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侃侃而谈的智者,一个热爱家国的思想者,一个民主和自由的守护者,跃然纸上
本书辑录的胡适演讲集,从胡适的青年时代直至其晚年,横跨了文化、民生、修身、历史、教育、社会改革,乃至妇女地位等诸多领域。这些演讲,是真实的情感流露,是直接的心声倾诉;这些演讲,串起了胡适不凡的一生,记录了不容忽视的历史。从这些演讲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胡适,一个真情的胡适,一个不凡的胡适。
★胡适的思考为我们考量时代议题提供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理路
在动荡的岁月中,胡适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汲取时代营养,终成一家之言,所以才有当下的“胡适热”。从这些通俗易懂的演讲中,可以看到胡适面对时代重大议题给出的答案。
★启迪我们思考一个人如何有益于社会,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
胡适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民族急剧变动的时代,他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人生实践,把“大社会”和“小人生”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必将有益于我们思考自己所处的世界和人生选择。
《容忍与自由——胡适演讲集》是胡适先生的演讲精选集。
作为近代中国久富盛名的文化名人之一,胡适的影响力至今不衰。胡适本人也非常喜欢演讲,一生中留下了不少精彩的演讲内容。书中按照时间的顺序,对演讲稿的辑录,在时间的跨度上,从胡适的青年时代直至其晚年,而内容题材上,则横跨了文化、民生、修身、历史、教育、社会改革,甚至妇女地位等诸多领域,既保证了内容上的丰富,又大大提升了本书的可读性。这些演讲大都十分浅显易懂,且充满睿智和风趣。在书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一个侃侃而谈的智者,又可以体会到胡适对于家国的热爱和思考,对于民主和自由的守护和坚持。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徽州绩溪人。原名嗣穈,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20世纪以来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和学术大师之一,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也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胡适先生是我们所敬爱的一个人,他的思想和言论很有些令我们佩服的地方。
——周恩来
错过胡适,中国错过了100年。
——熊培云
我觉得不但我们这一代与上一代,就连大陆的下一代,尽管反胡适的时候许多青年已经不知道在反些什么,……事后他们自己讳言,年代久了又倒过来仍旧信奉他。
——张爱玲
少年中国之精神
研究社会问题底方法
女子问题
好政府主义
学生与社会
哲学与人生
对于沪汉事件的感想
学术救国
科学的人生观
五四运动纪念
打破浪漫病
中国历史的一个看法
儒教的使命
海外杂感
太平洋国际之认识与感想
日本在中国之侵略战
中国抗战的展望
我们还要作战下去
国际大家庭
伟大的同情心
中国目前的情势
中国为一个作战的盟邦
中国抗战也是要保卫一种文化方式
纪念“五四”
抗战五周年纪念
迎头赶上世界先进国家
在上海文教界欢迎会上的讲话
谈谈中国思想史
眼前世界文化的趋向
我们能做什么
中国文化里的自由传统
人生问题
自由主义
当前中国文化问题
新闻独立与言论自由
杜威哲学
工程师的人生观
中学生的修养与择业
五十年来的美国
报业的真精神
论战后新世界之建设
大宇宙中谈博爱
谈谈大学
纪念林肯的新意义
容忍与自由
新闻记者的修养
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
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
前番太炎先生,谈话里面说现在青年的四种弱点,都是很可使我们反省的;他的意思是要我们少年人:一、不要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二、不要妄想凭借已成的势力;三、不要虚慕文明;四、不要好高骛远;这四条都是消极的忠告。我现在且从积极一方面提出几个观念,和各位同志商酌商酌。
一、少年中国的逻辑逻辑即是思想、辩论、办事的方法;一般中国人现在最缺乏的就是一种正当的方法;因为方法缺乏,所以有下列的几种现象:(一)灵异鬼怪的迷信,如上海的盛德坛及各地的各种迷信;(二)谩骂无理的议论;(三)用“诗云子曰”作根据的议论;(四)把西洋古人当作无上真理的议论;还有一种平常人不很注意的怪状,我且称他为“目的热”,就是迷信一些空虚的大话,认为高尚的目的;全不问这种观念的意义究竟如何;今天有人说:“我主张统一和平”,大家齐声喝彩,就请他做内阁总理;明天又有人说:“我主张和平统一”,大家又齐声叫好,就举他做大总统;此外还有什么“爱国”哪,“护法”哪,“孔教”哪,“卫道”哪……许多空虚的名词;意义不曾确定,也都有许多人随声附和,认为天经地义,这便是我所说的“目的热”;以上所说各种现象都是缺乏方法的表示。我们既然自认为“少年中国”,不可不有一种新方法;这种新方法,应该是科学的方法;科学方法,不是我在这短促时间里所能详细讨论的,我且略说科学方法的要点:
第一注重事实科学方法是用事实作起点的,不要问孔子怎么说,柏拉图怎么说,康德怎么说;我们须要先从研究事实下手,凡游历调查统计等事都属于此项。
第二注重假设单研究事实,算不得科学方法;王阳明对着庭前的竹子做了七天的“格物”工夫,格不出什么道理来,反病倒了,这是笨伯的“格物”方法;科学家最重“假设”。观察事物之后,自然有几个假定的意思;我们应该把每一个假设所涵的意义彻底想出,看那些意义是否可以解释所观察的事实?是否可以解决所遇的疑难?所以要博学;正是因为博学方才可以有许多假设,学问只是供给我们种种假设的来源。
第三注重证实许多假设之中,我们挑出一个,认为最合用的假设;但是这个假设是否真正合用?必须实地证明;有时候,证实是很容易的;有时候,必须用“试验”方才可以证实;证实了的假设,方可说是“真”的,方才可用;一切古人今人的主张、东哲西哲的学说,若不曾经过这一层证实的工夫,只可作为待证的假设,不配认作真理。
少年的中国,中国的少年,不可不时时刻刻保存这种科学的方法,实验的态度。
……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自由”更深层、更成熟的内涵。我曾经将自由简单地理解为一种不受限制的权利,一种可以随心所欲的行动。然而,《容忍与自由》这本书,却为我揭示了自由的另一面——责任与边界。作者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剖析了在多元社会中,个体自由与公共利益之间微妙的关系。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公共领域”的讨论所吸引,它让我们思考,在公开的场合,我们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既捍卫自己的言论自由,又不侵犯他人的权利。这本书并非是简单的说教,它通过大量生动的故事和历史事件,将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自由,并非是单方面的索取,而是双向的付出,是建立在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之上的。容忍,也并非是软弱的妥协,而是强大的智慧,是理解并接纳差异的能力。它鼓励我们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拥抱那些与我们不同的声音,去理解那些与我们不同的文化。这本书让我明白,自由与容忍,是相辅相成的,是构建一个健康、繁荣社会的基石。
