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加尔湖畔 流行手风琴曲超精选

贝加尔湖畔 流行手风琴曲超精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伟湘,罗汉 著
图书标签:
  • 手风琴
  • 流行
  • 贝加尔湖
  • 俄罗斯
  • 音乐
  • 乐谱
  • 器乐
  • 超精选
  • 歌曲
  • 合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773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051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引领流行趋势——中国当代手风琴演奏家名家改编

  ●颠覆表演形式——独奏、二重奏、手风琴与人声的完美结合

  ●突破传统观念——经典乐曲流行弹、流行乐曲花式弹

  ●扫码即看原创五宫格弹唱视频

内容简介


《贝加尔湖畔 流行手风琴曲超精选》选所选乐曲涵盖传统琴、流行琴以及自由低音琴,系目前活跃在国内舞台上的优秀中青年手风琴演奏家的新作

其中很多作品已演出多次,并广受欢迎和好评。这些作品大部分是首次出版,多以流行歌曲改编而成(如《贝加尔湖畔》《月亮代表我的心》),非常适合专业院校手风琴专业的学生以及优秀的中学生演奏

有几首用二重奏形式编配的乐曲(如《烟花易冷》《我要我们在一起》)更能体现原曲的风格与内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首“手风琴与人声”,这种改编形式使传统乐曲焕然一新——它既不是手风琴独奏,又不是单纯的手风琴伴奏歌曲,而是把手风琴与声乐有机地结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融为一体,为手风琴多元化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作者简介

  郭伟湘,湖南省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奏家,湖南省手风琴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及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评委,湖南女子学院客座教授。1972年考入湖南省歌舞剧院,1973年随海军政治部文工团著名手风琴演奏家杨文涛先生学习手风琴。从事手风琴演奏、教学43年,桃李遍布各大专业院校。1985—2015年担任湖南省手风琴专业委员会会长,为手风琴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创作改编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已成为音乐会的经典曲目。


  罗汉,天津音乐学院手风琴专业副教授,手风琴键盘系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2002年博士毕业于俄罗斯格聂辛国立音乐学院民乐系巴扬手风琴专业表演方向,2015年受天津市教委资助以访问学者身份公派至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是我国领先掌握自由低音键钮琴演奏的专业教师。多次在各地成功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并受聘于各类比赛评委,其学生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国际手风琴比赛各个组别中获奖。在兼顾教学与演奏的同时,注重专业理论方面的研究,发表具有影响力的论文数篇,出版有《自由低音手风琴中国作品曲集》等图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独奏】

贝加尔湖畔 李健 曲 / 谭家亮 改编 / 002

月亮代表我的心 翁清溪 曲 / 曹野 改编 / 018

自由探戈 皮亚佐拉 曲 / 郭伟湘 改编 / 026

四小天鹅舞曲 柴可夫斯基 曲 / 徐达维 改编 / 032

闯关玛丽奥 罗汉 移植 / 038

致克劳德的探戈 理查德·噶里亚诺 曲 / 刘昭 改编 / 047

夜来香 黎锦光 曲 / 蒋安庆 改编 / 056

玫瑰玫瑰我爱你 陈歌辛 曲 / 谭家亮 改编 / 062

山楂树 皮里别科 曲 / 郭伟湘 改编 / 070

枫之舞 谭家亮 曲 / 076

【二重奏】

我要我们在一起 李泉 曲 / 刘隽皓 改编 / 086

烟花易冷 周杰伦 曲 / 谭家亮 改编 / 102

牛仔很忙 周杰伦 曲 / 刘隽皓 改编 / 118

【手风琴与人声】

土耳其进行曲 莫扎特 曲 / 郭伟湘 改编 / 132

查尔达斯 蒙蒂 曲 / 郭伟湘 改编 / 142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郭伟湘 改编 / 160



