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舰史

日本军舰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本海人社 著,王鹤 译
图书标签:
  • 日本海军
  • 军舰
  • 历史
  • 军事史
  • 舰船
  • 二战
  • 太平洋战争
  • 海军装备
  • 日本历史
  • 战争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ISBN:97875552214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699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铜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891年6月26日,丁汝昌率北洋舰队之精华到访问日本。日本朝野人士参观完其暂缺的7000吨级定远、镇远舰后,顿感羞惭,惊恐不安。反观当时的日本,仅有三四艘三四千吨级之巡洋舰。而之后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中国海军从甲午海战至二次大战,几乎一败涂地,直至毫无还手之力。反省这半个世纪中国海军的惨状同时,应该看的更有日本海军这五十年的发展。日本军舰史,这是我们不愿意看的一本书,因为几乎每一艘舰艇都或多或少的沾着中国人的鲜血;而这也是我们应该看的一本书,因为了解历史,了解他们的发展,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正是我们走向强大的必须借鉴!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图片和正文两部分,其中图片部分介绍了从明治初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全部日本军舰的信息和照片,让读者形象地了解各型军舰的特征,并诠释各艘军舰的历史以及照片背后的故事。文字部分介绍了日本军舰种类的变迁,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日本军舰在设计、建造方面的发展概况,并附带了日本海军的大事年表,以及关于日本海军舰队源流、观舰式源流、涂装制度源流等,使读者得以总揽日本军舰及各相关制度的变迁情况。

内页插图

目录

明治时代:
照片
1.海军创建期
2.至甲午战争终结
3.至日俄战争终结
4.至明治时代终结
正文
舰船类别的变迁·明治时代
日本军舰年表·明治时代
明治时代的军舰
大正时代:
照片
1.战舰·巡洋战舰
2.巡洋舰
3.驱逐舰
4.潜水舰
5.其他军舰
6.特务舰艇
正文
舰船类别的变迁·大正时代
日本军舰年表·大正时代
大正时代的军舰
昭和时代:
照片
1.战舰
2.航空母舰
3.巡洋舰
4.驱逐舰
5.潜水舰
6.其他军舰
7.特务舰艇
8.特设舰船
9.特攻兵器
正文
日本海军的观舰式
舰船类别的变迁·昭和时代
日本军舰年表·昭和时代
昭和时代的军舰
日本联合舰队
舰船名索引

