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著名大学校长的高等教育理念与实践探析

民国著名大学校长的高等教育理念与实践探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玉胜 著
图书标签:
  • 民国史
  • 高等教育
  • 大学校长
  • 教育理念
  • 教育史
  • 民国教育
  • 实践研究
  • 学术史
  • 教育思想
  • 历史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782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9451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书写纸
页数:160
字数:2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教育部课题结题成果,论述了在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多位著名大学校长的大学教育理念,如教育救国、培养优秀人才、重视学术与科研、民主管理等,并对当代大学教育理念有重要价值。以蔡元培、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马相伯、熊庆来、郭秉文、竺可桢、罗家伦等为代表的民国著名大学校长们在他们任职期间,把当时毫不起眼的大学办成了国内外知名的大学,创造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的“黄金时代”。他们先进的大学理念和成功实践经验,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的一份宝贵财富,对现今的大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李玉胜,江苏建湖县人,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历史与理论研究,民国大学校长研究。

目录

第一章 蔡元培北大教育实践美的三重向度

一、崇高之美

二、和谐自然之美

三、独立精神和自由之美

第二章 梅贻琦的高等教育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一、梅贻琦的“清华缘”及其人格魅力

二、梅贻琦独具特色的大学教育理念

三、梅贻琦大学教育理念的当代价值

第三章 郭秉文的教育思想及其领导魅力

一、郭秉文具有改革的勇气和魄力

二、郭秉文具有卓越的管理能力与方法

三、郭秉文具有较高的社会威望与社会活动能力

四、郭秉文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

五、郭秉文办学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四章 罗家伦的高等教育理念及其现实价值

一、罗家伦学贯中西的教育背景和影响

二、罗家伦卓尔不群的高等教育理念

三、历史启示与现实价值

第五章 竺可桢的高等教育理念及其人格魅力

一、竺可桢高尚的人格魅力

二、竺可桢独特的高等教育理念

三、竺可桢高等教育理念的启示

第六章 熊庆来的大学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一、熊庆来的教育背景及其办学思想

二、熊庆来的人格魅力对其办学思想的影响

三、熊庆来大学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第七章 张伯苓:开创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者

一、创办南开大学等系列学校的先驱者

二、手订“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南开校训与精神的先驱者

三、首倡中国教育“土货化”办学理念的先驱者

四、中国奥运梦想的先驱者

第八章 行动与思想:爱国教育家马相伯

一、立足爱国 与时俱进:宗教家马相伯

二、教育救国 不懈追求:教育家马相伯

三、文理并重 全人发展:思想家马相伯

四、爱国老人 举世敬仰:社会活动家马相伯

第九章 蒋梦麟的教育理念及其现实启示

一、蒋梦麟的“北大缘”及其影响

二、蒋梦麟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

三、蒋梦麟教育理念的现实启示


下 篇


第一章 民国著名大学校长的包容气度及其启示

一、包容气度有助于形成“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

二、包容气度有助于营造“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三、包容气度有助于大学校长“不拘一格用人才”

