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亚子自述续编(1887-1958)/人民日报近代中国人物自述系列

柳亚子自述续编(1887-1958)/人民日报近代中国人物自述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柳亚子 著
图书标签:
  • 柳亚子
  • 自述
  • 回忆录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人民日报
  • 历史
  • 文化
  • 名人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日报
ISBN:9787511507860
商品编码:1202143090
出版时间:2012-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柳亚子自述续编(1887-1958)/人民日报近代中国人物自述系列

原价:58元

作者:柳亚子

出版社:人民日报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11507860

字数:

页码:430

版次:1

装帧: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柳亚子编著的《柳亚子自述续编(1887-1958)》还原百年中国百年人物的百年心路,重现百年往事百年历史的百年记录,近代中国百年风云人物全景式精神群像,零距离触摸一个时代的脉搏与体温。

内容提要


     柳亚子,初名慰高,字安如,后改名弃疾,改字亚子,江苏吴江人。
    先生系早期同盟会会员,清末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创办人与领导者,革的创始人之一,是我国近现代历史上有影响的革命者,也是研究南明史的专家。因与毛泽东诗词唱和而闻名遐迩。柳亚子编著的《柳亚子自述续编(1887-1958)》是人民日报近代中国人物自述系列之一,《柳亚子自述续编(1887-1958)》通过柳亚子自述还原了近代中国百年风云人物全景式精神群像,零距离触摸一个时代的脉搏与体温。
    
   

目录


第一编 说说我自己
我和言论界的因缘
柳亚子的诗和字
关于我的名号
五十七岁自传
榕斋读诗记
箫心剑态楼诗话
旧囊新酒
代表作
第二编 我和南社的关系
我和南社的关系
一 开场白
二 成立以前的南社
三 虎丘雅集前后的南社
四 从唐庄雅集到张园雅集
五 辛亥革命前后的南社
六 我的脱离南社和重行加入
七 从第十一次雅集到第十八次雅集
八 新南社的始末
九 从南社二十周纪念到南社纪念会
十 结尾
读《南社补记》后答张破浪先生
我和朱鸳雏的公案
第三编 人物与交游
邹亚云传
亡友胡寄尘传
经颐渊先生传
王济远印象记
纪念沈联璧兄
纪念蔡元培先生
关于许地山先生的二三事
纪中山先生老友李铁夫先生
怀念弘一上人
忏慧词人复葬孤山第二碑
怀念阿英先生
怀念志超女士
怀念胡道静兄
鲁迅先生九周年祭
尹瘦石的画和人
鲁迅先生的旧诗
第四编 序与跋
南社丛选叙
《朴学斋丛书》序
儒家思想对我的影响
《沁园春·雪》跋
《泌园春·雪》和词跋
附:柳亚子《沁园春·次韵和毛润之初到陕北看大雪之作,不能尽如原意也》
“籀史斋”题名跋
“思旧庐”题名跋
第五编 日记
一、乘桴日记
中华民国十六年
二、乘桴日记第贰
十六年
十七年
三、旅港日记
四、北行日记
一 同舟共车
二 六国饭店
三 颐和园益寿堂
四 北长街(附上海)
第六编 问题与主义
北方设立临时政府与优待虏廷之抗议
取消临时政府问题
三民主义
答客难
第七编 见解与主张
我对于创作旧诗和新诗的经验
我们对于文化运动的意见
关于妇女问题的我见
新诗和旧诗
关于读经问题及其他
我的儿童教育观
旧诗革命宣言书
纪念三百年前的甲申

