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纽约时报》《科学美国人》《心理科学》热评图书
不管你长于哪个领域,精于哪种知识,都推荐你读一读这本书,你一定会发现,简单的现象有时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奥妙。
※认知心理学创始人迈克尔·S.加扎尼加推荐
科学家迈克尔·C.科尔巴里斯,手把手带领读者穿过雪片般的信息——从心理学、文学、历史学等角度来阐明我喜欢的精神状态--走神。他学识渊博、思路清晰、温暖热忱,像一束光一样,从未如此耀眼。
※新发现:走神有助于增强创造力
近期的研究发现,有创造力的人多半爱做白日梦,人们在恍神之余反倒能增强记忆力。走神不仅可以让我们摆脱眼前的苦差事,还能让我们跳出自我束缚。它还有助于增强想象力、创造力、讲故事能力和同情心,让我们显得更有人性。
内容简介
我们总是被教导分心不好,专心才对,甚至因分心而被处罚,然而,分心走神真的一无是处吗?
近期的研究发现,有创造力的人多半爱做白日梦,人们在恍神之余反倒能增强记忆力。长期来看,偶尔神游一下似乎有益无害,能让我们过得更好。
在《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这本书里,科学家迈克尔·C.科尔巴里斯以幽默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心理学、文学、历史的迷雾,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走神,这么做有什么好处。
走神不仅可以让我们摆脱眼前的苦差事,还能让我们跳出自我束缚。它还有助于增强想象力、创造力、讲故事能力和同情心,让我们显得更有人性。此外,作者还解释我们为什么习惯回忆过去、畅想未来。其实,这对我们形成自我认知非常重要。
作者简介
迈克尔·C.科尔巴里斯(Michael C. Corballis) ,1936年生于新西兰,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后又回到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任教,现为该校的心理学名誉教授,研究兴趣为认知神经科学及语言的进化。
他不仅是优秀的心理学家,还是杰出的科学传播者,《科学美国人》与《纽约时报》书评曾称赞其著作兼具"知识与趣味"、有其"独特的魅力"。
著有:《心智循环:人类语言、想法与文明的起源》(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11)《心灵之旅:窥见大脑运作的21次科学漫步》(木马文化,2015)。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科学家迈克尔·C.科尔巴里斯,手把手带领读者穿过雪片般的信息--从心理学、文学、历史学等角度来阐明我喜欢的精神状态--走神。他学识渊博、思路清晰、温暖热忱,像一束光一样,从未如此耀眼。
——认知心理学创始人之一迈克尔·S.加扎尼加
走神对我们而言是时间序列上的一扇窗户,为了维持心理平衡,我们时常忽视它。它是我们通向时间永恒的窗户,一旦它开着,就不要试图去关闭它,相反,让它大大地开着。
——诺贝尔奖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
不管你长于哪个领域,精于哪种知识,都推荐你读一读这本书,你一定会发现,简单的现象有时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奥妙。
——《科学美国人》
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在执行一项艰巨任务时,特别是对于要完成典型创造性的任务而言,其间做一些简单的其他事情并允许走神,或是能否解决棘手问题的关键。
——《心理科学》
当你头脑里有很多事情需要记住时,走走神吧,让记忆的"排练"被打断,可以帮助你记得牢些。
——《环球科学》
目录
001 | 导 读 跟着大脑去旅行
004 | 前 言 为"走神"正名
009 | 第一章 蜿蜒的大脑,游走的思想
023 | 第二章 记忆:游走于过去的思维
051 | 第三章 关于时间:一个超乎想象的世界
069 | 第四章 脑中海马:精神漫游网络中枢
085 | 第五章 在别人的思想中畅游
111 | 第六章 故事:叙事创造了人类
141 | 第七章 夜之虎:走进弗洛伊德的世界
163 | 第八章 幻觉:常规生活之外的意识边界
187 | 第九章 思想游走的创造力
210 | 参考文献
221 | 译名对照表
精彩书摘
还记得上一次,你在课堂上试图专心听讲的情形吗?又有多少个夜晚,你发誓要学习到天亮,思绪却在短短几分钟内飘散到九霄云外?
