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选集(第4卷)(平装)

毛泽东选集(第4卷)(平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毛泽东 著
图书标签:
  • 毛泽东
  • 选集
  • 第四卷
  • 政治
  • 历史
  • 马克思主义
  • 中国革命
  • 著作
  • 经典
  • 红色经典
  • 平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09254
版次:2
商品编码:10119462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199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4
字数:27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部选集,包括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中的重要著作。几年前各地方曾经出过几种不同版本的《毛泽东选集》,都是没有经过著者审查的,体例颇为杂乱,文字亦有错讹,有些重要的著作又没有收进去。现在的这部选集,是按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所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并且按照著作年月次序而编辑的。这部选集尽可能地搜集了一些为各地方过去印行的集子还没有包括在内的重要著作。选集中的各篇著人,都经著者校阅过,其中有些地方著者曾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正,也有个别的文章曾作了一些内容上的补充和修改。

目录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三日)
蒋介石在挑动内战(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三日)
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给蒋介石的两个电报(一九四五年八月)
一、八月十三日的电报
二、八月十六日的电报
评蒋介石发言人谈话(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六日)
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评的通知(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六日)
关于重庆谈判(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七日)
国民党进攻的真相(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五日)
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七日)
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五日)
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关于目标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一九四六年四月)
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一九四六年七月二十日)
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一九四六年八月六日)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一九四六年九月十六日)
美国“调解”真相和中国内战前途(一九四六年九月二十九日)
三个月总结(一九四六年十月一日)
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一九四七年二月一日)
中共中央关于暂时放弃延安和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两个文件(一九四六年十一日、一九四七年四月)
一、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十八日的指示
二、一九四七年四月九日的通知
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一九四七年四月十五日)
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一九四七四月十五日)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一九四七年九月一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一九四七年十月十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一九四七年十月十日)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关于建立报告制度(一九四八年一月七日)
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一九四八年一月十八日)
一党内反对错误倾向问题
二土地改革和群众运动中的几个具体政策问题
三关于政权问题
四在革命统一战线中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问题
军队内部的民主运动(一九四八年一月三十日)
在不同地区实施土地法的不同策略(一九四八年二月三日)
纠正土地改革宣传中的“左"倾错误(一九四八年二月十一日)
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一九四八年二月十五日)
关于工商业政策(一九四八年二月二十七日)
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一九四八年三月一日)
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一九四八年三月七日)
关于情况的通报(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日)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一九四八年四月一日)
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一九四八年四月二日)
再克洛阳后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电报(一九四八年四月八日)
新解放区农村工作的策略问题(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四日)
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五日)
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一九四八年九月、十月)
一九月七日的电报
二十月十日的电报
关于健全党委制(一九四八年九月二十日)
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一九四八年十月十日)
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一九四八年十月十一日)
全世界革命力量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一九四八年十一月)
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四日)
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一日)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七日)
将革命进行到底(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三十日)
评战犯求和(一九四九年一月四日)
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时局的声明(一九四九年一月十四日)
中共发言人评南京行政院的决议(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一日)
中共发言人关于命令国民党反动政府重新
逮捕前日本侵华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和逮
捕国民党内战罪犯的谈话(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八日)
中共发言人关于和平条件必须包括惩办日本战犯和国民党战犯的声明(一九四九年二月五日)
把军队变为工作队(一九四九年二月八日)
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全面和平”?(一九四九年二月十五日)
国民党反动派由“呼吁和平”变为呼吁战争(一九四九年二月十六日)
评国民党对战争责任问题的几种答案(一九四九年二月十八日)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一九四九年三月五日)
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九四九年三月十三日)
南京政府向何处去?(一九四九年四月四日)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五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为英国军舰暴行发表的声明(一九四九年四月三十日)
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五日)
论人民民主专政(一九四九年六月三十日)
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四日)
别了,司徒雷登(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八日)
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一九四九年八月二十八日)
“友谊”,还是侵略?(一九四九年八月三十日)
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九四九年九月十六日)