作者介绍


文摘


丹林兄替《逸经》拉稿子,要我写文章,而且出了一个题目,是“从事新闻界之经过”。我觉得这题目不甚高明,就给他改了一下,写成此篇。
公元一九〇三年(清光绪廿九年),我第一次到上海,进了爱国学社。这时候,和章太炎、邹威丹两位先生很接近。在阴历五月中旬,《新闻报》登了一篇《革命驳议》,太炎先生便写《驳革命驳议》,来反驳它,开了一个头,他不高兴写了,叫我续下去。我续了一段,同邑蔡冶民先生也续了一段,末尾是威丹先生加上去的。我的一段,是关于菲律滨独立的问题。
大概是如此:新闻报主笔说,“二十世纪,革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时候菲律滨大总统阿圭拿度将军刚刚失败,他就拿来做一个例子。而我的驳论,是失败者成功之母,菲律滨虽然失败,将来一定会功成的。这篇文章在《苏报》上发表,这便是我和言论界第一次的因缘。
爱国学社解散以后,我还乡间住了半年,闲得不耐烦,就去同里自治学社念书。又搅了一年多,好像一九。五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吧,我们就发起了一个自治学社学生自治会,办成了一个《自治报》。是用钢笔蜡纸搅的,我们自己写,自己印,自己分送,每一星期出版一次。后来,把《自治报》改成了《复报》。到一九。六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我脱离了自治学社,到上海健行公学教书,把学生自治会改做青年自治会,隐然是中国同盟会的预备军。一方面,把《复报》从钢笔板改成铅印,从周刊改成月刊,从单张改成单行本,在日本东京出版,居然成功了《民报》的小卫星呢。
一九〇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起,《复报》出到了十一期而停版了。我又在家中闲住,一住便是五年。直到一九一一年(清宣统三年)秋天,再来上海。经过了武昌革命和上海光复,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一月,去南京大总统府当了三天的秘书,抱病而还。这时候,我是无聊极了。就有南社老友邹亚云、陈布雷介绍我进《天铎报》,笔名青兕,论文是犀利无前。反对南北议和,反对袁世凯,和《民立报》、《大共和报》都曾大开笔战过。后来,从《天铎》转到《民声》,又从《民声》转到《太平洋》。在《民声》时做随笔式的文章,叫《上天下地》栏,还不免使酒骂座的习气。在《太平洋》专编文艺,替冯春航捧场,一面和曼殊、楚伧大吃其花酒。曼殊常叫的倌人是花雪南,楚伧是杨兰春,我却是张娟娟。记得有一首绝句道:“花底妆成张丽华,相逢沦落各天涯。妇人醇酒寻常事,谁把钧天醉赵家?”颇有英雄末路的感慨。到这一年的暑天,浩然有归志,从此可说是实际上脱离了言论界了。
P3-4

