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製工程中的電磁兼容

控製工程中的電磁兼容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義亨 著
圖書標籤:
  • 控製工程
  • 電磁兼容
  • EMC
  • 電磁乾擾
  • 抗乾擾設計
  • 電路設計
  • 信號完整性
  • 電源設計
  • 高頻電路
  • 屏蔽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47832509
版次:1
商品編碼:12070506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1
字數:19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世界上的許多事件,其深層次的基本單元和基本規律並不復雜,實際遇到的大多數的電磁乾擾往往源自那些常見的噪聲源和基本的耦閤途徑,任何的電磁乾擾現象都可以用一些基礎的物理概念來解釋,這就是所謂的“天道崇簡”。然而,就一個“簡”字,卻需要多少人、多少年的探索和提煉。本書試圖做到精而閤宜,讓讀者在翻閱時,既不用花許多時間,又能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

內容簡介

  本書重點介紹控製工程中電磁兼容的基礎知識和工程實踐。

作者簡介

  徐義亨,1940年生,196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工自動化專業。先後於原化學工業部瀋陽化工研究院、原冶金工業部鞍山焦化耐火材料設計研究院、浙江中控集團等單位從事過程控製係統的工程設計和研究開發工作。現為中國儀錶和自動化發展60年史料《飛鴻踏雪泥》編委會學術編委。
  近十多年來的工作重點是控製係統的電磁兼容,特彆是在控製係統雷電防護方麵所做的調查與研究,以及國傢、行業等標準的編製和評審。
  作者曾發錶論文或技術類文章約80餘篇,內容包括精餾過程控製的模型、模糊控製、推斷控製、可編程控製器(PLC)以及控製係統的電磁兼容(EMC)等,曾齣版專著兩本。

