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见:聆听古典

音乐会见:聆听古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亚洪 著,刘雪枫 编
图书标签:
  • 古典音乐
  • 音乐欣赏
  • 音乐会
  • 艺术
  • 文化
  • 音乐入门
  • 音乐史
  • 音乐普及
  • 聆听
  • 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1740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914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京师爱乐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8
字数:1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为《京师爱乐丛书》之一。《京师爱乐丛书》是一套中国资深爱乐者的美文集,内容涉及音乐流派、音乐史论、音乐家及其作品评介、音乐会现场评论、唱片版本与收藏、音乐事件剖析、音乐跨界探索等,部分内容刊发于《爱乐》《音乐爱好者》《歌剧》《音乐周报》《留声机》等知名音乐报刊,并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丛书作者均系近二十年中国(包括内地、香港、台湾)有影响力的音乐评论家、媒体人,在中国音乐界均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作者简介

刘雪枫,音乐评论家,研究员。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先后任三联《爱乐》主编《人民音乐·留声机》主编《交响世界》主编等。现任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文化顾问、中国国际合唱节艺术总监、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罗辑思维·雪枫音乐会》主讲人。主编《瓦格纳戏剧全集》、《京师爱乐丛书》。著有《朝圣——瓦格纳的拜罗伊特》、《德国音乐地图》,《音符上的奥地利》《日出时让悲伤终结》《交响乐欣赏十八讲》《穆特与秦腔》、《和刘雪枫起听音乐》(5种)等。 郑亚洪,1972年生于浙江乐清,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天鹅斯万的午后》《音乐为什么》、《看不见的城市,看得见的风景》。