精彩书摘

  二等战舰“ 壱岐”(Iki) 双桅, 钢制。 1890 年在俄国 Galernii 船厂下水, 原名“尼古拉一世”(Imperator Nikolai I) 。排水量 9672 吨, 长 101.6 米, 宽 20.4 米, 吃水 7.8 米, 立式 3 缸 3 胀蒸汽机, 双轴推进, 8000 马力, 主要武器为 2门 305 毫米炮。 原隶属俄国第 3 太平洋舰队, 1905 年 5 月 28 日在日本海海战中被俘, 成为日军的战利品, 是参加这次海战的 8 艘俄国战舰中式样最老的。 1906 年 12 月归类为一等海防舰, 因其舰龄过长、 舰况过差而于 1915 年 5月 1 日除籍, 同年 10 月在伊势湾外被“金刚” “比睿”当作靶船击沉。 舰名为日本古国名, 照片摄于 1905 年 6 月 5 日。
  一等战舰“丹后”(Tango) 双桅, 钢制。 1898 年在俄国 New Admiralty 船厂竣工, 原名“波尔塔瓦” ( Poltava) 。排水量 10960 吨, 长 108.7 米, 宽 21.3 米, 吃水 7.8 米, 立式 3 胀蒸汽机, 10600 马力, 航速 16.2 节, 主要武器为4 门 305 毫米炮、 4 具鱼雷发射管。 原属俄国太平洋舰队, 在旅顺沉没后被日军打捞成为战利品, 后送往横须贺造船所修理, 1911 年3 月竣工。 该舰安装了俄国海军第一种 305 毫米 40 倍径主炮, 其 12 门 152 毫米副炮中有 8 门分布在 4 座双联装炮塔内。 1912 年 8 月归类为一等海防舰, 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6 年 4 月 4 日归还给俄国。舰名取自日本古国名, 照片摄于 1911 年。
  二等驱逐舰“桃”(Momo) 4 艘“桃”级驱逐舰的首舰。 标准排水量 755 吨, 全长 88.4 米, 宽 7.7米, 吃水 2.4 米, 舰本式透平机, 双轴推进, 16700 马力, 航速 31.5 节, 主要武器为 3 门 120 毫米炮、 6具鱼雷发射管, 1916 年 12 月 23 日在佐世保工厂竣工。 该舰和“矶风”级同为 1915 年度计划中的建造舰,建造命令也是同时下达的。 该舰设计要求是舰体比“矶风”级小, 比“樱”级、 “桦”级的抗浪性高,为此加大了首楼高度, 抑制其侧下方上浪, 增大了外倾。 同级 4 艘军舰完成后编成第 15 驱逐队, 随后派往地中海执行为船队护航的任务,其间队名变为第 24 驱逐队。 昭和初期主要在中国执行警备任务, 1937年 5 月 31 日第 24 驱逐队解散, 该舰 1940 年 4 月 1 日除籍。 照片为 1917 年 4 月 17 日拍摄。
  二等驱逐舰“ 楢”(Nara) 6 艘“楢”级驱逐舰的首舰。 标准排水量 770 吨, 全长 85.9 米, 宽 7.7 米,吃水 2.4 米, 布朗·寇蒂斯式透平机, 双轴推进, 17500 马力, 航速 31.5 节, 主要武器为 3 门 120 毫米、6 具鱼雷发射管, 1918 年 4 月 30 日在横须贺工厂竣工。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派出驱逐舰前往地中海,作为补充增拨了临时军费建造 6 艘新驱逐舰, 即该级。 1917 年 7 月 31 日下令在各镇守府制造, 该 6 艘驱逐舰按照“桃”级图纸建造, 根据“桃”级在地中海实际使用的经验对船体结构做了加强, 重量相应增加了 15 吨。 照片是 1918 年 11 月在舞鹤拍摄。 该舰 1940 年 11 月 5 日成为废舰,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拆解。
  二等驱逐舰“苇”(Ashi) 21 艘“枞”级驱逐舰的 15 号舰。 标准排水量 770 吨, 全长 85.3 米, 宽 7.9 米, 吃水 2.4 米,舰本式透平机, 双轴推进, 21500 马力, 航速 36 节, 主要武器是 3 门 120 毫米炮、 4 具鱼雷发射管, 1921 年 10 月 29 日在川崎造船所建成。 该舰与其说是“楢”级的改良型不如称为“峯风”级的缩小版, 战力比“楢”级强大了许多。 照片上是刚刚竣工后的景象。 该舰的舰桥位置和“峯风”级一样, 与“楢”级以前的军舰相比, 在稳定性、 抗浪性等方面都有所加强。另外 120 毫米炮的安装位置也做了加高, 遇到大浪时仍能正常射击。 1922 年 1 月 5 日至 1935 年 11 月 15 日隶属于第 27 驱逐队,1927 年 8 月发生美保关事件( 和“那珂”相撞) , 舰尾被切断, 同年 9 月 5 日至次年 4 月 1 日被除队, 作为第 3 预备舰进行修理。 1925 年五卅惨案开始到之后的“九·一八”事变期间, 该舰在上海以及中国沿海活动, 1940 年 2 月 1 日除籍, 成为佐世保港务部的保管船, 同年 10 月 5 日编为杂役船, 被定为练习船, 隶属海军航海学校。
  ……

