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新战略——页岩气出版工程》丛书主编——张金川教授,第376 次香山科学会议(中国页岩气资源基础及勘探开发基础问题)、页岩气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会议的执行主席,中国较早开始引进并系统研究我国页岩气的学者。
《页岩气测井方法与评价》主编魏斌,分别于1989年、1997年和2000年获得测井专业学士、石油地质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2003年在清华大学力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已出版专著4部,在《石油勘探与开发》《地球学报》《地学前缘》等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被评为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和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读完《页岩气测井方法与评价》这本书,我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在页岩气勘探开发领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书中,作者并没有直接跳到某个具体的技术细节,而是花费了大量篇幅,从宏观层面,系统地阐述了页岩气形成的地质背景、分布规律以及其独特的储层特征。这部分内容对于我这样一个刚开始接触页岩气领域的读者来说,如同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大门。作者清晰地勾勒出了全球主要页岩气藏的形成演化过程,包括古地理环境、有机质来源、成熟度演化以及生排烃机制等。他对不同盆地页岩气成藏条件的对比分析,更是让我对页岩气储层的非均质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比如,他详细介绍了北美、中国、阿根廷等主要页岩气产区的地质特征,对比了不同地区页岩类型、有机质丰度、孔隙度、渗透率以及裂缝发育情况的差异,这些信息为我后续理解复杂的测井响应提供了坚实的地质基础。他还深入探讨了页岩气储层的关键参数,如总有机碳(TOC)、介壳质含量、黏土含量、孔隙结构(微观孔隙、纳米孔隙)以及基质渗透率和诱导裂缝渗透率等,并解释了这些参数如何受到成岩作用、构造作用以及热演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我而言,这部分内容不亚于一次系统的地质学“补课”,为我理解后续的测井理论和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地基,也让我对页岩气资源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的讲解逻辑严谨,语言生动,虽然涉及到大量专业术语,但通过恰当的类比和图示,使得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教学智慧。
评分在阅读《页岩气测井方法与评价》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页岩气储层渗透率的评价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这正是当前页岩气勘探开发中的一个核心挑战。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几种计算公式,而是从多个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影响和表征渗透率的复杂性。他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声波时差、电阻率、核磁共振等测井资料,结合经验公式和物理模型来预测基质渗透率。更重要的是,他对裂缝对整体渗透率的贡献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对电阻率成像测井和声波成像测井数据的分析,作者展示了如何识别裂缝的存在、发育程度、走向、倾角以及连通性,并进一步讨论了如何将这些裂缝参数融入渗透率评价模型中。他特别提到了“有效渗透率”的概念,强调了在页岩气储层中,裂缝网络的作用往往比基质本身更重要。书中还引入了一些较为前沿的渗透率评价方法,如基于应力敏感性分析的渗透率预测,以及如何利用生产动态数据反演渗透率等。这些内容让我认识到,渗透率的评价是一个多尺度、多参数耦合的过程,需要结合地质、测井、岩石物理以及工程等多方面的知识。作者的讲解清晰易懂,并通过大量实例,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些复杂模型的应用。这部分内容对于提升页岩气储层产能预测的准确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页岩气测井方法与评价》一书中对“测井资料与页岩气产能评价”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极具启发性的探讨。作者将测井解释结果直接与后续的工程开发联系起来,为理解测井数据如何指导页岩气藏的产能预测和优化开发策略提供了清晰的脉络。我非常赞赏书中关于“工程导向的测井解释”的理念。他分析了不同的产能指标,如单井产量、最终采收率、产量递减率等,并详细阐述了测井解释结果(如TOC、孔隙度、渗透率、裂缝发育情况、含气饱和度等)如何直接影响这些产能预测的准确性。例如,他通过案例说明了,准确评价裂缝的密度和连通性,对于预测水平井的吸入能力和水力压裂裂缝的延伸长度至关重要。作者还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测井资料来指导水平井的钻遇层段选择、压裂段的优化设计、以及压裂液的注入策略。他强调了“动态测井”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如利用生产测井来监测井筒内的流体流动剖面,判断不同射孔段的贡献,以及评估压裂效果。这些内容让我深刻体会到,测井资料不仅仅是地质认识的工具,更是工程决策的重要依据。它将抽象的储层参数转化为实际的生产能力,为页岩气藏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提供了科学支撑。
