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第3版) [Experimental Technique of Food Microbiology]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第3版) [Experimental Technique of Food Microbiolog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郝林,孔庆学,方详 编
图书标签:
  • 食品微生物学
  • 食品科学
  • 微生物学
  • 实验技术
  • 食品安全
  • 微生物检测
  • 食品检验
  • 实验室技术
  • 食品工业
  • 微生物培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515460
版次:3
商品编码:1197132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精品课程建设教材 ,
外文名称:Experimental Technique of Food Microbiolog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第3版)》较系统地介绍了与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科研和生产有关的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同时还适当介绍了一些与当前生产实践有关的新技术,并采用了二维码技术将内容加以扩展。全书共分3篇,34个实验,包括显微镜技术、无菌操作技术、染色技术、形态结构观察、培养基制备、消毒灭菌、接种与培养、分离与纯化、生理生化反应、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诱变育种、菌种保藏、食品中菌落总数及主要病原菌的检测、发酵微生物的分离检测技术、台式自控发酵罐的使用等内容。书后附有常用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方法。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第3版)》适宜作为高等院校食品专业本科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材,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及科技人员的参考书和工具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基础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一 普通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观察
实验二 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三 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实验四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接种与培养
实验五 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形态观察
实验六 微生物的培养特征
实验七 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定和显微镜直接计数
实验八 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实验九 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实验十 细菌的生理生化试验
实验十一 食品工业常用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筛选
实验十二 厌氧菌的分离和培养
实验十三 诱变育种的程序及操作
实验十四 微生物菌种的保藏方法

第二篇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实验
实验十五 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
实验十六 大肠菌群计数
实验十七 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的检验
实验十八 沙门氏菌属的检验
实验十九 志贺氏菌属检验
实验二十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实验二十一 Ames法检测诱变剂和致癌剂
实验二十二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
实验二十三 食品中霉菌计数法
实验二十四 食品中病原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检验
实验二十五 微生物的微量简易诊测系统

