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容斋随笔》,我总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趣味”。这不是那种浅显的、哗众取宠的趣味,而是一种源于深厚文化底蕴和人生阅历的、含蓄而隽永的趣味。洪迈先生对于许多被后人视为理所当然的常识,都抱持着一种审视的态度,并由此引出许多发人深省的讨论。他对古代典籍的精读细研,不仅仅是为了考据,更是为了从中提炼出适用于当下的智慧。书中很多篇幅,都展现了他对自然、对人事、对文学艺术的独特见解,这些见解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对创新的探索。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人情”的洞察,对世态炎凉的描绘,既有冷峻的客观,又不乏温情的关怀。读他的文字,你会觉得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与古人一同感受喜怒哀乐,一同品味人生百味。这本书并非一次性就能读完的“读物”,它更像是一本“伴侣”,在你感到迷茫、感到困顿时,为你点亮一盏灯,为你提供一种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匿于最平凡的生活细节之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评分《容斋随笔》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澄澈”。在这部著作中,洪迈先生以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对周遭世界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他并不急于给出一个宏大的结论,而是乐于探讨事物的本源,追溯其发展的脉络。这种“澄澈”,体现在他对许多知识领域的涉猎,从天文地理到人情世故,从文学艺术到风俗习惯,他都充满了探究的兴趣。我常常为他对于一些细节的纠缠不休而感到惊叹,而正是这种“纠缠”,才使得他的观点显得格外深刻和有说服力。他对于古籍的考辨,并非为了炫耀学问,而是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书中那些对同一事物不同观点的梳理和辨析,展现了他严谨的逻辑和开放的思维。读《容斋随笔》,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一条知识的河流中航行,时而遇到平静的湖面,让我得以驻足沉思,时而又遇上湍急的溪流,将我带往新的探索之地。这本书不教人道理,但它能激发人思考,能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地发现自己认知的盲点,并逐渐走向一种更清明、更透彻的理解。
评分初读《容斋随笔》,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扑面而来。古人如何看待“万物之理”,如何用细腻的笔触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以及那些被时光冲刷后依然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哲思,都在这字里行间徐徐展开。我常常想象,在那个没有电子设备的时代,洪迈先生是怎样的心境,伏案疾书,将脑海中涌现的种种念头、观察到的世间百态,一一付诸笔端。这本书不像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更像一位博学多闻的长者,坐在你身边,娓娓道来,时而引经据典,时而抒发己见,时而又充满了幽默感。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古代故事、典故的考证和辨析,常常能颠覆我原有的认知,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沉浸。书中的很多观点,即便放在今天,依然具有启发性。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示范。那种不畏权威、独立思考的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每一次翻开,都能发现新的亮点,仿佛每次都与一个更加成熟、更加睿智的自己相遇。
评分《容斋随笔》的魅力,在于其“随”与“笔”的精妙结合。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只是将零散的思考、随性的感悟,如同散珠般串联起来。然而,正是这种看似“随意”,却蕴含着作者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洪迈先生的笔触,时而如清泉流淌,时而又似岩石坚硬,对于同一事物的看法,往往能展现出多层次的解读。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细节的关注,对人情世故的体悟,都跃然纸上。我常常在读到某个段落时,会不自觉地停下来,细细咀嚼其中的意味,甚至会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一番对比和反思。书中的许多考证,比如对某些词语的出处、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细节的追溯,都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但这并非枯燥乏味的学术论证,而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他不仅仅是在记录,更是在思考,在质疑,在求索。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使得《容斋随笔》超越了时代,成为了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它像一位老友,不时地提醒我,要保持一颗好奇心,要用审慎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评分对于《容斋随笔》的阅读体验,用“豁然开朗”来形容或许并不为过。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以一种轻描淡写的笔触,触及到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洪迈先生仿佛是一位导游,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廊,去探寻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细节。他对于很多社会现象、人情世故的分析,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饱含着对现实的关照。我常常被他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随笔,所引发的思考深深吸引。例如,他对某个典故的由来、某个习俗的起源的考证,往往能延伸出许多关于人性、关于社会发展的有趣论断。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却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每一次翻阅,都能在不经意间,发现一些之前未能察觉的精妙之处。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存在于生活的点滴之中,需要我们用一颗敏感而勤于思考的心去捕捉。它像一个宝藏,每一次挖掘,都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让我对这个世界和人生的理解,都更加丰富和立体。
评分不错,喜欢,挺好的词集。印刷清楚,没有注释,自己领悟吧。
评分说部经典之作,上古的国学典藏系列,@的赞,希望早点出前四史
评分装潢精美,是一次非常愉快的购物,上海古籍出版社在这方面是全国最好的,当之无愧,希望能够继续努力
评分西方美术史》是北京大学十佳教师、艺术史知名学者丁宁先生的经典之作,作者深谙博物馆及其艺术作品的鉴藏,以艺术家和作品为叙述的主线,以柔美、亲民的笔触在愿意亲近艺术的读者心中开启了一个散发着“特别的光芒”的世界,透过“西方美术”这一独特的世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种自身在时空上无法亲历的“风景”,而且会潜移默化地获致一种艺术地看待自己面对的大千万物的角度。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些艺术巨匠的引领下,在伟大的杰作面前,在人类一切想象能量和创造悸动中,体会心灵的感动。
评分没有京豆也评价晒单,好书。
评分古代为数不多的科学书籍,跟天工开物同等的地位。
评分【内容简介】
评分很出名的一本学术笔记,简体版,对于了解古代各种知识很有用
评分《国学典藏:玉台新咏》10卷,是继《昭明文选》之后,于公元6世纪编成的一部上继《诗经》、《楚辞》的中国古代诗歌总集。历来认为是南朝徐陵在南朝梁中叶时所编。计有五言诗8卷﹐歌行1卷﹐五言四句诗 1卷。除第 9卷中的《越人歌》相传作於春秋战国之间外﹐其馀都是自汉迄梁的作品。内容中多收录男女感情的记述表达,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刻画出古代女子丰富的感情世界,也展示出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清代的吴兆宜对《国学典藏:玉台新咏》作了笺注,后程琰又对之进行了删补。此次即以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的《国学典藏:玉台新咏》为底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