前言/序言

  关于日本军舰
  日本海人社编辑出版的《 世界の艦船》 杂志, 是闻名世界的舰船科技类刊物, 在中国的军事研究者、 爱好者中颇享盛誉。 军事研究圈中几乎众所周知的是, 《 世界の艦船》 杂志除了正常的连续性月刊外, 不定期还会以类似特刊的形式, 针对某一主题编辑、 出版增刊, 这些增刊因为主题集中、 资料丰富、 尤其是收录的舰船照片内容珍罕, 质素高, 向来就是研究者、 爱好者们拥趸的对象。
  多年以前, 在中国国内想要接触到《 世界の艦船》 杂志和增刊十分不易。 首先, 是阅读途径的限制, 除了可以从某些大型图书馆借阅外, 其余则只能通过五花八门的方式从日本购买, 费时费力。 其次, 则是语言门槛的天然屏障, 对于这些日文书刊, 很多不通日语的读者只能坐而兴叹, 停留在读图猜意的程度上, 难以对其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和利用。
  令人称赞的是, 青岛出版社经过不懈努力, 与日本海人社达成合作, 终于架起了一座让中国读者能很好地了解《 世界の艦船》 的便捷桥梁, 开始精选《 世界の艦船》 增刊系列中的精品翻译出版, 将日本舰船科学方面的成果介绍给中国的读者。 早在增刊中文版选题阶段, 蒙出版社申尧先生的热情邀请, 我和上海的海军史学者章骞先生都参与了出谋献策, 在当时我就向申尧先生极力推荐翻译出版《 世界の艦船》 增刊中的重头戏——《 日本军舰史》 。
  我以为, 《 世界の艦船》 的各期增刊都可谓具有很高的价值, 但尤推以日本军舰作为主题的系列增刊更值得注意。 因为日本人编写有关他们国家自己军舰的书籍无疑具有先天优势, 其观点、 资料的准确、 详实都很容易超越国外学者。 透过日本研究者的文字去了解日本的军舰, 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 也打开了了解日本海军史顶尖学者研究水平的一扇窗口。 而在多本关于日本军舰的增刊中, 最应该引进出版的, 就是《 世界の艦船》 系列增刊中页数最厚、 内容最基础的总编号 500 期的增刊《 日本军舰史》 。
  关于日本军舰的书籍、 文章, 在中国的军事书刊中并不鲜见, 对“大和”、 “武藏”等耳熟能详的著名日本军舰, 中国也不乏深入研究者。 但是中国的研究者、 爱好者对日本军舰的了解, 实际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多集中于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本主力军舰, 又多仅局限于军舰装备本身, 而对日本军舰种类的变迁、 设计的演变、 建造的背景、 舰队编制的发展等等系统性的基础知识则知之甚少, 甚至全无所知。 由此, 对日本历史上的军舰缺乏总体的了解, 以至于在研讨日本军舰时, 常常出现只知结果、 不知其因的割裂现象, 对日本军舰的了解流于表面。
  《日本军舰史》 恰是一本为中国读者全面了解日本军舰提供途径的书。 该书名为“史”, 但严格来说,更像是一部旧日本海军军舰的大辞典。 其内容提纲挈领、 将日本军舰的来路和发展源流介绍得清晰明白, 而这样系统的知识, 正是此前的中文书刊中无处寻觅的, 也是中国研究者、 爱好者们缺乏的部分。
  本书中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即图片和正文, 其中图片页汇聚了从明治初年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全部日本军舰的信息和大量的军舰照片, 不同于《 世界の艦船》 其他增刊偏重照片尺寸的传统, 本书中尽管也有大量单张整页印刷的照片, 但更多则是集合在一页、 尺寸较小的照片, 或许会有满心期望看照片的读者对此诟病, 但不同编著目的的书有着不同的价值取舍,对本书而言, 照片其实并不是用来给读者逐细分析的,而是属于以照片代军舰目录的意思, 让读者能形象地了解各型军舰的特征。 配合图片出现的注释文字, 也颇具特点, 即并不十分注重技术参数的完整性, 而更多去诠释各艘军舰的历史以及照片的背景拍摄故事。 因而,该书的图片页其实是一幅历程将近百年的日本军舰的图录。
