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成本转嫁理论”的理解,就会对先发国家或地区为什么会成功,后发国家或地区为什么会失败有清晰地认识,就会明白如今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根源所在。
所谓成功的先发国家或地区,只不过是在占有现代化收益的同时把他们的成本转嫁到了后发国家或地区;所谓失败的后发国家或地区,只不过是把现代化作为奋斗目标的时候,被动、甚至积极地承载了先发国家的巨大成本。 通过对 “成本转嫁理论”的理解,就会对先发国家或地区为什么会成功,后发国家或地区为什么会失败有清晰地认识,就会明白如今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根源所在。
温铁军,1951年5月生于北京。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环保部、商务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北京市、福建省等省部级政策专家和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
著有《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解构现代化》《我们到底要什么》《认识与实践的对话》《解读苏南》《八次危机》等多本专著。
第一部分 资本全球化的宏大叙事
第一节 人类创造的两个异化物
第二节 全球资本化与制度性致贫
第三节 国家竞争的“微笑曲线”
第四节 欧债危机实属政治危机
第五节 日本研究中的另类思考
第六节 从北非“街头政治”看全球资本主义危机
第二部分 现代化困境
第一节 现代化高成本的预言:奥巴马-金正恩难题
第二节 解构中国现代化
第三节 人民币的故事
第四节 我的三个困惑
第五节 中产阶级的“去城市化”
第六节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
第三部分 新世纪的真问题
第一节 中国进入21 世纪之初的宏观调控
第二节 政府公司主义体制的发展及其改革的路径依赖
第三节 我们是怎样失去并又重新得到迁徙自由的
第四节 资本下乡的交易成本与乡村建设中的社会企业
第四部分 大国忧思
第一节 用脚做学问:我的两次狂野游历
第二节 执政党面临的两种挑战
第三节 中国有第三条道路可走吗
第四节 毒奶粉背后的经济学思考
第五节 中国工会与西方工运
第六节 金融异化与学术异化
第七节 中国林改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
第五部分 区域发展比较研究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政府治理的中西差异
第二节 解读“珠三角”的发展规律
第三节 全球危机与苏南经验
第六部分 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
第一节 全球危机与生态文明
第二节 生态文明与中产阶级下乡
第三节 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
第四节 新型城镇化与平民教育的创新
后 记
经济主权残缺国家一般会被迫趋向于再次“被殖民化”;而主权相对完整的国家虽然应对巨额成本转嫁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大都趋向于加强本国政府对国内核心经济主权的国家控制。
凡属能够把握资源主权的国家,就能够有客观条件通过自主货币化占有部分资源资本化收益,也就可能实现国家竞争的微笑曲线理论模型提出的倒U 曲线上推,应对单极世界币缘战略所内涵的正U 曲线向下转嫁成本的压力。
全球化内涵的制度成本层级向下转嫁的趋势,最终会使承载成本过多的弱势群体向不能发声的资源环境转嫁1% 的少数人过分贪婪和无耻的代价,反过来造成毁灭99% 人类社会可持续的环境灾难……
其实现在我们面临的主要是周期性危机及其成本问题,危机爆发之后一定是有成本转嫁的。
我们的研究表明,改革之前就有三次周期性危机。只不过每次危机爆发都搞上山下乡,也就是把城市过剩劳动力转移到农村,由社队集体化承载了危机代价。所以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种现象,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主要归罪于所谓人治。
何况,改革之后也是有周期性危机的,并且也和领导班子换届的政治周期高度吻合。
虽然,根据这些周期性波动形成的理论分析,到目前为止恐怕还不能被主流所接受。但据此,我们也进一步认为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在三大资本全面过剩的危机条件下,国家做出的战略调整。
经济稳态的原因是,17 年来大规模基础建设投资使得实质性资产的价值总量大幅度增加,因此我们的基座是稳增的实体资产,中部是对应实体经济投资而大幅度增加的金融资产,最上部是政府逆周期调节形成的债务资产,两部分加总的总量仍然小于实体资产。这个把实体资产作为分母来对应金融和债务资产的客观比重,国家可以通过对实体资产的持续投入来相对减少,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经济稳态金字塔结构的成因。
中国特色的社会稳态金字塔结构,主要是农民两次平均分了地以后,客观上都变成小有产者或称“小资”,中国之所以不爆发“颜色革命”的主要原因,就是“小资”这个汪洋大海不属于走向革命的自觉阶级。中国社会的底座是小农经济,虽然现金收入能力低,但不属于赤贫,所以底座稳。现在社会上的毛病出在“中资”,作为新生资产阶级,容易受西方影响,声音比较杂乱。但中国真正的大麻烦却在于政治化的“大资”,因为国家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把握在“大资”那里。如果“大资”懂得只有乡土社会稳定他才稳定,那么,“大资”掌控的国家政治化只要方向转过来,就能够有效推动中国转向生态文明。
但愿,我们的未来不是“梦工厂”制造出来的。
……
拿到《告别百年激进》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一定是关于中国近代以来那些波澜壮阔、有时甚至令人心惊肉跳的变革时期。温铁军先生,一个我一直关注的经济学者,他这次将目光投向了“百年激进”,这让我感到非常好奇。我猜想,他可能不仅仅是在回顾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思想启蒙或社会运动,更重要的是,他会试图去解析这些“激进”思潮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又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轨迹。我期待他能够用一种剥洋葱的方式,一层层地揭开这些激进背后复杂的动因,可能是贫困与压迫的催生,可能是对西方模式的模仿与改造,也可能是某种理想主义的驱动。而“告别”这个词,在我看来,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否定,更像是一种成熟的、有智慧的转向。或许,温铁军先生想要告诉我们,在经历了种种探索与尝试之后,我们应该学会如何以一种更稳健、更可持续的方式来追求进步,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速度和彻底性。这本书,我预计会引发很多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讨论,也会让我们重新思考“发展”的真正含义。
