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史学丛书·区域与社会研究系列 “小人”的轨迹:“阉党”与晚明政治

鼓楼史学丛书·区域与社会研究系列 “小人”的轨迹:“阉党”与晚明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阳正伟 著
图书标签:
  • 晚明史
  • 明朝政治
  • 阉党
  • 社会史
  • 区域研究
  • 政治史
  • 历史学
  • 明代
  • 社会群体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872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538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鼓楼史学丛书·区域与社会研究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8
字数:28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中,只有《明史》列有《阉党传》,传主主要是天启太监魏忠贤的党羽,但只列其中的恶迹昭彰者,且内容过于简单,不足以窥见阉党的全貌,也势必影响对晚明党争的整体认识。阳正伟著的《小人的轨迹——阉党与晚明政治》主要探讨了魏忠贤阉党的界定及人员构成,阉党的形成原因及过程,阉党在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弘光、清初等各个时期的主要活动,以及部分阉党后人的活动、《明史·阉党传》的形成等问题,力图弥补《明史》的这一不足,丰富和深化对阉党及晚明党争的认识。

作者简介

  阳正伟,男,1980年1月出生,湖南浏阳人。2003年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3-2009年在南京大学攻读硕、博士学位,先后获得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昆明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明清政治社会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由与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主要内容与学术创新
第三节 预期目的与史料运用

第一章 “阉党”的界定——崇祯“钦定逆案”
第一节 “钦定逆案”的背景
第二节 “钦定逆案”的基本情形

第二章 万历党争与“阉党”的形成——兼对东林性质、事功的再审视
第一节 万历党争起因新探
第二节 万历及以后门户相争局面的形成
第三节 对东林性质、事功的再审视——从文献学角度的考察

第三章 泰昌、天启时期的党争与“阉党”的形成
第一节 东林党人清算宿敌
第二节 东林党人掀起的“讨魏斗争”
第三节 杨涟上疏——东林与魏忠贤彻底决裂
第四节 首辅叶向高调停失败
第五节 “内外既合”——阁臣魏广微投附魏忠贤
第六节 “阉党”专权