  本书另一大重要的内容便是和图片平分秋色的正文, 分头介绍了日本军舰种类的变迁源流, 明治、 大正、昭和三个时代中日本军舰在设计、 建造方面的发展概况, 尤为用心的是还附带了日本海军的大事年表, 以及关于日本海军舰队源流、 日本海军观舰式源流、 日本海军舰船涂装制度源流等诸篇探寻制度源头的文章, 能使读者得以总揽日本军舰及各相关制度的变迁情况, 由此也使得该书在通俗的图录之外, 多了非常鲜明的学术性氛围。
  关于日本的军舰, 中国社会常常会出现一种声音, 对去了解曾经是侵华先锋的这些军舰感到不理解。 诚然, 中日两国间在近代有过一场刻骨的恩怨, 作为被欺凌一方的中国, 看着那些曾经在中国水域耀武扬威的日本军舰, 自然会有十分复杂的感情。 但是, 选择不去看、 不去说, 亦或是“逢日必反”, 并不是正视历史所应有的态度。
  由于文化上和历史上复杂交错的关系, 某种程度而言, 日本可以说是中国的一面镜子。 同一条起跑线出发的中、 日两国近代海军, 也同样居于这种关系。 研究历史上中国的海军、 军舰, 总甩不开日本的影子, 而相反, 中国人来看日本的海军、 军舰发展史, 也总能想起同时期中国的海军。 正是基于这种文化相映的现象,中国人如果不真正了解日本的近代历史, 便称不得完全了解了中国的近代史, 没有全面掌握日本海军的发展史, 也无法说就真正了解了中国的海军史。 在近代, 中国的文人常扼腕兴叹, 感慨日本人对中国的了解甚于中国人自己, 认为这是两国博弈中中国招招落后之由, 这种时代的浩叹, 或许能在今天引起更多的思索。
  《日本军舰史》 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掌握日本军舰发展全局的平台、 基础, 我深信, 当通读完本书,读者不仅会对日本近代海军的发展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对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也会有更深的感触。 或许还会有读者认为这本书中军舰技术参数不足、 缺乏军舰线图, 实则这些都并不是本书所肩负的任务, 《 世界の艦船》 增刊中的《 日本战舰史》 、 《 日本巡洋舰史》 等等专门的舰种史, 才是进行技术方面详细阐述的书籍,在掌握了全局性的《 日本军舰史》 后, 再来看各个舰种史, 才会更有助益。 从这个意义而言, 《 日本军舰史》是中国海军史研究者、 爱好者必备的案头基础工具书, 是打开日本军舰历史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日本军舰史》 因为大量涉及了舰船、 海军等专业知识, 翻译难度大、 翻译工作琐碎, 就学于东北师范大学日本史专业的王鹤先生承担了全书的翻译, 较好地再现了日文版的风貌。 王鹤先生是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员, 致力于研究近代中日海军对比, 以及日本海军的发展历史, 由他来翻译本书, 无疑是再恰当不过的,在此我谨向他付出辛勤劳动、 倾注心血而取得的这份成果表示祝贺!同时, 也向日文原版的编者、 作者致以敬意!
  希望《 日本军舰史》 中文版的出版, 能让中国的读者对日本的海军有更深的了解。
  陈 悦

