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武术名家邵善康的精心力作,包括“醉拳”“杨式太极剑”两大部分。本书在增强全民体质、提高世界武术运动水平的前提下,挖掘整理传统套路和锻炼方法;研讨修身养性、攻防技击等有效成果,以之公诸同好,作他山之用。
邵善康,中国武术协会教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中国武术学会委员,高级教练,裁判,上海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曾任上海市武术队总教练。
我个人对工具书的实用性要求非常高,而这本册子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对每个动作都设计了非常清晰的“要点自检清单”。例如,在练习一个需要协调性的动作时,书本会明确列出三到四个必须检查的身体部位状态,比如“颈部是否正直”、“呼吸是否顺畅”、“重心是否均匀分布”等等。这对于我们这些自学或者在没有名师随时指导的情况下练习的人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可以随时停下来,拿着清单对照自己的姿势,进行及时的修正。这种‘即时反馈’机制,极大地避免了错误动作的固化,确保了练习的有效性。比起那些只提供分解图但缺乏后续指导的书籍,这本书的这种系统性的自我纠错设计,显得更为贴心和专业,真正体现了对读者负责的态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的语言,而是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你耳边娓娓道来。在讲解一些特定的套路或招式时,作者常常会穿插一些历史典故或者实战中的小窍门,这让原本严肃的武术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比如,在描述某个特定的防守动作时,他会提到古代战场上使用这种招式的历史场景,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那个氛围之中,让你更容易理解这个招式存在的价值和应用场景,而不是单纯地记忆动作。这种文学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我常常是抱着‘读故事’的心情翻开,却在不知不觉中,就把那些复杂的要领给吸收进去了,不得不说,作者的文字功底和对武术的理解深度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
评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动作,更像是为我们保存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作者在引言部分对武术精神的探讨,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武德’的理解。他强调了习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对抗,而是为了修身养性,达到了‘以武止戈’的境界。这种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和弘扬,让这本书的内涵一下子拔高了。它让我明白,我所学习的不仅仅是一套健身方法或者自我防卫技巧,更是一套融入了东方哲学思想的生活方式。通过阅读,我感觉自己与那些遥远的先贤们建立了一种无形的连接,他们对和谐、平衡的追求,通过这些文字和图示,穿越了时空,直接影响了我的心境和日常的处事态度,这是一种非常深刻和持久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水墨晕染的质感,配合着古朴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是一个对武术文化特别有情怀的人,所以看到这样的设计,立刻就产生了翻阅的冲动。内页的纸张选得也很有质感,摸起来厚实而细腻,阅读体验极佳。书中的排版布局非常讲究,字里行间留白得当,使得阅读过程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仔细揣摩动作细节的篇章,清晰的图文对照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章节划分上的用心,逻辑性极强,从基础的理论到实战的应用,层层递进,让人感觉知识体系非常完整。这种对细节的把控,足以看出出版方在制作这本册子上的诚意与专业性。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武术招式的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评分当我第一次尝试学习书里介绍的那些身法和步法时,简直是感到醍醐灌顶。作者对于气沉丹田、松腰松胯这些核心概念的阐述,简直是入木三分,没有那种空泛的、玄乎其玄的描述,而是非常务实地告诉你,如何通过身体的微调来达到那种“蓄势待发”的感觉。我以前总是在一些网络视频上学习,感觉动作总是‘不得其法’,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味道’。但这本书里,它会细致到每一个关节的转折角度,比如转腕时手肘的带动关系,走路时脚跟先着地还是脚掌先着地的微妙差异,都有详尽的图解和文字描述来支撑。这让我意识到,原来看似简单的几个动作背后,蕴含着如此深厚的力学原理和内功心法。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做什么”,更是“为什么这么做”的深度解析,这对于一个追求精益求精的习练者来说,价值无法估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