第四章 “阉党”及其后人在“钦定逆案”后的活动
第一节 翻案活动与崇祯政局
第二节 阮大铖的个案
第三节 “阉党”部分后人的活动

第五章 “阉党”在南明弘光时期及清初的活动
第一节 “定策”之争
第二节 阮大铖结交马士英及其在弘光时期的活动
第三节 “阉党”在清初的活动

张廷玉《明史·阉党传》的编撰与政治意蕴(代结语)
征引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三 “贤奸之辩”——“邪正之分得此而定”
  前文已经谈到,崇祯帝登基之初,杨维垣等人力图“护持残局”,魏党得以继续把持政局,而东林的复归则受到阻挠。这种情况表明,对于东林和魏党究竟孰忠孰奸、应当如何看待的问题,皇帝和众多官员尚认识不清。上述崇祯帝在为东林平反一事上的反复,可以表明这一点。“公论”不明,“邪正”不分,当时的局势正是所谓“正邪消长之机”。在这种情况下,朝堂上围绕确定贤奸标准而展开的“贤奸之辩”便开始了。
  这场论争的双方,魏党以杨维垣为主,而东林则以翰林院侍讲倪元璐为主。双方的目的都是为了影响舆论,争取皇帝的支持,以维护己方的政治利益。在如何辨别贤奸的问题上,杨维垣主张以是否“通内”即结交宦官为标准,而反对以天启时期是否投附崔呈秀、魏忠贤为标准。“今之提衡君子、小人者,勿以门户为案,亦勿徒以崔魏为案,惟以有无通内为案”,“希王安之旨以号召天下者,岂得不谓之通内也”,“今之忠直,原不当以崔魏为对案,向之受抑于崔魏者,固为以燕伐燕,今欲取案于崔魏者,犹恐以病益病”。概括其意,即“并指东林、崔魏为邪党”,把都有通内之举的东林和魏党,并称为“邪党”。
  杨维垣身为魏党中人,反东林自是必然,但同时也反自己的党派,看上去则颇令人费解。笔者认为,这应是为当时的局势所逼而不得不为。当时朝官竟相揭举魏忠贤及其党羽罪状,魏忠贤等党魁及许多曾投附他的官员已纷纷落马。在这种局势下,想要继续保全所有魏党成员,是不明智的,也没有可能。而杨维垣以是否通内为标准,“并指东林、崔魏为邪党”,虽然势必损害一部分魏党中人的利益,但也仍然可能保全一部分人。因为天启后期曾有一些官员,先投附魏忠贤,后又因故被其疏离,他们与魏忠贤的种种时合时离的关系,在当时的混乱形势下,可能使他们蒙混过关。如石三畏在天启后期先是投附魏忠贤,后因误命优人饰演刘瑾酗酒剧目,触怒魏忠贤而被削籍,崇祯初期其乃借“忤珰”之名起复。此外,杨维垣提出这一标准还可能收到三个效果:其一,造成立言为公的印象。铲除朝中朋党的主张,易于博取皇帝和舆论的支持,同时也可以表明自己与朋党并无干系。其二,东林因为自身也曾有通内之举(详见本节后文论述),在揭举魏党时可能会有所顾忌,这无疑对魏党有利。其三,以东林为邪党的看法,如果被皇帝认同,那么东林复归政坛也必然受到影响,如此,魏党尚可以维持与东林相抗的势头,最终鹿死谁手,还有待一番角逐。由此也可见杨维垣之用心,在于尽量保全魏党,同时挟制东林。
  而倪元璐则针锋相对地主张以天启时期是否投附崔魏作为官员贤奸的标准:“杨维垣又以今日之曲直,不当以崔魏为对案,而臣以为正当以崔魏为对案也”,“夫品节试之于崔魏而定矣。故有东林之人为崔魏所恨其抵触,畏其才望,而必欲杀之逐之者,此正入也。有攻东林之人,虽为崔魏所借而劲节不阿或远或逐者,亦正人也。以崔魏定邪正,譬之以镜别妍媸,维垣不取案于此而安取案乎?”倪元璐主张采用这一标准来判别贤奸,用意也非常明显,就是要反对魏党而拥护东林。虽然他也指出:“有攻东林之人,虽为崔魏所借而劲节不阿,或远或逐者.亦正入也”,并且指斥东林中李三才、王之宷等品节有亏之人,批评东林之不足:“其所宗主者,大都禀清挺之标,而或绳入过刻;树高明之帜,而或持论太深。”但是总的来说,他是要为东林党人昭雪,为他们复归政坛扫清障碍。对东林有所指摘,似乎与杨维垣斥责一些魏党人员的手法相同,而且有些责备之词不如说是表彰。
  ……