评分《页岩气测井方法与评价》这本书为我理解页岩气测井数据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打开了新的视角。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各种测井参数来量化评价页岩气储层的关键属性,特别是对那些在传统油气藏评价中可能被忽略的参数,进行了深入挖掘。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有机质丰度的评价部分,作者系统地介绍了利用自然伽马、电阻率、声波时差、密度等参数与实验室测量结果(如TOC)进行校正和拟合的方法,并给出了多种不同的经验公式和物理模型。他不仅讲解了如何选取合适的测井曲线进行评价,还讨论了这些方法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以及如何通过多井数据进行区域性的趋势分析。此外,对孔隙度评价的阐述也极具启发性。页岩气储层中的孔隙度,尤其是微纳米孔隙,其评价是测井解释中的一个难点。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核磁共振测井在评估不同孔隙类型(束缚水、可动水、气体)以及计算有效孔隙度方面的应用,并且结合了密度、中子等方法进行综合约束。他深入分析了不同孔隙度计算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效果,并提示读者在解释时需要考虑岩石骨架的密度、气体密度等影响因素。对我而言,这些内容是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的宝贵财富,让我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计算方法,而是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评价策略。
评分这本书中关于页岩气储层评价方法的探讨,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测井数据与地质模型紧密结合,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评价框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对各种测井方法的优劣势及其适用性的深入剖析。他不仅仅列举了常用的声波测井、密度测井、中子测井、电阻率测井等,还重点介绍了在页岩气评价中更为关键的电阻率成像测井、自然伽马光谱测井、声波成像测井以及核磁共振测井等。他对每种测井方法的基本原理、测量方式、以及在识别页岩层段、评价有机质丰度、孔隙度、渗透率、含气性以及裂缝发育情况等方面的应用做了详尽阐述。例如,在讲解电阻率成像测井时,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岩性、裂缝以及流体性质如何在成像图上呈现出不同的响应特征,并给出了具体的判别方法和案例。他还在书中强调了多井资料的综合解释,指出单一测井方法往往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价页岩气储层,必须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类型的测井资料,相互印证,才能得出更可靠的结论。作者还针对页岩气储层特有的复杂性,如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多尺度孔隙系统、以及裂缝网络等,提出了相应的测井资料解释技巧和方法。他讨论了如何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和评价微纳米孔隙、评估有效孔隙度、预测基质渗透率,以及如何通过成像测井来识别和评价天然裂缝的走向、倾角、密度和连通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这对于提升测井解释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具有指导意义。
评分书中关于页岩气测井资料综合解释和不确定性分析的部分,是我认为最能体现作者功力和价值的地方。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各种测井解释方法,而是强调了“综合”和“动态”的重要性。他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页岩气储层的“测井-地质-岩石物理”一体化模型,将不同类型的测井资料、岩石物理规律以及地质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我特别受益于书中关于“数据融合”和“模型约束”的讲解。他说明了如何利用高分辨率的成像测井资料来约束低分辨率的体积测量资料,如何利用孔隙结构信息来优化孔隙度和饱和度评价,以及如何通过考虑裂缝系统来修正整体渗透率。更重要的是,作者在书中深入探讨了测井解释中的不确定性来源,包括仪器误差、地质复杂性、模型局限性、以及数据本身的离散性等。他提出了一系列方法来量化和管理这些不确定性,例如,通过建立多套解释方案进行对比,利用蒙特卡洛模拟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以及在解释报告中明确提出解释误差范围。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让我认识到测井解释并非一个一成不变的过程,而是需要不断迭代优化、并充分认识其局限性的。他对“最佳模型”的追求,以及对“不确定性”的坦诚,都体现了一位资深专家的洞察力和严谨性。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的启迪,让我能够更客观、更全面地看待测井解释结果。
