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出发,因为远方在那里

为什么要出发,因为远方在那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璐 著
图书标签:
  • 旅行
  • 散文
  • 随笔
  • 人生
  • 成长
  • 思考
  • 远方
  • 自我发现
  • 游记
  • 感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480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519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02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一个女生,一台单反,风吹日晒,勇往直前。
2012年辞职至今,行走中国。
23岁的梦想是成为一名风光摄影师;25岁,已创办了风光明信片品牌NexTop,成为华为荣耀《勇敢做自己》品牌视频主角之一,签约getty images摄影师。拥有自己梦想中的生活方式究竟要历经怎样的过程?路上又有哪些见闻让我久久无法忘怀?我会跟您慢慢讲述。
23岁成为风光摄影师的梦想在25岁实现,并且仍继续走在这条路上。近三年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拍和所感都将在本书中娓娓道来。梦想成真并没有想象的那样荆棘丛生,却也着实不易。
一个扛着三脚架到处爬山涉水的女生,一段追梦的旅程。

作者简介

姚璐,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告系,风光明信片品牌NexTop创始人,视觉中国、携程签约摄影师,华为荣耀品牌视频《勇敢做自己》主角之一。

目录

代序——非常喜欢
第一章 一个决定,一段坚持
002 呼伦贝尔大草原——那是时间过得特别慢的两个半月
013 浪费了180元——关于贫穷的记忆
017 指甲里尽是洗不掉的煤灰——在长白山脚下打工的日子
021 不曾有过的沮丧扑面而来——在卡瓦博格前泪流满面
025 硬座火车——夹杂着脚臭的泡面味
第二章 风光摄影的情怀
032 春天可以持续5个月
042 收集了4年的秋天
065 万佛楼夕照——稍纵即逝的瞬间
070 守候九寨沟的一场暴雪——那些和天气预报战斗的日子
075 看日出日落,云卷云舒—— 一些起早贪黑的故事
076  一 守候神仙湾的每一秒
077  二 月落下山——野狗出没的色达
078  三 冲向山顶——维多利亚港日出
080  四 在仙境中唇亡齿寒

第三章 我的旅行方式
086 漫长的等待换来一场空——风光摄影的常态
092 “傻子才会做的决定” ——风光摄影的情怀
099 扎营羊湖——安静得只剩风在呼啸
104 乌孙古道——没有退路的绝望探险之旅
117 中土世界到万顷花海——从琼库什台到东喀拉峻
第 四 章 我眼中的世界,或许和你不同
126 阿勒玛勒克——在那杏花盛开的地方
136 阿里北线——广袤的尽头是荒芜
144 漠河——国境最北的雪
152 库车的门,伊宁的窗——维吾尔族的艺术智慧
160 色达——尘世中的一方孤岛
165 禾木——静静的村庄飘着白的雪
172 傣乡曼丹——孤独的坚守
178 三宝侗寨——热火朝天的村宴
184 喀什噶尔——历史在细细的小巷里流淌
191 夜空中最亮的星——论孤独与自由
197 跋 当你老了

精彩书摘

呼伦贝尔大草原——那是时间过得特别慢的两个半月


在呼伦贝尔的两个半月,是我看星空最频繁的日子。

当时的我并不知道夏末秋初银河最亮,并不知道星轨是什么,没有像一个疯狂的风光摄影师那样见到银河就架三脚架找前景,更没有为了一张银河或星轨的照片而彻夜守候,甚至手机里也没有观测星空辨认星座的软件。但回忆起那个夏天,坐在木质的台阶上面对草原,眼前总能浮现满天星斗。我抬头仰望,唱起“那一年我们望着星空,有那么多的灿烂的梦”。

辞职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只是因为领导对我要请3天假去柬埔寨旅游振振有词。对我早在几个月前就买好机票,却只提前一个星期请假的行为,他抛出了一句话:“你这是在通知我,不是和我商量。”随即便把请假条搁置一旁。我天生是个不喜欢拖泥带水和看别人脸色的人,压抑了一年的对于工作的质疑终于像火药桶被点燃了导火线。我仿佛再也忍受不了坐在明亮的写字楼里工作的重复和无趣。那种一眼可以望到头的生活,让我无法不去怀疑生命的意义。