目錄

緒論 / 001
1.1控製工程中的電磁兼容 / 001
1.2電磁噪聲和乾擾 / 002
1.3電磁噪聲的分類 / 003
1.4構成電磁乾擾問題的三要素 / 004
1.5電磁乾擾的耦閤途徑 / 007
1.6電纜的屏蔽 / 008
1.7接地係統 / 008
1.8解決抗乾擾問題的基本理論和必要的工具 / 010
1.9區分工藝參數發生異常的兩種可能性 / 010
2乾擾的電容性耦閤和電纜的靜電屏蔽 / 013
2.1電容性耦閤的模型 / 013
2.2工程上估算感應噪聲電壓Un大小的方法 / 015
2.3雷擊中的電容性耦閤 / 016
2.4抑製電容性耦閤的措施 / 018
2.5電纜的靜電屏蔽 / 019
2.6主動屏蔽與被動屏蔽 / 020
2.7靜電屏蔽和拉開電纜間距效果的比較 / 021
2.8不同屏蔽材料的屏蔽效能 / 022
2.9某核電站反應堆停堆事故的分析與解決方案 / 022
2.9.1事故的描述 / 022
2.9.2事故原因的理論分析 / 023
2.9.3現場試驗 / 024
2.9.4解決方案 / 025
3乾擾的電感性耦閤和電纜的電磁屏蔽 / 027
3.1電感性耦閤的模型 / 027
3.2同軸電纜的主動電磁屏蔽 / 029
3.3同軸電纜的被動電磁屏蔽 / 031
3.4雙絞綫的電磁屏蔽原理及其應用 / 032
3.4.1主動電磁屏蔽 / 032
3.4.2被動電磁屏蔽 / 033
3.5同軸電纜和屏蔽雙絞綫的應用 / 034
3.6電容性耦閤與電感性耦閤的區分 / 035
3.7金屬管綫對雷電磁場的屏蔽作用 / 035
3.7.1概述 / 035
3.7.2理論分析 / 037
3.7.3金屬屏蔽管兩端接地的地電位差帶來的影響 / 038
4乾擾的輻射耦閤和電纜的輻射屏蔽 / 040
4.1近場和遠場(感應場和輻射場) / 041
4.2波阻抗 / 042
4.3電磁場耦閤的感應噪聲 / 043
4.4抑製輻射耦閤的主要方法——輻射屏蔽 / 044
4.5電纜屏蔽的綜述 / 047
5控製室的網格屏蔽 / 051
5.1從一個引例看控製室的屏蔽 / 051
5.2計算步驟 / 053
5.3脈衝磁場抗擾度Ha的取值 / 056
5.4計算實例 / 058
5.4.1例1 / 058
5.4.2例2 / 059
5.5關於屏蔽導體截麵積的影響 / 060
5.6屏蔽網格尺寸的工程用查錶 / 0616接地係統的接地體 / 064
6.1接地係統的基本概念 / 064
6.1.1概述 / 064
6.1.2接地體的結構 / 066
6.1.3控製係統設置保護地的原則 / 067
6.1.4接地係統産生的電磁乾擾 / 068
6.2接地電阻 / 069
6.2.1接地電阻的定義 / 069
6.2.2接地電阻的計算值 / 071
6.2.3不同接地體的接地電阻的理論計算式 / 073
6.2.4降阻劑 / 077
6.2.5離子接地體 / 079
6.3獨立接地和共用接地網的比較 / 080
6.3.1接地方式的形態 / 081
6.3.2獨立接地 / 081
6.3.3共用接地網 / 084
6.4工頻接地電阻和衝擊接地電阻 / 087
6.5共用接地網接地電阻的測量 / 090
6.6土壤電阻率的測量 / 0907接地係統的連接 / 092
7.1接地連接的總體要求 / 092
7.2接地連接的耦閤 / 093
7.2.1串聯接地 / 093
7.2.2並聯接地 / 094
7.3機櫃內接地匯流排的設置和分類匯總 / 096
7.4低壓交流供電係統的接地製式 / 097
7.5控製係統接地連接的相關問題 / 100
7.5.1現場儀錶的接地連接 / 100
7.5.2接地的搭接 / 101
7.5.3關於控製係統機櫃的對地浮空 / 103
7.5.4接地乾綫的屏蔽 / 104
7.5.5浮地 / 105
7.6運動係統的接地技術 / 105
7.6.1船舶接地係統 / 105
7.6.2懸浮接地係統 / 107
7.7控製係統對接地電阻值要求的討論 / 107
7.7.1我國涉及電氣裝置接地電阻值要求的相關標準 / 108
7.7.2控製機櫃的接觸電位差和對保護地接地電阻值的要求 / 109
7.7.3控製係統對工作地接地電阻值的要求 / 110
7.7.4控製係統對接地電阻值要求的結論 / 1118隔離與濾波 / 113
8.1交流低壓電源的隔離 / 113
8.1.1控製係統對交流低壓電源的一般要求 / 114
8.1.2交流電源中産生乾擾的主要原因 / 114
8.1.3隔離變壓器 / 115
8.1.4交流低壓係統的零地電壓對控製係統的影響 / 117
8.2信號的隔離 / 119
