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台网络化已全面展开并得到了广泛应用。与传统基于磁带的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系统相比,网络制播技术除了能更方便地进行节目制作和播出控制之外,还更容易实现素材共享、网络传送,而且打破了磁带编辑设备所需要的高精密机电设备的制约,使集成和开发变得更简单。目前,电视台的后期制作、节目播出、素材和节目存储、信息管理都基本上与网络连接,甚至一些电视台还实现了全台网络化。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开设了“网络制播技术”课程。《数字电视网络制播技术》是为该课程编写的配套教材。
网络制播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高性能存储技术以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发展起来的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技术,涉及的技术基础比较多。网络制播技术同时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因此,《数字电视网络制播技术》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基础部分与应用部分。基础部分先简要介绍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接着阐述了硬盘存储技术、网络附属存储(NAS)以及相应的文件系统、光纤通道与存储区域网(SAN)、iSCSI协议和IP存储区域网;应用部分在介绍了网络制播系统架构的基础上,将目前电视台内网络分为节目制作网、节目播出网和共享服务系统三类,其中节目制作网络一章(第8章)还包括新闻制播网.将节目收录网和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纳入共享服务系统。由于篇幅有限,《数字电视网络制播技术》没有更多地涉及与网络制播技术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数据库以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等内容,读者可参考其他相关书籍。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基本概念
1.2 发展概况
1.3 电视台网的特点
第2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2.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2.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2.3 以太网
2.4 TCP/IP协议
2.5 应用层
2.6 以太网的组成
2.7 存储网络
2.8 云计算
第3章 硬盘存储技术
3.1 硬盘技术基础
3.2 硬盘类型与接口
3.3 SCSI总线与协议
3.4 硬盘阵列
第4章 文件系统和网络附属存储
4.1 文件系统
4.2 直连存储(DAS)
4.3 附属于网络的存储结构(NAS)
4.4 NAS中的文件共享协议
第5章 光纤通道和存储区域网
5.1 光纤通道概述
5.2 FC-O物理接口和介质
5.3 FC-1字节同步和编码解码体系
5.4 FC-2成帧和信令协议
5.5 FC-3公共服务
5.6 光纤通道链路服务
5.7 FC-4上层协议映射
5.8 FCP数据传输过程
5.9 光纤通道主要设备
5.10 存储区域网SAN(Storage Area Network)
5.11 DAS、NAS和SAN剖析
第6章 iSCSI协议和IP存储区域网
6.1 iSCSI协议概述
6.2 iSCSI的命名和编址
6.3 iSCSI会话过程
6.4 发现会话
6.5 iSCSIPDU格式
6.6 正常操作会话
6.7 iSCSI的实现方式
6.8 IP-SAN系统组成
6.9 FC-SAN与IP-SAN的分析比较
第7章 网络制播系统架构
7.1 双网结构
7.2 网络制播系统的基本构成
7.3 全台网架构
第8章 节目制作网络厂
8.1 节目制作网概述
8.2 全台网环境下的节目制作网
8.3 新闻制播网
第9章 节目播出系统
第10章 电视制播网络共享服务系统
前言/序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台网络化已全面展开并得到了广泛应用。与传统基于磁带的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系统相比,网络制播技术除了能更方便地进行节目制作和播出控制之外,还更容易实现素材共享、网络传送,而且打破了磁带编辑设备所需要的高精密机电设备的制约,使集成和开发变得更简单。目前,电视台的后期制作、节目播出、素材和节目存储、信息管理都基本上与网络连接,甚至一些电视台还实现了全台网络化。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开设了“网络制播技术”课程。本书是为该课程编写的配套教材。
