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紐約時報》《科學美國人》《心理科學》熱評圖書
不管你長於哪個領域,精於哪種知識,都推薦你讀一讀這本書,你一定會發現,簡單的現象有時比我們想象的更加奧妙。
※認知心理學創始人邁剋爾·S.加紮尼加推薦
科學傢邁剋爾·C.科爾巴裏斯,手把手帶領讀者穿過雪片般的信息——從心理學、文學、曆史學等角度來闡明我喜歡的精神狀態--走神。他學識淵博、思路清晰、溫暖熱忱,像一束光一樣,從未如此耀眼。
※新發現:走神有助於增強創造力
近期的研究發現,有創造力的人多半愛做白日夢,人們在恍神之餘反倒能增強記憶力。走神不僅可以讓我們擺脫眼前的苦差事,還能讓我們跳齣自我束縛。它還有助於增強想象力、創造力、講故事能力和同情心,讓我們顯得更有人性。
內容簡介
我們總是被教導分心不好,專心纔對,甚至因分心而被處罰,然而,分心走神真的一無是處嗎?
近期的研究發現,有創造力的人多半愛做白日夢,人們在恍神之餘反倒能增強記憶力。長期來看,偶爾神遊一下似乎有益無害,能讓我們過得更好。
在《走神的藝術與科學》這本書裏,科學傢邁剋爾·C.科爾巴裏斯以幽默的筆觸,帶領讀者穿越心理學、文學、曆史的迷霧,解釋瞭我們為什麼會走神,這麼做有什麼好處。
走神不僅可以讓我們擺脫眼前的苦差事,還能讓我們跳齣自我束縛。它還有助於增強想象力、創造力、講故事能力和同情心,讓我們顯得更有人性。此外,作者還解釋我們為什麼習慣迴憶過去、暢想未來。其實,這對我們形成自我認知非常重要。
作者簡介
邁剋爾·C.科爾巴裏斯(Michael C. Corballis) ,1936年生於新西蘭,在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後又迴到新西蘭奧剋蘭大學任教,現為該校的心理學名譽教授,研究興趣為認知神經科學及語言的進化。
他不僅是優秀的心理學傢,還是傑齣的科學傳播者,《科學美國人》與《紐約時報》書評曾稱贊其著作兼具"知識與趣味"、有其"獨特的魅力"。
著有:《心智循環:人類語言、想法與文明的起源》(普林斯頓大學齣版社,2011)《心靈之旅:窺見大腦運作的21次科學漫步》(木馬文化,2015)。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科學傢邁剋爾·C.科爾巴裏斯,手把手帶領讀者穿過雪片般的信息--從心理學、文學、曆史學等角度來闡明我喜歡的精神狀態--走神。他學識淵博、思路清晰、溫暖熱忱,像一束光一樣,從未如此耀眼。
——認知心理學創始人之一邁剋爾·S.加紮尼加
走神對我們而言是時間序列上的一扇窗戶,為瞭維持心理平衡,我們時常忽視它。它是我們通嚮時間永恒的窗戶,一旦它開著,就不要試圖去關閉它,相反,讓它大大地開著。
——諾貝爾奬詩人約瑟夫·布羅茨基
不管你長於哪個領域,精於哪種知識,都推薦你讀一讀這本書,你一定會發現,簡單的現象有時比我們想象的更加奧妙。
——《科學美國人》
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執行一項艱巨任務時,特彆是對於要完成典型創造性的任務而言,其間做一些簡單的其他事情並允許走神,或是能否解決棘手問題的關鍵。
——《心理科學》
當你頭腦裏有很多事情需要記住時,走走神吧,讓記憶的"排練"被打斷,可以幫助你記得牢些。
——《環球科學》
目錄
001 | 導 讀 跟著大腦去旅行
004 | 前 言 為"走神"正名
009 | 第一章 蜿蜒的大腦,遊走的思想
023 | 第二章 記憶:遊走於過去的思維
051 | 第三章 關於時間:一個超乎想象的世界
069 | 第四章 腦中海馬:精神漫遊網絡中樞
085 | 第五章 在彆人的思想中暢遊
111 | 第六章 故事:敘事創造瞭人類
141 | 第七章 夜之虎:走進弗洛伊德的世界
163 | 第八章 幻覺:常規生活之外的意識邊界
187 | 第九章 思想遊走的創造力
210 | 參考文獻
221 | 譯名對照錶
精彩書摘
還記得上一次,你在課堂上試圖專心聽講的情形嗎?又有多少個夜晚,你發誓要學習到天亮,思緒卻在短短幾分鍾內飄散到九霄雲外?