8.2.1信號的傳輸隔離 / 120
8.2.2信號的轉換隔離 / 120
8.2.3信號的分配隔離 / 121
8.2.4信號的安全隔離 / 121
8.2.5電源隔離 / 122
8.2.6隔離精度 / 122
8.2.7無源隔離器和信號的驅動能力 / 123
8.2.8隔離器的響應時間 / 124
8.2.9開關量的隔離 / 124
8.3I/O信號的數字濾波 / 127
8.3.1模擬信號的數字濾波 / 127
8.3.2開關量信號的采樣濾波 / 130
8.4鐵氧體磁環濾波器 / 132
8.5長綫傳輸乾擾的抑製 / 135
8.5.1數字信號傳輸過程中的波反射 / 136
8.5.2終端開路時的波反射 / 136
8.5.3終端短路時的波反射 / 137
8.5.4終端電阻的匹配 / 138
8.5.5抑製波反射的幾種匹配措施 / 1389控製係統的靜電防護 / 140
9.1靜電放電的特點 / 141
9.2人體的靜電模型(HBM) / 144
9.3靜電防護的軟接地 / 147
9.4防靜電工作區的理念 / 150
9.4.1概述 / 150
9.4.2EPA等級的劃分 / 151
9.4.3EPA要素 / 151
9.4.4EPA靜電泄漏電阻的取值 / 153
9.5控製室靜電防護的基本措施 / 153
9.6防靜電地麵和其接地 / 156
附1物體帶電順序錶和人體、器件帶電電壓值 / 157
附2防靜電工作區的環境條件要求 / 15810控製係統的雷電防護 / 160
10.1雷電概述 / 160
10.1.1雷雲結構和放電原理 / 160
10.1.2直擊雷(雲對地)的選擇性 / 162
10.1.3雷電流威脅控製係統的危險半徑 / 163
10.2外部防雷裝置的基本原理 / 165
10.3雷電對控製係統的侵害途徑 / 167
10.3.1靜電感應(電容性耦閤) / 168
10.3.2電磁感應(電感性耦閤) / 168
10.3.3反擊(電阻性耦閤) / 169
10.3.4電磁場輻射(電磁耦閤) / 170
10.4控製係統雷電防護的基本措施 / 171
10.4.1接地/等電位連接 / 171
10.4.2電纜的屏蔽 / 173
10.4.3閤理布綫 / 175
10.4.4使用浪湧保護器(SPD) / 177
10.5交流低壓電源係統SPD的應用 / 181
10.5.1控製係統用電設備的浪湧抗擾度 / 181
10.5.2TNS製配電係統中的SPD的配置方式 / 182
10.5.3控製室供電箱內SPD的參數選擇 / 183
10.5.4多級SPD之間的能量配閤和動作配閤 / 185
10.6信號、通信綫路的SPD / 187
10.6.1SPD配置的參考原則 / 187
10.6.2I/O信號SPD的參數值 / 188
10.6.3通信端口上的SPD的主要參數 / 188
10.7SPD安裝中的一個問題 / 188
10.8幾個案例分析所帶來的思考 / 191
10.8.1控製係統的雷電防護是否一定要使用SPD / 191
10.8.2因反擊造成的雷擊事故 / 194
10.8.3安全柵能否替代SPD / 195
10.8.4某燃氣公司混配站的雷擊案例分析 / 196
10.8.5某石化公司加氫裂化裝置DCS的雷害隱患 / 198
10.9浪湧保護器(SPD)的隔爆論證和本安論證 / 199
10.9.1概述 / 199
10.9.2關於爆炸危險場所的劃分 / 202
10.9.3適用於SPD的防爆機製 / 203
10.9.4本安型係統的認證 / 20411控製係統的抗擾度與發射 / 209
11.1抑製串模乾擾和共模乾擾的能力 / 209
11.1.1共模乾擾抑製比CMRR和串模乾擾抑製比SMRR / 211
11.1.2關於CMRR指標值和SMRR指標值的計算方法 / 214
11.1.3建議 / 215
11.2儀錶、控製係統的抗擾度 / 216
11.2.1電壓暫降、短時中斷和電壓變化抗擾度 / 218
11.2.2電快速瞬變脈衝群抗擾度 / 220
11.2.3浪湧(衝擊)抗擾度 / 221
11.2.4靜電抗擾度 / 223
11.2.5工頻磁場抗擾度 / 223
11.2.6脈衝磁場抗擾度 / 224
11.2.7射頻電磁場輻射抗擾度 / 224
11.2.8射頻場感應的傳導騷擾抗擾度 / 226
11.2.9評定抗擾度試驗結果的通用原則(性能判據) / 227
11.3儀錶、控製係統的發射 / 227
11.3.1電磁輻射發射(RE) / 228
11.3.2傳導發射(CE) / 229
11.4電磁兼容設計 / 230參考文獻 / 232
跋——真實的感悟 / 237

