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下(自然丛书) [Under the Sea-wind]

海风下(自然丛书) [Under the Sea-win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蕾切尔·卡逊 著,方嘉文 译
图书标签:
  • 自然文学
  • 海洋生物
  • 生态环境
  • 科普读物
  • 散文
  • 自然观察
  • 海风
  • 生物多样性
  • 环境科学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358123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4444
品牌:外研社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自然丛书
外文名称:Under the Sea-wind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04
字数:1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寂静的春天》作者、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时代周刊》评选的20世纪具有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蕾切尔·卡逊处女作,“海洋三部曲”开篇之作;十年光景,凝成一书;巨幅画面展现北美东海岸动人的生命故事。

内容简介

《海风下》是美国科学作家、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处女作,也是她著名的海洋三部曲中风格较为清新的一部。《海风下》记录了卡逊对于北美东海岸海洋生物与鸟类的生存行为的观察,为叙事体,描写细致,语言风格干净、朴素、温暖。作者在书中展示了海洋生命鲜活的本来面貌,画面感极强,使人读之有临境之感。相比于卡逊的著名的作品《寂静的春天》,《海风下》更能给读者带来阅读的享受。

作者简介

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1907-1964),海洋生物学家,美国20世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自然作家之一。代表作有“海洋三部曲”(《海风下》(1941)、《我们周围的海》(1951)、《海之边缘》(1955))和《寂静的春天》(1962))等。1963年入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980年被追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卡逊的作品《寂静的春天》曾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并直接导致了DDT的停用,该书由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戈尔作序,并由克林顿推荐,现中文版已成为经典读物,国内各大出版社出版多个版本。

目录

译本序



一卷 海之边缘
涨潮
春迁
北极之约
夏末
风吹入海

第二卷 海鸥之径
春日海洋里的迁徙者
一条鲭鱼诞生的故事
浮游生物杀手
海港
海上航行
海上的小阳春
围网

第三卷 河海之交
向海之旅
冬日庇护所
回归
词汇表

精彩书摘

  《海风下(自然丛书)》:
  海滩上,海水冲刷着成排的不等蛤和小扇贝,发出轻轻的叮当声。海水轻快地流过石莼堆,惊起了下午退潮时躲避至此的沙蚤。沙蚤乘着浪尖漂出来,在回流的水里仰泳,尽情地向上伸展着足部。沙蟹是它们的天敌,总在夜间沙滩上悄无声息地快速移动,而在此刻,水里的沙蚤并不受沙蟹的威胁。
  那晚,在岛屿周边的水域里,除了黑剪嘴鸥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生物在浅滩上觅食。随着夜色渐浓,拍打在沼泽草上的潮水渐高。两只菱斑龟悄悄地溜进了水里,加入到其他同类组成的前进队伍中。这两只都是刚刚在高潮线以上的沙滩里产完卵的雌性菱斑龟。在柔软的沙滩上,它们用后腿挖出了深度不及自己体长的壶状巢穴,并在里面产下了卵。一只产下了五枚卵,另一只产下了八枚。随后,它们小心地用沙子掩埋这些卵,前后爬动以抚平沙面,掩饰巢穴。那时,沙滩上已经有其他的巢穴了,但没有一个巢穴的形成时间超过两周,因为菱斑龟的繁殖季从五月才开始。
  正当黑剪嘴鸥尾随鳝鱼接近沼泽庇护地时,它看到菱斑龟在浅滩急速退去的潮水中游动。菱斑龟在小口咬着沼;泽草,为了摘食爬到叶子上的小蜗牛。有时,菱斑龟会游到水底捕食螃蟹。其中一只菱斑龟经过了两根像桩子般直直插在沙里的东西,那是“独行侠”大蓝鹭的两条腿,它每晚都会从三英里外的栖息地飞到海岛上捕鱼。
  大蓝鹭站着一动也不动,脖子弯曲、贴近肩膀,悬在半空的喙时刻准备着刺穿从它两腿间快速穿行的鱼。那只菱斑龟往深处游去时惊动了一条年幼的鲻鱼。在惊慌与困惑中,鲻鱼急忙向沙滩游去。目光锐利的大蓝鹭察觉到了它的动静,用喙直直地一下子刺穿它。大蓝鹭将猎物抛在空中,接住鱼头,随后整条吞下。忽略之前捕食的小鱼苗的话,这是大蓝鹭在今晚捕到的第一条鱼。
  潮水淹没了海滩上近一半杂乱分布的海藻残片、零碎的枝杈、风干的蟹爪和贝壳的碎片——而这是高水位的标志。高潮线之上,菱斑龟此前产卵处的沙子下有轻微的骚动。这个繁殖季诞下的幼龟要到八月才会孵化,而此刻沙中还有许多去年的幼龟,它们仍未从冬眠中醒来。在冬天,年幼的菱斑龟依靠吃胚胎时期剩余的卵黄来生存。许多幼龟都没熬过来,因为这个冬天实在太长了,霜冻深深地浸入了沙子里。而幸存下来的也大多瘦弱憔悴,它们在壳里的身体皱缩得比刚孵化的时候还小。如今,在成年菱斑龟产下新一代卵的沙滩上,它们无力地爬动着。
  当潮水涨到一半的时候,菱斑龟卵床上方的草丛出现一阵起伏,如清风掠过一般,但那晚并没有起风。卵床上方的草丛被拨开了。原来是一只老鼠,带着年深日久的狡诈和对血的饥渴,在草丛中,沿着一条由自己的爪和结实的尾巴开辟出来的顺畅小路,向水里进发。这只老鼠和伴侣以及其他同类一起生活在渔民用来存放渔网的小棚子里。许多在岛上筑巢的鸟产下的卵以及新孵出的幼鸟都会沦为它的美食,这为它带来了相当不错的生活。
  ……

