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学书系之五:唐诗学文献集粹(套装上下册)》从历代典籍中择录有代表性的唐诗研究资料千余篇,围绕特定主题,组合成169个单元,每单元列正文一篇、附录文献若干篇,另说明文字一则用为提挈。各单元按时间顺序排列,计分唐五代、两宋、金元、明、清前中期和晚清民初六个时段,串合起来大体能显示唐诗研究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线索。《唐诗学书系之五:唐诗学文献集粹(套装上下册)》与《类编》均属基础性史料建设,以一纵一横、一经一纬的方式编列唐诗学相关资料。前书重在显示各专题领域间的逻辑关系,《唐诗学书系之五:唐诗学文献集粹(套装上下册)》则着眼于理顺这门学科演进的历史脉络;前书多取片语缀合的形式,《唐诗学书系之五:唐诗学文献集粹(套装上下册)》则尽量录取全文或整段,便于全面观照所谈论的话题,此乃两书的基本的分工。
陈伯海,1935年生,湖南长沙人。195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国家社科规划文学学科组成员,李商隐研究会副会长。
陈伯海先生研究唐诗方面贡献突出,是国内外公认的专家。他的《唐诗学引论》、《中国诗歌之现代观》是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著作,是国内学者引用和参考的典范著作。如今,陈伯海老师已经退休,转而思考和研究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变、哲学美学等方面的问题,并且已经写出若干书稿准备出版。
上册
《唐诗学书系》总序
编撰说明
唐五代部分
隋书·文学传序
附录
北齐书·文苑传序(节录)
周书·王褒庾信传论(节录)
南史·文学传序(节录)
笔札华梁·论对属
附录
文笔式·属对
诗髓脑(选录)
诗格·调声
古今诗人秀句序
附录
楚望赋序
国秀集序
王勃集序
附录
上吏部裴侍郎启(节录)
乐府杂诗序(节录)
南阳公集序(节录)
和学士闺情诗启
艺苑卮言(选录)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附录
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节录)
陈拾遗故宅
诗式·论卢藏用《陈子昂集序》
新唐书·陈子昂传(节录)
唐音癸签(选录)
唐朝新定诗格·十体
附录
诗格·十七势
诗式·辩体有一十九字
风骚旨格(选录)
古风五十九首(选录)
附录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节录)
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
泽畔吟序
春日忆李白
草堂集序(节录)
……
宋代部分
金元部分
下册
明代部分
清前中期部分
晚清民初部分
引用书目
后记
新版后记
《唐诗学书系之五:唐诗学文献集粹(套装上下册)》:
大矣哉,文之时义也!有天文焉,察时以观其变;有人文焉,立言以重其范。历年兹久,递为文质,应运以发其明,因人以通其粹。仲尼既没,游、夏光洙、泗之风;屈平自沉,唐、宋弘汨罗之迹。文儒于焉异术,词赋所以殊源。逮秦氏燔书,斯文天丧,汉皇改运,此道不还。贾马蔚兴,已亏于《雅》、《颂》;曹王杰起,更失于《风》、《骚》。僶倪大猷,未忝前载。洎乎潘陆奋发,孙许相因,继之以颜谢,申之以江鲍,梁魏群材,周隋众制,或苟求虫篆,未尽力于丘坟;或独徇波澜,不寻源于礼乐。会时沿革,循古抑扬,多守律以自全,罕非常而制物。其有飞驰倏忽,倜傥纷纶,鼓动包四海之名,变化成一家之体,蹈前贤之未识,探先圣之不言,经籍为心,得王何于逸契;风云人思,叶张左为神交。故能使六合殊材,并推心于意匠;八方好事,咸受气于文枢。出轨躅而骧首,驰光芒而动俗,非君之博物,孰能致於此乎!
