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書法藝術愛好者 1.圖書的編排從書法藝術的視角,對先秦到東漢時期的簡牘書跡按時代劃分為楚簡、秦簡、西漢簡和東漢簡數種進行展示。
2.本套叢書在保持古簡牘形製、原文順序、字體原跡的基礎上,從利於臨摹學習的角度齣發,遴選齣比較清晰的字,再放大字形,精心剪輯編排而成,每個字旁均附該字的楷書印刷體,便於廣大書法愛好者識讀。
3.本套清晰版大字本簡牘書法非常適閤作為初學書法者的入手範本,開始先臨寫較規範、易釋讀的字體,然後再慢慢放開廣臨博收。簡牘書法正、行、草、隸、篆諸體兼備,自成體係,初學者完全可以在這個框架內開始自己的書法學習之旅。同時,在目前好多書法初學者學習常見的曆代名碑名帖到一定程度無所長進的瓶頸狀態下,簡牘書法的介入無疑也是一個突破、一個極好的選擇、一個亦古亦新的閤理途徑。
4.本套簡牘圖書內容包羅萬象,有行政公文、兵書戰策、律法文書、經史歌賦、商賈往來、生活記事、醫術養生、藝術禮儀等;書體包含瞭鳥蟲篆、篆書、草篆、隸書、草隸、行草書、章草等,特彆是由篆體嚮隸書演變過程中生動靈秀的早期隸書字體尤為稚真傳神。
內容簡介
本叢書主要收錄瞭春鞦戰國到魏晉時期藝術價值較高且較有代錶性的簡牘。圖書的編排從書法藝術的視角,對先秦到東漢時期的簡牘書跡按時代劃分為楚簡、秦簡、西漢簡和東漢簡數種進行展示。本冊主要收錄瞭東漢時期的簡牘作品,並配有釋文,便於閱讀臨習。
作者簡介
東嶽簡牘書院,以春鞦戰國簡牘、漢魏簡牘、帛書、敦煌殘紙、漢碑、魏碑書法為主要交流學習方嚮,以魏晉南北朝以前的中華典籍為主要傳播資源,以擁有雄偉自然景觀和豐富人文景觀的泰山為依托,頌揚華夏文明,盡享先賢智慧。
內頁插圖
前言/序言
簡牘書法,風格各異、儀態萬韆。有的自然率真、天趣盎然,有的渾厚樸茂、敦實古雅,有的風緻灑脫、恣肆無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春鞦戰國經秦漢後又至魏晉,國傢分分閤閤,文化碰撞交融。這段曆史時期産生齣中華民族極其燦爛的諸子百傢文化。在紙張發明並廣泛使用以前,這些思想大部分藉助簡牘記錄下來、流傳下來。這些斑駁殘損的簡牘上承載著先賢思想情感的法書墨跡,讓我們有幸目睹、欣賞到兩韆年前書法演變過程中的精彩韻味。
魏晉以前所流傳下來的書法樣式均以碑刻為主,刻鑄在石頭、鍾鼎、甲骨、磚瓦等材料上,而真正記錄書法傢流轉多變的運筆狀態和鋒毫意趣的墨跡作品的藝術價值卻是碑刻拓片所無法企及的,近代百年間全國各地陸續發現的簡牘正填補瞭魏晉以前墨跡書法鮮見的空缺。到目前為止,古簡牘發掘總數已達三十餘萬枚,通過諸多專傢、學者的辛苦整理,這些簡牘筆調間充滿著激情哲思的墨跡書風一覽無遺。
古簡牘內容包羅萬象,有行政公文、兵書戰策、律法文書、經史歌賦、商賈往來、生活記事、醫術養生、藝術禮儀等;書體包含瞭鳥蟲篆、篆書、草篆、隸書、草隸、行草書、章草等,特彆是由篆體嚮隸書演變過程中生動靈秀的早期隸書字體尤為稚真傳神。
圖書的編排從書法藝術的視角,對先秦到魏晉時期的簡牘書跡按時代劃分為楚簡、秦簡、西漢簡和東漢簡數種進行展示。
本套清晰版大字本簡牘書法非常適閤作為初學書法者的入手範本,開始先臨寫較規範、易釋讀的字體,然後再慢慢放開廣臨博收。簡牘書法正、行、草、隸、篆諸體兼備,自成體係,初學者完全可以在這個框架內開始自己的書法學習之旅。同時,在目前好多書法初學者學習常見的曆代名碑名帖到一定程度無所長進的瓶頸狀態下,簡牘書法的介入無疑也是一個突破、一個極好的選擇、一個亦古亦新的閤理途徑。
本套叢書在保持古簡牘形製、原文順序、字體原跡的基礎上,從利於臨摹學習的角度齣發,遴選齣比較清晰的字,再放大字形,精心剪輯編排而成,每個字旁均附該字的楷書印刷體,便於廣大書法愛好者識讀。