网络制播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高性能存储技术以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发展起来的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技术,涉及的技术基础比较多。网络制播技术同时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因此,本书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基础部分与应用部分。基础部分先简要介绍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接着阐述了硬盘存储技术、网络附属存储(NAS)以及相应的文件系统、光纤通道与存储区域网(SAN)、iSCSI协议和IP存储区域网;应用部分在介绍了网络制播系统架构的基础上,将目前电视台内网络分为节目制作网、节目播出网和共享服务系统三类,其中节目制作网络一章(第8章)还包括新闻制播网.将节目收录网和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纳入共享服务系统。由于篇幅有限,本书没有更多地涉及与网络制播技术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数据库以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等内容,读者可参考其他相关书籍。
本书对目前的网络制播技术从基础到系统应用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理论与实践并重,可作为电视台的技术人员、从事网络制播技术的研发和技术支持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全书共分为10章,其中第5章和第6章由杨盈昀和王彩虹共同编写,其余章节均由杨盈昀编写。由于作者水平和时间有限,疏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数字电视网络制播技术》图书简介 一、 时代背景与技术驱动: 在信息爆炸、技术迭代飞速的当下,广电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与挑战。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跨越,再到IP化、高清化、智能化浪潮的席卷,数字电视网络制播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着整个行业。这一转型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内容生产、传输、分发、呈现乃至商业模式的全方位革新。 传统的模拟电视时代,信号的传输和内容的呈现受到诸多限制,无法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数字电视技术的引入,打破了这一局面。它带来了更高的图像和声音质量,更丰富的频道内容,以及更灵活的互动功能。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带宽的不断提升,IP技术逐渐渗透到电视网络的每一个环节,从内容采集、编码、传输到最终的播放,都实现了IP化,为构建更加高效、灵活、开放的电视网络奠定了基础。 高清化和超高清化更是提升了观众的视听体验,使得画面细节更加逼真,色彩更加丰富。智能化趋势则体现在内容推荐、用户交互、智能分析等多个层面,让电视服务更加贴近用户需求,甚至预测用户的观赏习惯。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理解并掌握数字电视网络制播的核心技术,对于广电从业者、技术研发人员、以及希望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的专业人士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本书《数字电视网络制播技术》正是应运而生,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技术知识体系,帮助大家在数字电视发展的浪潮中,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二、 内容概述: 本书围绕“数字电视网络制播”这一核心主题,力求从宏观到微观,从原理到实践,全方位地展现数字电视技术体系的运作逻辑和关键环节。我们将数字电视网络制播的整个流程拆解为若干个紧密相连的技术模块,并进行深入剖析。 1. 数字电视基础理论与标准体系: 在正式进入制播环节之前,我们首先将夯实理论基础。这部分内容将详细介绍数字电视信号的特性、数字编码的原理(如MPEG-2、H.264、H.265等),以及数字电视传输的基本方式(如DVB、ATSC、ISDB等)。同时,我们还将梳理国际国内在数字电视领域的重要标准,包括视频编码标准、音频编码标准、复用标准、传输码流标准、节目导视标准等,帮助读者理解不同标准下的技术实现差异及其应用场景。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是理解后续所有制播技术的前提。 2. 内容采集与制作: 数字电视节目的生命线始于高质量的内容采集与制作。本部分将深入探讨高清、超高清视频信号的采集技术,包括摄像机、监视器、信号转换设备等硬件的选择与应用。同时,我们将重点关注非线性编辑系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制作手段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应用。此外,声音的采集与处理同样至关重要,我们将涵盖专业音频设备、混音技术以及多声道音频编码(如Dolby Digital, DTS)等内容,力求让读者掌握从源头提升内容质量的关键技术。 3. 编码与复用技术: 将采集到的原始音视频信号转化为适合数字传输的码流,是数字电视制播的核心环节。我们将详细讲解各类视频和音频编码算法的原理、性能特点及参数设置。