精彩书摘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三日)
最近几天是远东时局发生极大变动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大势已经定了。日本投降的决定因素是苏联参战。百万红军进入中国的东北,这个力量是不可抗拒的。日本帝国主义已经不能继续打下去了。中国人民的艰苦抗战,已经取得了胜利。抗日战争当作一个历史阶段来说,已经过去了。
在这种形势下面,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国共两党的关系,现在怎么样,将来可能怎么样?我党的方针怎么样?这是全国人民很关心的问题,是全党同志很关心的问题。
国民党怎么样?看它的过去,就可以知道它的现在;看它的过去和现在,就可以知道它的将来。这个党过去打过整整十年的反革命内战。在抗日战争中间,在一九四○年、一九四一年和一九四三年,它发动过三次大规模的反共高潮,每一次都准备发展成为全国范围的内战,仅仅由于我党的正确政策和全国人民的反对,才没有实现。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蒋介石,大家知道,是一个极端残忍和极端阴险的家伙。他的政策是袖手旁观,等待胜利,保存实力,准备内战。果然胜利被等来了,这位“委员长”现在要“下山”了。八年来我们和蒋介石调了一个位置:以前我们在山上,他在水边;抗日时期,我们在敌后,他上了山。现在他要下山了,要下山来抢夺抗战胜利的果实了。
我们解放区的人民和军队,八年来在毫无外援的情况之下,完全靠着自己的努力,解放了广大的国土,抗击了大部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的伪军。由于我们的坚决抗战,英勇奋斗,大后方的二万万人民才没有受到日本侵略者摧残,二万万人民所在的地方才没有被日本侵略者占领。蒋介石躲在峨眉山上,前面有给他守卫的,这就是解放区,就是解放区的人民和军队。我们保卫了大后方的二万万人民,同时也就保卫了这位“委员长”,给了他袖手旁观、坐待胜利的时间和地方。时间——八年零一个月,地方——二万万人民所在的地方,这些条件是我们给他的。没有我们,他是旁观不成的。那末,“委员长”是不是感谢我们呢?他不!此人历来是不知感恩的。蒋介石是怎样上台的?是靠北伐战争,靠第一次国共合作,靠那时候人民还没有摸清他的底细,还拥护他。他上了台,非但不感谢人民,还把人民一个巴掌打了下去,把人民推入了十年内战的血海。这段历史同志们都是知道的。这一次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又保卫了他。现在抗日战争胜利了,日本要投降了,他绝不感谢人民,相反地,翻一翻一九二七年的老账,还想照样来干。蒋介石说中国过去没有过“内战”,只有过“剿匪”;不管叫做什么吧,总之是要发动反人民的内战,要屠杀人民。
当全国规模的内战还没有爆发的时候,人民中间和我们党内的许多同志中间,对于这个问题还不是都认识得清楚的。因为大规模的内战还没有到来,内战还不普遍、不公开、不大量,就有许多人认为:“不一定吧!”还有许多人怕打内战。怕,是有理由的,因为过去打了十年,抗战又打八年,再打,怎么得了。产生怕的情绪是很自然的。对于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我党所采取的方针是明确的和一贯的,这就是坚决反对内战,不赞成内战,要阻止内战。今后我们还要以极大的努力和耐心领导着人民来制止内战。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内战危险是十分严重的,因为蒋介石的方针已经定了。按照蒋介石的方针,是要打内战的。按照我们的方针,人民的方针,是不要打内战的。不要打内战的只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可惜不包括蒋介石和国民党。一个不要打,一个要打。如果两方面都不要打,就打不起来。现在不要打的只是一个方面,并且这一方面的力量又还不足以制止那一方面,所以内战危险就十分严重。
蒋介石要坚持独裁和内战的反动方针,我党曾经及时地指明了这一点。在党的七次代表大会以前、七次代表大会中间和七次代表大会以后,我们曾经进行了相当充分的工作,唤起人民对于内战危险的注意,使全国人民、我们的党员和军队,早有精神准备。这一点很重要,有这一点和没有这一点是大不相同的。一九二七年的时候,我党还是幼年的党,对于蒋介石的反革命的突然袭击毫无精神准备,以致人民已经取得的胜利果实跟着就失掉了,人民遭受了长期的灾难,光明的中国变成了黑暗的中国。这一次不同了,我党已经有了三次革命的丰富经验,党的政治成熟程度已经大大提高了。党中央再三再四地讲明内战危险,使全国人民、全党同志和党所领导的军队,都处于有准备的状态中。