评分《页岩气测井方法与评价》一书中,关于“页岩气测井资料的应用案例”的呈现,是其最具实践价值的部分之一。作者并未止步于理论方法的介绍,而是通过大量真实的地质和测井数据,生动地展示了各种测井方法在实际页岩气勘探开发项目中的应用过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案例的精选和深度剖析。他选择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页岩气藏作为案例,涵盖了陆相、海相、干气、湿气等多种情况。对于每一个案例,作者都详细介绍了该储层的地质背景、钻井情况、测井仪器配置,以及如何利用多种测井资料进行综合解释,最终如何评价储层的关键参数(如TOC、孔隙度、渗透率、含气性、裂缝等),并如何基于这些评价结果来指导后续的开发决策。例如,书中有一个关于中国某页岩气藏的案例,作者详细展示了如何利用高密度声波和电阻率成像测井来识别和评价裂缝网络,并如何结合核磁共振测井来评估微纳米孔隙的发育情况。通过这些详实的案例,我不仅能够看到各种测井方法的具体应用,更能理解作者的解释思路和逻辑。这些案例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借鉴意义,让我能够将书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中,作者对页岩气测井方法在“非常规储层评价”中的特殊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常规油气藏相比,页岩气储层通常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高有机质含量、复杂的孔隙结构(微纳米孔、有机质孔、泥页岩孔)以及发达的次生裂缝等特点。作者针对这些特殊性,详细介绍了各类测井方法在识别和评价这些关键参数时的应对策略。例如,在评价微纳米孔隙时,他重点介绍了核磁共振测井的T2分布曲线特征,以及如何利用其区分束缚水、可动水和气体孔隙。在评价有机质孔隙时,他讨论了如何利用电阻率、声波时差等参数与TOC进行关联,以及如何识别有机质包裹的孔隙。对于复杂的裂缝系统,作者则重点介绍了成像测井(电阻率成像、声波成像)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裂缝的形态、密度、走向、倾角等信息来评价裂缝的连通性和对产能的影响。书中还专门讨论了“水相饱和度”的评价难点,以及如何利用多井数据和岩石物理模型来克服低电阻率、低孔隙度环境下的计算误差。这种对页岩气储层特殊性的深刻理解和针对性的解释方法,为我提供了解决实际工作中复杂问题的有效思路,让我能够更准确地把握页岩气储层的独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更科学的评价。
评分《页岩气测井方法与评价》一书中对页岩气储层含气性的评价方法,为我理解页岩气藏的“产量潜力”提供了清晰的指引。作者没有将含气性评价视为一个孤立的步骤,而是将其置于整个储层评价体系之中,强调了与其他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有机质丰度)之间的相互关联。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气测井”解释的详尽阐述。他详细讲解了各种气体指标的计算方法,如烃类示踪指数、电阻率与孔隙度比值、核磁共振弛豫时间分布等,并分析了这些指标在识别含气层段、区分干气、湿气以及液态烃方面的作用。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在低孔低渗页岩储层中,如何利用多种测井响应的组合来判断含气性的可靠性,避免误判。例如,他详细讨论了“假阳性”含气现象的成因,如黏土矿物中的结合水、地层水中的溶解气等,并提供了相应的识别和排除方法。作者还介绍了一些用于评价页岩气藏“资源量”或“可采储量”的测井解释方法,例如基于孔隙度、含气饱和度、体积模量等参数的体积法计算。他对这些计算模型的原理、输入参数以及不确定性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给出了如何通过敏感性分析来评估模型预测结果可靠性的建议。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学习,更是对如何从测井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经济信息,为页岩气藏的开发决策提供依据的实践指导。
评分本书的最后几章,对“页岩气测井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的展望,为我描绘了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未来图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现有技术层面,而是积极探讨了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测井技术、新的解释方法以及新的应用领域。例如,他提到了“随钻测井”技术在页岩气勘探中的重要性,如在钻遇过程中实时获取地层信息,从而优化钻井轨迹和参数。他还探讨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页岩气测井解释中的应用前景,如何利用大数据和智能算法来提高解释效率和准确性,以及如何发现新的、隐藏在地层中的规律。另外,作者还对“地球物理联合反演”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强调了将测井数据与地震、电法等地球物理数据进行融合解释,以获得更全面、更可靠的地质认识。对我而言,这些内容不仅让我看到了页岩气测井技术的广阔发展空间,也激发了我对未来学习和研究方向的思考。它让我认识到,技术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这本书的结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也为我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评分专业书籍,正版图书,系统讲解
评分质量好,物流快,书值得收藏。
评分质量好,权威人士推荐
评分一次买了不少书,活动力度大,书印刷和质量都没有问题,头天下单,第二天到,一切都好。
评分不错,商品性价比高,买来送人的
评分送货速度杠杠的,不错哦
评分图书馆购买的,属于我们需要的书籍,应该还可以吧
评分一次性买了很多书,这个书包装不错~设计也不错~
评分非常不错。相信京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