重点会放在当前主流的编码标准,如H.264(AVC)和H.265(HEVC),并分析它们在不同分辨率、帧率和码率下的应用优势。复用技术是将多个独立的音视频流、数据流以及其他辅助信息打包成一个标准的传输码流的过程,我们将深入讲解MPEG-2 TS(Transport Stream)的结构和打包机制,以及如何通过PSI/SI(Program Specific Information/Service Information)和EPG(Electronic Program Guide)来实现节目的有效管理和用户交互。 4. 数字电视传输网络: 数字电视信号需要通过高效可靠的网络才能送达用户。本书将详细介绍IP化传输网络在数字电视制播中的作用和实现方式。我们将探讨IP组播、单播等技术在传输中的应用,以及QoS(Quality of Service)保障机制对于保证视频流稳定性的重要性。内容还将涵盖光纤传输、同轴电缆传输、无线传输(如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等不同传输介质的特点和技术要求。对于有线电视网络、卫星电视网络和IPTV(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网络等不同制播模式的特点和技术差异,也将进行深入的阐述。 5. 内容分发与CDN: 随着网络视频消费的爆炸式增长,高效的内容分发成为关键。本书将重点介绍内容分发网络(CDN)在数字电视内容传输中的作用。我们将深入剖析CDN的架构、工作原理、缓存策略以及负载均衡技术,探讨如何利用CDN实现内容的就近访问,降低延迟,提升用户体验。对于直播CDN与点播CDN的区别和各自的技术特点,以及在流媒体分发中的关键技术,如RTMP、HLS、DASH等协议,也将进行详尽的讲解。 6. 终端接收与呈现: 内容最终需要通过终端设备呈现给用户。本书将分析不同类型的数字电视接收终端,包括数字电视机顶盒、智能电视、移动终端等。我们将探讨它们在信号接收、解码、内容呈现方面的技术原理和关键性能指标。对于用户界面设计、交互体验优化、以及智能推荐算法等提升用户满意度的技术,也将有所涉及。 7. 系统集成与运维管理: 一个稳定、高效的数字电视网络制播系统,离不开精密的系统集成和精细化的运维管理。本书将探讨如何将上述各个技术模块有机地整合起来,构建一个完整的制播体系。同时,我们将关注系统监控、故障诊断、性能优化、以及网络安全等运维管理的关键方面,为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8. 融合媒体与未来发展趋势: 数字电视的发展并非孤立存在,它与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深度融合,孕育出新的媒体形态。本书将探讨媒体融合的趋势,包括OTT(Over-The-Top)业务、多屏互动、VR/AR在电视内容中的应用等。同时,我们将展望数字电视网络制播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如人工智能在内容生产与分发中的作用、5G网络对超高清内容传输的影响、以及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内容版权保护和交易中的潜力。 三、 目标读者: 本书的目标读者群体广泛,主要包括: 广电媒体机构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现有数字电视网络制播体系的技术原理,掌握最新的技术动态,为业务转型和技术升级提供理论指导。 网络运营商和内容服务提供商的技术工程师: 为他们提供构建、维护和优化数字电视传输和分发网络的专业知识。 音视频技术研发人员: 为他们提供数字电视编解码、传输、分发等核心技术的深入解析,激发创新灵感。 高校相关专业(如广播电视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的师生: 作为教学参考书籍,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行业发展前沿。 对数字电视技术感兴趣的IT从业者和技术爱好者: 帮助他们系统地了解数字电视网络制播的全貌。 四、 本书特色: 系统性强: 全面覆盖数字电视网络制播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链条。 前沿性高: 紧跟行业发展趋势,融入最新的技术理念和应用案例。 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深入剖析技术原理的同时,辅以实际应用场景的分析,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 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内容结构合理,章节之间过渡自然,便于读者理解和学习。 语言精练,表述准确: 采用专业、规范的语言,力求准确、清晰地传达技术信息。 五、 结语: 数字电视网络制播技术是一个庞大而精深的领域,它融合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媒体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精华。本书《数字电视网络制播技术》旨在成为您在这个领域探索和前进的可靠向导。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们期望读者能够深刻理解数字电视网络制播的技术内涵,掌握关键技术要点,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共同推动数字电视行业向更高质量、更广领域、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