递交辞呈的第二天,我就想去呼伦贝尔看大草原。离职后不久,我买了一张到海拉尔的火车票,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这会是之后持续了4年且未完待续的旅程的第一站。

我一下子从高楼林立的魔都上海,来到了从未涉足过的呼伦贝尔。从海拉尔到额尔古纳的路上,经过陈巴尔虎旗草原、蜿蜒曲折的莫日格勒河和额尔古纳湿地。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如大海般辽阔的草原。

几次换乘汽车一番辗转之后,我来到了恩和,一个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额尔古纳市辖下的乡村。曾经为之疯狂、为之头疼的“打工旅行”式的生活,在辞职之后顺理成章地如愿了。对于之前联系好的在恩和青年旅舍做前台的生活,我有过许多幻想,幻想着没有雾霾、没有城市的钢筋水泥和万家灯火,幻想着策马驰骋草原,幻想着每天夜里在草原上散步,看着夜幕静静笼罩的大地。事实证明,一切比我想象的更加完美。我坐在面对草原的前台,透过落地玻璃窗看每天的夕阳、看夕阳下漫步的牛羊,一看就是两个半月,从盛夏看到了初冬。那是时间过得特别慢的两个半月,放眼望去,满目生命力,“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近在咫尺,近到我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能看到。

曾经我的生活是每天穿不同的衣服面对相同的人,而如今,生活变成了每天穿相同的衣服面对不同的人。人来人往,每天结识着来自天南海北的驴友们,我们一起谈天说地,谈论那些或许只有在旅行时才会谈起的梦想、那些深埋心底却深深向往的生活方式。我们会因为一个共鸣欢呼、因为一些共识击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毫不相关,却在一个偏远的村庄相见恨晚。人生或许有许多个我们认为自己强大到可以去拥抱想要的未来的时刻,而在恩和,我确实记得那些两眼散发着光芒的人们的表情。

生活和生活之间的差距总是如此之大。那是我第一次沉浸在一个全然不同于城市的生活之中。在恩和这个临近祖国边境的乡村,民风淳朴,夜不闭户,每家人都住在干净清爽的俄罗斯式木刻楞房子里,用木制的篱笆围成一个院子,种着

