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源编的《历代墨宝》丛书系列皆精选自历代 经典碑帖,选取各碑帖中笔法与结构具代表性的例字 加以适当放大,并对损泐之字加以修补。辅以单字简 体释文,与例字繁简对照,便于学书者临摹与识读。
本册《赵孟頫胆巴碑》例字选自赵孟頫《胆巴碑》, 共计456字。
《胆巴碑》又称《帝师胆巴碑》,碑稿为纸本, 楷书,纵三十三点六厘米,横四百厘米,内容为记述 帝师胆巴生平事迹,是赵孟俯奉元仁宗命书写的碑文 。
正文
对于一个久居书画爱好者来说,《赵孟頫胆巴碑/历代墨宝》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赵孟頫的书法,一直是我学习和欣赏的对象。他的《胆巴碑》,以其飘逸而又严谨的风格,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本画册的编排,让我得以近距离、全方位地品味这件传世之作。笔画的粗细变化,结构的虚实相生,字与字之间的顾盼呼应,都展现了赵孟頫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功底。我常常会对着字帖,模仿其神韵,虽然难以企及,却也在过程中感受到了书法的魅力。画册的另一部分,关于历代墨宝的收录,更是增添了其价值。它如同一个浓缩的中国书法史,让我得以一览从古至今的艺术风采。我尤其欣赏那些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引起共鸣的作品,它们证明了艺术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又进了一层。
评分初次翻阅这本《赵孟頫胆巴碑/历代墨宝》,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敬畏与惊喜。我并非专业的书法研究者,只是一个对中国传统艺术情有独钟的爱好者。然而,即使是门外汉,也能在这册精美的画册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的璀璨光芒。赵孟頫的名字,在我的脑海中一直与“圆润”、“秀美”等词语划等号,他的书法仿佛有一种温润如玉的气质,能抚平人内心的躁动。而《胆巴碑》,作为他艺术生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笔画的遒劲与舒展,结体的严谨与灵动,无不透露着一股超凡脱俗的大家风范。我尤其沉醉于其中那些看似不经意却又处处精妙的笔法,仿佛能看到赵孟頫当年挥洒自如、心手合一的创作场景。画册的印刷质量也令人称道,每一个字、每一笔都清晰逼真,色彩还原度极高,让我仿佛置身于古老的书斋,与碑帖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书法的书籍,更是一扇通往古代文人心灵世界的窗户,让我得以窥探那些流传千古的墨迹背后,所蕴藏的深厚学养和高雅情趣。
评分手捧这本《赵孟頫胆巴碑/历代墨宝》,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赵孟頫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辉,而《胆巴碑》则是他艺术成就的绝佳体现。我被其中那行云流水般的笔触所吸引,每一个字的结体都恰到好处,既有颜字的雄健,又有柳字的骨力,更有其独有的温润与流畅。画册的印刷质量极佳,细节之处都清晰可见,让我能近距离地欣赏到那些细微的笔锋变化和墨迹的浓淡干湿。更令人惊喜的是,书中还收录了其他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墨宝,这就像是在一本画册里,欣赏了一场书法艺术的盛宴。不同朝代的风格差异、不同书家的个性特点,都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尤其喜欢那些能够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的作品,它们不仅仅是美的呈现,更是思想的传递。这本书,无疑是我收藏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热爱。
评分我原本对书法了解不多,只是出于对赵孟頫名气的耳濡目染,才抱着好奇的心态购入了这本《赵孟頫胆巴碑/历代墨宝》。没想到,这次“偶遇”却彻底颠覆了我对书法的固有印象。画册的编排设计极具匠心,不仅仅是简单的图片堆砌,而是通过精心的布局和恰当的留白,将每一件作品都衬托得如同珍宝。赵孟頫的《胆巴碑》给我带来的视觉冲击是巨大的,那种笔力的雄浑,字型的端庄,以及整体的和谐统一,都让我惊叹不已。我并非要成为书法家,但我相信,通过反复观赏和品味,我的审美能力一定能得到提升。画册中那些历代名家的墨宝,虽然风格各异,却都传递着一种共同的对美的追求和对文字的热爱。这让我觉得,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表达。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满足。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宛如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注入了一股清流,让我得以暂时忘却俗务,沉浸在汉字的古韵之中。我一直对历史文献中那些充满力量和智慧的文字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赵孟頫胆巴碑/历代墨宝》恰恰满足了我这份渴望。赵孟頫的书法,在我看来,是一种集古今之大成,又融入自身独特个性的典范。他的《胆巴碑》更是将这种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那笔画中的顿挫,那结构的疏密,都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和艺术的匠心。我反复摩挲着每一页,试图理解其中笔锋的起承转合,揣摩着每一个字的姿态万千。画册不仅收录了《胆巴碑》的精美拓本,更难得的是,它还提供了其他历代墨宝的集锦,这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让我能将赵孟頫的书法置于中国书法发展的宏大脉络中去审视。每一幅作品都如同一个时代的缩影,诉说着不同的故事,展现着不同的审美情趣。我特别喜欢那种能够引发思考的评价,这本书让我在这静谧的阅读过程中,对“传承”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