评分初读《容忍与自由》,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政治哲学或者社会学的理论著作,但很快我便被它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和生动叙事所吸引。作者并没有高高在上地宣讲道理,而是将那些抽象的概念,融入到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和历史事件中。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沉默的螺旋”的分析所打动,它揭示了我们在社会互动中,是如何受到群体压力和主流声音的影响,而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让我回想起自己过往的一些经历,曾经因为害怕被孤立、被嘲笑,而选择沉默,放弃了表达真实想法的机会。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自由,需要我们勇气去打破沉默,去捍卫自己发声的权利,同时也需要我们去倾听那些因各种原因而无法发声的群体。它所倡导的“容忍”,并非是麻木不仁的冷漠,而是积极主动的理解和接纳。它鼓励我们去认识到,每一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存在的理由,即使他们的观点、信仰、生活方式与我们截然不同。读这本书,就像进行了一次心灵的远足,每一次翻页,都仿佛在探索一个未知的领域,每一次思考,都让我们离更深刻的真理更近一步。它不是一本速读的书,而是需要反复品味、细细咀嚼的佳作。
评分读完《容忍与自由》,我感觉自己的思想被大大地拓宽了。我之前对“自由”的理解,总是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认为就是不受任何限制。但这本书,却为我揭示了自由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那就是“容忍”。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将“容忍”这个概念,与个体自由、社会和谐等多个维度紧密联系起来。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公共领域”的讨论所吸引,它让我们思考,在面对不同的观点和文化时,我们应该如何保持开放的心态,如何在尊重彼此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这本书并非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它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让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自由,并非是单方面的权利,而是双向的责任。容忍,也并非是无原则的退让,而是基于理解和尊重的选择。它鼓励我们去拥抱差异,去欣赏多元,去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自由的社会。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是关于“自由”的真正含义。我曾经以为,自由就是不受约束,可以为所欲为。但是,《容忍与自由》这本书,却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广阔的视野,让我看到了自由的另一面——它与“容忍”密不可分。作者通过对不同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剖析,展现了“容忍”在维护个体自由和促进社会和谐中的关键作用。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少数群体的权利”的讨论所打动。它让我意识到,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我们是否真正给予了那些与我们不同的声音足够的尊重和空间?我们是否在不经意间,因为主流的观点而压制了少数的呼声?这本书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它鼓励我们去倾听那些不同的声音,去理解那些不同的观点,去拥抱那些不同的文化。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自由,需要勇气,需要智慧,更需要同理心。容忍,并非是软弱的妥协,而是强大的理解,是接纳不同,是欣赏多元。它让我们看到,在一个充满差异的社会,唯有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与和谐。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是关于如何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找到与他人和谐共处之道。我之前总是觉得,“容忍”似乎意味着一种被动的接受,一种不情愿的迁就。但《容忍与自由》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认知。它将“容忍”定义为一种积极的、主动的选择,一种建立在深刻理解和尊重基础上的价值取向。作者通过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比较分析,展现了“容忍”在不同情境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我特别被书中关于“边界”的探讨所吸引,它让我们思考,在追求个人自由的同时,我们应该如何划定界限,以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同时又不至于过度限制他人的自由。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需要智慧,更需要同理心。这本书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规则,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去判断,去在每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做出最符合“容忍与自由”精神的选择。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自由,不仅仅是解放个体,更是构建一个允许个体充分发展,同时又尊重他人自由的社会。这是一种双向的、互惠的关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和付出。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就像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让我得以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我常常在想,我们所处的社会,有多少规则和界限,是我们被动接受,却从未真正思考过它们的合理性?《容忍与自由》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轻轻一转,就打开了我内心深处对这些问题的困惑。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又一个引人深思的案例,将“容忍”这个概念剖析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少数群体权利的讨论,那些曾经被边缘化、被忽视的声音,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展现。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自由,不仅仅是个人意志的张扬,更是对他人自由的尊重和包容。它是一种超越个体狭隘视角,去理解和接纳差异的能力。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次自我反省的过程。我开始审视自己的偏见,那些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那些不自觉的排斥,在作者的引导下,一点点被剥离。我发现,我们往往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评判一切,却很少去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这种“替他人着想”的能力,正是容忍的基石。这本书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也没有提供万能的解决方案,但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感受,如何去与这个多元而复杂的世界和谐共处。它让我明白,包容并非软弱,而是智慧;接纳并非妥协,而是强大。