第二章 民国著名大学校长的爱国情怀

一、教育救国:共同的出发点

二、愤怒声讨:共同的怒吼

三、奋起抗争:共同的爱国行动

第三章 民国著名大学校长的人格魅力

一、人格的感召力

二、人格的威慑力

三、人格的感染力

四、人格的至善力

第四章 德国古典大学观对蔡元培及罗家伦的影响

一、德国古典大学观产生的背景和内容

二、德国古典大学观对蔡元培及罗家伦的影响

第五章 蔡元培与梅贻琦大学理念的共性及启示

一、大学是什么

二、大学的职能及人才培养在大学中的地位

三、大学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四、大学如何培养理想的人才


附录



《民国著名大学校长的高等教育理念与实践探析》 引言 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民国时期(1912-1949)是一个风云激荡、思想解放的时代。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一批杰出的知识分子以极大的热情和远见卓识,投身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创与建设之中。他们不仅是各自领域的学术巨擘,更是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教育家。本书将目光聚焦于民国时期那些声名卓著的大学校长们,深入探析他们所秉持的高等教育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如何在实践中得以展现和落地。本书旨在梳理和呈现民国大学校长们在探索中国现代高等教育道路上的智慧结晶、创新实践与历史贡献,为理解中国高等教育的演进脉络提供深刻的视角。 第一章:时代背景与民国大学的崛起 本章将首先勾勒出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所处的宏观历史背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开启了共和时代,但国家依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成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关键。本书将重点阐述: 社会变革与教育需求: 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剧烈变革如何催生了对现代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考察西方近代教育思潮的涌入,以及其对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与融合。 大学的肇始与发展: 梳理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建立、发展过程,包括综合性大学、专业学院的出现,以及官办、私立、教会大学等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 大学校长的群体涌现: 介绍民国时期一批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享有盛誉的大学校长,他们往往集学者、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在国家教育事业的艰难创业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第二章:民国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精神内核与思想渊源 民国大学校长们的教育理念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深厚的文化传统以及对西方教育的借鉴与反思。本章将深入剖析这些理念的精神内核和思想渊源: “通才”与“专才”的辩证: 探讨校长们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基础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通才,以及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所需各类专业人才之间的权衡与取舍。 学术自由与思想解放: 深入研究校长们如何倡导和维护学术自由的空气,鼓励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将大学建设成为思想的自由市场和创新的孵化器。 人格陶冶与道德养成: 考察校长们如何强调高等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健全人格、高尚品德的塑造。关注“大学精神”的内涵,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科学精神与理性思维: 分析校长们如何将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鼓励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认识世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东西方教育思想的融合: 剖析校长们如何借鉴西方近代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同时又积极探索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力图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考察其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如儒家、道家等)的取舍与创新。 第三章:实践探索——不同校长视角下的高等教育模式 本章将聚焦于几位具有代表性的民国著名大学校长,通过他们的具体实践,来展现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我们将选取不同类型、不同办学风格的校长进行个案分析,力求展现其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实践 分析蔡元培如何将“兼容并包”作为北京大学的办学方针,吸引不同学术派别和政治思想的学者,营造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 探讨其推行“教授治校”的理念,如何赋予教授更多的学术自主权和教学管理权。 考察其在课程设置、学术研究、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以及对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贡献。 梅贻琦与清华大学:“教授治校”与学术为本的典范 深入研究梅贻琦提出的“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的办学理念,强调教师在大学中的核心地位。 分析其如何通过精心的师资引进与培养,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考察其在学术规范、科研管理、学生培养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以及如何将清华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学术研究机构。 竺可桢与浙江大学:求是精神与服务国家 探讨竺可桢如何倡导“求是”的校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未知。 分析其在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视,以及如何引导学校学科发展与国家建设需求相结合。 考察其在艰苦条件下,如何带领浙江大学在战时迁徙中保持学术生命力,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 张伯苓与南开大学:教育救国与爱国主义的融合 研究张伯苓“教育救国”的理念,分析其如何将教育视为改变国家命运的重要途径。 探讨南开大学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方面的特色。 考察其在职业教育、体育教育等方面的创新尝试,以及如何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社会担当的青年。 其他代表性校长分析(如:傅斯年、罗家伦等) 根据具体研究需要,选取其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校长,分析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第四章:民国大学校长高等教育理念的实践挑战与困境 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本章将揭示校长们在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以及他们如何应对: 政治动荡与经费短缺: 分析军阀混战、政治腐败、内战爆发等对大学办学造成的严重干扰,以及长期存在的经费不足问题如何制约学校发展。 师资匮乏与学术水平不稳定: 探讨在战乱和物质条件艰苦的背景下,如何吸引和留住高水平的师资,以及如何保持学术研究的持续性。 学生运动与思想复杂性: 分析学生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如何在维护学术独立与回应社会思潮之间找到平衡。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探索: 考察民国时期对大学管理体制的各种探索,包括教授治校、行政主导等模式的优劣,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阻碍。 社会认可与精英意识的博弈: 分析当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大学如何处理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 第五章:民国大学校长高等教育理念的历史遗产与当代启示 民国时期大学校长们在高等教育领域所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深刻的启示。本章将对此进行梳理与升华: 奠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 总结民国时期在建立现代大学章程、学术规范、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重要贡献,为后来的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术为本,人格至上”的精神传承: 强调民国校长们所倡导的学术自由、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对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视,这些依然是现代大学的核心价值。 应对挑战的智慧与韧性: 考察民国校长们在逆境中坚持办学的勇气与智慧,为当代大学在面对改革与发展中的困难时提供借鉴。 多元化办学与特色建设: 借鉴民国时期不同大学在办学理念和模式上的多样性,为当代大学如何形成自身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提供思路。 教育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 再次强调民国校长们将教育视为国家富强之本的深刻认识,提示当代高等教育应始终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服务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结论 本书通过对民国著名大学校长的高等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深入探析,力图展现他们在历史洪流中,如何以非凡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创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教育理念,如“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学术为本、大师治校”、“求是创新、服务国家”等,至今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深刻反思,希望能为理解中国高等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提供有益的视角和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民国的大学校长们,其实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管理者和精神领袖。我设想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梳理了他们的教育主张,更在于展现了他们卓越的执行力。例如,在资源极度受限的情况下,他们如何通过筹款、校友网络甚至社会斡旋来维持学校的运转和发展?这部分内容,对于今天面临类似挑战的教育机构管理者而言,无疑是宝贵的“他山之石”。我尤其好奇书中对“教授治校”理念的探讨。在校长们力推现代大学制度的背景下,他们是如何处理与教授群体之间的权力平衡的?是坚定的家长式领导,还是更倾向于建立现代化的治理结构?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早期大学章程、校务会议记录的分析,那就太好了,这能让抽象的“理念”变得可触摸、可衡量。