前言/序言

代序  “非常喜欢”
——辞职4年拍风光
2012年7月辞职的时候,我23岁,梦想是成为一个风光摄影师。
因为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和一腔热血,从呼伦贝尔大草原开始,从一个摄影爱好者开始,我走上了这条前程未卜、充满争议的坎坷之路。
如今,转眼已经过去近4年。而我,成了一名自由的风光摄影师。每当站在浩瀚的星空下、站在巍峨的高山上、站在广袤的湖泊前、站在无边的沙漠中,我都能想起最喜欢的朴树的一首歌《旅途》:
路过高山,路过湖泊,路过森林,路过沙漠。
这曾经是许多人的梦想,也包括我。
我突然想起之前乏味的上班生活,那种在逼仄的空间里怨天尤人却无法改变的窒息和无奈。虽然诸如“再不疯狂就老了”的话像极了蛊惑人心的纵容,但仔细回想,若不是年轻时那股抛弃一切的冲动和勇气,那么,现在的我,一定心怀一颗逐渐平复却仍有一丝躁动的心,慢慢习惯于安逸的上班生活,习惯于百分之五的幸福、百分之五的痛苦、百分之九十日复一日的平淡,就像千千万万坚持抱怨和坚持上班的人们一样。
一个决定,或许就能改变一生。
4年前的我,坐在明亮的写字楼里,看着旅行论坛上那些在路上的人们,看着图片中那些壮丽的山川大地,疯狂地向往自由。4年后,我在网上发图片和文字,看着别人疯狂地向往我的生活。当许多人谈论起这成年后飞逝的时光和逝去的青春时,我脑海中却能浮现出无数个白天和黑夜,那些春夏秋冬,那些我走过的路、遇到的人、经历的事。
回首过往,不知道有多少个清晨,我在黑夜中出发,在山顶吹着寒风等待日出;不知道有多少个傍晚,我拍完日落,在骤降的夜幕中快步行走在野狗出没的山间;不知道又有多少个夜里,我为了守候银河,彻夜不眠地仰望星汉灿烂。爬过荒山、蹚过河流、走过湿地,脚上的淤青此起彼伏。早已习惯山里若有若无的信号,习惯没有自来水和电的住处,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交织在期待、失落和惊喜之间起伏的情绪。
而真正的热爱,是在经历了这些足以让人放弃的艰辛之后,依然保持在一片神山圣湖前感动的能力,依然保持在反复去过的地方发现不同景致的喜悦,依然保持在坐火车时看沿途风光的兴致,依然保持对看过很多遍的野花、湖泊、山川、河流、草原、雪山的迷恋。可以找到一件或两件自己热爱的事本身就非常幸运。或许我永远理解不了那些在某方面疯狂、执迷甚至狂热的人心中的那团热火,但我大抵可以用自己对旅行和摄影的热爱来将心比心。
我记得不知道多少人跟我聊起过面对这一眼望到20年后的生活的绝望,但其实又有多少人可以承受一眼望不到未来的风险和飘摇呢?看似自由的背后,又要承担起多少难以言喻的压力?放下可以是一瞬间的决定,也可以是一辈子无法逾越的鸿沟。抱怨何其容易,但去做一件事又何其艰难。选择了工作就等于选择了安逸,所要承担的是它附带的无聊和重复;选择了自由就等于选择了激情,所要承担的是它附带的风险、不被认同甚至失败。世界上并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所有看似美妙的生活,背后或多或少都有一段难以言说的辛酸。
或许大部分人并没有体验过坚持做一件并不主流的事情的滋味,只是坚持和别人一样,在一个雷同的环境里,和一群雷同的人,做着一些雷同的事。而出世般坚持一件事,本身就充满孤独。在已然成熟的社会环境中,理想显得势单力薄,甚至被认为可笑,更别提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亲人的嘲讽、朋友的担忧,甚至父母的严词反对,像看不见的枷锁一样,捆绑着向往自由的心。似乎所有人都因自己生活安逸,就有权力去质疑别人所选择的动荡。我无力去评判那些所谓的“担忧”或“劝说”背后究竟有多少真心实意、多少虚情假意,只能用云淡风轻的笑容和不去解释的沉默,来应对那些永无休止的絮叨。
