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毛泽东之魂
原价:42.8元
作者:陈晋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7/1
ISBN:9787506074209
字数:365000
页码:34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
编辑推荐
通过毛泽东的所言所行,借助其做事做人的外在表现及客观效果,来谈论分析他的人物性格,并挖掘其内心世界,向读者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的毛泽东,一个真实的毛泽东!著者是毛泽东研究的专家,掌握大量珍贵历史资料,对毛泽东的分析、评价更为全面、客观。
内容提要
通过毛泽东的所言所行,借助其做事做人的外在表现及客观效果,来谈论分析他的人物性格,并挖掘其内心世界,向读者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的毛泽东,一个真实的毛泽东!
目录
一毛泽东眼里的“毛泽东”
1.青年时期:“性不好束缚”。表面“意强”、实际“意弱”
2.红军时期:谈陈独秀和自己。为什么向斯诺敞开心扉?
3.延安整风前后:面对夸赞。“你以什么权力在这里指导政府和军队?”
4.40至50年代:“我的思想体系没有成熟,这不是谦虚,事实如此”
5.50年代前期:搞个人迷信不好
6.请斯大林派人“来看我的文章?是不是我那样没有信心?”
7.50年代后期:不当国家主席,“个人威信不会..有所减损”
8.大跃进及其以后:经济工作“不懂”,“这一辈子搞不了了”
9.庐山会议及其以后(一):偏听偏信,就是要骗,“领袖是绝大多数人的代言人”
10.庐山会议及其以后(二):回顾历史,“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
11.60年代:肯尼迪“也看我写的军事文章,这可能是真的”
12.60年代中期以后:“总要有点个人崇拜”。“做了共产党的钟馗了”
二在逆境中
三不摸枪的统帅一毛泽东眼里的“毛泽东”
1.青年时期:“性不好束缚”。表面“意强”、实际“意弱”
2.红军时期:谈陈独秀和自己。为什么向斯诺敞开心扉?
3.延安整风前后:面对夸赞。“你以什么权力在这里指导政府和军队?”
4.40至50年代:“我的思想体系没有成熟,这不是谦虚,事实如此”
5.50年代前期:搞个人迷信不好
6.请斯大林派人“来看我的文章?是不是我那样没有信心?”
7.50年代后期:不当国家主席,“个人威信不会..有所减损”
8.大跃进及其以后:经济工作“不懂”,“这一辈子搞不了了”
9.庐山会议及其以后(一):偏听偏信,就是要骗,“领袖是绝大多数人的代言人”
10.庐山会议及其以后(二):回顾历史,“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
11.60年代:肯尼迪“也看我写的军事文章,这可能是真的”
12.60年代中期以后:“总要有点个人崇拜”。“做了共产党的钟馗了”
二在逆境中
三不摸枪的统帅
四心灵的旗帜
1.“我不信邪,偏要出两个太阳给他看看”
2.要干到底:“以身殉专,不亦伟乎?”
3.用四个字支撑一条路
4.什么能使他变得年轻?
五为什么喜欢游泳?
1.为自己的健壮身体而自豪
2.“七级台风,在海里游泳很舒服”——是指政治?哲学?还是人生?
3.在历史里寻求“同志”
六为什么喜欢孙悟空和《水浒传》?
七永远的漫游家
八读书与治国
九不怕“鬼”背后
十另一个世界的“我”
十一孔夫子科?秦始皇科乎?