前言/序言

  阳正伟君,2006年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从事明清史方向的研究,撰写了硕士学位论文《善恶忠奸任评说——马士英政治行迹研究》,2013年其论文正式出版。他对马士英重新评价,认为马士英不是“奸臣”,而顶多只是“骑墙者”。获得硕士学位后,正伟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考为博士生,继续从事晚明政治史的研究。在前番研究的基础上,他精心修改充实博士学位论文,最近又推出新著《“小人”的轨迹:“阉党”与晚明政治》。全书多所考辨,以崇祯二年的“钦定逆案”为线索,先弄清阉党入案原由,然后探讨阉党的形成及相关政治活动,认为“东林总体上或许要优于阉党,但也并非毫无瑕疵”,“东林为了私利,也会抛却公义”,进而说“这些也是我对其难以产生好感的原因所在”,因为,“东林的阵营、行事均非纯忠,说他们成员龙蛇混杂,在不少事情上是公义与私心夹杂,或许更为客观;以东林的是非为是非,先人为主以东林为‘忠臣’,反对者则为‘奸臣’,是有失公允的”。他认为:“本书立论都力求依据史料考据与事理推断,不同于以往褒东林贬阉党的基调,而是对东林有较多批评,为阉党说了些‘好话’。”正伟君憨厚朴实,勤于思考,时有心得,本人忝为他的博士生导师,于他的晚明政治史事研究,未能有所指点,而承他信任,现在先期通读全书,看到他敢于创新立新,在学业上不断有所收获,倍感高兴。此书也确如作者所自诩的那样,搜集了诸多第一手材料,凭借史料分析推断,故全书基础牢靠,殊少凿空之言,持论也切合晚明时势,较为客观,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晚明史尤其是晚明政治史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明史研究尤其是明清社会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晚明研究似又重放光彩,鸿篇巨制源源推出,有谓晚明社会转型的,有谓晚明社会变迁的,有谓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的,有谓晚明大变局的,更有高度评价晚明的。毫无疑问,晚明社会发生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有着极为重要而突出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进一步探讨晚明时代变迁中的人物群像,看看时代活动者在变迁的时代是如何活动的,他们的活动又对那个时代的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在那个时代的盛衰过程中占有什么样的分量,换句话说,他们应该担负什么样的时代和历史责任?阳正伟的《“小人”的轨迹:“阉党”与晚明政治》一书,全面展示阉党及其对立面的众生相,无疑为我们认识晚明、评价晚明提供了历史活动者和创造者方面的丰富内容。
  说到晚明,说到对晚明人物的评价,正伟君对东林多所批评,而为阉党说了些“好话”。其实明末清初的人,包括东林遗孤、东林后人,痛定思痛,即对东林有所批评指正。如夏允彝说东林与非东林一样,“疑其异己,必操戈攻之”,“异己者虽清必驱除,附己者虽秽多容纳”,“东林中亦有败类,攻东林者间亦有清操独立之人”(夏允彝《幸存录》“门户大略”条);吴暄山所谓“南党固多小人,东林岂尽君子”(史博《恸余杂记》“东林缘起”条);清初《明史》撰稿者朱彝尊所谓“究之东林多君子,而不皆君子,异乎东林者不皆小人”(朱彝尊《曝书亭集》卷32《史馆上总裁书》)。诸如此类,持论为人习见。然则夏允彝还有话:“其领袖之人殆天渊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经过了四百年左右,我们似乎可以更加超脱、平允、客观地来评价晚明时代的,众生相了。东林不皆君子,但毕竟多君子,异乎东林者不皆小人,但毕竟多小人。如果我们硬要对晚明人物群体分类贴标签的话,东林的人品风节,总体而言,优于非东林及阉党,殆可断言。此外,我们评价东林与非东林各色人群,似乎应将其领袖人物、主体骨干与一般人员分开,前期和后期分开,群体与个别分开。如果各打五十大板,不分早期晚期,不分主要骨干还是附丽之徒,恐怕无益于真正认识晚明社会。
  明末清初人费密说,“论事必本于人情,议人必兼之时势”,今人钱锺书先生说,“追叙真人实事,务要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处地,揣摩忖度,庶几人情人理”。说到对晚明人物的评价,说到晚明人物的历史责任,也许这是本论题主旨所在,正伟此书殊少涉及晚明诸位皇帝。在我看来,明朝之亡国,东林与非东林,正人与阉党,乃至晚明时代的所有人均逃脱不了干系。
“小人”的轨迹:“阉党”与晚明政治 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次对权力结构的深刻剖析 晚明,一个风起云涌、变革与动荡交织的时代。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总有一些群体,他们的名字带着浓重的色彩,他们的行为深刻地影响着时代的走向。在晚明,一个令人瞩目却又充满争议的群体——“阉党”,以其独特的身份和在政治舞台上的跌宕起伏,成为了理解晚明政治生态不可或缺的一环。本书《“小人”的轨迹:“阉党”与晚明政治》正是聚焦于这一群体,以史学研究的严谨视角,深入剖析“阉党”的形成、发展、壮大及其最终的衰亡,从而揭示晚明政治权力结构的复杂性、官僚体制的弊病以及社会动荡的深层原因。 本书的写作,并非简单地将“阉党”视为一群卑劣之徒的聚合,而是将其置于晚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作者首先追溯了明代宦官政治的渊源,探讨了宦官阶层如何一步步从皇权身边走向权力中心,并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中找到了生存与发展的土壤。这其中,对明代宦官制度的演变、宦官干政的模式以及社会对宦官阶层的认知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随后,本书将重点聚焦于晚明时期,尤其是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作者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础,细致地描绘了以魏忠贤为核心的“阉党”集团的崛起之路。从他们最初如何在宫廷内部积聚力量,如何通过对皇权的奉迎和对朝臣的打压来巩固自身地位,到如何一步步渗透到朝廷的各个部门,操纵政治人事,影响国家政策,本书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这其中,对“阉党”成员的构成、他们的权力运作机制、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宦官的特殊身份在政治斗争中占据优势,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然而,本书并非止步于对“阉党”集团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轨迹”的解读。作者深刻地指出,“阉党”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晚明政治体制深层矛盾的集中体现。在本书看来,晚明政治的衰败,与皇权的旁落、内阁的失能、文官集团的派系斗争以及社会经济的危机等因素息息相关。