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中,当大部分人都忙碌于投机赚钱,忙碌于结婚生子,忙碌于讨论生存的法则,并冠以时代的罪证时,谈论梦想、意义,谈论那些微不足道却被我们真正喜欢的东西,似乎非常不合时宜。我曾经在大学里看着同学们遥想未来,讨论那些自由而无用的理想;我也看着他们在社会的洗礼中越来越少地提起曾经热爱的东西和试图坚持的执念。那些曾经在我看来或许有能力改变世界的人,如今大多也只是写字楼里平凡到不起眼的一员。记得以前觉得矫情的北岛诗句:“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如今却被证明是那么真实,真实到连“梦破碎”的伤悲都没有,仿佛它从未出现。
或许我们都已无力,或刻意避免聊起自己是不是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模样。而这个社会也在一代又一代充满激情的年轻人最后沦为赚钱和育儿的机器下日复一日地运转。丰富的生活已经沦为一场电影、一顿聚餐、一次郊游。
虽然觉得无奈,但毕竟每个人有自己做出某种选择的理由,无可非议。只是有时,当我和朋友们谈起一些同龄却因为意外而丧生的朋友时,我仿佛感受到那原本遥遥无期的未来似乎近在咫尺,用一双火辣辣的眼睛注视着此刻的我们。死神降临得猝不及防、毫无征兆,生命仿佛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冗长。想起那些已然逝去的年轻生命,更加觉得,怎么能在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上?浪费时间和精力呢?
“许多事现在不做,就真的再也没有机会去做了。”这句话现在看来倒不像是危言耸听。如果不在年轻时选择推倒重来,那么,随着年岁渐长,也就越来越没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信心了吧。当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岁月渐行渐远,猛然回首,才发现那么多遗憾无法弥补、那么多经历不曾尝试、那么多时间一晃而过,只能无奈地在另一条路上继续行走。这大抵就是和梦想渐行渐远的一种人生?吧。
至于梦想到底能为人生带来多少好处或坏处,没有人会知道。它可以大到指挥千军万马,开拓出人生新的疆土,也可以小到堵住胸口,让人难受。浅尝辄止只能带来表面化的体验。而深入一件事,你不会知道它未来能给你带来什么,或许是成功而丰富的人生,或许是平凡却快乐的生活,或许兜兜转转回到原点,或许一落千丈……没有人能给出答案。只是,有未知才有惊喜,也正因为旅途坎坷,人生才会有那么多悲痛欲绝、那么多喜极而泣。钱可以再赚,可是青春却一去不复返。一辈子很短,不过可以用来做好一两件事。
我想起《灌篮高手》里樱木花道对晴子说:“非常喜欢,这次绝不是说谎。”也想起三井寿迷途知返时泪流满面说的那句:“教练,我想打篮球。”这是曾经渗透我们这一代,如今也快被遗忘的热血、激情、简单和执着。日复一日地坚持一件并不主流的事并不容易,但每当架起三脚架在山顶或湖边守候日出日落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体内涌动的那股还在燃烧的热血。每次住在没有自来水和厕所的地方,我打一杯水,对着满天星斗刷牙,那一刻的幸福,便足以支撑我去走更远的路。