评分

这本书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它似乎试图为我们构建一个民国高等教育全景图。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大学(如教会大学与私立大学)之间在教育理念和管理实践上的差异性的。一个成功的分析,应当能够超越简单的赞美,去探讨那些理想与现实碰撞出的火花。比如,不同校长在引进西方教育模式时,如何巧妙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基因,避免了单纯的西方化倾向?这种中西融汇的智慧,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或许,书中会对比不同校长在学科建设上的侧重点,比如有的重理工,有的重文史,这种差异背后体现了他们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不同预判。我特别关注那些“灰色地带”的管理艺术——如何在军阀混战或外敌入侵的阴影下,保障学校的相对独立和师生的安全。如果这本书能揭示这些“幕后故事”,那么它就不再是一本枯燥的理论汇编,而是一部充满张力的历史画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看起来像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聚焦于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黄金时代。我猜想,它深入挖掘了那个时代杰出教育家们的思想精髓。读者或许能从中窥见他们是如何在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坚守教育理想,构建起一批至今仍享誉海内外的学府的。想象一下,从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到张伯苓先生的“知难行易”,这些理念绝非空谈,而是与当时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实践。这本书会不会细致描摹了这些校长们在资源匮乏、政治压力下,如何平衡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我期待它能呈现出那个时代教育家们那种虽身处逆境却依然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如果它能结合具体的办学案例,比如某所大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转型与发展,那将更具说服力,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教育的生命力。我希望看到的,是关于教育哲学如何在乱世中落地生根,并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的鲜活叙事。

评分

作为一名对现代中国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展现出民国校长们在教育理念形成过程中的思想渊源。他们是留学海外的先行者,他们的视野必然是国际化的,但他们同样深爱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他们如何消化吸收了杜威、赫胥黎等西方教育家的思想,并将其“中国化”的过程?这种本土化的努力,是民国教育成功的关键。我猜想,书中会花费笔墨分析他们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权衡。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是培养专注于技术的工程师重要,还是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的社会栋梁更为迫切?这种两难的选择,塑造了那个时代大学的特质。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这些校长个人特质如何影响其教育实践的剖析——他们的性格、信仰乃至人际网络,是如何转化为学校的独特校风的。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指向了“实践”二字,这让我对其中的案例分析抱有极高的期待。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宏大的愿景陈述,而是微观的、具体的办学细节。比如,在课程设置上,他们如何调整以适应新文化运动的潮流?在学生管理上,他们如何引导青年人的政治热情,使其不偏离学术主线?我特别想了解,在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大学如何实施“西迁”或“联合办学”,这种极限条件下的组织韧性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这些实践无疑是对其教育理念最严峻的考验。如果作者能够引入一些当时学生的日记、家书或者教职员工的回忆录,用第一手的史料来佐证校长的教育理念如何渗透到日常教学和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这本书的厚度和深度将大大提升,它将不再是历史教科书的旁注,而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精神内核的深度考察报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