蒋介石对于人民是寸权必夺,寸利必得。我们呢?我们的方针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我们是按照蒋介石的办法办事。蒋介石总是要强迫人民接受战争,他左手拿着刀,右手也拿着刀。我们就按照他的办法,也拿起刀来。这是经过调查研究以后才找到的办法。这个调查研究很重要。看到人家手里拿着东西了,我们就要调查一下。他手里拿的是什么?是刀。刀有什么用处?可以杀人。他要拿刀杀谁?要杀人民。调查了这几件事,再调查一下:中国人民也有手,也可以拿刀,没有刀可以打一把。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了这个真理。军阀、地主、土豪劣绅、帝国主义,手里都拿着刀,要杀人。人民懂得了,就照样办理。我们有些人,对于这个调查研究常不注意。例如陈独秀,他就不知道拿着刀可以杀人。有人说,这是普遍的日常真理,共产党的领导人还会不知道?这很难说。他没有调查研究就不懂得这件事,所以我们给他起个名字,叫做机会主义者。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取消了他的发言权。我们采取了和陈独秀不同的办法,使被压迫、被屠杀的人民拿起刀来,谁如果再要杀我们,我们就照样办理。不久以前,国民党调了六个师来打我们关中分区,有三个师打进来了,占领了宽一百里、长二十里的地方。我们也照他的办法,把在这宽一百里、长二十里地面上的国民党军队,干净、彻底、全部消灭之⑹。我们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绝不让国民党轻轻易易地占我们的地方,杀我们的人。当然,寸土必争,并不是说要像过去“左”倾路线那样“不放弃根据地的一寸土地”。这一回我们就放弃了宽一百里、长二十里的地方。七月底放弃,八月初收回。在皖南事变以后,有一次,国民党的联络参谋问我们的动向如何。我说,你天天在延安还不清楚?“何反我亦反,何停我亦停”⑺。那时候还没有提出蒋介石的名字,只提何应钦。现在是:“蒋反我亦反,蒋停我亦停。”照他的办法办理。现在蒋介石已经在磨刀了,因此,我们也要磨刀。
人民得到的权利,绝不允许轻易丧失,必须用战斗来保卫。我们是不要内战的。如果蒋介石一定要强迫中国人民接受内战,为了自卫,为了保卫解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权利和幸福,我们就只好拿起武器和他作战。这个内战是他强迫我们打的。如果我们打不赢,不怪天也不怪地,只怪自己没有打赢。但是谁要想轻轻易易地把人民已经得到的权利抢去或者骗去,那是办不到的。去年有个美国记者问我:“你们办事,是谁给的权力?”我说:“人民给的。”如果不是人民给的,还有谁给呢?当权的国民党没有给。国民党是不承认我们的。我们参加国民参政会,按照参政会条例的规定,是以“文化团体”的资格。我们说,我们不是“文化团体”,我们有军队,是“武化团体”。今年三月一日蒋介石说过:共产党交出军队,才有合法地位。蒋介石的这句话,现在还适用。我们没有交出军队,所以没有合法地位,我们是“无法无天”。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同志们,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我们当了人民的代表,必须代表得好,不要像陈独秀。陈独秀对于反革命向人民的进攻,不是采取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结果在一九二七年的几个月内,把人民已经取得的权利统统丧失干净。这一次我们就要注意。我们和陈独秀的方针绝不相同,任何骗人的东西都骗不了我们。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针,要不犯错误。 抗战胜利的果实应该属谁?这是很明白的。比如一棵桃树,树上结了桃子,这桃子就是胜利果实。桃子该由谁摘?这要问桃树是谁栽的,谁挑水浇的。蒋介石蹲在山上一担水也不挑,现在他却把手伸得老长老长地要摘桃子。他说,此桃子的所有权属于我蒋介石,我是地主,你们是农奴,我不准你们摘。我们在报上驳了他。我们说,你没有挑过水,所以没有摘桃子的权利。我们解放区的人民天天浇水,最有权利摘的应该是我们。同志们,抗战胜利是人民流血牺牲得来的,抗战的胜利应当是人民的胜利,抗战的果实应当归给人民。至于蒋介石呢,他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是人民抗战的绊脚石。现在这块绊脚石却要出来垄断胜利果实,要使抗战胜利后的中国仍然回到抗战前的老样子,不许有丝毫的改变。这样就发生了斗争。同志们,这是一场很严重的斗争。
抗战胜利的果实应该属于人民,这是一个问题;但是,胜利果实究竟落到谁手,能不能归于人民,这是另一个问题。不要以为胜利的果实都靠得住落在人民的手里。一批大桃子,例如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那是要被蒋介石抢去的。蒋介石勾结着美国帝国主义,在那些地方他们的力量占优势,革命的人民还基本上只能占领乡村。另一批桃子是双方要争夺的。太原以北的同蒲,平绥中段,北宁,郑州以北的平汉,正太,白晋,德石,津浦,胶济,郑州以东的陇海,这些地方的中小城市是必争的,这一批中小桃子都是解放区人民流血流汗灌溉起来的。究竟这些地方能不能落到人民的手里,现在还不能说。现在只能讲两个字:力争。靠得住落在人民手里的有没有呢?有的,河北、察哈尔、热河、山西的大部、山东、江苏的北部,这些地方的大块乡村和大批城市,乡村和乡村打成一片,上百的城市一块,七八十个城市一块,四五十个城市一块,大小三、四、五、六块。什么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这是靠得住的,我们的力量能够取得这批胜利果实。得到了这批果实,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还是头一次。历史上,我们只在一九三一年下半年打破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以后,江西中央区联合起来有过二十一个县城,但是还没有中等城市。二十一个小城市联在一起,最多的时候有过二百五十万人口。依靠着这些,中国人民就能奋斗那样久的时间,取得那样大的胜利,粉碎那样大的“围剿”。后来我们打输了,这不能怪蒋介石,要怪我们自己没有打好。如果这一次,大小城市几十个联成一块,有了三四五六块的话,中国人民就有了三四五六个大于江西中央区的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的形势就很可观了。