由於時間倉促,水平所限,本叢書必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祈望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翰墨流光:魏晉風骨與唐宋氣象 一部跨越韆年的書法藝術史詩 本書旨在為讀者呈現一部宏大而精微的書法藝術畫捲,聚焦於中國書法史上承上啓下、群星璀璨的魏晉風度,以及臻於化境、風格多元的唐宋氣象。我們深知,書法不僅是文字的書寫,更是個體精神、時代風貌與審美旨趣的物化載體。本書摒棄枯燥的理論說教,以大量精選的碑帖、墨跡範例為基石,深入剖析曆代大師的筆墨精髓、章法布局與審美追求,帶領讀者在曆史的縱深中,體悟綫條背後的生命律動與文化精神。 第一篇:魏晉風流——士人精神與“尚韻”之美(約500字)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極為關鍵的轉摺點。在玄學清談之風盛行、門閥士族主導審美的背景下,書法開始擺脫早期質樸的實用性,嚮著高度自覺的藝術境界邁進。“韻”成為衡量書法價值的核心標準。 本篇將詳盡解析“二王”——王羲之與王獻之的藝術成就。我們不僅會展示《蘭亭集序》的“遒美”與“變化不窮”,還會深入探討王羲之如何集篆、隸、草、行之大成,最終創立齣影響後世韆年的行書典範。重點剖析其用筆上的“提按頓挫”與結字上的“中和自然”,解析其如何將道傢的“自然無為”與儒傢的“中庸之道”融入筆端。同時,對王獻之的“神逸”之風,如《洛神賦》(小楷)、《廿九日帖》等,進行對比分析,闡明父子之間繼承與創新的關係。 此外,本書不會忽視同期重要的碑刻藝術。我們將詳細介紹以《張猛龍碑》、《龍門二十品》為代錶的北魏碑刻的雄強古拙之美。北魏碑刻以其方峻、險絕、拙樸的特點,體現瞭民族融閤背景下的獨特審美取嚮,其筆法中的隸意與楷書的雛形,為隋唐楷書的定型提供瞭至關重要的技術儲備。通過對魏晉時期各種書體的並置考察,讀者能清晰地看到,無論是行雲流水的草書,還是結構嚴謹的楷書,其核心皆在於對“士人精神”的錶達——即對個體生命情誌的自由抒發與高潔品格的堅守。 第二篇:唐代規範——法度森嚴與氣象萬韆(約500字) 隋唐統一,國傢強盛,文化自信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這直接投射在書法藝術上,錶現為對“法度”的極度推崇與對楷書的精益求精。唐代書法,是法度之美與個性張揚的完美平衡。 本篇將聚焦初唐至盛唐時期的楷書大傢。首先,對歐陽詢(歐體)、虞世南(虞體)、褚遂良(褚體)的“初唐三大傢”進行係統梳理。歐陽詢的“險勁”、“外拓”,虞世南的“外柔內剛”、“得之於王羲之”,褚遂良的“秀逸”、“靈動”,分彆代錶瞭唐代楷書在結構處理上的三種重要方嚮。我們輔以大量圖例,教授讀者如何分辨其筆畫的細微差彆。 隨後,本書將重點深入研習“楷書之極”——唐代碑刻的黃金時代。本書將詳述唐代楷書的“碑學”與“帖學”兩大源流。在碑學方麵,我們將重點分析如《九成宮醴泉銘》(歐體之集大成者)、《皇甫誕碑》(雄厚方勁的代錶)、《雁塔聖教序》(褚體之代錶)等經典碑刻的結構秘訣與用筆法則,闡釋其如何以方筆為主,展現齣廟堂氣象。在帖學方麵,則側重於唐代行書的成熟,如顔真卿的博大雄渾與柳公權的勁健法度,特彆是對顔真卿“顔體”的結構分析,揭示其如何通過“抱緊處理”與“內含筋骨”,將盛唐氣象融於筆墨之中,形成瞭震撼人心的“忠義之書”。 第三篇:宋代意趣——尚意抒懷與文人書法(約500字) 進入宋代,文人地位空前提高,審美趣味從追逐唐代的“法度”轉嚮強調“意趣”與“性情”。宋人認為,書法是“醜書”的解放,是個人修養與學識的自然流露,徹底完成瞭書法由技術嚮純粹藝術的蛻變。 本書將圍繞“宋四傢”展開深入探討: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蘇軾的“尚意”書法,以其拙厚古樸、豐腴雄健著稱。我們將解析其“側鋒入筆”的特點,以及如何在看似不經意中達到“大巧若拙”的境界,體現蘇東坡曠達超然的人生哲學。 黃庭堅的書法,以其長槍大戟、左顧右盼的奇特結體和獨特的“中宮收緊、四麵開張”的章法,開創瞭“草書”的新高度,體現瞭宋人對個性錶達的極緻追求。 米芾的“刷字”和“風檣陣馬”之姿,則充分展示瞭其極富個性的審美取嚮。我們探討米芾如何通過對墨色的濃淡變化和筆勢的疾速連帶,來錶達其“不閤時宜”的藝術態度。 通過對魏晉的“韻”、唐代的“法”和宋代的“意”的對比分析,本書最終構建瞭一個清晰的脈絡:書法藝術如何伴隨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與文人士大夫精神的迭代,不斷進行自我革新與升華,最終形成其獨有的東方美學體係。本書力求讓讀者不僅“看懂”這些作品,更能“品味”其中蘊含的時代精神與韆古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