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纪念版)

唐山大地震(纪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钢 著
图书标签:
  • 唐山大地震
  • 灾难
  • 历史
  • 纪实文学
  • 中国现代文学
  • 地震
  • 社会
  • 回忆录
  • 纪念
  • 抗震救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78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484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09
字数:21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唐山大地震》自1986年首次出版以来,曾获得1986年全国十大畅销书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1987年全国图书金钥匙奖,钱钢对于那场大地震的十年的追踪与思索,至今仍引人深思,其洗练的笔法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

1988年《唐山大地震》成为香港中学生必读书目,影响了香港年轻一代对生命、对突如其来自然灾害的认识。


内容简介

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是迄今为止四百多年世界地震史上zui悲惨的一页。作者当年赴唐山参与了抗震救灾活动,以其亲身经历和感受,全景式地真实记录了这场大地震和在大载重的人们,也留下了许多思考,使得这场灾难在更广阔的时空获得了更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注。本书也成为当代中国反映重大的自然灾害的zui有影响的经典作品。

作者简介

钱钢 原《南方周末》常务副主编(1998-2001)。2004年以来,任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CMP)主任。他是资深传媒人,上世纪80年代是解放军报记者,中国报告文学代表性作家之一;90年代是传媒领军人物,曾参与创办《三联生活周刊》、担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策划。代表作品有《唐山大地震》(1986)、《海葬》(1989)、《大清留美幼童记》(2004,与胡劲草合作)、《旧闻记者》(2005)等。

精彩书评

豆瓣读者评论:

1.至少这是一部真实的历史。

2.钱钢以他的专业素养真实地还原了那段日子,在这个浅阅读为主的时代,这本书显得弥足珍贵。

3.还原当年的诚挚之作。

4.也许我这代人都应该读读这本可以让人颤抖的书。


作者的话:

1.《唐山大地震》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而当年在创作时的要求就是讲真话。也正是作品身上的这种品质,直到现在这部报告文学还时常被人阅读。

2.唐山和香港之间有什么联系?22届的学生读过《唐山大地震》,所以,汶川大地震后,香港人很清楚地震意味着什么


目录

序/001


我和我的唐山(1986年版前言)/003


第一章 蒙难日“七二八”/001

3时42分53.8秒…… / 002

大自然警告过 / 007

目击者言 / 016

濒死的拂晓 / 026


第二章 唐山——广岛/045

红色救护车 / 046

陡河!陡河! / 056

开滦!开滦! / 060

目标──唐山 / 066

剧痛中的城 / 071

天上地下 / 081

抢夺生命 / 090

第三章 渴生者/097

3天:一对新婚夫妻和一把菜刀 / 098

8天:“小女孩”王子兰 / 105

13天:大大超越生命极限的人 / 109

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 / 115


第四章 在另一世界里/129

宾馆 / 130

看守所 / 138

精神病院 / 147

盲人居住区 / 155

40次列车 / 162


第五章 非常的8月/173

罪恶能的释放 / 174

推开瘟疫 / 182

“方舟”轶事 / 191

政治的1976 / 200


第六章 孤儿们/211

3000:不幸的幸存者 / 212

我和我的小拖拉机手 / 219

张家五姐弟 / 227


第七章 大震前后的国家地震局/235

“饿死他们! ” “疼死他们 ”“枪毙他们!” / 236

“七二八”在国家地震局 / 241

备忘录(一) / 248

备忘录(二) / 260

历史记着他们 / 273


我的结束语/289

附录/297

《唐山大地震》和那个十年/ 297

纪念我的蒋叔叔/ 305


精彩书摘

2008年,两位从汶川回来的记者,请我在一本蒙着尘土的旧杂志上签名。这是1986年3月号《解放军文艺》,整本刊登了《唐山大地震》。我谢谢他们找来这件“出土文物”。“文物”是戏言,“出土”倒不假。因为汶川,许多人想起遗忘已久的唐山。如今,汶川的记忆也已差不多被岁月掩埋了。

不同年代的故事,一层层相叠。新的痛楚覆盖了旧的创伤,旧的悬疑又被新的追问覆盖。读者遇到此书,可能是在唐山地震40年后,也可以是在50年、60年后。书中的一切,包括叙述风格,可能与新的读者逐渐疏远。他们能否理解“1976”?他们怎样看“1986”?