君讳勃,字子安,太原祁人也。其先出自周浚哲文明之裔。隐乎炎汉,弘宣高尚之风。晋室南迁,家声布于淮海;宋臣北徙,门德胜于河汾。宏材继出,达人间峙。祖父通,隋秀才高第,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大业末,退讲艺于龙门。其卒也,门人谥之日文中子。闻风睹奥,起予道惟。揣摩三古,开阐八风。始摈落于邹韩,终激扬于荀孟。父福畴,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六合二县令,为齐州长史。抑惟邦彦,是日人宗。绝六艺以成能,兼百行而为德。司马谈之晚岁,思弘授史之功;扬子云之暮年,遂起参玄之叹。
君之生也,含章是托。神何由降?星辰奇伟之精。明何由出?家国贤才之运。性非外奖,智乃自然。孝本乎未名,人应乎初识。器业之敏,先乎就傅。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得天,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居难则易,在塞咸通。于术无所滞,于词无所假。幼有钧衡之略,独负舟航之用。年十有四,时誉斯归。太常伯刘公巡行风俗,见而异之,日:“此神童也。”因加表荐。对策高第,拜为朝散郎。沛王之初建国也,博选奇士,征为侍读。奉教撰《平台钞略》十篇。书就,赐帛五十匹。先鸣楚馆,孤峙齐宫。乘、忌侧目,应、刘失步。临秀不容,寻反初服。远游江汉,登降岷峨,观精气之会昌,玩灵奇之胖蠁,考文章之迹,征造化之程。神机若助,日新其业。西南洪笔,咸出其词。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所制《九陇县孔子庙堂碑文>,宏伟绝人,稀代为宝。正平之作,不能夺也。咸亨之初,乃参时选。三府交辟,遇疾辞焉。友人陵季友,时为虢州司法,盛称弘农药物,乃求补虢州参军。坐免。岁余,寻复旧职。弃官沉迹,就养于交趾焉。长卿坐废于时,君山不合于朝,岂无媒也,其惟命乎!
……
唐诗作为人类文化艺术的瑰宝,在其一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有关著述汗牛充栋,人尽知晓,有什么必要再来添加这么一套“书系”呢?当有以解说之。
从题目上看,这套“书系”的特点即在于标示出“唐诗学”的“学”字,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吹法螺,拉大旗,刻意抬高自己著作的地位,乃是切切实实地表明我们的宗旨,即以治专门之学的态度来对待唐诗研究,而不停留于一般的事象考证或作家、作品论析。唐诗研究自属整个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它又有自身的独特性能所在,将其定位为“唐诗学”,就是要把它同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里的“诗经学”、“楚辞学”、“乐府学”、“词学”、“曲学”一样视作一项专门的学问,从学科建设的高度来清理其历史资源,以掌握其整体构架。这样的设想有没有根据呢?当然是有的。据我们所知,唐以后的历代学者从未将“唐诗”简单看成唐朝人所写诗篇的统称。在他们心目中,“唐诗”代表着一种特定的传统,甚至是诗歌艺术的典范,流传久远的“宗唐得古”之说以及随后而起的“宗唐”与“宗宋”之争,都是围绕对这一典范意义的理解而展开的。“五四”以后的学者群中,亦不乏将唐诗认定为民族文化结晶和民族精神显现的主张(闻一多先生乃其中佼佼者,他编选《唐诗大系》并撰写《唐诗杂论》,实含带有从总体上构建唐诗学的意向),至今为众人认可。当然,自唐宋经明清以迄现代,人们对唐诗性能的领会上会不断发生变化,历来的“唐、宋诗之争”即包含对唐诗定位的重大分歧,而即使同属“宗唐”阵营,也曾有过“宗盛唐”与“宗晚唐”、“宗李杜”与“宗王孟”诸般歧异,至于研究唐诗的心得以选诗、编集、注释、考证、圈点、品评、论说、习作等不同形态出现,更为人所熟知。这不正表明唐诗学的建设不仅有其学理的支撑和历史的沿革,亦且有其门派的分立以及成果形式的丰富多样性,适足以构成一项专门的学问吗?立足于对这门学问的宏观把握与总体性探究,在总结既往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为唐诗学学理的当代构建探索道路,以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促进其推陈出新,正是本“书系”编撰的基本目标所在。
我最近在阅读这套书的某个部分,它深入探讨了唐诗在不同地域的传播与接受。我被书中关于唐诗如何影响边塞诗和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章节深深吸引。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包括唐代与周边民族的交流记录、出土的文物,甚至是一些地方志中的记载,来论证唐诗的跨文化影响。我看到了唐诗的韵律和意境是如何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诗人们所借鉴和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诗歌风格。书中还穿插了对一些不太为人知的唐代诗人及其作品的介绍,他们虽然没有像李白、杜甫那样名垂千古,但其作品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为我们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视角。这让我意识到,历史上的“经典”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相互交织,彼此影响。