第三篇 发酵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二十六 生牛乳自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相的变化
实验二十七 糖化曲的制备及其酶活力的测定
实验二十八 噬菌体的检查及效价测定
实验二十九 甜酒酿的制作
实验三十 酸乳中乳酸菌的测定
实验三十一 酱油种曲孢子数及发芽率的测定
实验三十二 毛霉的分离和豆腐乳的制备
实验三十三 食用菌菌种的分离和制种技术
实验三十四 台式自控发酵罐的原理、构造和使用
附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在全体编委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本教材第1版和第2版深受广大同行和读者的欢迎,出版以来多次印刷,被许多院校作为实验教材选用。为更好地反映学科新发展成果,满足新形势下教学要求,进一步推进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我们在原教材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改版,努力使其成为一本特色更加明显、内容更加丰富、体例更加新颖、实用性更强的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材。
  本版教材保留了原版本的基本体系,在内容和结构上做了部分调整,更加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另外,为了更好地推进传统出版与新型出版融合,发挥信息技术对教学的积极作用,本版教材采用了二维码技术将教学内容加以扩展,方便读者扫描参考学习。本版教材在内容上主要做了三大调整:(一)将原来在发酵微生物学实验部分的“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及“厌氧菌的分离和培养”调整到基础微生物学实验部分;将原来在发酵微生物学实验部分的“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调整到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实验部分。(二)增加了实用性更强的2个重要实验,即“食品工业常用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筛选”和“诱变育种的程序及操作”。(三)删除了针对性不强的“从自然界中筛选分离微生物菌种”1个实验。
  本教材的第1版和第2版由主编牛天贵老师带领编委完成,牛老师兢兢业业,为此贡献了的智慧,付出了艰苦的努力。第3版改版之前牛天贵老师不幸去世。新版教材由郝林老师带领新老编委共同完成。郝林、孑L庆学和方祥任主编,梁志宏、许倩、段艳任副主编,共有8所院校的14位老师参与编写。教材分为3篇,共计34个实验。实验一、二、三由孔庆学编写;实验四、八、十一由郝林编写;实验五、六、七由梁志宏编写;实验九、二十八由莫美华编写;实验十、十三由许女编写;实验十二、二十二、三十四由方祥编写;实验十四、三十由褚盼盼编写;实验十五、十六由杨宁编写;实验十七、十八、十九由朱丽霞编写;实验二十、二十一、二十三由段艳编写;实验二十四、二十五由许倩编写;实验二十六、二十七由任晓镤编写;实验二十九、三十二由林捷编写;实验三十一、三十三由魏宗烽编写。全书由郝林、孔庆学和方祥统编定稿。
  本教材在修订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前一版杨幼慧教授等编写组成员的指导,在此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还要感谢本版教材全体编写人员,大家的密切配合使得修订工作顺利完成。
  本教材适宜作为高等院校食品专业本科微生物学实验教材,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及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由于编者水平和能力有限,教材中一定存在许多不足和错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和同行及时指出,以便修订完善。
微生物与人类社会:一部跨学科的探索 导言:无形世界的宏大叙事 当我们谈论“生命”时,往往首先想到宏观可见的动植物。然而,地球上真正的主宰,是那些肉眼不可见的微小生物——微生物。它们以惊人的多样性渗透于我们生存的每一个角落:从深海热泉到极地冰层,从土壤深处到我们自身的肠道。微生物不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物质循环的关键驱动力,更是塑造人类文明进程的无形之手。 本书《微生物与人类社会:一部跨学科的探索》并非聚焦于实验室操作或具体的应用技术,而是致力于搭建一座桥梁,连接基础生命科学、公共卫生、环境工程、农业生产乃至历史文化研究,展现微生物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复杂而深刻的角色。我们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广阔的视角,理解这些微小生命体如何影响着我们吃什么、呼吸什么、如何生病以及如何保持健康。 第一部分:微生物界的广袤疆域与基本法则 本部分首先为读者构建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探究微生物世界的生命本质与进化历程。 第一章:生命的起源与最初的居民 本章追溯生命起源的假说,重点分析早期地球环境中微生物的演化轨迹。我们将探讨原核生物(细菌和古菌)的结构、代谢多样性及其在地球化学循环(如碳、氮、硫循环)中的不可替代作用。重点分析古菌在极端环境中的生存策略,展示生命适应性的极限。 第二章:真菌、原生生物与病毒的独特生态位 微生物世界远不止细菌。本章深入剖析真菌(包括酵母菌和霉菌)在分解作用和生态平衡中的地位。接着,我们将考察原生生物——那些形态各异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它们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捕食者角色。最后,探讨病毒——非细胞生命形态的代表——它们的复制机制、群体动态以及在基因水平转移中的作用,强调其在物种进化中的“双刃剑”效应。 第三章:微生物群落的复杂性与相互作用 微生物很少单独存在。本章的核心是群落生态学。我们将详细解读“生物膜”(Biofilm)的形成机制、结构与抵抗力,这是理解感染、腐蚀和生物修复的关键。内容涵盖微生物间的信号传导(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共生、竞争等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为后续理解更宏大的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从免疫到疾病 本部分转向人类与微生物之间持续的、动态的相互作用,关注其对人类生理和病理的影响。 第四章:人体微生物组:第二基因组 近年来,人体微生物组的研究取得了革命性进展。本章不再将微生物仅仅视为“病原体”,而是将其视为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将系统梳理肠道菌群在营养吸收、维生素合成、代谢调控乃至行为和情绪塑造中的作用。同时,探讨“微生物组失调”(Dysbiosis)与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肠病)之间的潜在关联。 第五章: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防御与抗生素时代 本章回顾经典传染病学理论,重点分析病原体如何规避宿主免疫系统,以及免疫系统如何启动和维持防御反应。我们将深入探讨疫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历史发展,解析不同类型疫苗的免疫学效力。此外,对“抗生素耐药性危机”进行深入的社会学和生物学分析,探讨其形成机制、传播途径以及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严峻挑战。 第六章:新兴与再发性病原体的威胁 面对全球化和环境变化,新出现的传染病层出不穷。本章分析人畜共患病(Zoonoses)的生态学基础,探讨病毒跨物种传播的驱动因素。我们将研究新出现的病原体(如新变异的流感病毒、新发现的冠状病毒家族)的分子特性,并讨论快速诊断技术和流行病学监测在全球健康安全中的战略地位。 第三部分:环境、工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微生物引擎 微生物的潜力不仅限于生物医学,它们是解决环境问题和驱动可持续工业化的核心工具。 第七章: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本章重点阐述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的科学原理和实践案例。我们将讨论微生物如何降解有机污染物(如石油烃、农药残留)和无机污染物(如重金属)。内容包括好氧与厌氧降解过程,以及如何通过工程手段优化微生物的降解效率,实现污染场地的生态恢复。 第八章:工业微生物学:发酵与生物制造 从古老的酿造、面包制作到现代的生物技术,发酵工业是人类利用微生物的典范。本章详细介绍工业微生物菌株的选择、培养优化和代谢工程。探讨利用微生物生产高价值产品,包括生物燃料(如乙醇、生物柴油)、酶制剂、有机酸、氨基酸以及新型生物材料。 第九章:食品安全与微生物的“双重角色” 微生物在食品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双重角色”:既是腐败变质和致病风险的来源,也是发酵食品(如奶酪、酸奶、泡菜)风味和保质期的创造者。本章侧重于食品微生物学的管理原则,包括致病菌的风险评估、食品保藏的微生物学原理(如巴氏杀菌、超高温瞬时灭菌的机制),以及益生菌在现代食品工业中的定位与监管标准。 结语:展望未来:微生物学的伦理与未来图景 本书的结尾将目光投向未来。我们将探讨合成生物学如何利用微生物进行基因线路设计,创造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工厂”。同时,本书将提出对微生物学研究的伦理反思,特别是在基因编辑、生物武器防御以及与环境微生物的深入交互中,人类所应承担的责任。微生物学不再仅仅是科学的一个分支,而是关乎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关键学科。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旨在培养读者对微生物世界的敬畏之心,理解这些微小生命体如何编织了我们复杂的人类社会。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食品安全充满热情的普通消费者,虽然没有专业背景,但一直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保障食品安全。当我看到《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第3版)》这本书时,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购买了。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并没有因为是“技术”类书籍而显得枯燥乏味。相反,它以一种非常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微生物世界展现在我面前。书中对于各种致病菌的形态、生长条件以及它们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都进行了非常形象的描述,让我对“食品卫生”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它详细介绍了许多家庭和实验室都可以进行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例如如何在家中通过简单的培养皿来观察食物表面的微生物,以及如何理解食品标签上的微生物指标。虽然我不可能完全按照书中的步骤进行严格的实验,但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食品安全问题,比如,我能更清楚地认识到为什么需要冷藏、为什么需要高温烹饪,以及如何正确储存食物。书中对于菌群的介绍,也让我对发酵食品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酸奶的制作过程。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一种更加科学、更加负责任的态度,让我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并给了我一些实用的、可以参考的知识。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作为一名食品科学专业的学生,每次遇到微生物实验都头疼不已,操作步骤多,原理又复杂,感觉自己永远抓不住重点。但自从我拿到这本《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第3版)》后,一切都改变了。首先,它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实验步骤清晰明了,图文并茂,每一个步骤都配有高质量的插图,让我能够准确理解操作要领,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错误。而且,书中不仅仅是罗列操作步骤,更重要的是对每个实验的原理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不仅仅是“照着做”,而是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这么做”。这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提升。之前我总是觉得实验课就是背诵和执行,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微生物实验背后蕴含的科学逻辑和趣味性。例如,在讲解无菌操作技术时,它不仅列出了详细的步骤,还解释了为什么每个步骤都至关重要,例如火焰灭菌的原理、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等,这些细节的讲解让我对实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于一些常见实验的改进和优化也提供了思路,让我知道在遇到问题时,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思考和调整。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增强了我在实验室的信心,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食品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者和学生们提供了一本宝贵的工具书。我是一名正在攻读食品微生物学博士学位的学生,经常需要在实验中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优化实验方案。《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第3版)》在内容上非常全面,涵盖了从基础的微生物分离、鉴定到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可以说是应有尽有。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对于各种实验技术的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结果判读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精确控制实验条件的科研人员来说,至关重要。书中对于一些新兴技术的介绍,比如宏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在食品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为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此外,书中还包含了很多实验数据分析和统计学方法的介绍,这对于我们撰写论文和发表研究成果非常有帮助。我曾遇到过一个实验瓶颈,通过查阅这本书,我找到了潜在的问题所在,并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实验操作指南,更是一本能够激发思考、启发创新的学术参考。我相信,对于任何从事食品微生物学研究的同行来说,这本书都将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籍。