1976年,唐山地震发生。1986年,《唐山大地震》发表。前者发生在“文革”末期,后者发表于80年代改革中期,社会与政治发展的关键一年。

自然灾害和社会演变有关联,但没有简单的因果律。将两者连在一起的,是人。唐山地震发生时,“文革”已近尾声。“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和“全面专政”的口号飘荡在废墟上。作为一名军中文学青年、上海文学杂志《朝霞》的“工农兵编辑”,我参加了抗震救灾。但那时我绝无可能写这样的《唐山大地震》。十年后,时移世易。还是那场灾难,但人们对灾难的态度,人们对“人”的态度开始改变。

1976到1986,是浩劫后,在精神废墟上开始清理和重建的十年。我亲历了这种清理和重建,感受了它的艰难。我走进职业新闻队伍,走进报告文学队伍,告别虚矫,学习诚实面对现实和历史,包括重新搜集整理唐山地震资料,重新审视这场灾难。

居于灾难核心的是什么?是人。是人性。是人的悲剧,而非被意识形态所需、所用的其他。这是常识。但常识的确立不容易。这本身是一个痛苦的历史过程。

《唐山大地震》已成为史料。这本书记录了1976,也留下了1986的印记。1976年唐山人、乃至中国人的命运是一种真相;1986年一个中国记者的思考与写作状态,是另一种真相。因为这个原因,本书再版时除了订正事实错误,对1986年的文字(包括“十年”这样的时间概念)未做改动。

1986年初版的《唐山大地震》,由我的老师、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徐怀中先生作序。他写道:“钱钢是把《唐山大地震》作为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毕业作品来写的。这当然不只是一份考卷,而是作者为今天和明天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地震学家、心理学家……为我们整个星球上的人们留下的一部关于大毁灭的真实记录,一部关于蒙受了不可抵御的灾难的人的真实记录,也留下了他的许多思考和疑问。”

2005年,当代中国出版社再版此书,我在序言里说:“我没有看清前面的一切。对无数的悖论,我没有答案。但我相信,答案埋藏在20世纪最惨烈灾害的废墟里面,埋藏在我曾经目睹、曾经记录的历史里面。”

