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

山海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富强 译
图书标签:
  • 神话
  • 奇幻
  • 古籍
  • 地理
  • 博物
  • 历史
  • 民俗
  • 幻想
  • 古代文学
  • 中国古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867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8728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字数:258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涉及,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一部不可多得的奇书。内容丰富的直观想象力和巨大的想象空问对后世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创作的影响深远。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多书而成,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内容简介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目录

1第一章南山经
31第二章西山经
91第三章北山经
141第四章东山经
165第五章中山经
253第六章海外南经
265第七章海外西经
277第八章海外北经
287第九章海外东经
295第十章海内南经
303第十一章海内西经
313第十二章海内北经
323第十三章海内东经
333第十四章大荒东经
345第十五章大荒南经
359第十六章大荒西经
375第十七章大荒北经
389第十八章海内经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南山经
  南山经主要描写了南方三大山系的地貌矿藏和怪兽怪禽,以及各山系的祭祀情况。三大山系一共有大大小小四十座山脉,总共有一万六千三百八十里。
  南方的第一列山有招摇山、堂庭山等九座山和七个水系,山上有很多可以治愈疾病的植物和动物。
  南方的第二列山系有十七座山,南山经记载了这些山的位置和地貌。山中有很多的怪兽,这些怪兽大都样貌奇特。
  南方的第三列山系从天虞山到南禺山,南山经中记载了这些山上的矿产,介绍了山上的草木植物和怪兽,这些山在南山第二山系的南面。这里还描述了传说中的凤凰。
  南山经之首曰山1。其首曰招摇之山2,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3。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4,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5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6。有兽焉,其状如禺7而白耳,伏行8人走,其名曰狌狌9,食之善走。丽10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11,佩之无瘕疾12。
  【注释】
  1.山:就是鹊准山,山的名称。
  2.招摇之山:这里是山的名称。
  3.金玉:金属矿物和玉石。金是金属的总称。
  4.华(huā):同“花”。
  5.榖(gǔ):构树,属于落叶乔木,树皮可以用来制造桑皮和宣纸。也叫“构”“楮”。
  6.迷:这里的意思是迷路。
  7.禺(yù):传说中的一种猴,体型比猕猴要大一些,有着红色的眼睛,长尾巴。
  8.伏行:就是爬行的意思。
  9.狌狌(xīng):猩猩。
  10.丽(jǐ):古代传说中的一个地名。
  11.育沛:古代汉族传说中生长在丽之水中的生物,把它戴在身上就没有肿胀病。它也叫江珠、血珀、红琥珀等。
  12.瘕(jiǎ)疾:指寄生虫病。瘕,因寄生虫而产生的肿胀。
  【译文】
  南方第一列山系叫鹊山山系。它的第一座山叫招摇山,位置是在西海的边上,山上生长着很多桂树,还有很多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上还生长着一种草,这种草看起来像韭菜,开的花是青色的,它的名称是祝余,人如果吃了它就不会感到饥饿。山上还有一种树,看起来像构树,有黑色的纹理,花会发光,发出的光芒照射着四周,它的名称是迷榖,人把它佩戴在身上就不会迷路。山中还有一种野兽,看起来和猿猴一样,长着一双白色的耳朵,不仅能爬行,也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它的名称是狌狌,人吃了它的肉就可以走得很快。丽的水从这座山流出,一直往西流入大海,丽水中有很多叫育沛的植物,人把它戴在身上不会得寄生虫病。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1。多棪木2,多白猿,多水玉3,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4,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5。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6。其阳多赤金7。其阴多白金8。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9,其名曰鹿蜀10,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11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12,佩之不聋,可以为底13。
  ……