前言/序言

译本序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了震惊世界、后来又对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卡逊向人们揭示了人对自然的冷漠,大胆地将滥用DDT(滴滴涕脱氯化氢酶)的行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1962年,该书销售了50万册。《寂静的春天》发表后,她承受了来自化学工业界和政府部门的巨大压力和猛烈攻击,她被说成是“杞人忧天者”“自然平衡论者”。但是,她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呼吁人类要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要对自己的智能活动负责,要具有理性思维能力并与自然和睦相处。她不屈不挠的斗争引起了美国公众和社会的认同,并引起了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的关注。经过总统顾问委员会的调查,1963年,美国政府认同了书中的观点。1963年,她被邀请参加美国总统的听证会并作证。在会议上,卡逊要求政府制定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新政策。2012年是《寂静的春天》发表的第50周年。全世界许多国家和机构,尤其是环保组织,重温《寂静的春天》引发的环境主义的大讨论,以及在将近半个世纪中,人类对于DDT的限制使用引发的讨论。更重要的,人们讨论的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对环境和自然界的影响。
今天大多数读者只知道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实际上,她的其他著作和文章同样甚至更加重要。比如,1937年发表在《大西洋周刊》(Atlantic Monthly)的抒情诗“在海洋之下”(Undersea);1941年出版的著作《海风下》(Under the Sea-wind);1952年出版、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我们周围的海洋》(The Sea Around Us);1955年出版的《海之边缘》(The Edge of the Sea)。
《海风下》是卡逊的处女作,完稿于1941年。她在书中生动地描述了北美东海岸海洋生物和鸟类的活动。她将自己的观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叙述出来。一对三趾鹬、一条鲭鱼和一条鳗鱼的生活,通过卡逊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成为对孩子和成人进行生物学教育的生动教材。
可惜的是,由于上个世纪40年代,包括美国在内的各个国家对环境问题和生物多样性问题关注不够,这本书尽管获得好评,但是在当时并不畅销,后经数次再版,销量才逐步上升。与卡逊的其他著作相比,《海风下》更具故事性、更动人。
美国《时代周刊》在1999年第12期,即20世纪ZUI后一期上将蕾切尔?卡逊评选为20世纪ZUI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纽约大学新闻学院将《寂静的春天》评选为20世纪100个ZUI佳新闻作品之一。《彼茨堡杂志》将卡逊评选为“世纪彼茨堡人”之一,表彰她在现代环境保护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并称她为现代环境运动之母。卡逊呼吁公众和政府加强对环境的关注和爱护,这一呼吁促成了“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的建立和 “地球日”的设立。“世纪网站” (The Century. com)将卡逊评选为“世纪妇女”。她的名字被记录在妇女荣誉厅。
有许多学者和传记作家研究卡逊的生平,主要成果有《自然的见证人》(Witness for Nature),作者琳达?利尔耗时10年研究卡逊的生平、作品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利尔的另一部关于卡逊的传记作品是《消失的森林:蕾切尔?卡逊的遗作》(Lost Woods: The Discovered Writing of Rachel Carson)。卡逊的生前好友多萝希?富利曼的妹妹玛莎?富利曼编辑的《永远的蕾切尔:蕾切尔?卡逊和多萝希?富利曼通信集》,将两人之间长达10年的通信汇集成书,书信详尽地展示了两人之间的亲密友情。在《鸟亦不鸣: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的修辞分析》(And No Birds Sing: Rhetorical Analyses of Rachel Carson’s Silent Spring)一书中,作者克莱格?瓦德尔通过其收集的各种关于卡逊作品的文章,分析了《寂静的春天》中卡逊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研究卡逊的学者和作者认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内,卡逊的思想打破了世界影响力的平衡。卡逊的研究及其行动主义(activism)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运动以及整个20世纪60年代的草根环境运动。与此同时,卡逊思想也引发了“生态女权运动”(ecofeminism),激励了女性科学家参与环境研究。