目录

第一乐章音乐会见马勒 苏州,法兰克福,马勒 上海,芝加哥,上海 马勒三人行 赠她马勒 当马勒已成往事 马勒那时已成恋人 夏日来临,马勒拨动了谁的心弦 我心底的马勒 雨天读马勒——《忆马勒:回忆录与书信集》 我喜欢过马勒吗?我为什么不喜欢马勒了?及我喜欢上了瓦格纳 第二乐章音乐会见瓦格纳 瓦格纳 我爱音乐更胜于爱你 女武神 地面瓦格纳 九月二十二日:瓦格纳时间 到台北看“女武神)) 第三乐章音乐会见切利比达克 单声道的布鲁克纳与慢速的切利比达克 柔情蜜意——我爱切利比达克之贝多芬《第二交响曲》 我想象着你,心中略带哀愁——我爱切利比达克之贝多芬《英雄》 黑暗中听贝多芬——我爱切利比达克之贝多芬《第四交响曲》 慢——我爱切利比达克之贝多芬《命运》 午后的一声鸟叫——我爱切利比达克之贝多芬《田园》 湿了——我爱切利比达克之贝多芬《第七交响曲》 反复与回忆——我爱切利比达克之贝多芬《第八交响曲》 今晚不谈人类,只谈你我——我爱切利比达克之《合唱》 雨后·白石——我爱切利比达克之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秋意——我爱切利比达克之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 现象瓦格纳——我爱切利比达克之瓦格纳音乐 童话——我爱切利比达克之柴科夫斯基《胡桃夹子》 忧郁——我爱切利比达克之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 “悲怆”归来——我爱切利比达克之柴科夫斯基《悲怆》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我爱切利比达克之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 K.6 迈过去,彼岸是天堂——我爱切利比达克之福莱《安魂曲》 第四乐章音乐会见 BBC之夜 纽约,纽约 上海,阿姆斯特丹,上海 上海,维也纳,上海 上海‘穆蒂·上海 怀念肖邦 温暖了他冷却的心 有谁知道莫扎特的爱与哀愁 他是挣扎着与孤寂亲吻的一位吗 孤岛上的音乐会 谁爱勃拉姆斯 出发·命运——贝多芬音乐会之旅 我因为他的“冷”与“绝”喜欢上了 捷杰耶夫,LSO——我的追梦人 春天,听傅聪钢琴独语 爱之死——克里斯蒂安·蒂勒曼上海音乐会 第五乐章音乐书 跋天真的、感伤的乐迷
音乐会见:聆听古典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详尽的音乐史著作,亦非枯燥的乐理教科书。它是一次私密的、充满温度的“行走”,带领读者走进古典音乐的殿堂,去感受那些跨越时空的伟大灵魂留下的回响。我们聚焦的不是冰冷的年代划分和复杂的流派争执,而是音乐家们在创作巅峰时,内心涌动的真实情感、他们面对世俗的挣扎,以及最终通过音符凝练出的永恒之美。 第一部:序曲——从巴洛克的光芒到古典的秩序 我们会从巴赫——那位“西方音乐之父”开始。探究他如何将严谨的对位法提升到哲学的层面,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如何为后世奠定基石。但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他的神圣性,而是去体会他作为一位虔诚的教徒和一位严厉的家庭教师在莱比锡所经历的日常磨砺。他的赋格,是数学的完美,也是人对秩序和神性的不懈追求。 随后,视野转向亨德尔。这位与巴赫同岁的巨匠,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他将巴洛克的宏大叙事与歌剧的戏剧张力完美结合。我们将深入探讨《弥赛亚》的创作背景,理解“哈利路亚”合唱段落中蕴含的宗教狂热与王室荣耀的交织。亨德尔的音乐是盛大的庆典,是面向公众的、充满自信的宣言。 古典主义的曙光在维也纳升起,带来了清晰、平衡与结构。莫扎特,这位音乐神童,他的天才仿佛是上天直接倾注的礼物。我们不会回避他一生的财务困境和中年早逝的悲剧,而是将这些生活中的“杂音”作为背景,去解析《费加罗的婚礼》中那惊人的讽刺力度,以及《安魂曲》中那份近乎预言般的沉静与绝望。莫扎特的音乐,如同一颗打磨至完美的钻石,每一面都折射出纯净的光芒,却也隐含着无法言说的哀伤。 海顿,这位“交响乐之父”,他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园丁,为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搭建了坚实的框架。我们考察他在埃斯特哈齐宫廷的漫长服务生涯,理解这种体制内的创造力如何孕育出形式上的典范。海顿的幽默感,那种看似轻快却蕴含深刻洞察力的笔触,正是古典精神的精髓所在。 第二部:浪漫的激情与个体的呐喊 贝多芬的出现,如同火山爆发,彻底打破了古典主义的宁静。他不再是宫廷的乐师,而是“为全人类写作的艺术家”。我们将详细剖析他的“英雄”主题是如何从对拿破仑的崇拜,转向对人类自身抗争精神的赞颂。从《命运交响曲》中那掷地有声的开篇,到晚期弦乐四重奏中那近乎迷幻的、超越时代的独白,贝多芬的音乐是意志的胜利,是痛苦转化的史诗。 浪漫主义的浪潮汹涌而至。舒伯特,这位“歌曲之王”,用最简洁的钢琴伴奏,捕捉了最细腻的德语诗歌意境。我们沉浸于他的艺术歌曲(Lieder)之中,理解“流浪汉”和“冬之旅”所代表的,是中产阶级对自然和内心世界的逃离与依恋。 肖邦,音乐中的诗人。他将钢琴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抒情高度。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围绕钢琴展开,我们探究波兰民族主义如何潜移默化地融入他的玛祖卡和波兰舞曲,以及他在巴黎的沙龙生活中,如何以一种内敛而忧郁的方式表达他对故土的思念。他的夜曲,是午夜时分独处者最私密的低语。 而李斯特,则是浪漫主义的“超级巨星”。他将炫技推向极致,但他的钢琴演奏绝非单纯的“跑马”。我们分析他如何通过“交响诗”这一新体裁,将文学叙事与管弦乐结合,试图将音乐从纯粹的听觉艺术提升到文学和绘画的境界。 第三部:民族的色彩与交响的壮阔 十九世纪中后期,欧洲各国开始挖掘本民族的音乐“根”——民族乐派的兴起。我们不会将此视为对德奥传统的简单模仿,而是看作一种文化自信的觉醒。 俄罗斯的“五人强力集团”——穆索尔斯基、鲍罗金等,他们如何拒绝学院派的束缚,从民间传说、历史题材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充满异域风情和粗犷生命力的作品。我们聆听《鲍里斯·戈杜诺夫》中的群众合唱,感受俄罗斯大地的广袤与沉重。 德沃夏克,这位捷克作曲家,他将美国黑人民歌(他所理解的)的节奏感融入到他的创作中,例如著名的《新世界交响曲》。这不仅仅是异域情调的运用,更是对普世人道主义精神的一种回应。 同时,德彪西和拉威尔代表的印象派,则将我们带入一个光影流转、色彩斑斓的境界。他们不再追求清晰的旋律线和严格的和声规则,而是用音色本身来“描绘”感觉。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是音乐对空气、对水波纹的捕捉,它带来的不是叙事,而是一种沉浸式的“在场感”。 结语:二十世纪的回响与永恒的对话 最后,我们简要回顾二十世纪初期的变革,如马勒对存在主义的宏大追问,以及斯特拉文斯基对原始节奏的回归。这些探索,无论多么激进,都是对古典音乐核心——人类情感表达——的持续挖掘。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消除“古典音乐高不可攀”的隔阂。我们提供给读者的,不是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而是一把钥匙,它能打开那些看似宏大、实则充满人性光辉的音乐殿堂。每一次聆听,都是一次与历史巨匠的“会见”,一次对自身灵魂深处的探索与慰藉。真正的古典音乐,永远是关于“人”的故事。 --- (总字数约 1510 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沉静的蓝色调,搭配上精致的竖琴剪影,一下子就勾勒出了一种优雅而深刻的氛围。我一直对古典音乐有种莫名的好感,但总是觉得隔了一层窗户纸,不太敢轻易踏入那个世界。我怕自己听不懂,怕欣赏不来,也怕那种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这次偶然在书店看到了《音乐会见:聆听古典》,光是书名就有一种邀请的意味,仿佛在说“来吧,我们一起听听”。我翻开目录,看到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贝多芬、莫扎特,还有一些我虽然听说过但知之甚少的作曲家。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似乎还穿插了一些关于音乐会现场体验的描写,这正是我一直以来都很好奇的部分。我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那种衣着光鲜的听众,坐在剧院里,灯光聚焦在舞台上,然后,音乐响起……我不知道那样的氛围究竟是怎样的,是神圣的,还是放松的?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可能是一本非常友好的古典音乐入门指南,用一种温暖而平实的方式,带我去认识那些伟大的旋律和背后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会如何化解我的“古典恐惧症”,让我能够真正地走进音乐的世界,而不仅仅是站在门外张望。

