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針對性強。參照教育部考試中心《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日語考試大綱》要求編寫,適用於參加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公共日語(科目代碼:203)的考生。
覆蓋麵廣。包括2002年—2015年14套真題,附錄部分整理歸納瞭254個重點詞匯,以及241個核心慣用型。
講解細緻。本書對每道真題都進行瞭詳細解讀,歸納整理瞭考試要點、復習重點及解題技巧。
名師編寫。本書作者從事公共日語考研輔導工作十數年,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應試指導能力,曾多次成功預測日語考研的作文題目。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2002年到2015年的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公共日語(科目代碼:203)考試試題的整體迴顧和梳理分析。結構上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2002年到2015年的14套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公共日語考試真題。第二部分是14套真題的參考答案及詳細解析(不含作文)。第三部分是日語考研大綱中的重點慣用型、副詞、接續詞的歸納分析。其中真題解析和附錄部分是本書的核心部分。本書著重分析考試內容和提示考試重點,其目的是幫助考生對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公共日語考試所應具備的知識儲備和綜閤素養有一個係統的瞭解,同時可以對各方麵知識的構成和應掌握的要點成竹在胸。為此,筆者結閤考試內容,盡量全麵地介紹有關方麵的係統知識,並提示相關的學習要點;同時結閤真題答案解析,擴展與該考題有關的知識點。另外,附錄部分對大綱內的重要語法點進行瞭總結歸納,每個語法點主要包括接續、意義、例句。考生既可以把這部分作為語法點復習,也可以背誦例句,將其作為寫作部分的素材。本書既可作為模擬試題來進行練習,也可以按題型進行分類練習,或側重薄弱環節做強化練習。
作者簡介
李光澤,博士,教授,現執教於內濛古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1994年7月畢業於內濛古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係,2008年獲吉林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碩士學位,2013年獲吉林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學位,研究方嚮為中日比較文學、中日跨文化比較研究。發錶論文、譯文20餘篇,主要著作有《日本文學史》、《竹內好的魯迅研究》(參與寫作)、《新編日語聽解教程》(參編)、《日語聽解教程》(參編)。在多年教學生涯中積纍瞭豐富的經驗,講授過的課程主要有高級日語、日語語法、日本文學史、畢業論文指導、共外研究生日語等。從十多年前,就開始進行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公共日語考試的輔導,經過多年的教學輔導,積纍瞭豐富的教學資料,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應試指導能力。
目錄
2002-2015年真題
2002年真題
2003年真題
2004年真題
2005年真題
2006年真題
2007年真題
2008年真題
2009年真題
2010年真題
2011年真題
2012年真題
2013年真題
2014年真題
2015年真題
2002-2015年真題答案解析
2002年真題答案解析
2003年真題答案解析
2004年真題答案解析
2005年真題答案解析
2006年真題答案解析
2007年真題答案解析
2008年真題答案解析
2009年真題答案解析
2010年真題答案解析
2011年真題答案解析
2012年真題答案解析
2013年真題答案解析
2014 年真題答案解析
2015 年真題答案解析
真題答案速查
附錄
副詞
接續詞
慣用句
索引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對於目前國內很多準備參加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公共日語考試的考生來說,比較苦惱的恐怕就是找不到閤適的輔導書和同步訓練資料瞭。筆者就此進行瞭實地考察,發現目前市麵上專門針對這一考試進行輔導的學習材料,實在是少之又少。另外,筆者通過網絡調查,發現迫切需要考研日語真題解析的考生非常多。對於考生而言,不但要做大量的習題,閱讀大量的文章,還要掌握恰當的應試技巧,這樣纔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日語綜閤能力和應試能力。
筆者從十多年前,就開始進行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公共日語考試的輔導,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應試指導能力。自創很多行之有效的應試方法,例如對號入座法、逆嚮思維法等。培養瞭近韆名研究生和博士。十年磨一劍,經過多年的教學輔導,筆者積纍瞭豐富的教學資料,教學經驗也逐漸趨於成熟。筆者特彆編寫本書,希望能為廣大考生和日語學習者提供幫助!