從小到大,我們被教育,分心是壞習慣,專心緻誌纔是美德。佛教的開創者釋迦牟尼,當年經曆瞭六年的刻苦修行卻不能頓悟,結果在菩提樹下專心緻誌地冥想,最後竟然達到瞭卻生死、超脫喜悲的涅槃境界。
佛祖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居住在現代社會的普通人--形形色色的電子産品,無時無刻不在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想要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可真是一件難事啊!
不過,隨著現代科學的不斷發展,腦科學傢邁剋爾·科爾巴裏斯提齣瞭反傳統的論調:走神不僅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在人類的演化曆史上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位年事已高的腦科學傢的作品一反其他腦科學書籍既厚重又晦澀的寫作風格,全書通俗易懂,妙趣橫生,仔細閱讀的話,每一頁都能找到許多新穎而有趣的信息。
全書分為九個章節,圍繞著導緻我們分心遊神的"罪魁禍首"、大腦內掌管短期記憶與位置的器官--"海馬體"展開,從生活的方方麵麵講述瞭走神的藝術與科學:記憶、時間、神遊未來、講故事的演化、做夢以及幻覺,這些現象都與走神密切相關。
全書從作者對"分心有害論"的質疑開始,解釋瞭記憶怎樣成為走神的"培養皿",人類又如何靠時間演化齣神遊過去與未來的能力,而這種能力讓我們為可能齣現的危機做好準備。
怪不得我們如此喜歡看電影,隻需要觀察一下我們對危機的癡迷,便能瞭解我所說的意思--無論是災難片、驚悚片還是懸疑片,都有一個共通的原則:主人公的生存受到瞭威脅。
我們對故事的癡迷是其他動物所不具備的,而故事的前身,則是小獅子互相打鬧撕咬般的"遊戲"。
作者提到,假裝的打鬥為未來捕獵做好瞭準備,這也解釋瞭為什麼男孩比女孩更喜愛打鬧,平常的遊玩也以劇烈的肢體運動為主。
齣現文字與語言之後,年長者懂得瞭如何敘述捕獵與采集的經驗,這些經驗就是最早的故事形式,年輕人得以學習到生存的知識,提升整個集體的生存概率。
另外,作為分心遊神的"中央車站",海馬體讓人類擁有瞭理解與欺騙的雙重能力。即便我們陷入無意識的睡眠,大腦中的記憶仍在不斷改變、重組,就連人類的夢境,也沒能逃脫走神的魔掌。
除瞭以上這些趣味與專業並存的科普內容外,書中也不乏一些爆炸性的論點,比如第九章中,作者贊同瞭"藥物的確能為我們的思想增添隨機性"。不過他也提到瞭硬幣的另一麵:為瞭戒掉藥物所受的痛苦十分巨大,"遠遠超過瞭藥物引發靈感所帶來的愉悅感",而且"大部分的神經緻幻類藥品都是非法的"。
簡簡單單的走神,竟然隱藏瞭如此之多的秘密!其實,生活中看似簡單的現象,有時比我們想象得更加深奧。正如《科學美國人》所講:不管你長於哪個領域,精於哪種知識,都應該讀一讀《走神的藝術與科學》。
……
前言/序言
為"走神"正名
讓我想想,我剛剛說到哪裏瞭?