前言/序言

  本書介紹控製工程中電磁兼容的基礎知識,同時更偏重於工程實踐。
  電子式控製係統的電磁兼容(EMC)係指在可能的電磁環境中,電子係統仍然具有正常的工作能力且不會成為環境中的一個電磁汙染源。一般用“抗擾度(immunity)”來衡量電子式控製係統在電磁環境下的抗乾擾能力;用“發射(emission)”來錶明其對環境的電磁汙染。
  一個應用於工業過程中的控製係統麵臨著各種各樣的電磁乾擾(EMI),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將抗乾擾的功能完全由控製係統本體去承擔,這就必須在控製工程的實施過程中采取諸如屏蔽、接地、等電位連接以及隔離濾波等抗乾擾技術來保證控製係統在工業電磁環境中的正常運行。本書可供從事自動化工程領域內的技術人員參考使用。
  所謂編書乃至著書,絕非是刻闆地做“加法”,僅將相關的文獻資料和個人曾從事過的工作實踐堆砌在一起。要撰寫一本短小精悍、實用的、能被讀者認可的技術讀物,猶如江南園林的造景,“巧於因藉,精在體宜”,方能將廳堂、走廊、粉牆、洞門等建築與假山、水池、花木等組閤成一個精美玲瓏的園林。筆者不敢妄自尊大,但在編寫本書時試圖要做到精而閤宜,讓讀者在翻閱本書時,既不用花許多時間,又能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
  筆者係2002年開始從事工業控製工程中的抗(電磁)乾擾技術的調查和研究。之後,撰寫並齣版瞭《工業控製工程中的抗乾擾技術》一書,曾數十次應邀去寶鋼、包鋼、中石化、中石油、廣核電等許多企業以及各類培訓班講授,聽課者多半是具有豐富工程經驗的技術人員。授課期間,他們曾提齣過許多工程中所遇到的有關電磁兼容,特彆是抗乾擾方麵的技術疑難,其中有些是我無法當場就給予肯定迴答的工程問題,這就迫使我再度思考並去現場進行調查研究。多年來,在參與許多抗乾擾項目的同時,我不斷地更改和充實用於講課的PPT膜片。時至今日,覺得有必要對此書重新編寫,對許多內容進行更新,既應客觀的需要,同時對一個已過古稀之年的“工匠”來說,算是封筆吧。
  筆者在《工業控製工程中的抗乾擾技術》的前言中曾說過,世界上的許多事件,其深層次的基本單元和基本規律並不復雜,實際遇到的大多數的電磁乾擾往往源自那些常見的噪聲源和基本的耦閤途徑,任何的電磁乾擾現象都可以用一些基礎的物理概念來解釋,這就是所謂的“天道崇簡”。然而,就一個“簡”字,卻需要多少人、多少年的探索和提煉。譬如,本書在討論帶屏蔽層電纜的各種屏蔽功能時,於工程實施上的差異也無非就是屏蔽層接不接地,如何接地。前不久,筆者在讀兼有科學傢和文人雙重身份的陳之藩先生的《一星如月?散步》一書中有關黃金分割的文章時,方知著名而古老的黃金分割其數學錶示法從費氏序列: 1,1,2,3,5,8,13,21,34……(第三數是前兩數之和,以此類推)的創始時算起,直至由X2+X-1=0導齣的0 618,由繁到簡,前後竟然經過七八百年,而就這個0 618的黃金分割點,無論在科學技術上,乃至日常生活中總難免涉及。
  為瞭在概念上與閉環或開環控製係統以抑製工藝參數波動的抗乾擾過程相區分,筆者將原書名《工業控製工程中的抗乾擾技術》更改為《控製工程中的電磁兼容》。“抗乾擾”和“電磁兼容”在詞義上相近,但後者涵蓋的內容更寬一些。和許多有關電磁兼容的書刊相比,本書討論的是電子式控製係統在工程應用中的電磁兼容技術,不涉及電子産品本體設計過程中的電磁兼容。
  相對於《工業控製工程中的抗乾擾技術》,本書無論在內容上,或是章節的編排乃至文字的闡述上均有較大的改變和充實。盡管筆者竭盡餘力,也難免有考慮欠妥之處,如有意願和筆者進行交流者,可通過筆者的電子郵箱,多謝。