前言/序言

  《山海经》是一部奇书,在先秦古籍中独具特色。作者无法考证,有人推测是禹、伯益,后经西汉刘向、刘歆等人编撰成书。学界公认的是,这部著作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也并非一人。
  《山海经》保存了大量的远古神话,比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不仅如此,书中还广泛涉及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医药、民族等方面,包罗万象,多彩纷呈。它是中国古代典籍中记录神话最多的著作,也是远古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而对矿物的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
  全书18篇,记载了大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余种怪兽,按区域记录。对于书中谈及的地理知识,历来众说纷纭,不少学者认为这是一次国家地理大普查之后的真实记录,但也有不少学者持有异议。地理之外的其他知识,一般认为是荒诞不经、缺乏真实性的。不过近年来有学者坚称,《山海经》中提过的不少奇异的物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实有所本。
  《山海经》的书名,最早出现于《汉书·艺文志》。如今可以见到的最早版本,是东晋学者郭璞整理并注释的,我们这本书采用了郭璞的版本。本书在尽可能保持原著原貌的情况下,进行了注释和翻译,以便普通读者更容易亲近这本来自远古的著作。

《山海经》这部古老的典籍,其神秘与晦涩,历来是吸引无数探究者目光的焦点。然而,当我们剥离其作为“奇书”的神秘面纱,回归到文本本身,我们所能探知的,并非仅限于那些光怪陆离的异兽神怪,或遍布四方的瑰丽山川。这部著作,即便剔除那些超乎寻常的描述,其所蕴含的,依然是中华先民对世界最早期、最宏观的认知框架。 一、地理的空间尺度与划分: 《山海经》的脉络,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先民绘制的“世界地图”。它按照山脉的走向和河流的流向,将已知的天地划分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地理单元。这种划分方式,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精确坐标与行政区划,而是以自然景观为依托,构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认知体系。 首先,在“山经”部分,作者以五座大山——昆仑、不周、祈连、霍林、蓬莱——为核心,围绕它们展开了对周边山系的描述。这些被提及的山脉,有些至今仍是地理学上的重要地标,如昆仑山,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有些则可能随历史变迁或已被遗忘,成为地理谜团。但其核心意义在于,它勾勒出了一幅以中原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地理视野。对于每一座山,书中都详细记录了其高峻的程度、岩石的种类、土壤的质地,甚至山中出产的矿物和植物。这种细致的描摹,反映了先民对地形地貌的深入观察和分类。 其次,“海经”则将视线投向了更广阔的区域,描述了四海之外的景象。虽然“海”的概念在古代与现代有较大差异,可能包含着未知的地域和水域,但其描绘的陆地、岛屿、以及其上生存的生物,依然构成了对已知世界边缘的想象与拓展。这种对“远方”的探索,不仅是地理上的,也蕴含着文化交流和早期贸易的痕迹。 二、动植物的早期认知与分类: 《山海经》中关于动植物的记载,是其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即便抛开那些带有神话色彩的生物,其中大量的篇幅,依然是对当时能够观察到的动植物的细致描述。 在动物方面,书中记载了数量庞大的物种,从常见的禽兽到一些相对罕见的野生物。例如,对各种“兽”的描述,如“其状如马而一角,戴目,马蹄,名曰白泽”的白泽,虽然被赋予了祥瑞的寓意,但其“马状”、“一角”等特征,可能是在对某些已知动物(如犀牛、独角兽的传说)的观察和想象基础上形成的。又如对“鸟”的描述,书中区分了不同种类的鸟,记录了它们的形态、鸣叫、以及栖息地。这种对动物的观察,不仅涉及其外形特征,还常常触及它们的习性、食物来源,甚至它们在古人生活中的用途,例如作为食物、祭祀品,或是药物。 植物方面,《山海经》同样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它记载了大量具有药用价值的草木,例如“员木,其叶大如扇,其名曰句。服之不老。”的句(可能是某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或代表了古人对长生不老的一种想象)。这些植物的记载,往往伴随着它们生长的具体地点、形态特征,以及所能治愈的疾病。这无疑是古代医药学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反映了先民对草本药物的朴素认识和实践。即便是一些被描述为“异草”,也可能是在特定环境下生长出来的,具有特殊功效的植物,或是在已有植物认知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夸张。 三、早期人类社会与文化的侧影: 《山海经》并非仅仅是一部自然地理或生物图鉴,它更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先民早期社会形态、宗教信仰、以及生活习俗的种种侧影。 首先,书中对“国”的描述,即各个部族或方国的聚居地,提供了对早期社会组织结构的线索。这些“国”的地理位置、居民的特点、以及他们与周边其他“国”的关系,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分散性与多样性。对于某些“国”,书中会提到他们的风俗习惯,例如“其民善操,皆为人面蛇身”的效劳国,虽然带有神秘色彩,但“善操”可能是一种生存技能,而“人面蛇身”则可能是一种图腾崇拜或族徽的象征。 其次,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在《山海经》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书中充满了对神灵、山川之灵、以及各种超自然力量的描绘。例如,对山神的祭祀、对水域的敬畏,都体现了先民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对未知的敬畏。而书中出现的各种“神人”,虽然被赋予了神性,但他们的形象和事迹,往往与人类的活动和历史传说紧密相连,可能是早期英雄人物的升格,或是部落神话的叙述。 此外,古人的生活方式、技术水平,也零星地体现在《山海经》的记述中。例如,对某些地区出产的金属、玉石的描述,反映了当时已有的采矿和冶炼技术;对某些部落的渔猎、农耕方式的暗示,则揭示了他们的生计模式。一些工具、服饰的提及,尽管简略,也为我们理解古代生活提供了窥见。 四、宇宙观与哲学思想的萌芽: 《山海经》虽然未形成系统性的哲学理论,但其描述本身就蕴含着早期中国人对宇宙的朴素认知和哲学思考。 例如,书中对“天地”的划分,虽然模糊,但体现了早期人类对空间维度的初步理解。对“四方”、“上下”的描述,构成了早期宇宙的框架。而对于“混沌”与“秩序”的认知,也隐约可见。书中一些关于“物极必反”的描写,或者某些事物的生成与毁灭的循环,都可能反映了先民对自然规律的初步感悟。 更重要的是,《山海经》以其独特的视角,构建了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宏大图景。这种图景,虽然充满了想象,但它试图解释世界如何运行,人类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即便排除那些过于虚幻的成分,其核心依然是对世界万物的一种整体性认知,一种试图理解宇宙运行规律的努力。 综上所述,《山海经》即便剔除其最“奇幻”的篇章,依然是一部极其珍贵的古代文献。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先民宏大的地理视野、细致的动植物观察、以及早期人类社会与文化的方方面面。它所呈现的,是中华文明在萌芽时期,对自身所处世界最真挚、最全面的记录与想象。这部著作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奇”,更在于其“真”——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类认知世界的深度与广度。