哦,對瞭,走神。
我妻子說她在讀小學時曾因上課時走神看嚮窗外而被罰,或許她正在暢想自己策馬奔馳之類的。當時她受到瞭鞭打--用小皮鞭狠狠地抽打手掌,幸好現在已經沒有這種懲罰瞭。她委屈地說當時也有男生在望著窗外走神卻沒有被罰。可能是因為男生是公認的不可救藥的"走神病"重癥患者,根本無法集中精神。
即使成年以後,走神仍然帶給我們負疚感,比如當我們結識新朋友時,常常一不留神就沒聽到他們的名字,於是隻好說:"嗯,不好意思,您的名字是什麼來著?"可能是童年的經曆使然,很多人都覺得走神是自己的過錯。最近有一位朋友問我為什麼他在公司的董事會上總是不能集中精力,好像席間隻有他自己齣現瞭問題。我告訴他其他參會人員肯定也在走神。研究錶明,我們的思想每天有一半的時間都在走神。哪怕是在晚上,在我們入睡之後,思想仍然可以在夢中漫遊,徜徉在廣闊的天地中。因此,為瞭大傢,尤其是為瞭我們大學老師這個群體,我覺得自己有責任為"走神"正一下名。
讓老師和傢長們煩惱的是,我們的生理結構決定瞭我們的大腦總是在集中精力和走神兩種狀態間來迴轉換。因此,走神並不一定是壞事。也許走神正是一種休息和放鬆,讓大腦可以在精力高度集中的活動之後得以緩衝,又或者它能夠給我們沉悶的生活增添一絲樂趣。但是,走神的作用可不止如此。在這本書裏,我提齣瞭走神所具備的很多富於創造性和適應性的特點--實際上,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走神。在走神時,我們可以進行思想的時間旅行--我們的思想在時間裏來迴漫遊,不僅可以在過去經曆的基礎上暢想未來,還可以形成關於自身存在意義的持續性的觀念。走神賦予我們進入彆人思想的能力,增強瞭我們對他人和社會的理解。通過走神,我們得以發明創造、講述故事、開闊視野。無論是像華茲華斯那樣如一片雲般獨自遊走,還是像愛因斯坦一樣想象自己乘著光束旅行,走神都為我們的創造力提供瞭助力。
在這本書裏,我漫步於走神的高峰低榖,希望能為其正名。我努力完成瞭九章的內容,雖然各章節按一定順序排列,不過每一章都可做獨立的文章來閱讀。在行文間我也偶有溜號離題,但似乎書名本身也算是一種默許。同時,本書無意於囊括走神的所有層麵,也不能保證陳述得準確無誤。畢竟,我們的思想都在以不同的形式遊走。
如果你現在還沒有走神的話,那麼,請繼續讀下去吧。
書籍簡介:穿越時空的工匠:中世紀歐洲修道院的日常與精神世界 一本深入中世紀歐洲修道院的日常生活、精神追求與物質世界的非虛構曆史著作。 引言:在石牆之內,時間如何流淌 中世紀的歐洲,是漫長而充滿劇變的時代,而修道院,無疑是這段曆史中最穩定、也最富影響力的存在。它們不僅僅是宗教場所,更是知識的燈塔、農業技術的中心、以及復雜社會結構的縮影。本書《穿越時空的工匠:中世紀歐洲修道院的日常與精神世界》旨在剝開曆史的迷霧,帶領讀者走進那些高聳的鍾樓和厚重的石牆之內,去探尋隱藏在靜默祈禱之下的,一個充滿活力、矛盾與深刻智慧的世界。 我們不關注宏大的戰爭敘事或宮廷的陰謀詭計,而是將目光聚焦於那些虔誠的修士和修女們——他們如何度過漫長的一天?他們如何平衡對上帝的絕對服從與對世俗知識的渴求?他們的雙手,如何將荒蕪的土地變成富饒的莊園,又如何將殘缺的古代手稿修復成不朽的經典? 第一部分:聖本篤的遺産:秩序的構建與生活的節奏 中世紀修道院生活的基礎,建立在聖本篤的《會規》(Regula Benedicti)之上。這本書不僅是管理指南,更是一種生活哲學。本部分將細緻剖析“祈禱、工作、閱讀”(Ora et Labora)這三大支柱,如何構建起修士們嚴苛而富有韻律感的一天。 1. 時辰的藝術:從晨禱到夜禱 我們將詳細解析修道院的“日課”(Opus Dei)時間錶,從黎明前的馬提恩(Matins)到夜幕降臨的晚禱(Compline)。這不僅僅是重復的誦經,而是一種對時間進行神聖化處理的宇宙觀。我們考察不同修會(如本篤會、熙篤會)在時間安排上的細微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反映瞭他們對苦修和社區服務的不同側重。 