从整个形势看来,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蒋介石说要“建国”,今后就是建什么国的斗争。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呢,还是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将是一场很复杂的斗争。目前这个斗争表现为蒋介石要篡夺抗战胜利果实和我们反对他的篡夺的斗争。这个时期如果有机会主义的话,那就是不力争,自愿地把人民应得的果实送给蒋介石。
公开的全面的内战会不会爆发?这决定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因素。国内的因素主要是我们的力量和觉悟程度。会不会因为国际国内的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经过我们的奋斗,使内战限制在局部的范围,或者使全面内战拖延时间爆发呢?这种可能性是有的。
蒋介石要放手发动内战也有许多困难。第一,解放区有一万万人民、一百万军队、二百多万民兵。第二,国民党统治地区的觉悟的人民是反对内战的,这对蒋介石是一种牵制。第三,国民党内部也有一部分人不赞成内战。目前的形势和一九二七年的时候是大不相同了。特别是我党目前的情况和一九二七年时候的情况大不相同。那时候的党是幼年的党,没有清醒的头脑,没有武装斗争的经验,没有针锋相对的方针。现在党的觉悟程度已经大大地提高了。
除了我们的觉悟,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觉悟问题以外,还有一个人民群众的觉悟问题。当着人民还不觉悟的时候,把革命果实送给人家是完全可能的。这种事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今天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也已经是大大地提高了。我党在人民中的威信从来没有过现在这样高。但是,在人民中间,主要是在日本占领区和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中间,还有相当多的人相信蒋介石,存在着对于国民党和美国的幻想,蒋介石也在努力散布这种幻想。中国人民中有这样一部分人还不觉悟,就是说明我们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还做得很不够。人民的觉悟不是容易的,要去掉人民脑子中的错误思想,需要我们做很多切切实实的工作。对于中国人民脑子中的落后的东西,我们要去扫除,就像用扫帚打扫房子一样。从来没有不经过打扫而自动去掉的灰尘。我们要在人民群众中间,广泛地进行宣传教育工作,使人民认识到中国的真实情况和动向,对于自己的力量具备信心。
人民靠我们去组织。中国的反动分子,靠我们组织起人民去把他打倒。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陕甘宁边区南面有条介子河。介子河南是洛川,河北是富县。河南河北两个世界。河南是国民党的,因为我们没有去,人民没有组织起来,龌龊的东西多得很。我们有些同志就是相信政治影响,以为靠着影响就可以解决问题。那是迷信。一九三六年,我们住在保安。离保安四五十里的地方有个地主豪绅的土围子。那时候党中央的所在地就在保安,政治影响可谓大矣,可是那个土围子里的反革命就是死不投降。我们在南面扫、北面扫,都不行,后来把扫帚搞到里面去扫,他才说:“啊哟!我不干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这样。钟不敲是不响的。桌子不搬是不走的。苏联红军不进入东北,日本就不投降。我们的军队不去打,敌伪就不缴枪。扫帚到了,政治影响才能充分发生效力。我们的扫帚就是共产党、八路军和新四军。手里拿着扫帚就要研究扫的办法,不要躺在床上,以为会来一阵什么大风,把灰尘统统刮掉。我们马克思主义者是革命的现实主义者,绝不作空想。中国有句古话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黎明者,天刚亮也。古人告诉我们,在天刚亮的时候,就要起来打扫。这是告诉了我们一项任务。只有这样想,这样做,才有益处,也才有工作做。中国的地面很大,要靠我们一寸一寸地去扫。
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我们并不孤立,全世界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国家和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但是我们强调自力更生,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一切中外反动派。蒋介石同我们相反,他完全是依靠美国帝国主义的帮助,把美国帝国主义作为靠山。独裁、内战和卖国三位一体,这一贯是蒋介石方针的基本点。美国帝国主义要帮助蒋介石打内战,要把中国变成美国的附庸,它的这个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但是,美国帝国主义是外强中干的。