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打造:李輝柄、單國強、彭適凡、周南泉、陳麗華、孔德明、賀雲翱、呂成龍等中國資深文物專傢經年磨礪,精心為您度身打造;二百萬字精華濃縮,以史為序,追蹤中華藝術發展曆程。內容豐實:陶瓷、青銅器、玉器、書法、繪畫、金銀器、工藝品、服飾造型等八大類,全係列精選國寶文物藝術品;一萬幀圖片,以物證史,全方位展示中華文明藝術成就。
《中國藝術史圖典·繪畫捲》以史為序,以物證史,係統敘述中華文明的發展曆程、時代特徵和藝術成就,力求藝術性與學術性的完美結閤,為藝術愛好者提供藝術史知識和審美享受,也可作為藝術史研究提綱挈領的指南。所收錄的傳統繪畫藝術品,既囊括中外經典的傳世品,又突顯當代考古新發現。經過知名書畫專傢單國強經年磨礪,內容資深精當,版式美觀,圖文並茂。編排過程充分利用新科技手段,既突顯古老文明的莊重高雅,又不失通俗時尚。
單國強,1942年生於上海。196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中央美術學院書畫鑒定碩士研究生班導師。主攻古代書畫史論和書畫鑒定研究。1992年被評為文化部優秀專傢,享受國傢特殊津貼。主要著作有《書畫鑒賞與收藏》《戴進》《趙之謙》《中國繪畫史·明代》《中國書畫》及《中國巨匠》係列等。
導論
第一章 器銘磚石 藝術之光
第二章 魏晉風骨 六朝神韻
第三章 高屋建瓴 繼往開來
第四章 畫院鼎盛 文人畫倡
第五章 遊牧民族 草原來風
第六章 遠紹唐宋 文人畫興
第七章 流派紛呈 各領風騷
第八章 標新立異 流派更迭
中國繪畫發展大事記
本書是以圖文並茂的圖典形式,展現中國繪畫藝術各個門類曆史發展的主要脈絡,體例有彆於一般的藝術史或圖錄、畫集,圖隨文走,更見形象便捷。本書係統地闡明瞭中國傳統繪畫的久遠曆史和豐富品類。時代上溯到萌發繪畫的上古時期,下至晚清民國初年,上下七韆年。品類包括已呈繪畫圖案、圖像因素的石器時代彩陶和史前岩畫、商周兩代的青銅器,已具繪畫本義的戰國和西漢帛畫、先秦漆器,已屬獨立畫種的秦漢墓室壁畫、兩漢畫像磚和木闆畫、魏晉至隋唐的石窟和墓室壁畫,以及自六朝後湧現的各代繪畫名傢的紙絹畫。這些品類組成瞭中國繪畫源遠流長、延綿不斷的曆史長河,並此起彼伏地閃爍著絢麗的光彩。
……
今天,擺在讀者麵前的一部《中國藝術史圖典》係列(以下簡稱《圖典》),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藝術殿堂的大門。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她不僅善於創造偉大的文明,而且善於把世世代代的文明保護起來、傳承下去,使中國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上下五韆年不曾間斷、縱橫八萬裏不留空白的曆史見證。如此光輝燦爛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源遠流長、風格獨特而鮮明的藝術史。它在全世界獨樹一幟,自古至今被世人稱奇叫絕。正因如此,參與《圖典》編撰工作的文博界同仁們都滿懷著自信與自豪,以再現曆史輝煌、傳承曆史文明、展示祖先智慧為己任。而今《圖典》的齣版正是盡這份曆史之責的成果。
這套《中國藝術史圖典》係列圖書內容豐富。全書包括陶瓷、玉器、青銅器、金銀器、書法、繪畫、工藝品、服飾造型八大類。全書各捲均以時間為序,以物證史,通過揭示曆代經典文物所承載的藝術內涵和豐富的信息,展現齣不同時代的藝術特色及成就,完整、真實地再現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藝術發展曆程。全書展示的曆代藝術精品共1700餘件,每一件都是從各地博物館、考古所等文博機構收藏的韆萬件文物中精選齣的代錶作,以及一些收藏在颱灣及海外的公認名作,都是最能體現中國藝術發展曆程的經典之作。全書將藝術性與學術性完美結閤,在文物類圖書中十分難得。《圖典》更為重要的特點是具有權威性。中國文物學會專傢委員會是本套叢書的主編單位,各捲主編和作者由全國各地的博物館、考古研究所、大專院校等機構的知名文物專傢組成,大多還是中國文物學會專傢委員會成員;其中很多人都是各專門文物品類研究的學術帶頭人,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取得瞭卓越的成就。圖文並茂、雅俗共賞,是文物類圖書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現有各捲每捲精選代錶性文物圖片600~1400幅,規模之大、品類之全、精品之多,為文物類圖書齣版中所罕見。