从小到大,我们被教育,分心是坏习惯,专心致志才是美德。佛教的开创者释迦牟尼,当年经历了六年的刻苦修行却不能顿悟,结果在菩提树下专心致志地冥想,最后竟然达到了却生死、超脱喜悲的涅槃境界。
佛祖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居住在现代社会的普通人--形形色色的电子产品,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想要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可真是一件难事啊!
不过,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脑科学家迈克尔·科尔巴里斯提出了反传统的论调:走神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在人类的演化历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年事已高的脑科学家的作品一反其他脑科学书籍既厚重又晦涩的写作风格,全书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仔细阅读的话,每一页都能找到许多新颖而有趣的信息。
全书分为九个章节,围绕着导致我们分心游神的"罪魁祸首"、大脑内掌管短期记忆与位置的器官--"海马体"展开,从生活的方方面面讲述了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记忆、时间、神游未来、讲故事的演化、做梦以及幻觉,这些现象都与走神密切相关。
全书从作者对"分心有害论"的质疑开始,解释了记忆怎样成为走神的"培养皿",人类又如何靠时间演化出神游过去与未来的能力,而这种能力让我们为可能出现的危机做好准备。
怪不得我们如此喜欢看电影,只需要观察一下我们对危机的痴迷,便能了解我所说的意思--无论是灾难片、惊悚片还是悬疑片,都有一个共通的原则:主人公的生存受到了威胁。
我们对故事的痴迷是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而故事的前身,则是小狮子互相打闹撕咬般的"游戏"。
作者提到,假装的打斗为未来捕猎做好了准备,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男孩比女孩更喜爱打闹,平常的游玩也以剧烈的肢体运动为主。
出现文字与语言之后,年长者懂得了如何叙述捕猎与采集的经验,这些经验就是最早的故事形式,年轻人得以学习到生存的知识,提升整个集体的生存概率。
另外,作为分心游神的"中央车站",海马体让人类拥有了理解与欺骗的双重能力。即便我们陷入无意识的睡眠,大脑中的记忆仍在不断改变、重组,就连人类的梦境,也没能逃脱走神的魔掌。
除了以上这些趣味与专业并存的科普内容外,书中也不乏一些爆炸性的论点,比如第九章中,作者赞同了"药物的确能为我们的思想增添随机性"。不过他也提到了硬币的另一面:为了戒掉药物所受的痛苦十分巨大,"远远超过了药物引发灵感所带来的愉悦感",而且"大部分的神经致幻类药品都是非法的"。
简简单单的走神,竟然隐藏了如此之多的秘密!其实,生活中看似简单的现象,有时比我们想象得更加深奥。正如《科学美国人》所讲:不管你长于哪个领域,精于哪种知识,都应该读一读《走神的艺术与科学》。
……
前言/序言
为"走神"正名
让我想想,我刚刚说到哪里了?