《數字信號處理在通信係統中的應用》 內容簡介 在信息爆炸、通信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數字信號處理(DSP)已成為支撐現代通信係統設計的核心技術之一。本書旨在深入剖析數字信號處理的理論基礎,並著重探討其在各類通信係統中的具體應用,為通信工程師、係統設計師以及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一本全麵而實用的參考。 本書的編寫遵循從基礎到進階、從理論到實踐的邏輯順序,力求讓讀者在理解數字信號處理基本原理的同時,能夠清晰地掌握如何在真實的通信場景中加以運用。我們避免瞭純粹的概念堆砌,而是通過大量的實例和詳實的分析,將抽象的數學模型轉化為可操作的設計方案。 第一部分:數字信號處理基礎理論 本部分將係統地介紹數字信號處理的關鍵概念和數學工具,為後續的應用章節打下堅實的基礎。 緒論:首先,我們將闡述數字信號處理的定義、發展曆程及其在現代科技中的重要地位,特彆是在通信領域的不可替代性。我們將強調數字信號處理與模擬信號處理的本質區彆,以及其在精度、靈活性和可編程性方麵的優勢。 離散時間信號與係統:本章將詳細介紹離散時間信號的錶示方法,包括序列、采樣、量化等基本概念。接著,深入探討綫性時不變(LTI)係統的性質,如因果性、穩定性、疊加性和移不變性。我們將引入差分方程和捲積的概念,作為描述離散時間係統行為的核心工具,並通過實例演示如何分析和求解LTI係統的響應。 傅裏葉變換及其在離散時間信號分析中的應用:傅裏葉變換是理解信號頻譜特性的關鍵。我們將從連續時間傅裏葉變換(CTFT)引入,逐步過渡到離散時間傅裏葉變換(DTFT)、離散傅裏葉變換(DFT)及其快速算法——快速傅裏葉變換(FFT)。重點將放在DFT及其FFT在離散信號頻譜分析中的實際應用,如信號的頻率成分提取、濾波設計等。 Z變換:Z變換是分析離散時間係統頻域特性的有力工具,與拉普拉斯變換在連續時間係統中的作用相類比。本章將詳細介紹Z變換的定義、性質以及收斂域的概念。通過Z變換,我們可以方便地分析係統的穩定性、頻率響應以及求解差分方程。我們將展示Z變換在係統函數錶示、係統函數分解與連接等方麵的應用。 數字濾波器設計:濾波是信號處理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操作之一。本章將詳細介紹數字濾波器的分類(FIR和IIR濾波器),並闡述其設計原理和方法。 FIR濾波器設計:我們將重點介紹窗函數法(如矩形窗、漢寜窗、海明窗、布萊剋曼窗等)和頻率采樣法,討論不同窗函數對濾波器性能(如過渡帶寬度、阻帶衰減、通帶紋波)的影響。此外,還將介紹Parks-McClellan算法(最優等紋波濾波器設計)。 IIR濾波器設計:我們將介紹利用模擬濾波器原型(如巴特沃斯、切比雪夫、橢圓濾波器)通過衝激響應不變法、雙綫性變換法等離散化技術設計IIR濾波器,並分析其在幅度和相位響應上的特點。 采樣理論與重構:本章將深入探討奈奎斯特-香農采樣定理,闡述采樣率、混疊現象及其避免方法(如抗混疊濾波器)。接著,我們將討論離散信號的重建問題,介紹零階保持器、一階保持器等插值方法,並分析不同重構方法的優缺點。 現代譜估計方法:除瞭傳統的傅裏葉分析,本書還將介紹一些現代譜估計方法,如周期圖法、Welch法、多窗法,以及參數模型方法(如AR模型、MA模型、ARMA模型)的譜估計。這些方法在處理噪聲信號或需要更高分辨率的頻譜分析時尤為重要。 第二部分:數字信號處理在通信係統中的應用 本部分將把前一部分介紹的理論知識應用於具體的通信係統設計和分析中,展示DSP的強大能力。 通信係統中的信號錶示與調製解調: 信號錶示:我們將討論在通信係統中,模擬信號如何被數字化,包括采樣、量化和編碼的過程。同時,介紹常用通信信號的數字錶示方式,如基帶信號、帶通信號。 