评分我一直对唐诗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经典。最近偶然翻到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虽然我一下子说不清它全部的内容,但仅凭我翻阅的片段,就能感受到编者在梳理和呈现唐诗研究史上的用心。书的装帧就很显厚重,纸张质感温润,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感。我特别喜欢其中一章节,讲的是唐代诗歌在宋代的不同传播途径和接受情况。作者引用的史料非常丰富,从宋代的文集、笔记,到当时的绘画、碑刻,都一一细致考证,让我看到了唐诗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载体中焕发新生。更让我惊喜的是,书里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当时诗歌批评的片段,比如苏轼对李白诗风的评价,陆游对杜甫诗歌的解读,这些第一手的评论,比任何转述都要来得生动和有力,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的文人雅集,亲耳听闻他们的学术争鸣。
评分我最近在读这本书的某一部分,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详细地介绍了唐代诗歌的流派和风格演变,特别是对“大历十才子”等被后世较为忽视的群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之前对他们了解不多,但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他们作品的独特之处,以及在当时诗坛所扮演的角色。书中不仅呈现了他们的代表作,还引用了当时文人的评论,让我看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学术评价标准。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还涉及了唐诗的创作背景,比如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思潮,甚至是一些文人的生活经历,如何影响了他们的诗歌创作。这让我觉得,每一个诗句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故事和深邃的思考,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
评分这本书的某一章节,让我对唐诗的接受史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唐诗的研究就是对文本本身的解读,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唐诗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和价值的。比如,书里有一段关于唐诗在宋代士大夫心中的地位,探讨了他们如何通过学习和模仿唐诗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政治抱负。还有一些关于唐诗对后世小说、戏曲的影响的研究,让我惊喜地发现,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都能在唐诗中找到其思想和艺术的源头。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梳理,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唐诗的理解边界。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关于唐诗翻译的讨论,让我看到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唐诗在世界舞台上的魅力。
评分这套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严谨而全面的。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唐诗的考据部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对一些流传甚广的唐诗作品,进行了细致的文献比对和溯源,纠正了一些长期以来存在的误读和讹传。我记得有一篇写的是关于“王维辋川集”的版本流变,作者列举了不同版本之间细微的字词差异,并根据史料分析了它们各自的可靠性,最后给出了一个相对更接近原貌的版本。这样的学术精神,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来说,虽然有些门槛,但却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现在读到的许多经典,背后都凝聚着无数学者的心血和智慧。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关于唐诗的乐谱研究,虽然我不太懂音乐,但看到古人如何将诗歌与音乐结合,以及当时音乐理论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仍然觉得非常有趣。
评分多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受益匪浅…
评分品相差。京东二次塑封,可见是别人退货。封面磨损严重,还有点脏。京东客服作了补偿,算了。
评分东西很好,我很喜欢。快递给力。才匆匆
评分快递很快,质量很好,值得收藏!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这套书真心不错,只是不容易读完。
评分很好,喜欢喜欢......一直就在这里买的。
评分很不错,以后还会来的!京东服务好
评分一个麻袋装过来,都不拿纸箱装一下,三本书一起送过来,书受伤害大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