这仍然是我今天想要说的。


钱钢

2016年4月15日写于香港大学




《汶川余震:在废墟上重建的希望》 引言 2008年的那个春天,本应是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季节。然而,一声惊天巨响,将一切美好撕碎。四川汶川,这个位于中国西南的宁静之地,在5月12日下午2点28分,遭遇了一场近百年来最严重的特大地震。那场地震,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摧毁了无数的家园,也撼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心。 《汶川余震:在废墟上重建的希望》并非仅仅是记录这场灾难的史书,它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勇气、关于不屈不挠的生命赞歌。本书以细腻而深情的笔触,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深入探寻地震过后,在断壁残垣之上,那些关于重建、关于复苏、关于人性光辉的动人故事。它聚焦于那些在灾难中幸存下来的人们,他们的痛苦、他们的挣扎、他们的不放弃,以及他们如何一步步从绝望的深渊中爬起,用汗水和泪水浇灌出新的希望。 第一章:破碎的家园,破碎的心 本书的开篇,将带您回到那个令人心碎的时刻。我们不会直接描绘地震的恐怖瞬间,而是从幸存者的视角出发,捕捉那些在惊恐中失去一切的瞬间。一位母亲如何在倒塌的房屋中,用身体护住年幼的孩子;一位父亲如何在废墟中,不顾自身安危,寻找失联的家人;一个年迈的老人,如何在一片混乱中,紧紧抓着自己唯一的念想——一张泛黄的老照片。 我们将深入采访那些曾经的居民,听他们讲述地震发生前后的生活,那些温馨的瞬间,与地震瞬间破碎的家园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关注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损失,更是精神上的创伤。那些失去亲人的痛苦,那些无家可归的彷徨,那些目睹死亡的恐惧,都将被细致地描绘出来。然而,即便是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中最闪耀的光芒也从未熄灭。在邻里之间,在陌生人之间,涌现出的互助与关爱,成为这场巨大灾难中,最令人动容的暖流。 第二章:废墟中的守望,生命的韧性 地震摧毁了房屋,却摧毁不了生命的力量。在断壁残垣之下,在漫天黄沙之中,生命以最顽强的姿态,开始了它的守望。本书将重点讲述那些在废墟中坚持救援的普通人,他们不是专业的救援队伍,但他们用血肉之躯,用最朴素的信念,在与死神赛跑。 我们将记录下那些在狭小的缝隙中,不眠不休挖掘的双手;那些在泥泞中,疲惫不堪却依旧坚持呐喊的声音;那些在绝望边缘,用一句鼓励的话语,点燃他人求生意志的瞬间。这些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充满了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深刻的勇气。 同时,我们也关注那些在灾难中受伤的人们,他们如何与伤痛抗争,如何在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打击下,重拾生活的勇气。医院里,医护人员的白衣天使形象,无私奉献的精神,将被细致地展现。那些曾经被死神威胁的生命,如何又一次焕发出生机,重新燃起对未来的希望。 第三章:时间的伤痕,重建的脚步 地震已经过去,但留下的伤痕却铭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时间,是抚平创伤的良药,但它需要耐心,需要爱,更需要切实的行动。《汶川余震:在废墟上重建的希望》将把焦点转向灾后重建的漫长而艰辛的历程。 本书将详细记录下,党和政府如何快速响应,全国人民如何众志成城,为灾区人民送去物资,送去援助。我们将看到,一张张简易帐篷,如何逐渐变成坚固的房屋;一条条被阻断的道路,如何被重新打通;一座座被摧毁的学校,如何又一次矗立在阳光下。 然而,重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恢复,更是精神上的重生。本书将深入关注那些在重建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不仅仅是资金的短缺,技术的难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帮助灾区人民走出心理的阴影,如何让他们重拾对未来的信心。我们将采访参与重建的工程师、志愿者、心理辅导专家,听他们讲述自己在重建过程中的点滴付出和心得体会。 第四章:记忆的传承,未来的播种 灾难留下的不仅是伤痛,更是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汶川余震:在废墟上重建的希望》并非只聚焦于过去,它更着眼于未来。我们将在本书中,探讨这场灾难对中国社会在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社会治理等方面带来的深远影响。 我们将记录下,科学家们如何致力于研究地震的规律,提高预警能力;工程师们如何改进建筑标准,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社会组织如何建立更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为未来的灾难做好准备。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记录下,那些在地震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他们如何将这段经历化为前进的动力,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爱与希望。他们也许曾经失去过亲人,失去过家园,但他们身上,承载着父辈的坚韧,也播种着未来的希望。 结语:在希望的田野上,重新出发 《汶川余震:在废墟上重建的希望》的最后,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已经逐渐恢复生机的村庄和城市。那些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如今已绿树成荫,生机勃勃。人们的脸上,重新绽放出笑容,尽管伤痛的痕迹或许还在,但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坚定的信念。 本书将以一个充满希望的场景结束。也许是一个新学校落成的典礼,也许是一个家庭重新搬入新居的喜悦,也许是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嬉戏的笑声。这些看似平凡的画面,却凝聚着无数人的汗水、泪水和爱。 《汶川余震:在废墟上重建的希望》旨在告诉读者,即使面对最严峻的考验,生命的力量依旧顽强。人性的光辉,在最黑暗的时刻,能够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这场地震,是一场灾难,但更是中华民族在逆境中,展现出强大凝聚力和生命力的缩影。它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更加敬畏生命,更加相信,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挑战。 本书将是一次深刻的情感洗礼,一次关于勇气和希望的致敬。它将带领您走进灾难的深处,感受生命的顽强,也理解重建的意义。在阅读的过程中,您将看到,即使在最深的废墟之下,也埋藏着最坚韧的种子,等待着时间的滋润,等待着阳光的照耀,最终,在希望的田野上,重新绽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在书架上就吸引了我,唐山大地震(纪念版),仅仅是这个名字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庄重感。翻开它,我并没有立刻被文字的洪流裹挟,而是先被扉页上那些泛黄的老照片深深打动。那些模糊却又清晰的面容,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在静默中诉说着曾经的悲伤与坚韧。我仿佛能听到那个年代的喧嚣,感受到那片土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记录一场灾难,更是在描绘一段集体记忆,是在为无数逝去的生命立传。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了解那些故事,去感受那些情感。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去亲历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去理解生命在面对巨大考验时所展现出的力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历史的真实肌理,去体悟人性最深处的挣扎与闪光。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事件中的人文关怀部分很感兴趣,尤其是一些大事件背后普通人的命运。唐山大地震(纪念版)这个名字,自然而然地让我联想到那些在灾难中幸存下来,或者在那场灾难中失去一切的人们。我脑海里已经浮现出许多画面,可能是一家人在废墟中寻找亲人的身影,可能是失去家园后,人们互相扶持重建生活的场景,也可能是孩子们在满目疮痍中,依然闪烁着希望的眼神。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看到更多这样细腻、真实的个体故事。我希望作者能够用最朴实、最动人的笔触,去描绘这些鲜活的生命,去展现他们在绝境中的挣扎、在痛苦中的坚持、在绝望中的希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这场灾难有更深刻的理解,不仅仅是数字和统计,更是那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生命,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勇气与无畏。

