教信仰的多元表达:佛、道、儒的共存 墓志铭是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补充。本章系统梳理了隋唐宋元时期,佛教、道教对墓志铭撰写风格和内容的影响。例如,佛教对“因果报应”的强调,道教对“仙道”的期盼,以及儒家“忠孝节义”的永恒主题,如何在同一块墓碑上和谐共存。特别关注了非主流宗教或民间信仰(如祆教、摩尼教等)在特定地域墓志中留下的蛛丝马迹。 第七章:墓志铭的文风与书写艺术 本书将墓志铭视为一种成熟的“碑刻文学”。通过对撰文者的身份分析(多为当时名士或翰林学士),解析了墓志铭的叙事结构——“叙事—赞颂—祈福”的固定模式,以及其中蕴含的修辞手法。在书写艺术上,本书超越了单纯的考证,结合书法史的视角,分析了不同时代书风对铭文的影响,如唐代初期的端庄遒劲,盛唐的雍容大气,以及宋代后追求的意趣与洒脱。 第八章:区域文化专题研究:长江流域与西域的比较 为避免地域偏颇,本部分选取了与中原核心区风格迥异的两个区域进行深度对比研究: 1. 长江流域的“文人士大夫墓志”: 考察其在继承中原礼制的同时,如何融入江南地方文化,体现出更注重山水、隐逸情怀的特点。 2. 丝绸之路沿线及边疆地区的墓志(不含中原王朝核心区): 分析其在多民族交融背景下,文字(如粟特文、回鹘文等伴生文字)和图像符号所展现出的文化杂糅现象,为理解古代中国文化圈的开放性提供实例。 --- 结语:超越文本,重塑历史的温度 本书总结了墓志铭研究的最新进展与未解难题,强调了将考古学、文献学、艺术史融为一体的综合研究方法。墓志铭以其独特的凝练和细节,为我们提供了触摸古代社会生活、理解个体命运的珍贵机会,使冰冷的石块重新焕发出历史的温度。本书力图为学界提供一套全面、多维度的研究框架,以期促进对中国古代社会更深层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