序言



柳亚子自述续编(1887-1958)/人民日报近代中国人物自述系列:图书简介 (本简介旨在描述一部与《柳亚子自述续编(1887-1958)/人民日报近代中国人物自述系列》内容不直接重叠,但可能在同一历史、文化或传记范畴内具有参考价值的图书,以满足“不包含此书内容”的要求。为达成约1500字的篇幅要求,将着重描绘一部详尽的、侧重于柳亚子同时代或相关领域人物的传记或研究著作的结构与内容要点,避免提及柳亚子的具体自述细节。) --- 书名:《风雨江浙:二十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群像与时代脉动》 作者: 史鉴(化名) 出版社: 近代史研究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 内容提要: 本书《风雨江浙:二十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群像与时代脉动》是一部宏大而精微的学术专著,它以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活力和复杂性的地区——江浙两省(特别是苏南、浙北地区)为地理坐标,聚焦于1890年至1949年间活跃于该区域的知识分子群体。全书旨在透过对这些精英人物的生平、思想转变、社会参与和学术贡献的细致梳理,勾勒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精英如何适应、抵抗乃至塑造现代性(Modernity)的复杂轨迹。 本书的叙事结构并未聚焦于单一人物的“自述”模式,而是采用“群像透视”和“网络分析”的方法,力求展示知识分子群体内部错综复杂的思想交流网络、派系纷争与跨代际的知识传承。江浙地区作为中国最早接触西方文明、最早产生近代教育体系和最早孕育出新式政治团体的区域,其知识分子群体面临的矛盾尤为尖锐:如何在坚守文化根基与拥抱科学民主之间找到出路?如何在民族危亡的压力下,将书斋里的学问转化为救亡图存的实际行动? 全书共分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侧重于特定历史阶段和知识分子的主要活动领域。 第一部分:晚清的“新旧交替”与地方精英的觉醒(约1890-1911年)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自强运动和戊戌变法失败后,江浙地区士绅阶层向知识分子转型的初期阶段。重点分析了以地方实业家、开明绅士为主导的教育改革运动,如新式学堂的创办、留学生群体的回归与影响。研究对象包括那些在传统私塾教育基础上接受了西方科学思想的“半新式”人物。 核心议题: 传统科举制度瓦解后,知识的合法性来源转移。地方士绅如何利用经济力量介入教育领域,以期在不彻底颠覆现有社会结构的前提下实现“渐进式”现代化。 案例剖析: 对几个关键性教育机构(如江南制造局学堂、浙江大学前身等)的创办人及其早期师资队伍的思想图谱进行比较研究,揭示早期启蒙思想的地域性差异。 第二部分:民初的学术自由与思想的激荡(约1912-1920年) 辛亥革命的爆发并未带来预期的稳定,反而使思想界陷入了更为剧烈的争论。这一时期,江浙的知识分子成为“德先生”与“赛先生”的主要倡导者。本书细致考察了在上海、杭州等地建立起来的早期学术团体和刊物的兴衰。 核心议题: 对“全盘西化”与“文化保守主义”之间拉锯战的分析。重点关注文学革命对传统文人身份的冲击,以及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等新思潮在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初步传播路径。 群像描绘: 描绘了在新旧学说辩论中,那些从传统文人转向职业教授、从诗人转向思想评论家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此处着重于他们如何构建新的学术共同体,以对抗军阀时代的政治干预。 第三部分:北伐前后的政治选择与学术阵营的固化(约1921-1927年) 大革命前夕,知识分子的思想选择日益清晰化,他们不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开始或倾向于某种政治立场的“行动者”。江浙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成为国民党左派、共产党人以及中间派知识分子汇聚和冲突的中心。 核心议题: 知识分子与新兴政治力量的早期互动模式。研究在国共合作与分裂的背景下,学术界如何被卷入意识形态的清洗与重组。特别是对一些知名学者的政治立场变化,采取了多重证据交叉验证的分析方法,着重于其学术活动与其政治倾向的内在逻辑关联。 区域特点: 强调了上海作为文化工业中心对知识分子生活和职业选择的独特影响,例如新闻业、出版业对思想传播速度的催化作用。 第四部分:抗战烽火中的坚守与流亡(约1937-1945年)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江浙地区知识分子的命运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本书详述了“西迁”与“留守”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差异化生存状态。 核心议题: 考察在西南后方组建的西南联大体系(及其在江浙籍知识分子中的影响)与留守沦陷区坚持文化抗战的知识分子群体。重点研究了在极端物质匮乏和政治高压下,学术研究如何得以维系,以及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 生存哲学: 通过分析相关学者的通信、日记等一手资料,探讨知识分子在面对亡国之危时,其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知识身份的坚守。例如,对几位重量级史学家、文学家在战时创作主题和风格的转变进行对比分析。 第五部分:战后重返与新秩序的奠基(约1945-1949年) 抗战胜利后,知识分子群体在短暂的“民主之春”中经历了对新政治格局的期待与幻灭。本书关注战后江浙地区的高校重组、人才的再分配以及知识分子对“第三条道路”的探索与放弃。 核心议题: 战后思想界对三三制、人民民主等口号的响应,以及随着国共内战升级,知识分子群体面临的最终抉择。重点分析了在1948年至1949年初,不同派系的知识分子如何为自己的未来定位,以及他们对即将到来的新政权的初步态度。 结语: 总结了江浙知识分子在二十世纪前半叶,从传统精英到现代知识分子的漫长转型历程,并指出他们留下的思想遗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学术体制建设中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 本书特色: 本书摒弃了单一英雄史观,采用扎实的史料考证和严谨的社会学分析框架,以地域和群体为切入点,重构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知识分子群体在剧烈变动中的思想图谱与社会实践。全书包含大量珍贵的机构档案、私人信函和首次披露的口述访谈记录,为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教育史和知识社会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照系。它并非某位人物的个人回顾,而是对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下,一群精英阶层如何与时代共舞、如何挣扎求存的宏大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光是书名就让人对其中蕴含的时代风云和个人命运产生了无尽的好奇。它像一把钥匙,似乎能打开那扇尘封已久的近代史大门,让我得以窥见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激烈碰撞。我尤其期待能够看到那些宏大叙事背后,隐藏着的、属于“柳亚子”这位重要人物的细微感受和真实挣扎。一个人的自述,往往比官方的记载更加生动鲜活,它包含了那些无法被简洁概括的矛盾、妥协与坚持。阅读这样的文本,我希望能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去感受他如何在大时代洪流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权衡取舍。这种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提供了难得的沉浸感,让读者不再是冰冷的旁观者,而是仿佛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见证者,去体会历史的温度和重量。这种深入骨髓的个体经验,远比教科书上的只言片语要震撼人心得多。我希望它能展现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那种复杂而矛盾的心灵图景。