卡逊在总统科学咨询委员会(President’s Science Advisory Committee)上关于DDT的证词也引发了政府科学决策的思维方式。1967年,美国环保协会(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的成立是反对滥用DDT运动的里程碑。1972年,该基金会和其他行动主义者在美国成功限制使用DDT。1970年,尼克松政府成立了环保局。美国农业部也承担起制定限制使用杀虫剂的法律和规定的职责。有学者和记者认为,这些成就都源于《寂静的春天》的影响。其中,环保局1972年制定的《联邦政府杀虫剂、杀菌剂和灭鼠剂法》(Federal Insecticide, Fungicide and Rodenticide Act)与卡逊的著作提出的思想和数据有直接关系。
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将发展重点放在经济增长上。环境问题不再是政府关心的重点。保守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以及化学工业企业开始对政府限制使用杀虫剂,尤其是DDT的法令进行批评。对环境的忽视导致许多问题再次在美国出现,来自利益集团和个人的批评不断升级,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政治学者查尔斯?鲁宾(Charles Rubin)的批评极其激烈,其程度超过《寂静的春天》刚刚出版、批评声音ZUI为密集的时候。
进入21世纪,对DDT使用限制法案的批评更为激烈。2009年,自由主义组织“竞争企业学会”(Competitive Enterprise Institute)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开宣称:“世界上数以百万计的人遭受疟疾的痛苦和死亡的威胁,这仅仅是因为一个人发出了错误警报。这个人就是蕾切尔?卡逊。”2012年,洛玻?顿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纪念《寂静的春天》出版50周年的评论文章,引发十多位学者的回应。他们认为“对证据的错误理解和由于误导产生的恐惧”导致了六千万到八千万人的死亡。
面对质疑声,传记作家汉密尔顿?莱特尔认为,所有的这些指控都是建立在不真实的评价之上的,甚至对卡逊思想所引发的环境运动的指控也是有害的。事实是,DDT从来没有被限制在消除疟疾中使用,包括在美国境内。《2001年斯德哥尔摩关于有机污染物国际公约》(the 2001 Stockholm Convention on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规定了在消灭疟疾方面的DDT的ZUI大使用量。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某些国家仍然禁止在室外大面积使用DDT,比如斯里兰卡。主要是因为DDT在杀灭蚊子方面没有效果。在不发达国家,由于没有替代物和预防措施,DDT的滥用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非洲反疟疾组织”(Africa Fighting Malaria)公开支持《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但是,他们对卡逊的思想持尊重的态度。他们认为:“很多人利用卡逊来推行自己的主张。在谈论1964年去世的某个人的时候,我们必须谨慎。”
尽管各个国家和不同利益群体对DDT的使用持不同看法,但人们对卡逊的尊重却是持久的。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大量的组织和机构不断成立,从政府机构到环保组织,以及学术机构都在不断纪念卡逊的思想,研究她的生平和学术成果。1980年6月9日,卡逊被授予美国公民ZUI高荣誉奖:“总统自由勋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第二年,美国发行17种“伟大的美国人系列纪念邮票”,卡逊名列其中。其他一些国家也陆续出版发行了卡逊纪念邮票。
在美国,有一些以卡逊的名字命名的地方。例如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斯普林代尔市——卡逊的出生地和孩提时代生活的地方——被命名为“蕾切尔?卡逊家园”。1975年,非营利组织“蕾切尔?卡逊家园协会”成立,负责管理这个家园。缅因州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区被命名为“蕾切尔?卡逊自然保护区”。
卡逊的名字还被很多慈善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机构用来命名奖项。比如,1993年,“美国环境历史学会”设立“蕾切尔?卡逊ZUI佳论文奖”,1998年,“社会学研究学会”设立“蕾切尔?卡逊图书奖”。
2014年,在卡逊诞辰50周年之际,世界各国再次掀起纪念这位美丽的自然女神的高潮,环境主义者和自然主义者展开对当今地球环境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话题延伸到人类未来的命运与出路。卡逊的著作和言论不断被人们提及和重申。外研社将《海风下》译介进中国,将有助于读者获得对生物,尤其是海洋生物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认识,对于提升国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类唯一生存的星球的关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卡逊的勇敢和不畏强权、维护真理,面对诽谤和人身攻击毫不妥协的精神在人们的纪念和持续不断的研究中,进入到大众文化中,帮助公众提升了环境意识。而大众环境意识的提高才是保护环境的真正力量。如果卡逊的在天之灵知道她身后仍然具有如此重要的影响,这位美丽的自然女神大概会感到宽慰。