为什么要出发,因为远方在那里 这是一本关于追寻、关于勇气、关于生命可能性的探索之书。 它并非一本简单的旅行指南,也不是一部纪实性的背包客流水账。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老友在炉火边,娓娓道来的心声,关于那些促使我们踏上未知旅程的深层驱动力,关于那些在旅途中我们得以窥见,又在我们归来后依然闪耀的“远方”。 出发,从来不只是地理位置的移动。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空虚,一种被固定的生活轨道所束缚的窒息感。那些日复一日的重复,那些被社会规范和个人习惯编织的牢笼,让我们开始质疑:这一切,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存在吗?我们内心深处,是否渴望着更多的色彩,更多的体验,更多的自我证明? 《为什么要出发,因为远方在那里》正是从这个根本性的叩问出发,深入剖析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探索基因。它告诉我们,出发,是灵魂对于自由的呐喊,是对生活边界的拓展,是对自身潜能的挖掘。它是一种对“安于现状”的挑战,一种对“未知”的拥抱,一种不惜代价也要去亲身验证“那里有什么”的冲动。 远方,不只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心灵的触及。 我们为什么会向往远方?是因为那里有未知的风景?有异域的风情?有传说中的奇迹?或许都有,但更重要的是,远方代表着一种可能性,一种“我还可以是谁”的可能性。在熟悉的环境中,我们被标签化,被定型,被周围人的期望所裹挟。而在远方,我们卸下了这些身份的重负,得以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塑造自己。 这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地理的界限,去理解远方对人类精神的意义。它探讨的远方,可以是遥远的国度,可以是险峻的山峰,可以是浩瀚的海洋,也可以是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那里藏着我们遗失的勇气,或是从未被唤醒的热情。远方,是让我们看见那些在日常琐碎中被遮蔽的真我,是让我们有机会与更广阔的世界对话,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 出发的理由,隐藏在每一个不安分的灵魂深处。 作者以一种诗意而又充满洞察力的笔触,描绘了那些驱动人们出发的种种动机: 对生命短暂的觉醒: 当我们意识到生命的 finite,那种“活过”的渴望便油然而生。我们想要抓住每一个可以体验、可以感受的机会,不留遗憾。 对平庸生活的抗拒: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不甘于平庸的力量。出发,是将这份力量付诸实践,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哪怕只是微小的,却足以照亮自己的生命。 对意义的追寻: 在物质日益充裕的时代,人们更加渴望精神的富足。远方,常常是寻找人生意义的起点,在那里,我们得以与更宏大的叙事产生连接,获得更深刻的启示。 对自我边界的挑战: 舒适区总是诱人,但真正的成长,却往往发生在舒适区的边缘。出发,就是一次次勇敢的跳跃,去挑战自己的极限,去发掘自己未知的潜能。 对好奇心的回应: 从孩童时代起,好奇心便是驱动我们探索世界的第一动力。长大后,这份好奇心可能被压抑,被遗忘,但它从未真正消失。出发,就是让这份最原始的好奇心重新焕发生机。 远方,是一面映照真实的镜子。 在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各种预料之外的挑战,无论是自然的险峻,还是人际的疏离,抑或是内心的孤独。这些经历,如同烈火淬炼,将我们身上多余的杂质一一去除,留下最纯粹的自我。 书中,你将看到那些为了抵达远方而付出的努力,那些在困境中迸发出的坚韧,那些与陌生人之间产生的温暖连接,那些在孤寂中进行的深刻自我对话。这些,都是远方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它让我们明白,生命的韧性远超我们的想象,而我们自身,也比我们以为的更加强大。 出发,是关于选择,也是关于责任。 选择出发,并非意味着逃避责任,而是以一种更积极、更主动的方式去拥抱生活。它是一种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一种不愿将有限的生命虚度光阴的承诺。 《为什么要出发,因为远方在那里》并非鼓励盲目的逃离,而是倡导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探索。它提醒我们,出发之前,需要一份对“为什么”的清晰认知,需要一份对“将会面对什么”的心理准备,以及最重要的,一份对“我想要从这场旅程中带走什么”的期待。 远方,永远在那里,等待着你的脚步。 这本书,不提供地图,不规划路线,它提供的是一种视角,一种精神上的指引。它告诉我们,无论你身在何处,无论你的年龄大小,无论你的境遇如何,内心深处总有一片“远方”在召唤。 它鼓励你倾听内心的声音,去辨识那份渴望出发的冲动。它告诉你,出发的意义,不在于目的地有多么壮丽,而在于你在出发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那些关于世界,更关于自己的认知。 这本书,献给所有在心中珍藏着一个远方的人。 献给那些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依然仰望星空,对未知充满憧憬的灵魂。 献给那些曾经出发,又怀揣着下一场旅程梦想的人。 献给那些还在犹豫,却已感受到内心深处那股召唤力量的你。 《为什么要出发,因为远方在那里》,它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邀请你,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世界的广阔;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命的辽远。因为,那个叫做“远方”的地方,它之所以叫做远方,正是因为,它在那里,等待着你,去亲手揭开它的面纱,去拥抱属于你的那份辽阔与深邃。 当你读完这本书,也许你会发现,出发的理由,已经悄然在你心中生根发芽。而那个“远方”,或许就在你迈出第一步的那一刻,开始变得触手可及。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一定是“疏离”。作者似乎站在一个绝对理性的高处俯视着所有热衷于“出发”的人们,笔调冷静得近乎冷酷。他没有试图激励任何人,反而像是在解构“出发”这个行为背后的所有浪漫外衣,将其还原成一种近乎本能的、或许是徒劳的挣扎。书中描绘了大量“等待”的场景,无论是机场的廊桥、深夜的车站,还是在荒凉公路上抛锚的时刻,这些被传统叙事所忽略的时间段,在作者笔下却被赋予了极大的重量和意义。我感觉作者在暗示,真正的“远方”也许并不在于物理距离的尽头,而是在于你愿意在无意义的等待和不确定性中坚持多久。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很有意思,留白很多,仿佛是为了给读者的思绪留下足够的“空旷感”,去填充那些作者没有明说的部分。它不适合那些寻求快速慰藉或明确指导的读者,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未知的那种既渴望又恐惧的矛盾情结。