2. 勞作的神聖化:從泥土到羊毛 “工作”不僅是為瞭維持生計,更是對上帝的敬拜。本書將深入探討修道院在農業、釀酒、紡織和建築方麵的革命性貢獻。例如,熙篤會修士們如何將沼澤和荒地改造為歐洲最早、最有效率的大型農場係統,以及他們對水利工程和畜牧業技術的發展起到的關鍵作用。這些“工匠”的行為,直接塑造瞭中世紀的經濟地理。 3. 沉默的哲學:禁語與內省的價值 在修道院中,沉默是一種比語言更有力量的工具。我們探討禁語的規定如何影響修士們的交流方式、精神集中度,以及他們如何通過書寫(在抄寫室中)來進行“有聲的沉默”。通過分析早期修會文獻中關於“言語的剋製”的論述,我們揭示瞭沉默在培養內在秩序和抵禦世俗誘惑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部分:知識的堡壘:抄寫室與學術的延續 在公元500年至1200年間,修道院是歐洲文化和學術的唯一避難所。古典文獻的保存與傳播,幾乎完全依賴於修士們的抄寫工作。 1. 羊皮紙的秘密:抄寫室的日常運作 本部分將聚焦於“抄寫室”(Scriptorium)的運作機製。我們考察從製作墨水(如製作復雜的礦物顔料)到準備羊皮紙(Parchment)的全過程。修士們如何應對漫長的抄寫工作帶來的視力損傷和身體勞損?我們分析不同時代的抄寫風格,如卡洛林小寫體的齣現,以及其對歐洲文字統一的深遠影響。 2. 手稿的演變:從復製到裝飾的藝術 修道院的手稿不僅僅是文本的載體,它們本身就是藝術品。我們將詳盡描述“裝飾手稿”(Illuminated Manuscripts)的製作技術。從微型畫(Miniatures)的構圖選擇到鍍金技術的運用,每一頁都凝聚瞭修士畫傢的心血。通過對比不同修道院(如聖加爾修道院或林道修道院)的裝飾風格,我們可以看到地方藝術傳統與宗教主題的交融。 3. 經典的守護者:修道院圖書館的建立 修道院圖書館是如何從少數幾本聖經和會規的收藏,發展成為歐洲最早的係統性知識庫的?我們追蹤瞭修道院在保存異教經典(如柏拉圖、維吉爾)方麵的微妙平衡,以及他們如何將這些古典智慧“基督教化”,確保瞭古典知識鏈條不曾斷裂,為後來的大學興起奠定瞭基礎。 第三部分:精神的煉金術:朝聖、苦修與神秘體驗 修道院的生活是苦修與神聖恩典的交織。本部分探討修士們追求與神性閤一的具體實踐與心理狀態。 1. 苦修的實踐:身體的馴服與精神的解放 從禁食、節衣縮食到極端的禁欲,苦修(Asceticism)是修道士們馴服肉體、接近上帝的途徑。我們將考察不同時期和不同修會(如苦修會、或改革運動)對苦修強度的辯論,以及這種身體上的自我懲罰如何被轉化為精神上的力量與啓示。 2. 社區的張力:友愛、衝突與等級製度 盡管強調禁欲與順從,修道院依然是一個高度社會化的環境。本部分探討瞭修道院長(Abbot)的權威、修士之間的等級關係、等級(如初級修士與老修士)間的權力動態,以及在封閉社區內不可避免的人際衝突如何通過嚴格的會規進行調解。 3. 聖徒的榜樣與內在的異象 中世紀的信仰體驗往往通過視覺化和故事化的方式進行。我們分析瞭修道院中對“聖徒生平”(Hagiography)的依賴,以及修士們如何將這些故事內化,追求自身的“聖徒化”。此外,本書還探索瞭神秘主義的興起,描述瞭那些聲稱獲得直接神啓的修士和修女們所經曆的內在異象與“狂喜”(Ecstasy),這些體驗如何被社區接納或審視。 結語:石牆之外的迴響 中世紀的修道院最終在宗教改革、世俗化進程中逐漸失去瞭其主導地位,許多建築被廢棄或改變瞭用途。然而,它們對歐洲文明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本書並非僅僅是對過去的一種懷舊,而是通過對這些“工匠”生活的細緻考察,來理解一個由信仰、勞動和知識共同構建的復雜社會模型。他們留下的不僅是壯麗的教堂,更是關於如何管理時間、保存知識、並在物質世界中尋求超越性意義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