李大光(中国科学院大学 教授)







海风下 概述 《海风下》是一部史诗般的海洋生物赞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无数生命在蔚蓝深海中,从诞生到消亡的完整生命周期,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却又和谐共存的联系。本书并非单纯的科普读物,它将科学事实与诗意的想象巧妙融合,带领读者潜入一个充满生机与神秘的地下世界,感受生命顽强的脉搏,体会宇宙宏大叙事中的个体渺小与伟大。 内容详述 本书以一个宏大的视角切入,从宇宙的起源、地球的形成,追溯到生命的萌芽,而这一切的发生,都与那广袤无垠的海洋息息相关。作者并非直接讲述海洋生物的习性,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之下,讲述它们如何应对地球不断变化的环境,如何在严酷的生存法则下延续种族。 生命之初,微渺的奇迹 故事从最微小的生命形态开始。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单细胞生物如何在原始的海洋中,通过简单的复制繁衍。这些肉眼几乎不可见的生命,却是构成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石。它们吸收阳光,分解物质,为更复杂的生命形式提供了能量和物质基础。作者细致地展现了细胞分裂的奇妙过程,以及基因信息在代代相传中的微小变异,这些变异正是生命多样性演化的源头。 礁石的低语,珊瑚的王国 随着生命的演化,珊瑚礁逐渐成为海洋中最为繁华的“城市”。《海风下》花费大量篇幅描绘了珊瑚的生长过程,以及它们如何构建起这个宏伟的海底帝国。珊瑚并非单一的生物,而是由无数微小的珊瑚虫群体协作而成。它们分泌碳酸钙骨骼,一层层堆叠,形成了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珊瑚礁。作者详细描述了珊瑚虫的捕食方式,它们的共生关系——特别是与虫黄藻的共生,后者为珊瑚提供了能量,也赋予了珊瑚礁绚丽的色彩。 在珊瑚礁的缝隙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微观世界。无数的小型鱼类穿梭其中,它们以珊瑚虫、藻类或微小的浮游生物为食。海葵触手轻柔地摇摆,等待着猎物的到来;寄居蟹忙碌地搬运着自己的“家”;海星缓慢地爬行,用其独特的吸盘捕食贝类。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物种的介绍,而是深入到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比如,小丑鱼与海葵之间的共生关系,小丑鱼在海葵的保护下安然生活,同时也能清理海葵的寄生虫,这种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关系,是生命进化的绝佳例证。 深海的静默,未知的探索 本书的另一部分,将读者带入了令人敬畏的深海。那里阳光无法穿透,温度极低,压力巨大,环境极为恶劣。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生命依然以各种奇特的方式存在着。作者描绘了深海鱼类的奇异形态,它们进化出了巨大的眼睛来捕捉微弱的光线,或者失去了视觉,转而依赖发达的触觉和嗅觉。发光器更是深海生物的一大特色,它们利用发光来吸引配偶、迷惑捕食者,甚至捕获猎物。 作者特别提到了深海热液喷口附近的生命奇迹。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以硫化物为能量来源的化能合成细菌构成了食物链的基础,支撑着管状蠕虫、蛤蜊等奇特的生物群落。这颠覆了许多人对生命必须依赖阳光的认知,展现了生命顽强的适应能力和令人惊叹的创造力。 迁徙的生命,季节的轮回 《海风下》也着重刻画了海洋生物的迁徙。从北极到南极,从浅海到深海,无数的生物遵循着古老的节律,进行着令人难以置信的长途旅行。作者以鲸鱼的迁徙为例,描绘了它们如何穿越广阔的海洋,去往食物丰富的繁殖地。它们导航的机制,它们在严寒和酷暑中生存的能力,都让人类为之赞叹。 鱼类的洄游也是本书的亮点。三文鱼逆流而上,回到出生地产卵;沙丁鱼群在海水中形成巨大的“鱼墙”,以躲避捕食者;沙蟹在潮涨潮落的节奏中,在沙滩上留下匆忙的印记。