作為一名業餘的中國藝術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梳理中國繪畫發展脈絡的權威參考書,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滿足瞭我的迫切需求。它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從早期的岩畫和陶器紋飾開始,逐步過渡到成熟的捲軸畫和壁畫體係,時間跨度之大,內容覆蓋之廣,令人贊嘆。更讓我驚喜的是,它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名傢名作的羅列上,而是巧妙地穿插瞭大量的時代背景介紹、技法探討以及風格流變分析。這種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僅看到瞭“是什麼”,更明白瞭“為什麼”會是這樣。例如,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畫派的興起與衰落的論述,既有宏觀的概括,又不乏對具體流派代錶人物的深入剖析,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枯燥的曆史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脈絡分明。它真正搭建起瞭一座連接古代藝術與現代讀者的橋梁,讓我對中國繪畫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點狀知識,而是形成瞭一個立體的認知網絡。
評分讀完這本書的某些章節後,我有一種強烈的“醍醐灌頂”之感,它似乎擁有某種魔力,能讓那些過去我感覺晦澀難懂的古代畫論和審美情趣變得觸手可及。這種體驗並非來自復雜的理論推導,而是源於作者將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比如,書中對“氣韻生動”的解讀,不再是空泛的贊美,而是通過對比不同時代畫傢對“綫”的運用、對“意境”的營造,將這一核心概念進行瞭生動的詮釋。這種敘事方式非常高明,它成功地跨越瞭時空的障礙,讓現代人的審美經驗能夠與古人的創作心境産生共鳴。我感覺自己仿佛被引導著,進入瞭古代畫傢的精神世界,理解瞭他們為何要這樣落筆,為何要選擇這樣的題材和構圖。它成功地喚醒瞭我們文化血脈中沉睡的藝術感知力,讓人對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油然而生一種敬畏與親近。
評分這本圖典的整體編排展現齣一種近乎完美的平衡感——在學術的深度與大眾的可讀性之間找到瞭絕佳的支點。我注意到,即便是對入門讀者來說,那些詳盡的圖注和流暢的文字也絕不會造成閱讀壓力,它不會因為追求學術上的嚴謹而變得故作高深,反而像一位知識淵博且風趣幽默的導覽者,耐心引導你逐步深入。相較於其他一些隻注重西方藝術史編年體敘事的圖錄,這部作品對中國獨有的捲軸藝術、文人畫的“寫”與“意”的哲學內涵給予瞭足夠的重視和闡釋,這對於立足於本土文化視角的學習者來說至關重要。閱讀過程是一種持續的發現之旅,每一次翻閱,都可能因為關注點不同而有新的領悟,它絕非那種讀完一遍就可以束之高閣的書籍,而是需要時間去反復咀嚼和沉澱的寶貴財富,其價值會隨著閱讀次數的增加而愈發顯現。
評分這部巨著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享受!當我捧起這本畫冊時,首先被其厚重的質感和精美的封麵設計所吸引。內頁的紙張光潔細膩,色彩還原度極高,使得每一幅畫作的細節都能被清晰地呈現齣來。無論是魏晉風骨的飄逸瀟灑,還是宋代院體畫的工整細膩,抑或是元代文人畫的清幽淡雅,都能通過這高品質的印刷躍然紙上。尤其是那些大幅麵的作品,鋪展開來的震撼力,完全可以媲美在博物館中親眼目睹的感受。對於我這樣的視覺學習者來說,這種高質量的圖版資料是極其寶貴的。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每一頁都充滿瞭對藝術的敬意,無論是裝幀設計還是排版布局,都體現齣瞭編者對中國繪畫藝術的深刻理解和專業態度。能擁有這樣一套圖典,感覺就像是把一個濃縮的中國美術館搬迴瞭傢,隨時可以沉浸在古典藝術的海洋中,細細品味那些穿越時空的筆墨之美。
評分這本書的實用價值遠超我的預期,特彆是對於那些需要經常查閱特定時期或特定風格繪畫資料的研究者而言,簡直是如虎添翼。它的索引係統做得非常人性化,查找起來快捷方便,這在處理大量圖片信息時至關重要。我特彆欣賞編者在收錄作品時所做的細緻考證工作,對於每一幅重要作品,不僅提供瞭準確的作者、年代信息,還標注瞭其現藏地,甚至對一些爭議性的歸屬問題也給齣瞭閤理的闡述,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令人信服。對於我個人而言,在進行一些跨學科的寫作或課程準備時,我發現這本書中的配圖質量和信息密度,完全可以作為可靠的一手參考資料來引用,省去瞭我大量在網絡上搜尋和辨彆真僞的時間。它不僅僅是一本“看圖說話”的畫冊,更是一部結構精良、信息豐富的藝術史工具書,是案頭常備的良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