《太平洋钢铁的巨影:日俄战争至太平洋战争的海军风云》 这是一部宏大的军事史著作,它将目光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那段波澜壮阔、充满了钢铁碰撞与时代洪流的海洋战争史。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以日本海军的崛起与衰落为主线,深刻剖析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更早的日俄战争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并以此折射出整个亚太地区的权力格局变迁与国际关系的演进。 本书的叙事始于日俄战争的硝烟,那是日本海军首次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其惊人力量的时刻。我们将追溯从“北洋水师”覆灭后,日本如何卧薪尝胆,迅速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与思想,建立起一支令人生畏的现代化海军。本书将详细描绘伏尔加河舰队的毁灭,对马海战的战略部署与战术执行,以及这场胜利对日本国运和国际秩序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看到,日本海军是如何从一个地区性强国,一步步走向世界海军强国的行列。 随着时间的推移,本书将笔锋转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的十年。尽管日本在此次战争中扮演的角色相对较轻,但其海军力量在此期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本书将探讨日本海军在战后条约体系下的发展与限制,例如华盛顿海军条约等,以及日本海军界对此的反应与应对。我们还将审视日本海军如何利用国内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逐步建造出一批批代表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舰艇,包括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以及新兴的航空母舰。 然而,本书最浓墨重彩的部分,无疑将聚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太平洋战场上的激烈较量。我们将深入探究日本海军为何会在明知国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选择与美国等盟国开战。本书将细致分析日本海军的战略思想,如“决战战略”的形成与破灭,以及其对航空兵力的过度依赖和对海战模式的误判。 在战役层面,本书将以极为详尽的笔触,重现那些载入史册的重大战役。从珍珠港的突袭,展示日本海军瞬间的强大与战略上的短视;到珊瑚海海战,第一次出现航空母舰之间的大规模对决;再到中途岛海战,被誉为“扭转太平洋战局”的关键一役,本书将不惜篇幅地剖析战前的情报、双方的兵力部署、舰载机的起降与攻击、雷达技术的作用、指挥官的决策失误与亮点,以及这场战役对日本海军航空兵力造成的毁灭性打击。 本书还将详细描写那些惊心动魄的海洋攻防战,如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的舰炮对决与夜间海战;菲律宾海海战中的“马里亚纳射火鸡”惨败,展现日本海军航空兵的彻底覆灭;以及雷伊泰湾海战,这场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之一,涉及了海陆空三方力量的复杂交织,本书将揭示日本海军最后的反击与无奈的结局。 除了宏大的战役叙事,本书还将深入到舰艇本身的细节。我们将看到那些曾经辉煌的战列舰,如“大和”号和“武藏”号,它们代表了日本海军在舰炮时代最后的雄心与技术巅峰,但最终却在战争的洪流中黯然沉没。本书还将探讨日本海军在航空母舰发展上的探索与挣扎,从早期的“凤翔”号到后来的“赤城”、“加贺”、“翔鹤”、“瑞鹤”等,以及它们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和命运。驱逐舰、潜艇、巡洋舰等各种舰艇的性能、装备、战术运用,都将得到细致的描绘。 本书更重要的是,它将不仅仅是一部冰冷的舰艇史或战役史,而是力图还原那个时代海军将士们的真实面貌。我们将通过大量的史料、回忆录、书信等,去了解那些身处钢铁巨兽之中,面对生死考验的海军官兵们的心路历程。他们的英勇、他们的牺牲、他们的困惑、他们的绝望,都将在这本书中得到体现。本书将探讨日本海军的传统、军纪、以及在战争末期,面对必败局面时的极端主义表现,如神风特攻队的出现,并分析其深层原因。 同时,本书也将跳出单纯的日本海军视角,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国际背景下审视。我们将分析日本海军的战略选择如何影响了同盟国的战略部署,以及太平洋战争的进程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本书将探讨日本海军的失败,对二战的结局、战后日本的命运,以及冷战时期亚太地区的海军力量平衡所带来的长远影响。 《太平洋钢铁的巨影:日俄战争至太平洋战争的海军风云》是一部集军事史、战略分析、技术考证、人物传记于一体的鸿篇巨著。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客观地理解二十世纪上半叶日本海军及其所参与的重大历史事件的窗口,让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思考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本书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翔实的史料支撑,以及生动细腻的叙事,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段波涛汹涌的海洋岁月,感受钢铁巨舰时代的壮丽与悲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搭配上深邃的蓝色背景,隐约透出几艘威严的战舰剪影,仿佛将人瞬间拉回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我一直对那些钢铁巨兽充满好奇,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海洋霸权的象征。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精美的插图,无论是战列舰雄伟的身姿,还是航空母舰庞大的甲板,都描绘得栩栩如生,细节之处更是令人赞叹。文字部分也同样引人入胜,作者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触,讲述了日本海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崛起历程。那些耳熟能详的战役,如中日甲午海战、日俄战争,在这里都被赋予了更加鲜活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战舰设计理念和技术演变的剖析,让我这个外行也能窥见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心血。虽然我对军事史并非特别精通,但这本书以其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史料,让我能够轻松跟随作者的笔触,一步步理解日本海军在近代世界格局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军舰的书,更是一扇窥视历史的窗口,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国家意志、技术发展以及地缘政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从一本关于日本军舰的书,我意外地收获了一段关于国家崛起与衰落的深刻思考。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性书籍,但阅读过程中,我却被其中所蕴含的宏大叙事和深刻洞察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对舰艇本身的描述,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书中对日本海军发展所处的时代背景、国际形势以及国内政治经济的分析,都为理解这些钢铁巨兽的命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我看到了日本是如何通过引进西方技术,模仿学习,最终建立起一支令人生畏的海军力量。我也看到了,在辉煌的背后,隐藏着对资源和扩张的无尽渴求,以及最终因过度自信和战略失误而走向覆灭的悲剧。这本书让我对“强大”这个词有了更复杂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堆砌,更是对战略智慧、资源配置以及国家意志的综合体现。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历史事件背后动机的剖析,以及对战争后果的冷静反思,这让这本书具有了超越军事史本身的哲学深度。