这些迁徙行为,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繁衍,是生命延续的必然选择。作者将这些宏大的生命旅程,与季节的变化、洋流的走向紧密联系起来,展现了海洋作为一个巨大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挑战与危机,希望的微光 作为一部展现生命的作品,作者也毫不避讳地描绘了生命所面临的挑战和危机。捕食者的威胁、环境的变迁、以及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都给海洋生物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作者提及了塑料污染对海洋生物的危害,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水酸化和升温对珊瑚礁的毁灭性打击。 然而,在描绘危机的同时,作者也传递了希望的微光。生命本身所蕴含的强大韧性,以及人类保护海洋生态的努力,都为未来留下了可能。作者通过展现一些生物在适应新环境时的表现,或者一些保护项目的成效,暗示了生命在压力下的自我修复能力,以及人类责任的重大。 科学与诗意的交织 《海风下》最大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叙事风格。作者并非冰冷地罗列科学数据,而是将科学知识融入到优美、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中。它没有枯燥的术语,没有晦涩的解释,取而代之的是对生命细节的细致观察,对生物情感的诗意想象。 例如,作者在描述鱼群的聚集时,会用“银色的浪潮”、“生命的洪流”来形容;在描绘鲸鱼的歌声时,会将其比作“深海的低语”、“古老的传说”。这种将科学观察与文学表达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海风下》既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又充满了艺术的感染力,能够深深触动读者的心灵。 结语 《海风下》是一次非凡的海洋之旅。它邀请我们潜入海底,去认识那些在我们视野之外、却又与我们共享这颗星球的无数生命。它让我们惊叹于生命的起源之渺小,进化之神奇,以及生存之顽强。它也提醒我们,这片蔚蓝的海洋,承载着地球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生命故事,而我们,作为海洋的一部分,有着责任去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珍贵遗产。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海洋生物的记录,更是关于生命本身,关于宇宙的奥秘,关于人类在其中位置的深刻思考。它会让每一位读者在合上书本之后,对脚下的这片蓝色星球,多一份敬畏,多一份热爱,也多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海风下》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作者对海洋深厚的感情,以及他对于自然万物最纯粹的敬畏。这本书不是那种会给你答案的书,它更多的是激发你的思考,让你去感受,去体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海洋中各种声音的描写,那些细微之处,往往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有时候,我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捧着这本书,仿佛能听到远方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感受到海风拂过面颊的凉意。这本书就像是一位智者,用最简单、最朴素的语言,向我们讲述着宇宙中最深刻的奥秘。它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也更加渴望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