评分初读《告别百年激进》,我立刻被一种强烈的思想冲击所吸引。温铁军先生的演讲,并非是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对中国近百年历史进程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他似乎以一种近乎“考古”的严谨,挖掘出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掩埋或被简单化的“激进”思潮,并试图揭示它们对中国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乃至文化心理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尤其关注他对于“激进”概念的界定,这会不会是一种对过去某种普遍认同的价值进行挑战?他是否会触及那些被誉为“革命性”的变革,并从一个更长远、更审慎的角度去解读它们的代价与收获?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猜测应该是一种充满思辨性和启发性的表达,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陈述,而是带有演讲者鲜明的个人风格,或许夹杂着一些辛辣的讽刺,或许充斥着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洞见。我期待书中能有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以及对那些激进理念背后逻辑的解构。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我们当下许多观念的一种“体检”,它或许会让我们停下脚步,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进步”模式。
评分《告别百年激进》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历史的审视,一种对过去一百年里,中国社会所经历的种种剧烈变革和思想冲击的回顾与评价。温铁军先生,作为一位备受瞩目的学者,将目光聚焦于“激进”,这本身就预示着一种深刻的洞察。我猜测,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试图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去解读那些曾经驱动中国前进的“激进”力量,以及它们对中国发展带来的双重影响。也许,他会探讨那些激进思潮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孕育而生,又是如何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而“告别”二字,又暗示着一种超越,一种对过去经验的汲取和反思,最终指向一种更加成熟、更加理性的发展模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了解中国近代以来思想演变的脉络,帮助我理解为何有些激进的尝试最终走向了失败,而有些则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这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关于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就很有力量,"告别百年激进",光是这个名字,就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们当下会面临如此多的困境,它们究竟是源于历史的惯性,还是某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温铁军先生在2004年到2014年这十年间,以演讲的形式,对中国的百年激进进行了梳理和反思,这让我感到非常期待。我猜想,他一定是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去剖析那些曾经席卷中国,但如今看来却值得我们审慎对待的激进思潮。或许,他会回顾那些激情燃烧的年代,那些为了某个目标不惜一切代价的冲动,然后用更冷静、更理性的视角,去审视它们的得失。我特别好奇,他会如何定义“激进”,是某种思想的锋芒,还是行动的极致?而“告别”这个词,又意味着一种怎样的放下?是彻底否定,还是扬弃吸收?这本书,或许能为我理解当下的中国,提供一把重要的钥匙,帮助我拨开历史的迷雾,看清前行的方向。我对作者在时间跨度上的选择也很感兴趣,十年,足以发生许多变化,也足以沉淀出许多思考。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深刻洞察。
评分读完《告别百年激进:温铁军演讲录(2004-2014)》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宏大的历史画卷。温铁军先生,以其一贯的深刻见解和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选择聚焦于“百年激进”这一主题,这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我猜测,这本演讲录并非是对某个单一事件或思潮的简单叙述,而是对中国近一百年来,从思想、文化到政治、经济等各个层面,所经历过的那些追求变革、有时甚至带有破坏性的“激进”力量的一次全面梳理与反思。我好奇的是,他如何界定“激进”,它是否包含着一种对旧有秩序的彻底颠覆,一种不计代价的理想主义追求?而“告别”二字,又透露出一种怎样的态度?是反思过往的教训,从而寻找一种更温和、更具包容性的发展路径?还是在承认激进的历史作用后,寻求一种新的平衡?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个理解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变迁的独特视角,帮助我看到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之下的复杂逻辑和深层原因。
评分找了半天没找到下哪里有的买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正品,包装也好。
评分经典书籍
评分小有名气的书,看看
评分戈兹沃西认为恺撒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身份是不能分割的,在当时罗马共和国末期的背景下,两者联系极为紧密,因此他的著述避免了一些描述恺撒的著作要么将其视为一个政治家,要么将其视为一个军事家这样一种侧重其中一个方面的倾向,而是对二者予以相同的重视。
评分回顾历史,不忘过去,展望未来
评分温铁军很亲民~举的例子能懂~
评分帮朋友买的,不知道怎么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