十二出入佛道
十三经济天下——在历史的对话中
十四“五帝三皇神圣事”——评说历代帝五
十五出将入相——喜欢和鄙薄的“干部”类型
十六在书斋里
十七苍凉唱大风
附:“毛泽东之魂”答问录
后记
作者介绍
陈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多年来从事毛泽东和中共党史文献研究以及电影、电视文献片撰稿,著述和影视作品多次获中国图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电视金鹰奖、电影华表奖。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的现代主义》、《毛泽东的文化性格》、《毛泽东与文艺传统》、《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毛泽东传(1893—1949)》(合著)、《文人毛泽东》、《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世纪小平——解读一个领袖的性格魅力》、《读毛泽东札记》、《大时代的脉络和记忆——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等;曾担纲《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新中国》、《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大国崛起》等多部社会反响强烈的大型电视文献片以及《走近毛泽东》、《小平您好》等电影纪录片的总撰稿。
文摘
暂无
媒体推荐
暂无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传统史书的平铺直叙,而更像是一部经过精心打磨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张力和情感的色彩。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命运的细微挣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我发现自己时常被那些精准而有力的词汇所吸引,它们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被作者一一拾起,串联成一幅既壮阔又细腻的画卷。尤其是一些关键转折点的描写,那份情绪的铺陈和心理的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让你不得不去审视,在那些决定民族命运的时刻,决策者们内心深处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煎熬与权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保持叙事客观性的同时,又注入了人文关怀,使得人物形象立体饱满,绝非简单的符号化。这种对“人”本身的深刻关注,让这本书的厚重感更上一层楼,超越了单纯的政治传记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意志与选择的哲学探讨。
评分这是一本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的书,作者的笔触如同精妙的雕刻刀,将历史的重量与人物的复杂性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那种张弛有度,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使得即便是对那段历史有所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新鲜的冲击力。书中对细节的考究令人赞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场景或对话,往往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线索,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史料功底和对人物心理的敏锐洞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洪流之中,与书中的角色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同类作品难以企及的。它不仅仅是在记录过去,更像是在试图探寻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那种在巨大压力下依然能保持清晰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信念,让人不禁反思在当今时代我们该如何面对挑战。全书的结构布局严谨而巧妙,每一章的过渡都显得自然而然,高潮迭起,低谷回味悠长,读完后留下的思考余韵久久不散,绝对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次分明的,初读时,你会为故事的跌宕起伏所吸引,那些惊心动魄的事件让人心跳加速。但当你深入其中,开始关注作者对语境和背景的构建时,才会发现其深厚的内功。作者对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肌理、文化思潮的把握,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精确度。书中穿插的那些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侧面描写,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事件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他没有简单地下结论,而是将复杂的材料呈现出来,引导读者自行去思辨。这种对阅读主体智识的尊重,是优秀历史著作的标志之一。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解锁一个新的历史维度,你会发现自己对过往的理解被不断修正和深化。它不是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极其扎实的工具箱,让你去重新审视历史的真正面貌。
评分从装帧设计到内文排版,这本书都透露出一种严肃而克制的美学,这恰恰与它所承载的厚重主题相得益彰。阅读过程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于“远见”的捕捉。他不仅仅是在回顾已经发生的事情,更是在追溯那种超前的、近乎预言性的洞察力是如何在不断的试错和学习中逐渐形成的。书中对几次关键战略转向的分析,逻辑链条清晰到令人折服,每一步的铺垫都做得恰到好处,使得最终的结果显得既是必然,又充满了戏剧性的偶然。这种对“因果”关系的深入剖析,让读者在合上书本之后,仍会忍不住在脑海中进行复盘和推演。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对过去一个伟大人物的描摹,更是对如何领导一个复杂社会、如何应对历史周期性挑战提供了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案例研究。它要求读者带着思考去阅读,并最终以更深刻的视角去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对“权力”与“理想”关系的反思之旅。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尤其是当面对巨大权力和沉重责任时,个体精神世界的扭曲与坚守,描写得极为到位。书中对于某些重大决策背后的“非理性因素”的探讨,尤其引人深思,它揭示了历史进程中,人类情感、直觉甚至是偶然性所扮演的巨大角色,这使得冰冷的历史叙事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那些只关注宏观战略部署的著作不同,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心理史学作品,它关注的是“如何成为那样一个人”,以及“在那样一个时代,一个人如何保持自我”。文字的节奏感掌控得非常好,它时而如疾风骤雨,时而又慢下来,仿佛让你停下来喘口气,品味其中的深意,这种节奏上的变化,让冗长的历史叙述不再枯燥乏味,反而具有了音乐般的韵律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