數字調製技術:深入分析各種數字調製技術,如幅度鍵控(ASK)、頻率鍵控(FSK)、相位鍵控(PSK)、正交幅度調製(QAM)及其變種。我們將重點關注這些調製方式在DSP中的實現,如何利用DSP算法進行信號生成和解調。例如,如何通過CORDIC算法實現相位鏇轉,如何通過乘法器實現QAM的同相和正交分量生成。 數字解調技術:詳細介紹相乾解調、非相乾解調等基本解調原理,並重點闡述如何利用DSP實現這些解調過程。我們將討論載波恢復、定時恢復等關鍵環節的DSP實現技術,如鎖相環(PLL)在數字域中的應用。 信道編碼與糾錯: 錯誤統計與信道模型:分析通信信道中存在的各種噪聲和乾擾,介紹常用的信道模型(如AWGN信道、衰落信道)。 綫性分組碼與捲積碼:詳細講解綫性分組碼(如Hamming碼、BCH碼)和捲積碼的編碼原理、生成矩陣/轉移矩陣、校驗矩陣等。 譯碼算法:重點介紹Viterbi譯碼算法在捲積碼中的應用,以及其他常用譯碼算法。我們將演示如何利用DSP高效實現這些譯碼過程,以提高通信係統的可靠性。 Turbo碼與LDPC碼:作為現代高性能編碼技術,我們將簡要介紹Turbo碼和LDPC碼的基本思想和優勢,以及它們在DSP實現上的挑戰和方法。 均衡技術: 多徑效應與碼間串擾(ISI):分析通信信道中的多徑傳播現象,以及它如何導緻碼間串擾,降低通信質量。 時域均衡器:介紹橫跨濾波器(Transversal Filter)等時域均衡器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自適應均衡:詳細闡述自適應均衡器的基本原理,如最小均方(LMS)算法、歸一化最小均方(NLMS)算法、遞歸最小二乘(RLS)算法等。我們將展示如何利用DSP實現這些自適應算法,以實時跟蹤信道變化並補償ISI。 多速率信號處理: 上采樣與下采樣:介紹上采樣(插值)和下采樣(抽取)的概念、原理及其在通信係統中的作用,如不同采樣率數據流的轉換。 多速率濾波器組:講解多速率濾波器組的設計與應用,特彆是在抽取濾波器(Decimator)和插值濾波器(Interpolator)的設計中,以及它們如何用於去除混疊和提高效率。 應用實例:展示多速率信號處理在軟件無綫電(SDR)、多載波通信(如OFDM)中的關鍵作用。 OFDM技術中的DSP應用: OFDM原理:詳細闡述正交頻分復用(OFDM)技術的基本原理,如何利用IFFT/FFT將數據映射到多個正交子載波上,以及其剋服ISI的能力。 FFT/IFFT的實現:重點講解FFT/IFFT算法在OFDM係統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如何高效地在DSP平颱上實現FFT/IFFT。 循環前綴(CP)處理:介紹循環前綴的生成和去除過程,以及其在OFDM係統中抑製ISI和FFT/IFFT的對齊作用。 信道估計與均衡:討論OFDM係統中如何進行信道估計,以及如何在頻域對子載波進行均衡。 軟件無綫電(SDR)與DSP: SDR概念與架構:介紹軟件無綫電的概念,以及DSP在SDR中的核心作用,如何通過軟件配置實現靈活的通信功能。 SDR中的DSP模塊:分析SDR係統中各個DSP模塊的功能,如ADC/DAC接口、濾波器、調製解調器、編碼譯碼器等,以及它們如何集成到SDR平颱。 DSP處理器選型與開發:提供在SDR開發中選擇閤適的DSP處理器(如TI C6000係列、ARM Cortex-M/A係列等)的考量因素,以及相關的開發工具和流程。 現代通信標準中的DSP挑戰: LTE/5G等標準:簡要分析現代通信標準(如4G LTE、5G NR)中涉及的復雜DSP算法,如大規模MIMO(Massive MIMO)、波束成形(Beamforming)、先進的編碼調製方案等。 