评分《容忍与自由》这本书,就像是一杯醇厚的咖啡,初入口微苦,细品之下却回味无穷。我一直认为,自由就是不受约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但是,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自由背后更深刻的含义——它是一种责任,一种对他人的关怀,一种对社会规则的尊重。作者以其卓越的洞察力,将“容忍”这个看似简单却又极其复杂的概念,剖析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少数派权利”的讨论所打动。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我们是否真正给予了那些与我们不同的群体足够的尊重和空间?我们是否在不经意间,因为主流的声音而压制了少数的呼声?这本书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它鼓励我们去倾听那些不同的声音,去理解那些不同的观点,去拥抱那些不同的文化。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自由,并非是单方面的解放,而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之上。容忍,也并非是麻木的接受,而是积极的包容,是接纳差异,是欣赏多元。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让我对“自由”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自由就是不受束缚,可以随心所欲。然而,《容忍与自由》这本书,却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精辟的论述,让我明白,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尊重他人自由的基础之上的。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故事和深入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容忍”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更是对个体多样性的尊重。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沉默的螺旋”的讨论所吸引,它让我意识到,在社会互动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害怕被孤立、被排斥,而选择沉默,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这本书鼓励我们打破沉默,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也要倾听那些因各种原因而无法发声的群体。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自由,需要勇气,需要智慧,更需要同理心。容忍,并非是软弱的妥协,而是强大的理解,是接纳不同,是欣赏多元。它让我们看到,在一个充满差异的社会,唯有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与和谐。
评分读完《容忍与自由》,我感觉自己的世界观被重新构建了。我一直认为,自由就是不受管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对他人自由的尊重之上的。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分析,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容忍”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对不同声音的包容,更是对个体多样性的尊重。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沉默的多数”和“喧嚣的少数”的对比分析,它让我认识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辨别真实的声音,如何不被片面的信息所裹挟,是保持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这本书引导我反思,我们是否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压制异见的“多数”,或者被“少数”的喧嚣所蒙蔽。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自由,需要我们有勇气去质疑,有能力去倾听,有智慧去判断。容忍,不是对错误的纵容,而是对不同观点存在的空间,是对个体多样性的尊重。它让我看到,在一个充满差异的社会,唯有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与和谐。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从骨子里感到震撼的书,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思想图景。我一直以为,自由就是随心所欲,不受任何约束。但《容忍与自由》却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门,让我看到了自由背后更深层的含义。作者以一种极其犀利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探讨了自由的边界,以及在个体自由与社会和谐之间如何取得平衡。我特别被书中关于言论自由的章节所吸引,它不仅仅停留在“我可以说什么”的层面,更深入地探讨了“我为什么应该听取不同的声音”,以及“倾听不同声音对自由的真正意义”。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追求的自由,不应该成为压制异见的工具,而应该是一个允许不同观点共存、碰撞,最终激发社会进步的平台。书中对宗教、文化、政治等不同领域内“容忍”与“自由”关系的探讨,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它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领域中的冲突归咎于一方,而是试图找到一个共通的逻辑,解释为何在不同的情境下,容忍与自由会相互作用,有时是促进,有时却可能产生张力。我从中学习到,理解和尊重是建立真正自由社会的基础,而这种理解和尊重,需要我们走出舒适区,去拥抱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事物。这本书的文字力量惊人,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不同”的看法,不再将其视为威胁,而是视为丰富世界、拓展视野的宝贵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