本書對2002年到2015年的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公共日語(科目代碼:203)考試試題進行瞭整體迴顧和梳理分析。在結構上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2002年到2015年的14套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公共日語考試真題;
2.14套真題的參考答案及詳細解析(不含作文);
3.附錄包含日語考研大綱中的254個副詞、接續詞以及241個慣用型的歸納總結。
其中真題答案解析和附錄部分是本書的核心部分。
本書著重分析考試內容和提示考試重點,其目的是幫助考生對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公共日語考試所應具備的知識儲備和綜閤素養有一個係統的瞭解,同時可以對各方麵知識的構成和應掌握的要點成竹在胸。為此,筆者結閤考試內容,盡量全麵地介紹有關方麵的係統知識,並提示相關的學習要點;同時結閤真題答案解析,擴展與該考題有關的知識點。另外,附錄部分對大綱內的重要語法點進行瞭總結歸納,每個語法點主要包括接續、意義、例句。考生既可以把這部分作為語法點復習,也可以背誦例句,將其作為寫作部分的素材。
在編寫本書的過程中,筆者參考瞭國內外有關學者的著述和研究成果,篇幅所限,不能一一注明,謹在此錶示衷心的謝意和歉意。如有疏漏和不當之處,敬請國內外同仁和讀者予以批評指正。
深度解析:日本文學思潮與文化轉型研究 書籍簡介 本書旨在對日本近現代(尤其側重明治維新後至昭和初期)文學思潮的演變脈絡進行一次係統而深入的考察。我們不關注應試技巧的訓練,而是緻力於剖析日本社會結構、思想觀念變遷與文學創作之間的內在關聯,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日本文化“精神底層代碼”的學術視角。 第一章:明治維新的衝擊與“歐學東漸”的迷思 本章首先迴顧瞭江戶幕府末期,在“黑船來航”背景下日本社會所經曆的劇烈動蕩。重點分析瞭福澤諭吉、森有禮等早期知識分子對西方思想的介紹與翻譯工作,如何催生瞭日本思想界的“歐學熱”。 1.1 文明開化與“啓濛文學”的興起 我們詳細梳理瞭坪內逍遙的《小說神髓》問世前後,日本文學界如何試圖脫離傳統戲作、人情本的藩籬,確立現代小說的理論基礎。本節著重探討瞭福地源一郎等人對“演劇改良”的實踐,以及早期“浪漫主義”思潮在自然科學衝擊下的掙紮。 1.2 早期“寫實主義”的本土化睏境 重點剖析瞭二葉亭四迷對口語體小說的推動作用,以及他作品中體現齣的知識分子麵對西方思潮時的復雜心態。通過分析自然主義思潮進入日本的初期形態,我們揭示瞭日本學者如何在引入左拉、易蔔生等西方大師理論時,試圖在封建殘餘與現代性之間尋找的微妙平衡點。與單純的模擬不同,本書強調的是在“和魂漢纔”思維慣性下,寫實主義如何被“扭麯”和“改造”。 第二章:自然主義的黑暗沉潛與唯美主義的對立景觀 明治中後期,文學進入瞭一個矛盾重重的時期。本章將自然主義的“科學化”傾嚮與唯美主義的“藝術至上”追求進行對比分析。 2.1 德富蘆花與“個人主義”的萌芽 考察瞭德富蘆花等人在文學中對底層人民和傢庭悲劇的關注,探討瞭這股思潮如何反映瞭小市民階層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焦慮感。分析其作品中蘊含的早期人道主義色彩,以及如何與主流的政治宣傳保持距離。 2.2 島崎藤村的掙紮與“浪漫主義的終結” 深入研究島崎藤村在《破戒》之前和之後的創作轉變。本書認為,《破戒》的意義不僅在於其題材的突破,更在於其作者對早期浪漫主義理想破滅後,對社會責任的重新定位。我們細緻辨析瞭藤村詩歌中“物哀”情調的現代轉化。 2.3 唯美主義的“異端”:永井荷風的都市挽歌 重點分析瞭永井荷風對“頹廢美學”的構建。荷風如何通過描寫花街柳巷、傳統藝伎文化,來抵抗工業化帶來的粗糲和功利?他的“反現代”姿態,實際上是對明治精神的另一種深刻批判。本書詳細比對瞭荷風的審美趣味與西方頹廢派藝術思潮的異同。 第三章:新思潮的激蕩與大正民主的文學迴響 大正時期被譽為日本文學的“黃金時代”,民主思潮的抬頭為文學提供瞭新的錶達空間。 3.1 榖崎潤一郎的“情欲與怪奇”的形而上學探索 本書著重探討瞭榖崎作品中對“美”與“感官”的極緻追求,尤其是他如何構建瞭一個脫離西方理性主義的獨特美學體係。分析其在《癡人之愛》、《春琴抄》中對傳統女性形象的顛覆,以及這種顛覆背後的文化根源。 3.2 誌賀直哉與“純文學”的確立 本章詳細界定瞭“誌賀直哉式自然主義”的核心特徵——即“傍觀者視角”與“自我剋製”。我們認為,誌賀對日常瑣碎的精微捕捉,標誌著日本現代小說的敘事技巧達到瞭一個成熟的階段,完成瞭對歐美範式的本土化吸收。 3.3 “新技巧派”的實驗與普羅文學的興起 對比分析瞭橫光利一、川端康成等新技巧派對意識流、內心獨白等現代主義手法的引進,以及他們如何試圖擺脫自然主義的沉悶。同時,本章也展現瞭與此相對的“無産階級文學”(普羅文學)如何從社會底層發聲,揭露資本主義的黑暗麵,從而構成瞭大正時期文學光譜的復雜性。 第四章:戰前陰影下,文學精神的轉嚮 昭和初期,隨著軍國主義思潮的抬頭,文學環境日益惡化。本章聚焦於知識分子如何在審查壓力下進行艱難的創作與抵抗。 4.1 川端康成:唯美與虛無的交織 深入分析川端如何將其早期唯美主義轉嚮對“日本精神”的追尋。他的作品中充斥的“空寂”與“物哀”,被視作對外部世界壓迫的一種內嚮性逃避,而非簡單的審美愉悅。 4.2 橫光利一的“新感覺派”與時代精神的錯位 探討橫光後期作品中,其前衛的敘事技巧如何逐漸被更具政治色彩的“思想”所取代,揭示瞭技巧的先鋒性在政治高壓下如何被消解的過程。 4.3 知識分子的沉默與知識的殉道 最後,本章將目光投嚮那些因政治立場或思想觀點而被邊緣化、甚至被迫“禁筆”的作傢群體,探討他們在國傢機器的壓製下,文學的社會責任與個體良知之間的衝突,為理解日本戰前文化氛圍提供瞭深刻的背景知識。 總結與展望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提供一套分析日本文學演變的“批判性工具箱”,而非簡單的作品介紹或考試復習指南。我們強調瞭思想史、社會結構變遷對文學形態的決定性影響,旨在引導讀者超越語言學習的錶層,真正領悟日本現代文化深層的內在邏輯與美學追求。本書適閤對日本近現代思想史、文學批評有濃厚興趣的專業研究者及深度愛好者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