评分

我必须说,《海风下》这本书颠覆了我对于自然文学的许多刻板印象。我原本以为“自然丛书”会是严肃而缺乏趣味的,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认知。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够用最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最抽象的概念,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生命脆弱性的描绘,那种不加修饰的真实,反而更能引起人内心的共鸣。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与作者一同经历一段生命之旅。我学会了用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事物,也更加理解了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一定会向我的朋友们强烈推荐。

评分

《海风下》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我常常在想,那些生活在海风中的生命,它们是怎样感知世界的?它们又有着怎样的情感?这本书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且用一种非常诗意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喜欢作者那种仿佛能与海洋生物对话的笔触,那些文字充满了灵性,让人感受到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读到一些关于生命轮回的章节时,我甚至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感动,仿佛看到了生命在时间的河流中不断延续,生生不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充满了奇迹,而我们往往因为太过于关注自己的生活而忽略了身边的美好。

评分

《海风下》这本书,我最近终于有机会仔细阅读了。作为一本“自然丛书”的成员,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充满了对大自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沉的热爱。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不太会留意的小生命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好奇心。读这本书就像是被带进了一个微观的宇宙,每一个细小的生物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生存法则,自己的奋斗与挣扎。那种感觉很奇妙,仿佛自己也变成了海风中的一粒沙,或者海藻间的一只小蟹,感受着潮汐的起伏,聆听着浪涛的低语。书中对于不同海域、不同生态环境的描绘也极具画面感,我甚至能想象出阳光穿透海水时泛起的点点金光,以及深邃海底那一抹神秘的幽蓝。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海风下》这本书,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毕竟“自然丛书”的题材有时候会显得比较枯燥。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他没有生硬地科普,而是将知识巧妙地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故事之中。我尤其被书中对某种海鸟迁徙过程的描写所震撼,那种跨越千山万水的毅力和生命本能,让人不禁肃然起敬。每一次翻开这本书,我都能发现新的惊喜,新的细节,新的感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海洋生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坚韧、关于自然智慧的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与书中的主人公一同经历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旅程,探索了许多从未涉足过的领域,也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评分

正版,经典,装帧精美,印刷质量高,京东活动价入手,超值。

评分

还未开封,趁活动为暑假囤书。

评分

促销活动的时候,买的,特别划算。。。哈哈 京东快递很快啊。。。京东赞!!!

评分

之前400-300没参与到。618刚好320-220,也可以了。10块一本的样子。京东买书上瘾,其实都没在看。

评分

速度又快质量也很好,双十一活动真是太棒了

评分

价格便宜,物流很快,就是字太小,看起来累眼。

评分

很好的书,质量很好,印刷清晰。快递速度也很快。

评分

这书看着真不错,精装本这书看着不错,看到搞活动,果断入手了,也帮朋友买了好几本文学类的书籍。京东物流就是快,前天下单,第二天就到了,这书看看就知道了

评分

很有满足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