评分

作为一个对日本历史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无意中闯入了我的视野。起初,我抱着一种旁观者的心态来阅读,但随着情节的展开,我逐渐被书中描绘的那个时代所吸引。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船只的静态介绍,它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史诗,讲述了一个国家如何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又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历史背景的梳理,以及对各个时期日本海军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分析。书中穿插的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都为冰冷的舰艇增添了人性的温度。我被那些在战火中浴血奋战的水兵们的勇气所感动,也对那些运筹帷幄的指挥官们的智慧感到钦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日本海军在技术上的不断追求,也看到了他们在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它让我反思,强大的军事力量究竟是守护和平的利器,还是走向毁灭的导火索。这本书以其深刻的见解和丰富的史料,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日本近代史。

评分

我是一名军事爱好者,尤其是对二战时期的海军舰艇情有独钟,所以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这本书。拿到手后,我被它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折服。虽然书名直接点明了主题,但我还是对内容充满了期待。开篇序言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视角,审视了日本海军的发展轨迹,并没有回避其辉煌的过去,也没有忽视其最终的沉沦。书中对每一型代表性军舰的介绍都非常详实,从建造背景、设计特点,到实战表现和最终结局,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我特别关注那些传奇般的战列舰,比如“大和”号和“武藏”号,它们在书中被细致地描绘,让我仿佛能看到它们在茫茫大海中矗立的身影。同时,作者也对日本海军的战术思想、人才培养以及战略决策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舰艇图鉴,更是一部关于海军战略的百科全书。我喜欢它对细节的把握,比如舰载武器的口径、装甲的厚度,以及航速的极限,这些数据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棒,它让我对日本海军的整体实力和战略运用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我是一名航空母舰的狂热爱好者,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立刻被吸引了。这本书的篇幅不小,内容也非常丰富,足以满足我对航空母舰的各种好奇心。从最早的“凤翔”号,到后来叱咤风云的“赤城”号、“加贺”号,再到令人闻风丧胆的“翔鹤”号、“瑞鹤”号,书中对每一艘航空母舰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航空母舰设计理念和技术演变的描述,让我了解了从最初的实验性设计,到后来形成成熟体系的过程。书中对舰载机的发展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零式战斗机到各种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都一一呈现。我还会仔细研究书中关于航空母舰作战的战术分析,比如如何进行编队,如何组织攻击,以及如何进行防空。这本书的插图也非常精美,大量的舰船照片和作战示意图,为我提供了直观的视觉享受。这本书让我对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力量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太平洋战争中的海空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相似的书已经买过几本,包括这本都非常不错。

评分

书很好,就是包差这次很差运输途中有小损伤,不过还能接受

评分

好书,实用,包装严密,送货快捷,快递员认真负责。かいぐん[海軍]

评分

详实

评分

图片不少,收藏精品啊

评分

终于出版了,现在网上把有些书的价格都抄的离谱了!这本书现在我已经买下了,现在我来给它写段评论吧! 先从哪里说起呢?还是先从它的品相说起吧!也就是先从它的外表说起吧!这本书的品相还是很好的,绝对的是全品书。也就是说封面很平很新,没有折角,印刷精致美丽大方,当然就很漂亮啦。要说到品相好,还得说说它的正文啊!每一页上都有字呢!每个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每页都很规整,没有脱页、漏页的现象出现呢!每个字印刷的都很精细呢。 基于以上几点我给这本书一个好评。

评分

还可以不错

评分

非常好!是正品!质量非常不错!物流也给力!

评分

还可以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