用户评价

评分

《山海经》给我一种非常“朴素”的阅读感受,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情节,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一种原始而强大的生命力。我喜欢书中对于各种事物的直接、不加修饰的描述。它像是古人随手写下的笔记,记录着他们眼中所见、耳中所闻的一切。那些关于山脉的起伏、河流的流向、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各种生灵的介绍,都显得那么真实而具体。即使是那些听起来匪夷所思的生物,书中的描述也往往带着一种“就该是这样”的确定性。我从中感受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未知的好奇。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世界,在古人眼中可能充满了更多的神秘和未知。这本书更像是一种“经验的传递”,通过文字,将古人的观察和认知传递给后人。我享受这种从文字中“发现”世界的过程,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和古人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了解他们是如何理解和描绘这个世界的。

评分

这本《山海经》真是把我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奇幻世界!我一直对神话传说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神话百科全书。书中描绘的山川地理,虽然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古老智慧却让我深思。那些形态各异的神兽,有的威风凛凛,有的奇形怪状,它们的出现似乎都与特定的地域和习俗紧密相连。我尤其被那些能够呼风唤雨、掌控生死的仙人所吸引,他们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也让我对古人的想象力有了更深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试图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些奇异的景象,感受那些古老神话的魅力。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它更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窥见了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古代文明,看到了他们对自然、对宇宙的理解和敬畏。每次翻开它,都仿佛踏上了一场未知的探险,总能发现新的惊喜和感悟。对于所有喜欢神话、历史和想象力丰富故事的读者来说,《山海经》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它会让你的思维驰骋,让你的灵魂得到一次奇妙的洗礼。