评分

“唐山大地震(纪念版)”,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关于那个年代的画面,可能是人们在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可能是漫天飞舞的尘埃,也可能是灾后重建的艰辛。我一直认为,历史的厚重感,往往体现在那些最朴素、最真实的情感之中。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以什么样的视角来呈现这场灾难?是宏大的叙事,还是微观的记录?是悲伤的控诉,还是坚韧的赞歌?我更期待的是,它能够带领我深入到那个时代的人物内心,去感受他们在生死边缘的抉择,去体会他们在失去与获得中的成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够让我对人类在面对共同苦难时的团结与互助有更深的理解。

评分

在琳琅满目的书架前,我的目光被“唐山大地震(纪念版)”几个字牢牢吸引。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无可回避的重量,一种触及灵魂的震动。我联想到许多关于这场灾难的零散信息,关于数字,关于救援,关于重建,但总觉得缺少了一些更深层的连接。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空白。我希望它能以一种更加人性化的视角,去描绘那些在灾难中被改变的人生轨迹,去讲述那些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却又不凡的抗争。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在绝望的废墟之上,是如何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苗;在无尽的悲伤之中,是如何孕育出坚不可摧的生命力量。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一场灾难的记录,更是对人性深度的一次探索,一次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

评分

当我在书店看到“唐山大地震(纪念版)”时,一种复杂的情绪油然而生。我知道这是一段沉重而特殊的历史,但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对那段过去的了解,更多来自于课本和新闻片段。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段历史,需要去倾听那些亲历者的声音,去感受他们所经历的一切。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拿起了这本书。我期待着,它能以一种更加鲜活、更加立体的方式,向我展示唐山大地震的真实面貌。我希望书中不仅有事件的记录,更有关于那个年代社会风貌的描绘,有人们在那段艰难岁月中的生活细节,有他们面对灾难时的心态变化。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我对“纪念”这两个字有更深的体会,明白铭记历史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不忘却,更是为了从中汲取力量,避免重蹈覆辙。

评分

书挺好的正版的

评分

作者经过十年的访谈,整理和分析,记录了当时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时的种种表现。值得一读。

评分

物流非常快,书非常好,都带自封朔料皮,未开过封的,下次还会来京东

评分

历史的一刻,人们内心深处的痛…… 虽然看过电影很感人,但毕竟电影时间有限,很多时候不能把故事交代的很完整,特地买来书再细细阅读,愿在书中再次体味人间冷暖,人性的光辉。好评!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很好!!

评分

小时候看过唐山大地震这本书,最近几年几次小震震的有点惶恐,书店里无意又看到熟悉的书名,还是想了解大地震的情况,果断买了。不到两天看完。不错。

评分

帮朋友买的,应该挺不错啊,课外读物

评分

给公司填充书柜,买的书,很超值,一直信赖京东,从服务到物流,没有不满意的。因为购买的太多了,就统一回复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