DSP硬件加速:討論在高性能通信係統設計中,如何結閤DSP與FPGA、ASIC等硬件加速器,以滿足實時性和處理能力的要求。 本書特點 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我們不僅闡述瞭數字信號處理的理論精髓,更通過豐富的通信係統應用實例,使讀者能夠清晰地理解理論知識的實際價值。 深入的算法分析:書中對關鍵的DSP算法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包括其數學原理、實現復雜度以及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性能錶現。 注重工程實現:在討論算法時,我們盡可能地考慮瞭工程實現的細節,如數值精度、計算效率、硬件資源限製等,為實際係統設計提供指導。 結構清晰,循序漸進:本書的章節組織邏輯嚴謹,從基礎概念到高級應用,層層遞進,適閤不同層次的讀者。 豐富的插圖與示例:為瞭更好地說明概念和算法,本書配有大量的圖錶和計算示例,幫助讀者直觀地理解內容。 目標讀者 本書適閤以下讀者群體: 通信工程、電子工程、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等相關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從事通信係統設計、研發、測試和優化的工程師。 對數字信號處理在通信領域應用感興趣的研究人員和技術愛好者。 希望提升自身在數字信號處理方麵工程實踐能力的專業人士。 通過學習本書,讀者將能夠深刻理解數字信號處理在現代通信係統中的核心作用,掌握關鍵的DSP算法和技術,並能夠將其應用於實際的通信係統設計和優化中,從而在快速發展的通信技術領域保持競爭力。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這本《控製工程中的電磁兼容》之後,我對於電磁乾擾(EMI)和電磁兼容(EMC)在現代控製係統中所扮演的角色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的選材非常恰當,它並沒有一味地堆砌復雜的理論公式,而是從實際工程應用的痛點齣發,層層剝繭,將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例如,書中關於屏蔽設計的章節,不僅僅是介紹瞭不同材料的衰減特性,還結閤瞭實際案例,詳細分析瞭不同形狀、尺寸的屏蔽體對電磁波的傳播路徑的影響,以及如何根據具體應用場景選擇最經濟有效的屏蔽方案。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接地技術和濾波電路的講解,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將接地比作“電流的排水係統”,將濾波比作“信號的淨化器”,讓我這個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迅速理解其核心原理。書中還深入探討瞭PCB布局對EMC的影響,這一點對於任何想要設計可靠控製器的工程師來說都至關重要。作者列舉瞭許多常見的布綫錯誤及其導緻的EMC問題,並給齣瞭相應的改進建議,這對我解決實際項目中遇到的信號串擾問題提供瞭寶貴的指導。總而言之,這本書成功地在理論深度和工程實用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讓原本枯燥的EMC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極大地提升瞭我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評分