穿越时空的旋律:一部关于巴洛克音乐与二十世纪先锋实验的深度探索 书名: 《和声的边界与禁区:从巴赫的对位法到德彪西的音色革命》 作者: 埃利亚斯·冯·霍夫曼 (Elias von Hoffmann) 出版社: 莱茵河畔音乐文库 (Rheinische Musikverlag) 页数: 680页 (精装,附赠2CD音频样本) --- 内容简介: 这部宏大且极具学术深度的著作,并非简单地罗列音乐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而是试图构建一条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音乐思想演变脉络。作者埃利亚斯·冯·霍夫曼,一位享誉欧洲的音乐理论家和历史学家,以其独到的视角,将听众的感官从宏伟的教堂穹顶,引向二十世纪初那片充满迷雾与未知的声音森林。 第一部:秩序的重建——巴洛克的严谨与精神内核 本书开篇聚焦于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的巴洛克时期,但这并非一次对“古典优雅”的简单回顾。霍夫曼教授深入剖析了巴赫和亨德尔作品中蕴含的神学与数学的内在联系。他细致地解读了赋格曲的结构逻辑,指出其并非仅仅是技巧的炫耀,更是对宇宙秩序的音乐化表达。 章节重点探讨了“通奏低音”的实际操作与理论意义,解释了和声在这一时期如何从一种色彩性元素,上升为组织音乐形态的核心支柱。书中特别辟出专题,研究了意大利小提琴协奏曲的发展,对比了维瓦尔第的结构效率与科莱利对歌唱性的极致追求。作者强调,巴洛克音乐的“情感表达”是建立在严格的“规则框架”之上的,情感是可被预测和规范的。通过对大量手稿的细致比对,本书还原了当时乐团的编制及其演奏实践中的诸多细节,力图让读者“听见”那个时代音乐的真实肌理。 第二部:从“美”到“真”——古典主义的理性光辉与情感的克制 进入古典乐派,本书的焦点转向了海顿和莫扎特对形式的精炼与平衡的追求。霍夫曼教授认为,古典主义是巴洛克“过度表达”的一种理性修正。奏鸣曲式的展开,被视为一种哲学上的“辩证过程”——主题的冲突、发展、解决,映射着启蒙运动对逻辑和普遍人性的信仰。 书中对于莫扎特的创作过程有着极为细腻的分析,尤其关注了他在歌剧,如《费加罗的婚礼》中,如何通过音乐织体(Texture)的细微变化,来区分不同社会阶层人物的心理状态。作者反驳了“古典音乐是轻松愉快的”这一流行观念,指出海顿晚期作品中隐藏的结构性张力与对既有传统的审慎质疑。这一部分的高潮,是对贝多芬早期与中期作品中“英雄主题”的解构,将其视为个人意志对传统束缚的反抗,但这种反抗仍旧服务于宏大的、可被理解的叙事结构。 第三部:模糊的边缘——浪漫主义的个体解放与音色的觉醒 随着舒伯特、肖邦以及瓦格纳的崛起,本书进入了对“主观体验”的探讨。霍夫曼教授认为,浪漫主义标志着音乐重心从“结构中心”向“个人情感体验”的彻底转移。和声的运用开始变得越来越自由,调性的约束力开始松动。 瓦格纳的“主导动机”理论,被视为一种试图将音乐与文学、戏剧完美融合的庞大工程。本书用大量的篇幅分析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著名的“特里斯坦和弦”,指出这个和弦的出现,是西方调性音乐体系走向崩溃的第一声警钟。作者强调,在浪漫主义晚期,音乐家们开始不再满足于仅仅“表达”情感,他们开始尝试“描绘”情感流动的微妙状态,这为后来的印象派埋下了伏笔。 第四部:色彩的爆炸与结构的崩塌——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与声音的解放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目光投向了二十世纪初的音乐革命,这部分内容尤为尖锐和发人深省。霍夫曼教授认为,印象主义并非对浪漫主义的简单延续,而是一种本体论上的转向——音乐不再是对既有世界(无论是自然还是情感)的模仿或抒发,而是对声音本身物质性的探索。 德彪西的运用全音阶和五声音阶,打破了“功能和声”的统治地位。书中通过对《牧神午后前奏曲》的精细分析,揭示了如何通过“色彩和声”来悬置时间感,使音乐体验变得碎片化和瞬间化。 随后的焦点转向了斯特拉文斯基,尤其是《春之祭》。作者将这部作品视为对西方音乐千年传统的暴力性颠覆。他详细阐述了斯特拉文斯基如何运用多重节奏(Polyrhythm)和不协和和弦的并置,来制造一种原始的、非线性的时间体验。这种“异化”的音乐语言,标志着音乐创作从“美学说服”转向“听觉冲击”。本书最后探讨了荀伯格的十二音体系,将其视为音乐家在调性崩溃后,为重建某种“新秩序”所做的最后一次、也是最激进的尝试。 总结: 《和声的边界与禁区》是一部视野开阔、论证严密的音乐思想史。它拒绝将音乐史简化为一系列“伟大作曲家”的传记,而是将音乐视为一种持续的哲学对话。本书带领读者从巴洛克时代的“结构之美”,一路跋涉至二十世纪初的“声音实验场”,深刻揭示了西方音乐在追求表达自由的过程中,所付出的理论代价与获得的艺术解放。本书适合所有对音乐理论、西方艺术史以及思想流变感兴趣的严肃读者。它要求读者放下对旋律的习惯性依赖,以全新的耳朵去聆听历史的重量与声音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对这种“超精选”的称谓总是有几分保留的。毕竟,“精选”二字承载了太多的期望,也意味着对海量曲目的一种筛选和提炼。而“超”,更是让人好奇,究竟是怎样的选曲才能配得上这个前缀?《贝加尔湖畔 流行手风琴曲超精选》这个名字,与其说是对音乐内容的直接描述,不如说是一种情怀的寄托,一种对美好音乐的向往。我一直相信,好的音乐不需要过多的修饰,它能够直击人心,引起共鸣。而手风琴,这种充满复古韵味又兼具浪漫色彩的乐器,更是承载了许多人的音乐记忆。我很好奇,在这本精选集中,是否会有那些曾经伴随我们青春岁月的经典流行歌曲,以手风琴的独特嗓音再次唱响?那些熟悉的旋律,是否会在手风琴的演绎下,焕发出别样的生命力?我又期待它能带来一些我从未听过的,但却同样动听的曲目,拓展我的音乐视野。这本书,对我来说,或许是一次音乐的寻宝之旅,我渴望在其中发现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珍宝,让自己的音乐清单更加丰富和多元。我准备好了,随时迎接它带来的惊喜,无论是熟悉的感动,还是陌生的惊喜。