哦,对了,走神。
我妻子说她在读小学时曾因上课时走神看向窗外而被罚,或许她正在畅想自己策马奔驰之类的。当时她受到了鞭打--用小皮鞭狠狠地抽打手掌,幸好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惩罚了。她委屈地说当时也有男生在望着窗外走神却没有被罚。可能是因为男生是公认的不可救药的"走神病"重症患者,根本无法集中精神。
即使成年以后,走神仍然带给我们负疚感,比如当我们结识新朋友时,常常一不留神就没听到他们的名字,于是只好说:"嗯,不好意思,您的名字是什么来着?"可能是童年的经历使然,很多人都觉得走神是自己的过错。最近有一位朋友问我为什么他在公司的董事会上总是不能集中精力,好像席间只有他自己出现了问题。我告诉他其他参会人员肯定也在走神。研究表明,我们的思想每天有一半的时间都在走神。哪怕是在晚上,在我们入睡之后,思想仍然可以在梦中漫游,徜徉在广阔的天地中。因此,为了大家,尤其是为了我们大学老师这个群体,我觉得自己有责任为"走神"正一下名。
让老师和家长们烦恼的是,我们的生理结构决定了我们的大脑总是在集中精力和走神两种状态间来回转换。因此,走神并不一定是坏事。也许走神正是一种休息和放松,让大脑可以在精力高度集中的活动之后得以缓冲,又或者它能够给我们沉闷的生活增添一丝乐趣。但是,走神的作用可不止如此。在这本书里,我提出了走神所具备的很多富于创造性和适应性的特点--实际上,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走神。在走神时,我们可以进行思想的时间旅行--我们的思想在时间里来回漫游,不仅可以在过去经历的基础上畅想未来,还可以形成关于自身存在意义的持续性的观念。走神赋予我们进入别人思想的能力,增强了我们对他人和社会的理解。通过走神,我们得以发明创造、讲述故事、开阔视野。无论是像华兹华斯那样如一片云般独自游走,还是像爱因斯坦一样想象自己乘着光束旅行,走神都为我们的创造力提供了助力。
在这本书里,我漫步于走神的高峰低谷,希望能为其正名。我努力完成了九章的内容,虽然各章节按一定顺序排列,不过每一章都可做独立的文章来阅读。在行文间我也偶有溜号离题,但似乎书名本身也算是一种默许。同时,本书无意于囊括走神的所有层面,也不能保证陈述得准确无误。毕竟,我们的思想都在以不同的形式游走。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走神的话,那么,请继续读下去吧。
书籍简介:穿越时空的工匠:中世纪欧洲修道院的日常与精神世界 一本深入中世纪欧洲修道院的日常生活、精神追求与物质世界的非虚构历史著作。 引言:在石墙之内,时间如何流淌 中世纪的欧洲,是漫长而充满剧变的时代,而修道院,无疑是这段历史中最稳定、也最富影响力的存在。它们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知识的灯塔、农业技术的中心、以及复杂社会结构的缩影。本书《穿越时空的工匠:中世纪欧洲修道院的日常与精神世界》旨在剥开历史的迷雾,带领读者走进那些高耸的钟楼和厚重的石墙之内,去探寻隐藏在静默祈祷之下的,一个充满活力、矛盾与深刻智慧的世界。 我们不关注宏大的战争叙事或宫廷的阴谋诡计,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虔诚的修士和修女们——他们如何度过漫长的一天?他们如何平衡对上帝的绝对服从与对世俗知识的渴求?他们的双手,如何将荒芜的土地变成富饶的庄园,又如何将残缺的古代手稿修复成不朽的经典? 第一部分:圣本笃的遗产:秩序的构建与生活的节奏 中世纪修道院生活的基础,建立在圣本笃的《会规》(Regula Benedicti)之上。这本书不仅是管理指南,更是一种生活哲学。本部分将细致剖析“祈祷、工作、阅读”(Ora et Labora)这三大支柱,如何构建起修士们严苛而富有韵律感的一天。 1. 时辰的艺术:从晨祷到夜祷 我们将详细解析修道院的“日课”(Opus Dei)时间表,从黎明前的马提恩(Matins)到夜幕降临的晚祷(Compline)。这不仅仅是重复的诵经,而是一种对时间进行神圣化处理的宇宙观。我们考察不同修会(如本笃会、熙笃会)在时间安排上的细微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反映了他们对苦修和社区服务的不同侧重。 