评分

我是一名在食品行业一线工作的质量控制人员,平时工作中经常需要进行微生物检测。虽然我已经工作了好几年,但总觉得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之间还存在一些脱节。市面上关于微生物检测的书籍很多,但很多都过于理论化,或者更新不够及时。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这本《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第3版)》。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实用性非常强。它不仅仅涵盖了基础的微生物培养、鉴定技术,更重要的是,它结合了当前食品行业对微生物检测的新要求和新趋势。比如,书中对快速检测方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食品微生物学中的应用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的从业人员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以及在不同场景下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这一点在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要,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科学、更经济的决策。而且,书中还包含了许多案例分析,这些案例都是从实际工作中提炼出来的,非常贴近我们的日常工作内容,让我能更好地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学习平台,也让我对食品微生物检测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无疑会提升我的工作效率和专业水平。

评分

作为一名多年的食品微生物学教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全面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书籍。《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第3版)》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认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关键,而一本好的实验教材,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从基础的培养基制备、微生物接种、分离,到各种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再到一些更高级的实验技术,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实验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它不仅仅是提供操作步骤,更是强调了实验过程中的科学思维和严谨性。书中对于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每一个环节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实验习惯。而且,书中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也给予了充分的指导,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数据的意义,并从中得出结论。我还注意到,书中还加入了一些虚拟实验和模拟操作的内容,这对于一些条件有限的学校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总的来说,这本书的设计非常适合作为高校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材,它能够帮助我的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实验技能,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