评分

我一直认为,音乐是一种最直观的情感表达方式,而古典音乐,更是将这种情感表达推向了极致。然而,我承认,在尝试接触古典音乐的道路上,我曾不止一次地感到挫败。那些复杂的曲式结构,那些我无法理解的音乐术语,都像是一道道无形的墙,将我挡在了古典音乐的殿堂之外。《音乐会见:聆听古典》这个书名,像一股清泉,让我看到了希望。特别是“音乐会见”这个词,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音乐的书,更像是一次与音乐的约会,一次充满期待的相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为我揭开古典音乐神秘的面纱。我想要了解,那些伟大的作曲家们,是如何在他们的时代,用音符来描绘世界,表达情感的?那些流传百世的名曲,它们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我最期待的是,书中能否有对音乐会现场的生动描绘,能够让我仿佛置身其中,去感受那种空气中弥漫的音乐能量,去体会观众们与音乐之间那种奇妙的共鸣。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欣赏古典音乐,并非高不可攀,它也可以是我们心灵的一场盛宴。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如何找到能让心灵沉静下来的方式。无意间,我注意到了《音乐会见:聆听古典》这本书。它名字里带着“音乐会”和“聆听”,这两个词本身就有一种邀请感,让我觉得不像是一本说教式的音乐理论书,而更像是一种体验的分享。我一直对古典音乐有兴趣,但总觉得它离我有点远,不只是因为我不懂那些复杂的乐理,更是因为我不了解如何去“听”。我总觉得,那些音乐是属于遥远的年代,遥远的国度,我很难找到共鸣。所以,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把我带入那个世界。我希望它能用一种不那么严肃,甚至带点故事性的方式,来介绍那些伟大的作曲家和他们的作品。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音乐会现场的描述,比如,在那个特定的时刻,当音乐响起,台下的听众会有怎样的反应?他们是沉醉其中,还是在思考?这种现场的氛围,是不是也和音乐本身一样,值得去体会?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可能是一种很好的“入门”方式,能够让我试着去感受,去理解,去找到我内心深处对古典音乐的期待。

评分

老实说,我对于古典音乐的了解,可能还停留在学校音乐课上那几段片段,或者偶尔在电影里听到的背景音乐。总觉得那是属于某个特定圈子、某种特定场合的产物,离我的生活有点远。但最近,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渴望一些能触动心灵深处的东西,而那些华丽的流行乐似乎已经无法满足我。我开始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古典音乐的介绍,但很多文章都写得过于专业,充满了各种术语,看得我头晕眼花。直到我看到了《音乐会见:聆听古典》。这本书的标题就很有意思,“音乐会见”,好像是在约会一样,让我觉得亲切了不少。我喜欢那种“聆听”的感觉,不像是“学习”或者“分析”,更像是沉浸。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更贴近生活,或者说更有人情味的角度来解读古典音乐,而不是枯燥的乐理知识。我非常好奇,它会如何描述那些著名的乐章,会讲述哪些关于作曲家们鲜为人知的故事,又会如何描绘一场真实的音乐会现场带给人的震撼。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古典音乐其实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它也可以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可以是我们情绪的出口,可以是我们灵魂的慰藉。

评分

作为一名曾经的乐队成员,我对音乐的热情从未熄灭,只是随着生活的琐碎,渐渐将那份激情压在了心底。我一直对古典音乐怀有一种敬畏之情,觉得那是音乐的巅峰,是需要极高的造诣才能去欣赏的领域。然而,我却从未真正深入地去探索过。每次走进音乐厅,看着那些我并不熟悉的乐器摆在台上,听到那些我分辨不清的音色,我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压力。我希望《音乐会见:聆听古典》能为我提供一个更加“接地气”的视角。我不太需要那种学院派的深入分析,我更希望能读到一些关于音乐背后的人物故事,关于那些伟大的作品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它们为何能跨越时代,依然打动人心。我也特别期待书中关于音乐会现场的描写,我想知道,在那个封闭的空间里,当乐器与乐器碰撞,当旋律与旋律交织,观众的反应是怎样的?是那种鸦雀无声的敬畏,还是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起伏?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重新点燃对古典音乐的热情,让我不再仅仅是“听”,而是能够“感受”,能够“理解”,能够将自己沉浸在那份跨越时空的艺术之中。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