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这里包括不相信帝国主义的“好话”和不害怕帝国主义的恐吓。曾经有个美国人向我说:“你们要听一听赫尔利的话,派几个人到国民党政府里去做官。”⒃我说:“捆住手脚的官不好做,我们不做。要做,就得放开手放开脚,自由自在地做,这就是在民主的基础上成立联合政府。”他说:“不做不好。”我问:“为什么不好?”他说:“第一,美国人会骂你们;第二,美国人要给蒋介石撑腰。”我说:“你们吃饱了面包,睡足了觉,要骂人,要撑蒋介石的腰,这是你们美国人的事,我不干涉。现在我们有的是小米加步枪,你们有的是面包加大炮。你们爱撑蒋介石的腰就撑,愿撑多久就撑多久。不过要记住一条,中国是什么人的中国?中国绝不是蒋介石的,中国是中国人民的。总有一天你们会撑不下去!”同志们,这个美国人的话是吓人的。帝国主义者就会吓人的那一套,殖民地有许多人也就是怕吓。他们以为所有殖民地的人都怕吓,但是不知道中国有这么一些人是不怕那一套的。我们过去对于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作了公开的批评和揭露,这是必要的,今后还要继续揭穿它。
苏联出兵了,红军来援助中国人民驱逐侵略者,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这件事情所发生的影响,是不可估计的。美国和蒋介石的宣传机关,想拿两颗原子弹把红军的政治影响扫掉。但是扫不掉,没有那样容易。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不能。原子弹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原子弹是空的。假如原子弹能够解决战争,为什么还要请苏联出兵?为什么投了两颗原子弹日本还不投降,而苏联一出兵日本就投降了呢?我们有些同志也相信原子弹了不起,这是很错误的。这些同志看问题,还不如一个英国贵族。英国有个勋爵,叫蒙巴顿。他说,认为原子弹能解决战争是最大的错误⒄。我们这些同志比蒙巴顿还落后。这些同志把原子弹看得神乎其神,是受了什么影响呢?是资产阶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资产阶级的学校教育中来的,是从资产阶级的报纸、通讯社来的。有两种世界观、方法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这些同志把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经常拿在手里;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却经常丢在脑后。我们队伍中的唯武器论,单纯军事观点,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的作风,个人主义思想,等等,都是资产阶级的影响。对于我们队伍中的这些资产阶级的东西,也要像打扫灰尘一样,常常扫除。
苏联的参战,决定了日本的投降,中国的时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期。新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之间有一个过渡阶段。过渡阶段的斗争,就是反对蒋介石篡夺抗战胜利果实的斗争。蒋介石要发动全国规模的内战,他的方针已经定了,我们对此要有准备。全国性的内战不论哪一天爆发,我们都要准备好。早一点,明天早上就打吧,我们也在准备着。这是第一条。现在的国际国内形势,有可能把内战暂时限制在局部范围,内战可能暂时是若干地方性的战争。这是第二条。第一条我们准备着,第二条是早已如此。总而言之,我们要有准备。有了准备,就能恰当地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
《论持久战》 核心思想与时代背景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撰写并发表的一篇军事著作,旨在系统地阐述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战争发展规律的战略思想。彼时,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已经持续一年多,中国军民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之后,正面临着战略相持阶段的严峻考验。国内,国民党政府在军事上节节败退,虽然在正面战场进行抵抗,但战略上存在许多消极和动摇的因素;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则在敌后战场开辟了广阔的根据地,取得了显著的战果,但力量相对薄弱。国际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日益严峻,英、法等国采取绥靖政策,对中国的抗战支援有限。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论持久战》的发表,犹如为迷茫中的中国人民指明了方向,凝聚了人心,统一了思想,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深刻地批驳了当时国内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提出了抗日战争必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的科学论断,并详细分析了在这三个阶段中,中国共产党应如何制定和执行具体的战略方针和策略。 “亡国论”与“速胜论”的批判 《论持久战》开篇便着重批判了两种错误的观点。 “亡国论”是当时中国社会中弥漫的一种悲观情绪,认为中国军事力量薄弱,日本国力强大,中国必将灭亡。这种观点忽视了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忽视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忽视了国际反法西斯阵营的发展趋势。毛泽东深刻地指出,“亡国论”的产生,是由于对战争的性质、敌我力量对比、战争的进程等缺乏正确的认识,是一种消极避战、放弃抵抗的思想。 “速胜论”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认为依靠一时的军事胜利,很快就能将日军赶出中国。这种观点同样是片面的,它低估了日本侵略者的顽固性和军事实力,也忽视了战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过分追求速胜,容易导致战略上的轻敌冒进,在付出不必要的代价后,反而会挫伤士气。 毛泽东通过对中日两国国情、军事实力、国际环境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有力地驳斥了这两种错误论调,为中国人民树立了科学的战争观,明确了抗战必将是一场持久战的战略判断。 持久战的三个阶段及其战略方针 《论持久战》的核心内容,在于对持久战三个阶段的科学划分以及相应战略方针的阐述。 第一阶段:战略防御 这是抗日战争的初期阶段。在此阶段,日军依靠其军事优势,在中国战场进行大规模的进攻,企图迅速占领中国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迫使中国屈服。中国军队则处于战略上的劣势,主要的任务是积极防御,消耗敌人,迟滞敌人前进,为持久作战争取时间和空间。 在这一阶段,毛泽东强调要“以空间换时间”,保存和发展自己的力量。他提出了“灭敌一部分,使其不能灭我一部分”的原则,反对硬拼,反对“片面抗战”,主张在运动中消灭敌人,避免被动挨打。同时,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形成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 第二阶段:战略相持 这是持久战的关键阶段。随着战争的进行,日军的侵略战争陷入了泥潭,其资源和兵力消耗巨大,进攻势头逐渐减弱。而中国人民的抗战则日益深入,力量不断壮大,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发展,战略主动权开始向中国倾斜。 在战略相持阶段,毛泽东指出,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相持’中间,打一次大的胜利的战役”。要充分发挥敌后战场的作用,对日军进行袭扰、破袭,使其无法从正面战场抽调兵力,同时,也要配合正面战场发动战略性进攻。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要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加强军队建设,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培养大量的军事干部。毛泽东强调,“相持”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绝佳时机,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为最后的胜利奠定基础。 第三阶段:战略反攻 这是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此时,日本侵略者的国力已经不堪重负,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形势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日军的实力已大为削弱,而中国军队的力量已经壮大到足以发动大规模的战略反攻。 在战略反攻阶段,中国军队将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以摧枯拉朽之势,将日军赶出中国。毛泽东指出,战略反攻是建立在长期的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的基础之上的,是持久战的必然结果。在这一阶段,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收复失地,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 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 《论持久战》不仅仅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更是一部人民战争的战略宣言。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抗日战争的胜利,最终取决于中国人民的广泛参与和坚定支持。他反复强调“人民战争”的思想,认为这是中国人民能够战胜强大敌人的根本原因。 “人民战争”思想的核心在于: 依靠人民,发动人民: 战争的胜利,不是靠少数军队,而是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要充分发动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等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形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政治动员: 必须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政治动员,提高人民的抗战觉悟,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使人民懂得战争的意义,并愿意为之奋斗牺牲。 人民军队: 要建设一支真正属于人民的军队,这支军队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钢铁般的纪律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相连的关系,是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 根据地建设: 在敌后建立和发展抗日根据地,是人民战争的重要战略依托。根据地不仅是军事斗争的基地,更是人民政权的摇篮,是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中心。 人民的物质支持: 人民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的物质支持。要通过各种方式,动员人民为战争提供粮食、物资、兵员等,满足战争的需要。 毛泽东通过对人民战争战略思想的论述,充分展现了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洞察和对战争规律的精准把握。他将战争的胜负归结于人民,将人民的力量视为战胜一切困难的源泉,这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战略的精髓与启示 《论持久战》所蕴含的战略思想,具有深刻的普遍意义,不仅指导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也对后世的军事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略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根据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战争进程以及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发展的。他对战争三个阶段的划分,以及在每个阶段提出的不同战略方针,都体现了战略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战略的坚定性与乐观主义: 尽管承认战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但《论持久战》的核心却是一种坚定的乐观主义。这种乐观主义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对战争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人民力量的充分信任之上。 战略的整体性与人民性: 《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强调了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经济斗争、文化斗争的紧密结合,强调了人民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它不是单纯的军事战术指导,而是包含了深刻的政治和思想内涵。 对弱者战胜强者的启示: 对于在军事、经济等方面处于劣势的一方,《论持久战》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指导。它告诉我们,即使面对强大的敌人,只要能够坚持正确的战略方向,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就一定能够以弱胜强,最终取得胜利。 《论持久战》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军事著作,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体现。它不仅在战争年代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更在和平年代给予我们深刻的战略启示,激励我们在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时,都能保持战略清醒,坚定必胜的信念,并为之不懈奋斗。这部著作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其特定的历史时期,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不朽经典。

