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国失传机械的复原设计》的规划与编排可用于教学,也可用于自学。第一章介绍古机械研究、古中国机械的分类及复原设计的程序。第二章说明机构与机器的定义、机械元件与接头的特性、拘束运动的概念、机构的拓扑构造及机构与机器的设计程序。第三章论及古中国机械的历史发展、省力装置及机构类型。第四章提出系统化的复原方法,以获得失传机械所有可能的拓扑构造,这套方法利用颜氏机构概念设计法,将研究零散史料所得到的发散构想,收敛转化至特定领域,并应用机械演化与变异理论,来产生所有符合史料记载及当代科技与工艺水平的复原设计。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及第八章则提供失传设计的范例,如张衡的地动仪,苏颂的擒纵调速器、指南车及鲁班的木车马,并按步骤解释第四章所提出之复原设计法的应用。
颜鸿森,为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学系博士,曾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副教授、成功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教授、台湾科学工艺博物馆馆长及大叶大学校长等职。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古机械研究 1
第二节 古中国机械分类 2
一、应用分类 2
二、史料分类 3
第三节 古机械复原设计 6
一、史料研究 7
二、复原分析 9
三、复原综合 11
第四节 本书范畴 12
第二章 机构与机器
第一节 定义 15
第二节 机件 17
第三节 运动副/ 接头 19
第四节 机构与( 杆) 链 22
第五节 拘束运动 24
一、平面机构 24
二、空间机构 26
第六节 拓扑构造 29
第七节 机构与机器设计 30
第八节 机构构造综合 33
第三章 古中国机械
第一节 历史发展 37
一、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 37
二、新石器时期到东周 38
三、东周到明朝 38
第二节 省力装置 39
一、尖劈 39
二、斜面 40
三、螺旋 42
四、杠杆 43
五、滑轮 46
第三节 连杆机构 49
第四节 凸轮机构 54
第五节 齿轮机构 57
第六节 绳索传动 60
第七节 链条传动 66
第四章 复原设计方法
第一节 前言 73
第二节 复原设计程序 74
第三节 设计规格 75
第四节 一般化运动链 78
第五节 特殊化链 85
一、五杆行星齿轮系 89
二、六杆行星齿轮系 90
第六节 复原设计 92
第五章 张衡地动仪
第一节 早期感震计 95
第二节 西方验震器发展 98
第三节 张衡生平事略 101
第四节 历史纪录 102
第五节 中央柱( 都柱) 103
第六节 设计规格 105
第七节 复原设计 109
第八节 五杆连杆机构 112
第九节 六杆连杆机构 115
第十节 六杆绳索与滑轮机构 121
第十一节 结语 128
第六章 苏颂擒纵调速器
第一节 苏颂天文钟塔( 水运仪象台) 131
第二节 苏颂生平事略 138
第三节 苏颂擒纵调速器( 水轮秤漏装置) 139
第四节 复原设计 142
一、 设计规格 142
二、 一般化运动链 144
三、 特殊化链 145
四、 复原设计 147
第五节 擒纵调速器与近代机械钟表 150
第六节 结语 153
第七章 指南车
第一节 古籍文献 155
第二节 历史发展 161
第三节 近期发展 164
第四节 拓扑构造 168
第五节 接头与杆件表示法 185
第六节 复原设计 187
第七节 四杆差动轮系指南车 188
第八节 五杆差动轮系指南车 192
第九节 具绳索、滑轮及摩擦轮的差动轮系指南车 196
第十节 三杆定轴轮系指南车 198
第十一节 二杆定轴轮系指南车 202
第十二节 不同机械元件定轴轮系指南车 204
第八章 步行机械
第一节 鲁班生平事略 209
第二节 木车马相关文献 210
第三节 木牛流马相关文献 213
第四节 其他步行机械 216
第五节 复原设计 216
第六节 设计范例 217
第七节 结语 234
附录 符号 237
总序
科学技术史是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性交叉学科。作为一门学科,它兴起于欧洲和美国,经历了百年左右的发展壮大过程。近三四十年来,国际科技史研究者不断拓展研究视野,除了考释科技知识本身的演进,还研究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和发展模式,追溯知识的创造与传播,探索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复杂关系及相关的科技发展战略问题,从而对学术与社会产生更大影响。
中国的科技史研究兴起于五四运动前后,自20 世纪50 年代起开始建制化和职业化,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学术传统。20 世纪70 年代末以来,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史界面向学术前沿与社会需求,着力进行“从传统到现代、从中国到世界”的领域拓展,开辟近现代科技史、传统工艺与科技考古、科技发展战略、科学文化、中外科技发展比较等应用和交叉领域,更加注重探讨新的学术问题,并积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由此形成了越来越多的新论著。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科技史学者取得了十分丰硕的研究成果,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就出版了数百部学术专著。然而,国内科技史著述的出版仍然比较分散,迄今未能汇聚成一个长期累续的书系。
大象出版社长期支持科技史学术著作的出版,与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进行了非常富有成效的合作,曾设立专门的出版基金,出版了52 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14 卷本《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和其他学术力作,有力促进了科学技术史研究及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与繁荣。如今,面对学科发展的新态势,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大象出版社决定持续编选和出版“科技史学术论丛”,打造汇集、展示优秀科技史学术成果的平台。
“科技史学术论丛”以科学史、技术史、医学史与农学史等著作为主,兼收科技考古、科技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等相邻学科的论著。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大象出版社邀请部分专家,联合组成丛书编委会,以推荐和评议入选丛书的论著。丛书分为两个系列:一是首次出版的学术专著或文集;二是值得推荐给国内读者的学术译著。丛书突出学术价值,强调内容需有新意,丛书的作者和译者应当来自五湖四海,而不局限于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专家学者。我们欢迎专家学者们为丛书贡献学术佳作。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张柏春
2013 年11 月15 日