评分

初翻这本书时,我差点把它合上,因为它毫不留情地戳破了许多关于“旅行的意义”这种陈词滥调。如果说市面上大多数鼓吹远方的书籍都在描绘抵达后的荣耀与风景,那么这本书则把焦点完全放在了“出发”这个动作本身,以及那个模糊不清的“那里”。作者的文风极其冷峻,充满了对现代生活符号的反讽,但这种反讽又不是刻薄的,而是一种带着深深悲悯的观察。有一段描写,作者似乎在描述一次跨越大陆的火车旅行,但通篇没有出现任何地名,只有对光影、噪音和人体疲惫感的细致入微的剖析。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个故事,而是在体验一种感官的极限拉伸。它让我反思,我们总是在追求一个“完美的”终点,却忘记了过程中那些不完美、甚至可以说是丑陋的真实状态——比如长时间等待的烦躁,比如独处时的焦虑,比如旅途带来的身体上的不适。这本书成功地将这些“负面”体验提升到了一种审美的层面,让读者意识到,这些才是构成“出发”体验的真正骨架。它的结构松散,主题却异常集中,非常考验读者的耐心和领悟力。

评分

这本奇特的书,光是标题就带着一股子令人按捺不住的冲动感。“为什么要出发,因为远方在那里”,读起来就像是某种古老的箴言,又像是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精准一击。我拿到这本书时,并没有期待它是一本传统的游记或者励志手册,事实也确实如此。它更像是一系列破碎的、充满哲思的碎片集合,作者似乎在试图捕捉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在路上”的瞬间。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迷失”的章节,那种描述不是指向地理上的迷路,而是指向内心深处对既定轨迹的怀疑。作者用非常克制但充满张力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城市人在高速公路上看到路边一个废弃加油站时的复杂心绪,那种瞬间被抽离出日常节奏的空旷感,几乎让我都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和锈味。整本书的节奏感非常跳跃,时而沉静如深水,时而又像爆发的火山岩,让人不得不跟着作者的思绪在不同的时空和心境中穿梭。它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而是提出了更深刻的问题,逼迫读者去审视自己“出发”的真正动机,而不是盲目地追逐所谓的“远方”。这种含蓄而有力的表达,使得阅读体验非常私人化,像是作者直接在你的脑海深处低语。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精心布置的、充满暗示的装置艺术。它没有明确的叙事线索可以抓住,每一页都是一个新的切面,从不同角度反射着“探索”这个主题。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对细节的近乎偏执的捕捉能力。比如关于“地图”的一段论述,作者探讨了地图的局限性——它能告诉你哪里是A点,但永远无法告诉你A点那一刻的“气味”和“温度”。这种哲学层面的探讨,被作者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的观察中,使得全书既有深度,又不会显得过于说教。它的语言是内敛的,但内在的力量却非常巨大,像是在平静的湖面下暗流涌动着巨大的能量。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读不懂,而是因为被某一个词语的组合所震撼,需要时间去消化那种情感的震颤。它不是那种读完后会让你拍案叫绝的书,而是在你放下它之后,在你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突然蹦出来一个契合的场景,让你猛然回想起书中的某个片段,然后会心一笑或者陷入沉思。

评分

这本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更像是一系列散文诗与随笔的混合体,完全不拘泥于传统文学的结构。阅读它,更像是在一个昏暗、充满回音的房间里与一位哲人进行漫长的、主题不定的对话。作者对于“起点”和“终点”的界定模糊不清,他似乎更关注的是那段连接两者的“过渡态”。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工具”的描写,无论是老旧的背包、磨损的鞋子,还是生锈的指南针,这些物件在他的笔下都获得了超越其实用价值的象征意义,它们是人类试图驯服无垠世界的象征,但最终还是败给了自然和时间的力量。整本书的气质是低沉而内省的,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一个个微小而精准的切片,比如雨水落在干燥的柏油路上发出的声音,比如清晨第一口咖啡的苦涩。这些细节的堆叠,反而构建了一种强大的、不可抗拒的氛围感,让你情不自禁地代入那种在路上、却又不知所往何处的复杂心境之中。读完后,你会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被清洗了一遍,虽然没有得到答案,但对问题的感知变得更加清晰和敏锐了。

评分

帮朋友买的书,质量好,正版,她很喜欢。

评分

买给亲戚的,非常不错

评分

支持朋友的书

评分

神速赞

评分

一本书写尽了风光摄影师的辛酸,推荐。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很值得一看

评分

一本书写尽了风光摄影师的辛酸,推荐。

评分

看了,算是这一类书里写得比较好的。

评分

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