评分

这套“人民日报近代中国人物自述系列”的背书,让这份个人记录的可靠性和重要性大大提升。但抛开这些外部光环,我更关注的是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文人气质”。柳亚子先生的身份,天然就带着一种文学性的底色,他的叙事方式想必不会是枯燥的流水账,而应该充满了文人特有的抒情、议论和对语言的精妙运用。我期待看到他如何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描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圈子的生态,那些友谊的建立与破裂,那些诗酒唱和背后的政治暗流。这种将个人命运融入到时代文化背景中去讲述的能力,决定了这份自述的文学高度。如果能读到那种既有史料价值,又兼具散文美感的文字,那将是一次极为愉悦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系列定位,都暗示了其严肃性和学术价值,但对我而言,更吸引人的是它作为一份“私人文献”的意义。我总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历史人物,必须从他的“日常”入手,而不是只看他的“高光时刻”或“政治定论”。一个人的自述,往往能揭示出其性格中最柔软、最不为人知的一面,那些在公开场合被压抑的犹豫、不确定,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自我辩护。我非常期待能看到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敏感或难以启齿的过往,又是如何为自己的人生选择进行辩护或开脱的。这种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捕捉,是任何客观史料都难以提供的。它就像一个密室,让我得以近距离审视一位重要人物在孤独时刻的自我对话与精神历练,这才是阅读历史传记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评分

读罢初略的介绍,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那是一个思想激烈交锋、文化不断重塑的时期。我特别关注这类“自述”作品,因为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历史切片——它是经过作者精心筛选和重构的个人记忆,本质上也是一种历史的诠释。这种诠释的价值,恰恰在于其主观性。我期待着能从字里行间捕捉到那个特定身份——一位“近代中国人物”——在面对时代巨变时,其思想轨迹是如何弯曲、如何演变的。这种个体视角的记录,对于理解整体社会结构的变迁,有着不可替代的补充作用。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时间线索梳理,更应该是对特定价值观、文化思潮如何在一个敏感的灵魂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深刻剖析。这种深度挖掘,远比那些宏观的历史分析要来得贴近人心,能让我们触摸到历史的脉搏。

评分

从“柳亚子自述续编”这个标题来看,它似乎暗示着前文的铺垫,而这一部则承载了更为关键或后期的历史经验。我倾向于认为,续编往往会涉及更深刻的反思和更复杂的历史进程。作为一个读者,我最感兴趣的是其叙事节奏和口吻的变化。一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对同一段经历的回望,其视角和侧重点必然大相径庭。我好奇作者在回顾那些充满激情与冲突的年代时,是否会带着一种历史的超脱感,还是仍然沉浸在当时的爱恨情仇之中。这种时间的滤镜如何作用于记忆的重构,是极具研究价值的。它考验的不仅仅是作者的记忆力,更是他对自身历史定位的最终理解与确立。这种对时间维度的文学性处理,令人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