用户评价

评分

4. 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充满思想火花的著作。作者在书中对于如何认识和改造中国国情的论述,展现了他非凡的战略眼光和深邃的哲学思考。书中对于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状况的分析,细致入微,仿佛亲身目睹了那个年代的众生相。他提出的关于如何解决社会矛盾、如何进行革命建设的思路,既有理论的高度,又饱含着对人民的深切关怀。我特别欣赏他那种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应变的辩证方法,这在中国革命的复杂环境中尤为重要。作者的文字风格朴实无华,但字里<bos>pò 见真章,没有空洞的理论说教,只有深刻的分析和坚定的信念。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如何看待和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获得了很多启示。这是一种关于如何把握历史潮流、如何引领变革的智慧,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这是一本能够激发思考、涤荡心灵的经典读物,值得深入研读。

评分

5. 最近有幸接触到一本非常有分量的著作,其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刻,令我掩卷沉思良久。书中对于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内外挑战的分析,细致入微,层层剥离,展现出作者高屋建瓴的战略视野。我尤为赞赏其中关于如何凝聚人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应对时代洪流的论述。作者的语言风格,朴实中蕴含着力量,没有冗余的修饰,却字字句句直抵人心,清晰地阐述了其核心思想。每一次阅读,都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领导者所需要具备的智慧和勇气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中提出的很多原则,虽然诞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关于认识论、方法论的思考,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应对挑战、实现目标的智慧宝典,值得反复揣摩,细细品味。

评分

3. 最近拜读了一部对我思想触动极大的作品。作者在书中展现了他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如何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引领国家走向复兴的宏大构想。书中的很多论述,都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紧迫感。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如何团结和依靠人民的论述所打动,那种对群众力量的充分信任,以及如何将这种力量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失实践的接地气。他能够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用清晰易懂的方式阐述清楚,并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解决思路。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领悟到了许多关于领导力、战略和人性的深刻道理。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智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感悟。

评分

2. 偶然间接触到了一部非常引人深思的作品。作者在书中展现了他对中国革命进程的深刻理解,以及在那个历史关头所做的艰难抉择。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社会变革的系统性思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紧密结合着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感受着人民的疾苦,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书中的一些观点,虽然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年代感,但其背后蕴含的辩证思维和战略眼光,却是永不过时的。它让我明白,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坚定的信念、周密的计划和不懈的努力。作者的叙述风格朴实而有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直击人心。读完之后,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对那个时代的人物有了更客观的评价。这是一部能够涤荡心灵、启迪智慧的著作,强烈推荐给那些对历史和社会变革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

1. 最近重温了一本读物,感觉非常充实。书中那种高瞻远瞩的视角和对复杂局势的深刻洞察,真的让人受益匪浅。特别是对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矛盾的分析,细致入微,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都极具力量,读起来既有条理又不乏激情。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但书中很多关于如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依然具有启发性。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群体协作方面,书中提出的某些原则,在现代社会中也同样适用。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文献,更像是一本关于智慧和领导力的宝典。每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对世界的理解也更加深刻。那种对全局的把握能力,以及在逆境中保持清醒头脑的智慧,是当前很多浮躁的观点所无法比拟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那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逻辑,让人心服口服。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思想盛宴,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给公司买的,有空可以读读看,应该不错

评分

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七日)

评分

评分

*活在现在就好了 这世道

评分

9.

评分

他对她说:&ldquo;不要害怕,从今天起,我们一起上学回家,我会保护你。&rdquo;

评分

最后一本书,看完了之后的感觉是,应该买一套《文集》。

评分

比如林语堂原序中的一句&ldquo;A vivid personality is always an enigma.&rdquo;宋译为&ldquo;鲜明的个性永远是一个谜&rdquo;,张译为&ldquo;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rdquo;再如第十一章的第一句话,&ldquo;Hangchow, then as now, was a magic city, sometimes called Paradise on Earth.&rdquo;宋译为&ldquo;当时的杭州也象今天一样,是一个神奇的都市,有时候被称为人间天堂。&rdquo;张译为&ldquo;杭州,在当年一如今日,是一个美妙难言的都市,谚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rdquo;那&ldquo;元气&rdquo;、那&ldquo;难言&rdquo;,显然都是张先生的发挥。此类细节举不胜举,比如原文只说&ldquo;斩首&rdquo;,张先生就非要写成&ldquo;斩首示众&rdquo;,似乎不示众就算不得斩首了。

评分

评蒋介石发言人谈话(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六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