评分

怎么说呢,读《山海经》就像在品尝一道历史悠久、口味复杂的菜肴。初尝之下,可能会觉得有些陌生,甚至有些难以接受那些奇特的描述。比如那些人面蛇身、或者长着翅膀的怪兽,初读之时,脑海里会浮现出各种匪夷所思的画面。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发现,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描述背后,其实隐藏着古人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记录。那些“异兽”或许代表着某些地域特有的动物,那些“奇山”或许是古人对地貌的独特认知,而那些“神仙”则可能是他们对自然力量的拟人化表达。我开始尝试去理解,去解读,去探寻这些描述的可能原型。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古人那个时代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故事集,更像是一部古代的地理志、博物志,甚至是某种神秘的宇宙观的载体。每一次阅读,我都会有新的发现,也会对书中某些部分的理解产生变化。这种随着阅读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变化的体验,正是《山海经》最迷人的地方,它挑战着我的固有认知,也激发着我深入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碎片化叙事和图景式描写。它没有一个连贯的主线故事,而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条目组成,就像是一幅幅古老壁画的局部特写。每个条目都简洁明了,却又能勾勒出清晰的画面感。我经常会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中绘制这些山川、河流、生物的轮廓。那些关于怪物的描述,比如“浑身赤,如人面,虎爪”,或者“首如鸡,身如鼠,鸣声如鹤”,虽然听起来有些怪诞,但在文字的引导下,我却能清晰地在脑海中“看到”它们的样子。这种“看”的感觉,比单纯的“读”要更加强烈。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古人记录世界的方式可能与我们现代人大不相同。他们不追求逻辑的严密,而是更注重描绘事物的特征和给人的直观感受。我从中体会到了一种原始的、未经雕琢的叙事美学。每一次阅读,我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这些文字,有时会被它的奇幻所吸引,有时会被它的神秘所打动,有时又会因为它简洁的语言而感到一丝震撼。

评分

《山海经》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我真的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古老而神奇的东方大陆。它不像我平时看的那些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而是更像一本散文集,但它的语言风格却非常古朴,充满了一种质朴的美感。书中描绘的地理环境,山脉绵延,河流纵横,气候各异,每一个地方都似乎有着独特的生命力。而更让我着迷的是那些生活在这些地方的生物,它们有的形态奇特,有的能力非凡,每一个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传说。我会被那些讲述神话故事的部分所吸引,它们讲述了英雄的诞生、神灵的传说,以及人类与自然、与神明之间的互动。这些故事虽然简练,却充满了力量,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古老的宿命感和神秘感。我发现,阅读《山海经》不仅仅是文字的吸收,更是一种对想象力的唤醒和对古老智慧的探索。它让我开始思考,在遥远的过去,人们是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理解生命的,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这本书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不同的养分。

评分

刚收到货,作为京东普拉斯会员,我必须给个好评才能配得上我的傲娇气质!

评分

这本书有点高大上的感觉,用来和孩子暑假学习用的。还没有打开封皮儿,后边再追加评价,相信京东。

评分

评价晚了,非常好的书,很喜欢!趁着特价的时候买的,打了折之后很便宜,书很厚,喜欢!

评分

呵呵(^_^)呵呵(^_^)呵呵

评分

国学必备,孩子很喜欢,书的质量不错,应该是正版

评分

一直听闻山海经是上古奇书,但是里面记载的又有很多奇物趣闻跟现实中有点搭边,看看再说

评分

纸张质量不错,自己和孩子都要看的。各方面服务也不错。

评分

活动买的书 很不错 包装也很好

评分

这本书有点高大上的感觉,用来和孩子暑假学习用的。还没有打开封皮儿,后边再追加评价,相信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