评分

这本《贝加尔湖畔 流行手风琴曲超精选》的封面设计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那深邃的湖蓝色调,搭配着远处雪山的轮廓,仿佛真的将人带到了那片遥远而神秘的土地。我一直对手风琴这种乐器情有独钟,它那既能抒发细腻情感,又能奏响磅礴气势的独特魅力,总能轻易拨动我的心弦。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这本书的介绍,虽然我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这本精选集,但“贝加尔湖畔”这四个字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它暗示着一种来自异域的风情,一种清澈而悠远的旋律,我想象着那些手风琴曲会如何描绘贝加尔湖的壮丽风光,如何诉说湖畔人民的生活点滴。我期待着,当指尖触碰到手风琴的琴键,流淌出的音符能够穿透时空的界限,将我带入那片如诗如画的景色之中。书中是否收录了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流行曲目?它们又将如何以手风琴的独特演绎方式呈现?这都是我迫不及待想要探索的。这份精选集,在我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乐谱,更像是一张通往心灵深处的地图,指引我去发现那些被遗忘的美好,去感受那些被旋律浸染的情感。我迫切地想要翻开它,让每一个音符都在我耳边绽放,让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悠扬的琴声。

评分

我对手风琴的偏爱,源于它那既能演奏出欢快的舞曲,又能倾诉深沉情感的独特能力。那种“一进一退”的节奏感,就像生活的起伏跌宕,总能牵动人心。《贝加尔湖畔 流行手风琴曲超精选》这个书名,对我而言,就像一个充满诗意的邀约,将我引向一个充满音乐可能性的世界。我好奇,书中的“流行手风琴曲”,究竟是哪些时下流行的歌曲,又或是那些曾经风靡一时,如今依然被传唱的经典?手风琴的演绎,会给这些歌曲带来怎样的改变?是增添了更浓郁的怀旧气息,还是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贝加尔湖畔”这个词,更像是给这些音乐加上了一层浪漫的滤镜,我猜想,或许会有一些旋律,能让我联想到湖面上的粼粼波光,或是冬日里飘雪的宁静。我期望在这本书里,能找到那些能够让我沉醉其中,忘记时间流逝的曲子,让我的手风琴练习不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充满情感的表达。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场音乐的旅行,一次对美好旋律的追寻,我迫不及待想踏上这段旅程,去感受手风琴带来的独特魅力。

评分

作为一个对手风琴的爱好者,我始终在寻找那些能够真正打动我的乐曲。市面上的手风琴曲集虽然不少,但很多要么过于学院派,要么过于商业化,很难找到那种既有艺术性又不失流行性的作品。《贝加尔湖畔 流行手风琴曲超精选》这个名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对“流行”和“精选”的期待。我想象着,书中的曲目,会不会有一些改编自耳熟能详的经典流行歌曲,例如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抒情慢歌,又或者是能够唤起年轻人记忆的时代金曲。手风琴独特的音色,我想象着它会将这些歌曲演绎出一种更加温暖、更加感性的味道,如同在寒冷的夜晚,一杯热饮所带来的慰藉。同时,“贝加尔湖畔”这个意象,也给我带来了一种地域的联想,我期待着,书中是否会有一些带有浓郁民族风情,或者能够描绘出壮丽自然风光的曲目,让我在聆听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那片遥远土地的魅力。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个探索音乐未知领域的机会,我希望它能够带给我新鲜的惊喜,也能够唤醒我心中对音乐最原始的热爱。

评分

手风琴,总给我一种温暖而略带忧郁的感觉,就像冬日里窗外的阳光,虽然不炽热,却能穿透冰冷,直抵心底。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生活化的情感融入音乐的曲子情有独钟,它们往往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辞藻,却能勾勒出最真实的画面,最细腻的心绪。《贝加尔湖畔 流行手风琴曲超精选》这个书名,给我最直接的联想,便是那种在广阔的冰雪世界里,独自一人,弹奏着手风琴,将内心深处的思念、喜悦、或是淡淡的哀愁,都融入到悠扬的琴声中。我猜想,这本书中的曲目,或许会包含一些俄罗斯民歌的改编,又或者是那些曾经风靡全球的流行金曲,经过手风琴的重新编排,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韵味。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能够让我放慢脚步,静下心来聆听的音乐,那些能够陪伴我度过孤独时光,又能在欢愉时刻增添色彩的旋律。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仅是音乐的集合,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它承载着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美好,等待着被我重新发掘和感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