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教育部课题结题成果,论述了在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多位著名大学校长的大学教育理念,如教育救国、培养优秀人才、重视学术与科研、民主管理等,并对当代大学教育理念有重要价值。以蔡元培、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马相伯、熊庆来、郭秉文、竺可桢、罗家伦等为代表的民国著名大学校长们在他们任职期间,把当时毫不起眼的大学办成了国内外知名的大学,创造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的“黄金时代”。他们先进的大学理念和成功实践经验,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的一份宝贵财富,对现今的大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李玉胜,江苏建湖县人,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历史与理论研究,民国大学校长研究。
第一章 蔡元培北大教育实践美的三重向度
一、崇高之美
二、和谐自然之美
三、独立精神和自由之美
第二章 梅贻琦的高等教育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一、梅贻琦的“清华缘”及其人格魅力
二、梅贻琦独具特色的大学教育理念
三、梅贻琦大学教育理念的当代价值
第三章 郭秉文的教育思想及其领导魅力
一、郭秉文具有改革的勇气和魄力
二、郭秉文具有卓越的管理能力与方法
三、郭秉文具有较高的社会威望与社会活动能力
四、郭秉文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
五、郭秉文办学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四章 罗家伦的高等教育理念及其现实价值
一、罗家伦学贯中西的教育背景和影响
二、罗家伦卓尔不群的高等教育理念
三、历史启示与现实价值
第五章 竺可桢的高等教育理念及其人格魅力
一、竺可桢高尚的人格魅力
二、竺可桢独特的高等教育理念
三、竺可桢高等教育理念的启示
第六章 熊庆来的大学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一、熊庆来的教育背景及其办学思想
二、熊庆来的人格魅力对其办学思想的影响
三、熊庆来大学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第七章 张伯苓:开创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者
一、创办南开大学等系列学校的先驱者
二、手订“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南开校训与精神的先驱者
三、首倡中国教育“土货化”办学理念的先驱者
四、中国奥运梦想的先驱者
第八章 行动与思想:爱国教育家马相伯
一、立足爱国 与时俱进:宗教家马相伯
二、教育救国 不懈追求:教育家马相伯
三、文理并重 全人发展:思想家马相伯
四、爱国老人 举世敬仰:社会活动家马相伯
第九章 蒋梦麟的教育理念及其现实启示
一、蒋梦麟的“北大缘”及其影响
二、蒋梦麟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
三、蒋梦麟教育理念的现实启示
下 篇
第一章 民国著名大学校长的包容气度及其启示
一、包容气度有助于形成“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
二、包容气度有助于营造“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三、包容气度有助于大学校长“不拘一格用人才”
第二章 民国著名大学校长的爱国情怀
一、教育救国:共同的出发点
二、愤怒声讨:共同的怒吼
三、奋起抗争:共同的爱国行动
第三章 民国著名大学校长的人格魅力
一、人格的感召力
二、人格的威慑力
三、人格的感染力
四、人格的至善力
第四章 德国古典大学观对蔡元培及罗家伦的影响
一、德国古典大学观产生的背景和内容
二、德国古典大学观对蔡元培及罗家伦的影响
第五章 蔡元培与梅贻琦大学理念的共性及启示
一、大学是什么
二、大学的职能及人才培养在大学中的地位
三、大学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四、大学如何培养理想的人才
附录
这本书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它似乎试图为我们构建一个民国高等教育全景图。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大学(如教会大学与私立大学)之间在教育理念和管理实践上的差异性的。一个成功的分析,应当能够超越简单的赞美,去探讨那些理想与现实碰撞出的火花。比如,不同校长在引进西方教育模式时,如何巧妙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基因,避免了单纯的西方化倾向?这种中西融汇的智慧,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或许,书中会对比不同校长在学科建设上的侧重点,比如有的重理工,有的重文史,这种差异背后体现了他们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不同预判。我特别关注那些“灰色地带”的管理艺术——如何在军阀混战或外敌入侵的阴影下,保障学校的相对独立和师生的安全。如果这本书能揭示这些“幕后故事”,那么它就不再是一本枯燥的理论汇编,而是一部充满张力的历史画卷。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指向了“实践”二字,这让我对其中的案例分析抱有极高的期待。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宏大的愿景陈述,而是微观的、具体的办学细节。比如,在课程设置上,他们如何调整以适应新文化运动的潮流?在学生管理上,他们如何引导青年人的政治热情,使其不偏离学术主线?我特别想了解,在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大学如何实施“西迁”或“联合办学”,这种极限条件下的组织韧性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这些实践无疑是对其教育理念最严峻的考验。如果作者能够引入一些当时学生的日记、家书或者教职员工的回忆录,用第一手的史料来佐证校长的教育理念如何渗透到日常教学和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这本书的厚度和深度将大大提升,它将不再是历史教科书的旁注,而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精神内核的深度考察报告。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看起来像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聚焦于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黄金时代。我猜想,它深入挖掘了那个时代杰出教育家们的思想精髓。读者或许能从中窥见他们是如何在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坚守教育理想,构建起一批至今仍享誉海内外的学府的。想象一下,从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到张伯苓先生的“知难行易”,这些理念绝非空谈,而是与当时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实践。这本书会不会细致描摹了这些校长们在资源匮乏、政治压力下,如何平衡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我期待它能呈现出那个时代教育家们那种虽身处逆境却依然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如果它能结合具体的办学案例,比如某所大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转型与发展,那将更具说服力,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教育的生命力。我希望看到的,是关于教育哲学如何在乱世中落地生根,并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的鲜活叙事。
评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民国的大学校长们,其实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管理者和精神领袖。我设想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梳理了他们的教育主张,更在于展现了他们卓越的执行力。例如,在资源极度受限的情况下,他们如何通过筹款、校友网络甚至社会斡旋来维持学校的运转和发展?这部分内容,对于今天面临类似挑战的教育机构管理者而言,无疑是宝贵的“他山之石”。我尤其好奇书中对“教授治校”理念的探讨。在校长们力推现代大学制度的背景下,他们是如何处理与教授群体之间的权力平衡的?是坚定的家长式领导,还是更倾向于建立现代化的治理结构?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早期大学章程、校务会议记录的分析,那就太好了,这能让抽象的“理念”变得可触摸、可衡量。
评分作为一名对现代中国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展现出民国校长们在教育理念形成过程中的思想渊源。他们是留学海外的先行者,他们的视野必然是国际化的,但他们同样深爱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他们如何消化吸收了杜威、赫胥黎等西方教育家的思想,并将其“中国化”的过程?这种本土化的努力,是民国教育成功的关键。我猜想,书中会花费笔墨分析他们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权衡。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是培养专注于技术的工程师重要,还是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的社会栋梁更为迫切?这种两难的选择,塑造了那个时代大学的特质。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这些校长个人特质如何影响其教育实践的剖析——他们的性格、信仰乃至人际网络,是如何转化为学校的独特校风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