2. 劳作的神圣化:从泥土到羊毛 “工作”不仅是为了维持生计,更是对上帝的敬拜。本书将深入探讨修道院在农业、酿酒、纺织和建筑方面的革命性贡献。例如,熙笃会修士们如何将沼泽和荒地改造为欧洲最早、最有效率的大型农场系统,以及他们对水利工程和畜牧业技术的发展起到的关键作用。这些“工匠”的行为,直接塑造了中世纪的经济地理。 3. 沉默的哲学:禁语与内省的价值 在修道院中,沉默是一种比语言更有力量的工具。我们探讨禁语的规定如何影响修士们的交流方式、精神集中度,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书写(在抄写室中)来进行“有声的沉默”。通过分析早期修会文献中关于“言语的克制”的论述,我们揭示了沉默在培养内在秩序和抵御世俗诱惑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部分:知识的堡垒:抄写室与学术的延续 在公元500年至1200年间,修道院是欧洲文化和学术的唯一避难所。古典文献的保存与传播,几乎完全依赖于修士们的抄写工作。 1. 羊皮纸的秘密:抄写室的日常运作 本部分将聚焦于“抄写室”(Scriptorium)的运作机制。我们考察从制作墨水(如制作复杂的矿物颜料)到准备羊皮纸(Parchment)的全过程。修士们如何应对漫长的抄写工作带来的视力损伤和身体劳损?我们分析不同时代的抄写风格,如卡洛林小写体的出现,以及其对欧洲文字统一的深远影响。 2. 手稿的演变:从复制到装饰的艺术 修道院的手稿不仅仅是文本的载体,它们本身就是艺术品。我们将详尽描述“装饰手稿”(Illuminated Manuscripts)的制作技术。从微型画(Miniatures)的构图选择到镀金技术的运用,每一页都凝聚了修士画家的心血。通过对比不同修道院(如圣加尔修道院或林道修道院)的装饰风格,我们可以看到地方艺术传统与宗教主题的交融。 3. 经典的守护者:修道院图书馆的建立 修道院图书馆是如何从少数几本圣经和会规的收藏,发展成为欧洲最早的系统性知识库的?我们追踪了修道院在保存异教经典(如柏拉图、维吉尔)方面的微妙平衡,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古典智慧“基督教化”,确保了古典知识链条不曾断裂,为后来的大学兴起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精神的炼金术:朝圣、苦修与神秘体验 修道院的生活是苦修与神圣恩典的交织。本部分探讨修士们追求与神性合一的具体实践与心理状态。 1. 苦修的实践:身体的驯服与精神的解放 从禁食、节衣缩食到极端的禁欲,苦修(Asceticism)是修道士们驯服肉体、接近上帝的途径。我们将考察不同时期和不同修会(如苦修会、或改革运动)对苦修强度的辩论,以及这种身体上的自我惩罚如何被转化为精神上的力量与启示。 2. 社区的张力:友爱、冲突与等级制度 尽管强调禁欲与顺从,修道院依然是一个高度社会化的环境。本部分探讨了修道院长(Abbot)的权威、修士之间的等级关系、等级(如初级修士与老修士)间的权力动态,以及在封闭社区内不可避免的人际冲突如何通过严格的会规进行调解。 3. 圣徒的榜样与内在的异象 中世纪的信仰体验往往通过视觉化和故事化的方式进行。我们分析了修道院中对“圣徒生平”(Hagiography)的依赖,以及修士们如何将这些故事内化,追求自身的“圣徒化”。此外,本书还探索了神秘主义的兴起,描述了那些声称获得直接神启的修士和修女们所经历的内在异象与“狂喜”(Ecstasy),这些体验如何被社区接纳或审视。 结语:石墙之外的回响 中世纪的修道院最终在宗教改革、世俗化进程中逐渐失去了其主导地位,许多建筑被废弃或改变了用途。然而,它们对欧洲文明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本书并非仅仅是对过去的一种怀旧,而是通过对这些“工匠”生活的细致考察,来理解一个由信仰、劳动和知识共同构建的复杂社会模型。他们留下的不仅是壮丽的教堂,更是关于如何管理时间、保存知识、并在物质世界中寻求超越性意义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