“阉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权力真空,也成为了各种政治力量博弈的焦点。他们利用了时代的病症,也加剧了时代的病症。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回避“阉党”成员个体身上的复杂性。虽然“阉党”整体被贴上了“小人”的标签,但作者在梳理其政治轨迹的同时,也尝试去理解这些个体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与行为。他们是如何被卷入政治漩涡的?他们各自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的命运又如何与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这些问题,在书中都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力求展现一个更加 nuanced 的历史图景。 此外,本书还高度关注“阉党”与晚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互动关系。宦官集团的权力扩张,不仅影响着朝廷政治,也波及到地方官员、士人阶层乃至普通民众。本书分析了“阉党”是如何通过经济手段、政治恐吓等方式来维护其利益,以及社会各界对“阉党”的反应,包括谄媚、反抗、以及无奈的沉默。这些社会层面的互动,构成了晚明政治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揭示了“阉党”之所以能够一度得势的社会根源。 在叙事上,本书力求摆脱陈词滥调,采用新颖的视角和丰富的史料。作者借鉴了政治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阉党”的兴衰置于更广阔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变迁的框架下进行考察。例如,书中对“阉党”的权力扩张路径进行了精细的梳理,分析了他们如何利用信息不对称、利益输送等手段来构建和维持其政治网络。同时,作者也着重探讨了“阉党”的衰亡过程,分析了导致其覆灭的内外因素,包括朝局的变化、政治清洗的到来以及民怨的积累。 本书还深入探讨了“阉党”在晚明政治运作中的具体机制。这包括他们如何通过控制宦官机构来掌握实际权力,如何利用特务机构来监视和镇压异己,以及如何通过拉拢和分化朝臣来巩固统治。这些具体的权力运作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阉党”的能量所在,以及他们对晚明政治产生的破坏性影响。 本书的另一重要贡献在于,它对“阉党”与士大夫阶层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在中国传统政治中,士大夫阶层是政治的中坚力量,但晚明时期,文官集团内部的党争分裂,以及他们与宦官集团之间的复杂关系,成为了政治动荡的重要原因。“阉党”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士大夫政治秩序的挑战和颠覆。本书探讨了士大夫阶层在面对“阉党”势力扩张时的不同反应,包括软弱妥协、激烈抗争,以及在权力斗争中的分化与瓦解。 通过对“小人”轨迹的追踪,本书实际上是对晚明政治文化和权力运作模式的一次深刻反思。作者认为,“阉党”的出现,不仅是一个政治事件,更是晚明政治体制本身存在严重弊病的集中爆发。皇权的过度集中与旁落并存、官僚体制的僵化与腐败、以及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共同为“阉党”的滋生和壮大提供了温床。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权力运作规律和政治生态的深刻洞察。通过对“阉党”这一特殊群体的考察,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在权力不受制约、制度存在漏洞、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况下,任何一个看似边缘的群体,都可能成为影响国家命运的关键力量。“小人”的轨迹,折射出的正是整个晚明政治的病症与危机,以及历史的沉重教训。 总而言之,《“小人”的轨迹:“阉党”与晚明政治》是一部严肃而深入的学术著作。它以扎实的史料、严谨的论证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揭示了晚明时期一段错综复杂的政治史。本书不仅对“阉党”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史、权力运作机制以及社会变迁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它提醒我们,理解历史,需要超越表象,深入挖掘那些被忽视的群体和事件,从中洞悉时代的脉搏与社会的肌理。本书的阅读,将是一次对晚明政治的一次深刻的、全方位的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社会研究”这几个字,对我来说,意味着一种对人类互动和组织方式的深刻关注。历史的进程,归根结底是由无数的社会关系和行为共同推动的。因此,任何一本真正有价值的历史著作,都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事件的记述,更应该深入到社会层面,去理解那些构成社会运作的规则、习俗、权力结构以及个体在其中的位置。如果这套丛书能够坚持这样的学术导向,那么它无疑会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历史的更广阔的视角。我会特别期待,作者是否能够通过对社会现象的细致描绘,展现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模式,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影响了历史的走向。这种研究,往往能揭示出那些隐藏在政治舞台背后的真实力量,也更能让我们理解历史的“人”的维度。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那些能够跳出传统史学框架,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历史的著作总是充满期待。特别是当书名中出现“轨迹”这样的词汇,就很容易引起我的好奇心。它暗示着一种动态的、个体的视角,而非静态的群体概括。如果一本书能够深入剖析某个特定群体在历史进程中的具体行动和演变,就像是追踪一串留下的足迹,那将极具吸引力。这种研究方式,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人物的行为逻辑,甚至是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如何塑造了他们的命运。我会特别关注作者是如何通过文献、考古或其他史料来“描摹”出这些“轨迹”的,是否运用了新的研究方法,是否能够揭示出一些 hitherto unknown 的历史侧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历史深处,看见那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人物,感受他们的挣扎与选择,从而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态有一个更立体、更生动的认识。