《古中国失传机械的复原设计》这本书,绝对是历史爱好者和科技迷的必读之作。我一直觉得,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故事,更是普通劳动者智慧的结晶。那些失传的机械,正是古人为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创造出来的。这本书通过复原这些机械,让我们得以看到古人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能力,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可能性。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人,《古中国失传机械的复原设计》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文明的科技水平,是理解其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在这一领域的知识空白。作者在书中对于一些已经消失的机械的复原,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理有据,充满了严谨的学术考证。他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并结合了现代的工程学知识,使得这些复原设计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具备了实践的可能性,这实在是难能可贵。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敬畏之情。在阅读《古中国失传机械的复原设计》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亲眼见证那些巧夺天工的机械是如何被构思、制造并投入使用的。书中对于一些复杂机械的分解和重构,其逻辑性和条理性令人惊叹。作者不仅仅展示了最终的设计图,更深入地剖析了其背后的原理,让我们得以理解那些看似不可能的巧妙设计是如何实现的。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即便是对机械工程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智慧之光。
评分这本《古中国失传机械的复原设计》就像一本开启时空之门的钥匙,让我得以窥探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智慧结晶。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充满好奇,但相关的资料往往零散且晦涩,让我难以形成清晰的认知。然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态度,结合了丰富的史料和精湛的想象力,将那些曾经辉煌却如今已然失传的机械装置,以生动而详实的设计图和文字,重新呈现在我们眼前。每一页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 ingenuity 的传奇故事,从宏伟的军事器械到精巧的生活用具,无不体现了古人超乎我们想象的智慧和创造力。
评分我是一个从小就喜欢拆装各种玩具和机械零件的人,所以当我看到《古中国失传机械的复原设计》这本书的书名时,我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了。《古中国失传机械的复原设计》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现有史料的简单复述,而是以一种“侦探”般的精神,去挖掘那些被遗忘的线索,去还原那些模糊的影像。书中的一些复原设计,简直是“神来之笔”,既符合古人的技术条件,又充满了令人叫绝的创意。
评分《古中国失传机械的复原设计》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视觉盛宴。每一页的插图都绘制得极其精细,仿佛能让你触摸到那些古老的金属和木材。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大型机械的复原设计,比如那些传说中的攻城器械,或是用于天文观测的复杂仪器。作者不仅仅提供了静态的图纸,还辅以生动的文字描述,解释了这些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看一部关于古代工程师的纪录片,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技术的美感。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古中国<bos>》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刻板印象的古代中国。书中那些精密的机械设计,其原理和结构,放到今天来看也毫不逊色。作者的复原工作,不仅仅是对图纸的再现,更是对古人思维方式的解读。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设计细节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思考,这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科学的热爱,贯穿了整本书。
评分我一直对古代文明的工程技术感到着迷,《古中国失传机械的复原设计》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并没有过于学术化的语言,而是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那些曾经辉煌却又神秘的机械。书中对于一些复杂机械的分解和讲解,清晰明了,让人能够轻松理解其中的奥妙。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复原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逻辑性和创造力,他能够从看似零散的线索中,构建出完整的机械体系,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
评分阅读《古中国失传机械的复原设计》,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有了全新的认识。在那个没有精密测量仪器和现代化生产工具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凭借着对物理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手艺,制造出如此复杂精巧的机械?这本书通过对那些失传机械的复原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他们内心世界的窗口。作者对于细节的关注,对于每一个零件的考究,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对技术极致的追求,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匠心传承。
评分初拿到《古中国失传机械的复原设计》时,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毕竟“失传”二字,本身就带着几分神秘而不可触及的色彩。然而,翻开书的第一页,我便被深深吸引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那些已知的古代机械,而是着重于那些“失传”的部分,这本身就极具挑战性。他通过对零散史料的细致梳理,对古代文献的深度解读,甚至是对一些遗迹的考古式推演,试图一点点拼凑出那些消失的齿轮、杠杆和传动系统。这种“复原设计”的过程,与其说是技术性的工作,不如说是一种对历史的回溯和致敬,是对祖先集体智慧的再发现。
评分送貨速度快,服務品質佳
评分期待已久,趁着活动叠加优惠券入手,满意!
评分好书,不贵!!!
评分很好,谢谢!物流快!书还好了
评分期待已久,趁着活动叠加优惠券入手,满意!
评分工具书,是正版图书,还不错
评分书品不错,内容更好!
评分很好,谢谢!物流快!书还好了
评分图书的印刷质量不错,重点关注了书里的图,印刷相对比较清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