坦白說,在翻閱《控製工程中的電磁兼容》之前,我一直認為EMC是一個非常晦澀難懂的領域。然而,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種非常獨特的視角,將EMC的原理與控製係統的動態特性巧妙地結閤起來,解釋得鞭闢入裏。書中關於“噪聲耦閤”的討論,讓我深刻理解瞭不同噪聲傳播路徑的物理機製,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控製係統的穩定性和精度。例如,在分析電感耦閤時,作者引入瞭“磁場共振”的概念,並解釋瞭如何通過調整器件布局和屏蔽結構來抑製這種耦閤。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對EMC問題進行故障診斷和排除的章節,作者提供瞭一套係統性的方法論,包括如何利用頻譜分析儀、電磁兼容測試設備等工具,一步步定位問題的根源,並給齣相應的解決方案。這套方法論對於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種疑難雜癥,提供瞭一個非常有效的指導框架。書中的語言流暢,邏輯清晰,雖然涉及不少專業術語,但作者總能恰到好處地給齣解釋,使得閱讀過程並不感到吃力。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從事控製係統設計、開發和測試的工程師,它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藏。

評分

這本《控製工程中的電磁兼容》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理解控製係統中的抗乾擾策略方麵。書中對各種電磁乾擾源進行瞭細緻的分類和剖析,從內部乾擾(如開關電源的瞬變)到外部乾擾(如雷擊和射頻信號),都給齣瞭詳實的解釋。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講解抗乾擾措施時所采用的“由錶及裏”的方法。首先,它會從宏觀層麵介紹係統的整體防護思路,然後逐步深入到微觀細節,比如元器件的選擇、PCB的走綫規則、綫纜的屏蔽與接地方式等等。書中對電源完整性(Power Integrity)和信號完整性(Signal Integrity)的關聯性分析更是讓我豁然開朗,原來看似獨立的兩個問題,在EMC的視角下卻是緊密相連的。作者通過大量的圖示和實例,清晰地展示瞭不良的電源分配網絡是如何放大噪聲,以及快速變化的信號是如何産生電磁輻射的。此外,書中關於電磁兼容測試的標準和方法介紹也相當到位,讓我對如何驗證産品的EMC性能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帶領我一步步掌握控製工程中的EMC精髓,讓我能夠更有信心地設計和調試我的控製係統。

評分

《控製工程中的電磁兼容》這本書為我打開瞭EMC設計的新視野。作者在書中並沒有迴避那些看似復雜的電磁場理論,而是以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將其融入到控製工程的實際應用中。例如,在講解電磁輻射的産生機理時,作者並沒有停留在麥剋斯韋方程組的推導,而是著重分析瞭電流環路麵積、上升時間等關鍵參數如何影響輻射強度,並給齣瞭具體的抑製措施。這讓我能夠直觀地理解,為什麼某些PCB布局會導緻嚴重的EMC問題,以及如何通過優化設計來規避。書中對共模和差模乾擾的區分以及相應的抑製方法,也非常清晰易懂。作者通過大量的電路圖和波形圖,生動地展示瞭不同乾擾模式的特點以及濾波器的作用。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EMC設計流程”的論述,它為我提供瞭一個從概念設計到産品發布的完整EMC管理框架,讓我能夠將EMC的考慮貫穿於整個産品生命周期。這本書不僅提升瞭我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極大地增強瞭我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信心,讓我能夠更從容地應對復雜的EMC挑戰。

評分

一本真正從工程師角度齣發的EMC指南——這就是我對《控製工程中的電磁兼容》最直觀的感受。作者在書中沒有賣弄花哨的理論,而是聚焦於實際工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並給齣瞭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電纜與連接器”的章節,它詳細講解瞭不同類型綫纜的屏蔽方式、接地方法以及連接器如何影響EMC性能。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往往是導緻EMC問題的關鍵。書中對“瞬態過電壓防護”的深入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通過對不同瞬態抑製器件(如TVS二極管、壓敏電阻)的特性分析,幫助我理解瞭如何根據具體的應用場景選擇最閤適的保護方案。書中的案例分析更是將抽象的原理落地,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EMC問題是如何産生的,以及如何通過設計改進來解決。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潔明快,沒有過多的學術腔調,讀起來非常輕鬆。對我而言,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書籍,更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同行,通過文字和我分享他的寶貴經驗,讓我受益終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