评分

每当我看到“晚明政治”这几个字,总会联想到那个风云变幻、充满复杂性和矛盾的时代。那是一个帝国走向衰落的时期,也是新旧势力交织、社会矛盾激化的关口。对于“晚明政治”的研究,我认为最关键的在于能否挖掘出那些驱动政治变革的深层原因,以及这些原因如何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得以体现。如果一本著作能够深刻剖析晚明时期政治格局的演变,权力的运作方式,以及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那我一定会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更进一步说,如果它能够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探讨政治决策如何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又如何反过来塑造社会,那将是一份极具价值的研究成果。我对那些能够展现历史复杂性,不回避矛盾,并试图去解释这些矛盾的书籍,有着天然的好感。

评分

这套“鼓楼史学丛书·区域与社会研究系列”的书名本身就透着一股严谨的气息,尤其是“区域与社会研究”这几个字,立刻让人联想到那些扎根土地、细致入微的学术探索。想象一下,翻开这样一本书,不应是那种宏大叙事下的历史洪流,而更像是走进一个具体的时空角落,去观察那些曾经鲜活的个体,他们的生活轨迹,他们的社会互动。这种研究路径,往往能揭示出那些在宏观史观下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那些构成社会肌理的微观力量。如果这套丛书都能保持这样的学术品味,那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中国历史脉络,尤其关注地方社会变迁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馈赠。我尤其期待它能呈现出不同区域在社会结构、文化习俗、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塑造和演变。这种“入木三分”的地域性研究,才能真正让我们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评分

“小人”这个词,在历史叙述中常常带着一种贬义色彩,也容易被简单化处理。然而,如果一本著作能够以“小人”为切入点,来审视历史,这本身就充满了挑战和吸引力。这暗示着作者可能试图颠覆一些传统的历史叙事,关注那些在宏大历史叙事中常常被忽略的边缘人物或群体。它可能是在探索,那些被我们视为“小人”的个体,在历史的进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是如何生存、如何行动,他们的行为又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精细的研究,去挖掘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却又真实存在的历史侧面。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定义和呈现这些“小人”,又将如何通过他们的“轨迹”,来解读那个时代的政治和社会现实。

评分

不错哦。。。。。。。

评分

搞活动买的,有趣的研究

评分

鼓楼史学丛书·区域与社会研究系列 “小人”的轨迹:“阉党”与晚明政治,好书推荐。

评分

送货速度快,包装完好,内容精彩。

评分

书很薄,这个出版社的书一贯如此,内容倒是很不错,值的细看。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送货速度快,包装完好,内容精彩。

评分

书很薄,这个出版社的书一贯如此,内容倒是很不错,值的细看。

评分

书很薄,这个出版社的书一贯如此,内容倒是很不错,值的细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